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分物游戏》教学方案

发布时间:2024-03-09 15:03:23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二年级上册《分物游戏》教学方案

2、能用图示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培养动手*作能力及观察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作过程,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动物贴片、5个圆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今天是熊大的生日,他邀请了许多小伙伴来家里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聚会,你们瞧,都有谁来?熊大非常热情,拿出了动物们爱吃的食物来招待,可是这么多食物该怎么分呢?熊大想请咱们班的小朋友一起玩个游戏,你们愿意吗?今天,我们就和熊大一起来玩一玩分物游戏。(板书:分物游戏)

二、动手*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分桃子

1、首先,我们来给小猴子分桃子,你从图中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呢?你能想到几种不同的分法?

3、观察我们的这几种分法,你觉得哪种分法比较好?为什么?

同学们,你们真能干,在你们的帮助下,小猴子们分到了一样多的桃子,它们都很满意,开开心心的去吃桃子了。

活动二:分萝卜

1、接下来,我们要帮小兔子分萝卜,你从图中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如果想让这3只小兔子都满意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分?那我们就按“每份一样多”的分法,帮小兔子分分萝卜,看看每只小兔子分到几根萝卜?你会用学具摆一摆吗?

3、请你用圆代表小兔子,我们需要用几个圆?小棒代表萝卜,几根小棒?在分之前,还有一个小要求,你能不能把分的过程摆出来,也就是让同学们能够一眼看到你每次分了几根?分了几次?

4、把12根萝卜分给3只小兔子,每只兔子分到的一样多,每只兔子分到几根呢?请同学上台板演分的过程。

小结:刚才,我们按每份一样多的分法,把4个桃子分给了2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了2个桃子;又把12根萝卜分给了3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到了4根萝卜,像这样按每份同样多或一样多的分法,我们把它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活动三:分骨头

我们用平均分的方法继续玩游戏吧!

1、帮小狗分骨头,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15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骨头呢?请你们动手分一分,请一位同学上台板演。

3、大家分好了吗?每只小狗分到5根骨头。你们想不想上台试一试?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大家分的过程都展示到黑板上?可以用画图的方法。

4、用不同的图形表示小狗和骨头,分一次,画一次,画出的过程和分的过程是一样的。请同学们把刚才分的过程画在纸上,展示讲解不同的画图方法。

小结:同学们用平均分的方法给小动物们分到了他们喜欢吃的食物,小动物们都很满意,因为分完后,他们得到的食物的数量都是一样多的。

三、巩固练习,再次感知

1、插花

小动物们为了感谢同学们的帮忙,给大家送来了鲜花,请同学们把花插到花瓶中,每个花瓶要插的一样多,怎么插呢?

可以用学具摆一摆或者画一画,完成课本59页第一题。

大家看看老师的方法,老师用直接连线的方法,你们能看懂吗?会用吗?

2、分铅笔和杯子

刚才小动物们玩的时候把熊大的铅笔和杯子弄乱了,你们能帮它整理一下吗?用你喜欢的方法试一试,完成课本59页第二、三题。

3、分气球

大家真棒,帮熊大把铅笔和杯子整理好了,熊大送给我们一些气球,要送给咱们班听课最认真的四名同学,平均每人分到几个气球呢?用你喜欢的方法分一分,完成课本59页第四题。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愉快的生日聚会结束了,这次聚会上你们玩的开心吗?有什么收获?现在就把你们的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五、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平均分?

六、板书设计

分物游戏

------平均分

一样多同样多

第2篇: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分物游戏》教学的反思

核心提示:《分物游戏》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概念知识。由于除法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因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而形象思维能力又占主导,这就决定了...

《分物游戏》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概念知识。由于除法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因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而形象思维能力又占主导,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必须积累许多平均分的数学活动经验,理解平均分的具体意义,才能突破学习除法的难点,理解除法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所创设的“分物游戏”的具体情境,通过“分桃子”的*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同时感受到分得一样多的方法最公平。再通过“分萝卜”让学生供助学具来分一分,感受到平均分物活动中方法的多样*与结果的一致*。而“分骨头”则是在前面两问题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尝试用自己的方式*画图来解决分骨头的问题,并经历交流各自平均分的分法过程。三个活动层次分明,由分实物到学具再到画图,让孩子们经历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从而让孩子不断积累分物活动的经验,体验平均分的意义。除此之外,让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还在于能将课堂还给学生并在学习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能让孩子们在自主经历分物的过程中,先形象地感知“平均分”,再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最后再动手*作“平均分”活动。在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作、观察发现可以一根一根分;两根两根分;三根三根分……但不管怎么分,分的结果却都是一样的,从中体会变与不变的思想。

虽然本节课中有一些亮点,但也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如由于要尽量地让学生经历分物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因此在*作中花费较长的时间,导致练习的时间就减少了,因此新知识就没能得到及时的巩固和消化;又如在板书上一直以来都较随意和零乱……因此在合理安排时间与板书设计上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第3篇:二年级上册《一分钟》教案

一、组织游戏:

全体学生立正站好,手臂平举,坚持一分钟。

学生谈感受。板书课题。

二、感知课文:

1、听老师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再想一想课文中的“一分钟”指什么?

