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梅兰芳练功》的教案

发布时间:2024-02-28 03:07:20

一、启发谈话,导入学习

1、师:京剧是*传统戏曲舞台上的瑰宝,作为*的国粹扬名海内外。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梅兰芳练功》的教案

2、师:舞台上这位唱功了得的表演艺术家就是著名的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梅兰芳是如何获得成功,成为京剧表演大师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3、出示课题:17梅兰芳练功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出示要求,预习课文(四人一组自主学习,老师巡视作个别指导。)

(1)自学生字新词。

(2)动脑又动手:给下面的字加部首成为另一个字,再组词。看谁找得多,组得对。

例:每——海(海水)

悔(后悔)梅(梅花)莓(草莓)

尧—

采—

(3)读通课文,在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自己想办法解决,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在交流中解决,并想一想自己初读课文后有怎样的感受?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词语:

砖头跷功红肿长进拜师顽强毅力

扎实蜚声

①注意“拜”读“bài”而“湃”读

“pài”,声母不同:“肿、凭”是后鼻音;“砖”是前鼻音;

②媒体分析“蜚”的字形:书写时上下均等,“蜚声”的意思读课后注释;

(2)加部首组词:

尧——浇(浇水)绕(围绕)

饶(富饶)跷(跷功)

采——彩(彩*)菜(白菜)

踩(踩高跷)睬(理睬)

(3)接龙读课文,检查字词读音。

质疑解疑(对于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放到研读课文中解决,尽量让学生交流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3、梅兰芳曾经先后向两位先生学艺,他们分别是怎样评价梅兰芳的,你对此有什么疑问?

(1)两位先生对梅兰芳的评价:

(2)学生质疑

①“他不是学戏的料子”、“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是什么意思?

②“料子”原意是指“材料”,“梅兰芳不是学戏的料子”,说明梅兰芳不具备学戏的天分,因此很难在学戏方面有所成就。“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意思是梅兰芳不能靠唱戏维持生计。

第2篇:语文三年级上册《梅兰芳练功》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查字典理解词语,“过硬、硬是”中的“硬”的意思。

2、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3、懂得只有凭顽强的毅力,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只有凭顽强的毅力,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是我国的“国粹”——京剧艺术。(出示京剧图片欣赏)在众多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又以“四大名旦”最为著名,(出示四大名旦的照片、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今天我们就要去认识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出示梅兰芳的图片)(板书:梅兰芳)

2、介绍梅兰芳:(出示介绍内容)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8岁时曾跟一位先生学戏,可由于进步缓慢先生说他不是学戏的料子,不愿再教他。后来他进了一个叫“云和堂”的戏班子拜师学艺,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自己的勤学苦练下,终于成为了一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大家想知道其中的故事吗?读了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3、补充课题:梅兰芳练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读全文,找一找刚学艺时,他的师傅是如何说他的?请找到句子用“——划下来。

2、交流,出示:“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我也没办法”。

3、指名读,自读,联系第二节内容完成填空:“师傅说梅兰芳不是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因为梅兰芳__________,所以师傅说他___________。”

4、交流,师生配合读填空题,齐读第二节。

三、深入学习课文3--9节,体会道理

1、快速读3--9节,找出文中描写他获得成就的句子

(1)指名读句子、齐读

(2)指导“蜚”的字形

(3)理解“蜚声海内外”的意思(在海内外都很有名)

(4)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这个意思吗?(闻名中外、举世闻名)

2、那么他为什么会获得如此大的成就呢?请你再读这句句子,找一找获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正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毅力,梅兰芳从小打下了扎实的功底)

3、板书:凭着顽强的毅力

4、齐读这句句子

5、出示学习要求:

(1)读3--8节,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具有顽强的毅力?用“﹏”划出句子。

(2)同桌交流并读好它,说说你们选择这句话的理由。

6、按顺序交流句子:

(1)梅兰芳为了练出过硬的功夫,硬是咬着牙坚持着,连腿都站肿了(理解“跷功”,出示图片,)(这是抓住了梅兰芳的动作来写的)出示:动作、神态说话练习:秋天,梅兰芳,使他的跷功大又长进。

(2)冬天,他自己浇了一个小*场,踏上高跷,在*场跑。那光滑的*面,不要说踩高跷,就是在上面走路,也难免要摔跤。(动作)

(3)梅兰芳身上经常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

(4)每次跌倒,他都立即爬起来,继续练。吴先生看见后,劝他休息几天。梅兰芳说:“先生,您不是常说,练功练功,一日不练三日空吗?”(动作、语言)理解“一日不练三日空”这句话的含义,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7、指导朗读句子

