七年级历史融入民族文化教案

发布时间:2021-06-11 09:12:42

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最灿烂的一页。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七年级历史融入民族文化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七年级历史融入民族文化教案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明确自己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义务和责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承担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特点及地位

教学难点:培养承担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例*法、指导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图片:p.19-20页8幅图片

要求:1、说出图片名称;

2、思考:为什么说是反映中华文化的图片?

3、谈谈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

二、自学质疑:什么是文化?

学生看书p.18“知识链接”

要求:根据文化的含义来思考:为什么说是反映中华文化的图片?

教师归纳:

文化的内涵:

广义——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指导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学生畅谈欣赏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板书、引入新课)

三、出示目标,学生自学:

1、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地位;

2、名字的内涵,汉字的地位,文字出现的意义;

3、列举中华文化的代表*成就;

4、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

5、自觉承担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义务和责任。

四、合作探究:

1、说名字,谈文化。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名字的文化内涵。

2、列举中华文化的代表*成就,谈感受。

(1)列举自己所知道的有代表*的文化成就;

(2)说一说自己最喜爱的中华文化的代表,并说出喜爱的理由;

(3)举例说明:中华文化成就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4)畅谈感受。

教师归纳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国*勤劳勇敢、充满智慧、富有创造精神。

3、列举本地区的名胜古迹、文化遗产,提建议。

要求:学生列举一至两例本地区的比较有影响和价值的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并就如何保护这些名胜古迹、文化遗产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

教师提示:可以从国家、社会和个人角度思考。

学生分组讨论,写出自己的建议。

教师归纳:

(1)对国家的建议:制订专门的保护名胜古迹、文化遗产的法律,并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国家大型建设、城镇规划一定要首先考虑到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不能以牺牲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为代价盲目开发和建设;国家应该增加对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投资。

(2)对社会的建议:全社会要营造保护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要加强对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让全社会都来保护。

(3)对个人的建议:树立保护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的意识;做好宣传工作,使之深入人心;自觉保护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并敢于同破坏行为作斗争;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合理化保护意见。

五、当堂检测:

参见补充习题。

6、教后反思:

看了七年级历史融入民族文化教案还看了:
  •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兴趣的最好的老师”,有效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历史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注意力和较为稳定的学习情感。本课在导入新课时就有意识的设置两个小活动:猜谜语、班级小调查,让学生饶有兴趣的了解了...“兴趣的最好的老师”,有效...

  • 初中七年级《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氏族公社发展阶段、距今年代、制造陶器、氏族公社瓦解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黄帝其人以及他对...

  •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当时各族*长期生活在一起,生产、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迁都:北魏建都平城(今山...

  • 《*古代文化》七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的艺术成就2、培养艺术欣赏能力和历史分析、评价能力过程与方法1、以介绍世界八大奇迹引入新课2、组织学生讨论秦始陵兵马俑所反映出的当时的社会现状3、播放课文涉及的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的动画片,增强学...

  • 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作用。我们在进行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认为课堂中学生的活动越多越好,甚至学校领导在进行课改评价时也看教学是否让学生活动的多,认为学生的参与率越高,体现出的教学改革就越彻底。由于这些认识,造成很多教师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