3、同桌互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合作探究:

1、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怎么会迟到二十分钟呢?

A、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交流自己不同看法。

B、全班交流。

2、思考:你觉得这一分钟重要吗?为什么?

四、学习生字:

1、复习全文生字。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生字,给生字找朋友,说说识字的方法。

3、教师范写,学生在树上描红练习。

4、展示评比。

五、拓展与巩固:

1、你们说一说“一分钟”能做哪些事?(自由想象说)

2、总结谈话:本课的学习促使大家都能对自己严格要求,珍惜时间。因为时间是最宝贵的。一分钟、一秒钟也要学习——珍惜。

六、作业设计:

把“一分钟”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和小朋友听。

第4篇:二年级上册秋游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商一位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试商、调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和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郊游吗?告诉老师你们到哪里秋游.老师前几天也和同学们到郊游,并且拍了一些照片回来,大家想欣赏吗?(出示风景幻灯片)这地方美吗?老师把这些图片都洗出来了想要吗?比一比哪一组表现最好,就奖励给哪一组.大家加油哦!

二、建立模型

1、你们想去吗?公交车站有两种车可供大家住租用大客车限乘客46人,小客车限乘客34人.(出示公交车幻灯片)

2、实验小学三年级师生共272人,四年级师生共230人,五年级共有师生368人..(电脑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

(1)说一说从图上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3、同桌讨论如何安排车辆.

4、解决问题

(1):三年级师生共272人都坐小客车,需要租几辆?

①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72÷34=

②让学生猜得数,

③讨论如何估计试商。

④学生试着*计算,(一名学生板演)

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除数与商的积大了,说明什么?该怎么办?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⑥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34”看作“3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四年级师生共230人都坐大客车,需要租几辆?

①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30÷46=

②让学生猜得数,

③讨论如何试商。

④学生试着*计算,(一名学生板演)

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余数等于除数,说明什么?该怎么办?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⑥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46”看作“50”来试商,初商“4”小了,改商“5”的原因。

5、启发学生想一想,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试商?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时候商会小?)

(1)、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2)、继续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余数大余或等于除数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小呢?

(3)、小结,师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在试商的过程中遇到商大了就调小,商小了就调大,这就叫做“调商”(板书“调商”)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四舍法,商偏大,要改小;五入法,商偏小,须调大.翻倍法,积要接近被除数.

三、应用拓展。

1、完成“试一试”

第1题:计算下列各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什么情况下商可能小了?什么情况下商可能大了?然后再计算:361÷54342÷43272÷26448÷89

第2题:(机动)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五年级师生如果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车?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不用计算,在○里填入“>”、“<”或“=”.

263÷27○10 602÷31○20487÷18○30

第2题(提高题):先估算,再计算.233÷34= 351÷58=

840÷35= 630÷31=

3、帮帮老师。(机动)(课后延申)

老师带来了128张精美的小图片,

(1)如果奖励给第一组16位同学,平均每人能分得几张?还剩几张?

(2)如果奖励给第二组15位同学,平均每人能分得几张?还剩几张?

(3)如果奖励给四(3)的61位同学。平均每人能分得几张?还剩几张?

四、学生质疑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完成“练一练”第3,4题。

[二年级上册秋游教案]相关文章:

第5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引导语: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案设计应该怎样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一步的长度。

课后小结: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让学生在具体的*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让学生在具体的*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第6篇:一年级数学上册《猜数游戏》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依据教材文章选择优质教学设计及优质教案,为你提供全方位的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让学生掌握有关6的加减法。

2、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交流、积极思考,并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3、在游戏活动中,使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发展他们的数感。

重点难点:

1、掌握6和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呈现目标,任务导学

1、能够正确计算有关6和的加减法;

2、在具体活动中理解数的具体意义。

二、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活动一:师生进行猜数游戏猜数2或4

1、教师谈话:我们一起玩一个猜数游戏好不好?

2、学生猜数,并说出简单的理由。

3、教师提问: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吗?2+4=64+2=6

4、教师:还想不想再玩一次?并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6-2=46-4=2

5、猜数3,我们还用这6个小磁珠,换个玩法好不好?猜猜老师用手捂住了几个?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3+3=66-3=3

6、猜数1和5,还是这6个磁珠,谁愿意当小老师带大家玩一玩,猜一猜他捂上了几个?1+5=65+1=66-1=56-5=1

活动二:生生进行猜数游戏

1、教师谈话:同学们从学具盒里数出7个小珠子,看谁数得快!

2、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3、小组活动.

活动三

3+3=6-4=6-3=6-5=1+5=2+4=6-3=6-1=6-6=4+2=3+3=1+5=

找朋友:出示小黑板:连一连

强化训练

当堂达标好啦,现在我们去检查一下我们学得怎么样

1、独自完成课本35页练一练中第1、2、3题后小组内订正。

2、独自完成课本35页练一练中第4、5、6题后全班订正。

课后反思:

预习先行观察课本36页情境图背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