8、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很好的表现了人物的*格特点,我们以后在写作中要学习这样的写法。师生配合读4--8节。

9、小结:是啊,正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毅力,梅兰芳获得了成功(板书:获得了成功)

成为了艺术大师。在梅兰芳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创造了许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出示优秀剧目的图片),他发展和提高了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梅派”。他的这种凭着顽强的毅力,获得成功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10、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11、从梅兰芳的故事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12、巩固词语(出示)

四、语言直播厅

交流一位通过刻苦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人物故事。

第3篇:沪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梅兰芳练功》的教学反思

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一直是我们广大教师毕生的探索;在无限的空间里,怎样指导学生拓展知识面,如今也成了我们每位老师的新课题。

《梅兰芳练功》是一篇内容浅显,含义深刻的文章。学完课文之后,很多学生都表示对梅兰芳练功时的刻苦精神十分敬佩,领会到“只有凭顽强的毅力苦练本领,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能有此感悟,在一定程度上与组织教学的形式有密切关系,通过寻找并理解关键词句,让学生来朗读、来感悟、来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对他们来说更能走进文本,更能贴近生活。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另外,在课后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道非常有意思的拓展题,让学生对京剧、越剧等剧种中角*种类进行了解。不少还在在了解后发现,最早的时候,京剧中所有的角*均由男*来演绎,而越剧侧刚好相反。如今,这样的传统却已然发生了变化。两种剧目中,皆有男演员和女演员。这样的探究,让学生的学习舞台大大拓展,知识面更为丰富。

第4篇:沪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雨后》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梢、赤、溅、糟、糕、撅辫、却”,辨析“辨辫辩瓣”4个形近字,能用“兴奋”和“骄傲”两个词语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继续巩固边读边思的阅读习惯。能联系诗歌内容,想像眼前出现的情景。

4、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感受诗歌所反映的童真与童趣。

重点难点:

1、认识本课4个生字,辨析“辨辫辩瓣”4个形近字,能用“兴奋”和“骄傲”两个词语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雨后小兄妹戏水时的快乐。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1、小朋友,在夏天,常常会出现雷雨,雷雨过后,会有怎样的场景呢?请你想象一下,再用一两句话简单地说一说。

2、出示课题:雨后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著名作家*心奶奶写的一首小诗。这首诗写的也是雷雨过后的一幕场景。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诗歌,整体感知。

谈谈你听了课文后的感受是什么?

2、学习字词。

(1)学习生字:梢、赤、溅、糟、糕、撅辫、却

①开火车读

②教师正音:“糟”平舌音,“撅”注意字音,读准确。

③出示:撅的笔顺

书空,重点指导右边“厥”的笔顺。

(2)比一比,再组词。

3、深入读诗,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了孩子们的快乐?

①自己轻声读诗歌,找到关键字句子想想意思。

②集体交流,教师随即出示句子:

场景一

①齐读句子

②找到关键词语,谈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了孩子们的快乐?

预设*(“快乐得象神仙“,神仙没有烦恼,说明这些孩子也没有烦恼,很快乐。)

③板书:神仙快乐

④朗读指导:读出快乐的语气。

课后小结

三、复习巩固

1、小结:这节课我们初读了全文,扫清字词障碍。并从关键句中的关键词领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读准生字新词。

3、指名读课文,教师正音。

第5篇: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刮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重点指导“焕、嚷”;理解“容光焕发”。

2、认识转折关系,并能用“但是”造句

3、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词句,并且根据人物表现体会人物特点,体会孩子渴望长大的迫切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语气。

二、教学难点:

1、认识转折关系,并能用“但是”造句。

2、理解关键句,通过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特点,体会孩子渴望长大的迫切心情。

三、教学准备:

暴风雨录象、板书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板:4刮脸

师:平时,你看到谁需要刮脸?

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谁要刮脸?板:小贝当

师:小贝当是一个二年级的孩子,他为什么要刮脸?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

说明:儿童世界不存在“刮脸”,在出示课题之后提出问题:你知道平时谁需要刮脸?小贝当是个二年级的学生,他为何要刮脸?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学习课文

1、默读全文,用“——”划出小贝当要求理发师给他刮脸的句子。

出示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

交流句子

出示:理好头发,小贝当又让理发师给他刮脸。他指指边上那为脸腮光净、容光焕发的先生说:“我要像他一样。”

小贝当大声喊:“理发员,你怎么还不放下报纸,让我等到什么时候才刮脸呀?”

