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的读后感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23 10:08:21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题记

《论语十则》的读后感范文

假日里,一本《论语》捧在手中,我感受到了她的温暖与朴素,感受到了她的博大与厚重。这里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她永远都没有失去脚下那朴素的起点。

她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告诉我修养身心的道路,并且还会给我指明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不断前进,直到抵达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且她还让我明白了许多……

《论语》让我明白了学习要做到扬长避短,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他“诵诗三百”,《诗经》倒背如流、烂熟于心,但你让他去做一件事情,他却磕磕绊绊完不成,让他去办个外交事物,他却不能顺利地跟人家谈判,那么就算他书读得再多,甚至都背会了,也没有任何实际用处。

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也经常遇到。记得我们小的时候经常问大人的一个问题“我们是从哪里来的?”,许多家长的*可能都不一样。当我成为一名初中生后,生物课上《人的繁殖》不仅让我知道了人是怎样来的,还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新的认识。当我遇到再有小孩子问大人这样问题时,我就会用我学到的知识告诉他们,这不是什么不能说的秘密,这是很普通的常识。我相信我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机会学以致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发挥自己善于表达的长处。

在《论语》中,我明白了人要孝敬父母,凡是以孝为先。子夏问孝。子曰:“*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道,光让父母有吃有喝还不够,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让我们看看今天的所谓孝道,在物质条件已经很丰富的年代,让长辈有吃有喝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又有几个让能真正做到对父母和颜悦*呢?

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快乐,可是一旦走向社会,却为什么要到最后才能想到要对父母尽孝呢?这就是“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作为一名中学生对父母的孝道可能就是在生活上和学业上不让父母*心,在各方面都表现优秀,让他们容颜有光,我想这也算是尽孝了吧!

我还从《论语》中明白了仁爱的意义。我们经常说,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的英雄,他平时一定是有储备的。英雄的行为有时候只在一个瞬间,但是考验的却是他平时的人格。仁爱就是这样一种日常的涵养,在生死危难关头,使人可以有如此无谓的表现。

《论语》里始终贯穿的“仁、义、礼、智、信”让我明白了做人的基本道理、让我明白了做事的基本原则、让我明白了大爱、小爱、博爱、让我明白了……

两千多年来,《论语》因为她的博大精深,她的深刻内涵,一直被人们所敬仰,而我却只能了解其皮毛,我想我将穷毕生之精力去解读她、感悟她,我相信她一定还会让我们明白更多……

这个寒假我读了《论语》,《论语》是我国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几代弟了编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伦理思想、道德观及教育思想。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是“让邻三尺”,这篇文章讲的是两个邻居从刚开始不肯退让自家的院子到后来各退三尺地,从而两家的房子都合适了并且成为了很好的邻居和朋友。通过这篇文章,我懂得了我们要理解、多谦让对方、多替别人着想,别人快乐的同时也带给了自己的开心快乐!

《论语》这本书中有很多寓意深刻的好文章,虽然我不能理解其中更多的含义,但我想只要多读几遍,我会悟出更多更深的道理。

看了《论语十则》的读后感范文还看了:
  • 《论语十则》读后感

    《论语十则》读后感4(1)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第五...

  • 《论语十则》读后感

    读后感 读后感 在学习班里,同初一预备班的学哥学姐们读到了初一上册的课本,其中,这篇文章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 起初,我看不懂这奇怪的古文,看不懂那极其深奥、奇怪的文字。后来,教文言文28年的那位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其中的大意,让我们读三遍,然后...

  •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一:读后感]通过读,使我明白了学习的方法与处世之道!我读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

  • 《论语十则》读后感

    《论语十则》相信不少小伙伴都看过。以下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关于《论语十则》读后感,欢迎阅读鉴赏!在书中看到这样一个苏轼与佛印交往的故事:苏轼是一个大才子,而佛印是一高僧,俩人经常在一起参?,打坐。有一天俩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我像什么佛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