指导读句:两句中第二句比较好把握,我们可以根据提示语要求读好。

第一句要读好必须先来理解它的意思。

问:小贝当怎么说?“我要像他一样”——“他”指谁?“一样”是怎样?

(为脸腮光净、容光焕发)

学习“焕”,生说字形。跟师说“容光焕发”,师:是指人很有精神的样子。

问:你觉得小贝当是个怎么样的孩子?板书:天真可爱、渴望长大(读出句子的语气)

2、快速度全文,找出文中最能看出小贝当渴望长大的内容,大声读出来。

出示句子:小贝当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对老板说:“我是大人了,你该叫我贝当先生。”

指导读好句子,读出小贝当渴望长大、可爱的语气。

师:小贝当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渴望长大的孩子。除了老师出示的三句句子外,课文中还有一些反映小贝当天真可爱的、渴望长大的句子。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学习,找出句子通过抓小贝当的言行来体会。

3、小组学习后,按先后顺序交流。

出示句子:小贝当大摇大摆地走进理发店。他嚷道:“我要剃头!”

指导:“嚷”请学生上黑板写,注意笔顺,在集体书空。(有感情朗读)

出示句子:小贝当才读二年级,报上许多字他还不认识,但是他读得很认真,把报纸翻得哗哗响。(有感情朗读)

问:小贝当怎样读报?他认真的表现在——(把报纸翻得哗哗响)

他识字吗?不识字应该对报上的内容不感兴趣,为何小贝当看得那么认真?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这句句子:“小贝当才读二年级,报上许多字他还不认识”按一般情况来说,句子后面的内容应该讲他不爱看报。而现在后一句内容的意思与前一句截然相反,句子中出现了一个词,将前后意思相反的内容连了起来,这个词就是——“但是”。

4、请学生用“但是”造句。

师:同学们的句子造得真好,让我们再回到课文里,课文中还有一位非常幽默人物,他的出现更让我们体会到小贝当的可爱,他就是——理发师

5、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齐读课文。

说明:这个环节先抓住课后问题:“找出小贝当要求理发师给他刮脸的句子。”

对课文深入学习。由于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默读课文。因此,在找句时,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让学生在找句时再次运用规范的方法读文。学生找出句子后,着重抓第一句中小贝当的话“我要像他一样。”来学习。先问:小贝当怎么说?“我要像他一样”——“他”指谁?“一样”是怎样?你觉得小贝当是个怎么样的孩子?通过理解这句话,体会小贝当的天真可爱、渴望长大,接着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出句子的语气。学完两句后,再找找其他反映小贝当的天真可爱、渴望长大句子,请学生自己来品一品,说一说。在认知了前两句的基础上,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谈出自己的看法了。针对本课的另一个知识点,即要求学生认识转折关系。在学生找到“小贝当才读二年级,报上许多字他还不认识,但是他读得很认真,把报纸翻得哗哗响。”这句句子时,指导学生看前后分句的内容:“小贝当才读二年级,报上许多字他还不认识”按一般情况来说,句子后面的内容应该讲他不爱看报。而现在后一句内容的意思与前一句截然相反,句子中出现了一个词,将前后意思相反的内容连了起来,这个词就是——“但是”。学生认识转折关系后,请他们再造句来加以巩固。最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理发师的幽默。

三、开心一刻

1、师:在成长过程中,你有什么笑话来让大家“开心一笑”吗?

2、交流。(最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

说明: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不仅听到其他同学的成长笑话,而且锻炼了说话能力。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习生字,重点指导“焕、嚷”;理解“容光焕发”。2、认识转折关系,并能用“但是”造句。3、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词句,并且根据人物表现体会人物特点,体会孩子渴望长大的迫切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语气。教学难点在于认识转折关系,并能用“但是”造句。理解关键句,通过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特点,体会孩子渴望长大的迫切心情。

教学时教师抓住几句重点句展开,通过抓小贝当的话“我要像他一样”体会他的天真可爱、渴望长大。从而引导学生在从全文中找相关的句子进行理解,之后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自然水到渠成。

教学中,我制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过程完成得比较顺利。但教学时忽略的对理发师人物的指导。故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理发师幽默的语气读得不够到位。整堂课中,由于对学生不够放心,所以设计的问题较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没有充分体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多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入手,在设计教案时,力求设计一些引发学生思索问题,做到老师少问、少讲,让学生自己找找、说说,自己体会。

第6篇: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小狗杜克》教案

一、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小狗杜克是玛丽家养的宠物。在一个风和日暖的日子里,玛丽一家去野餐。当玛丽睡着时,玛丽六个月大的儿子尼科爬到了铁路上,此时火车风驰电掣地驶来,小狗杜克为了救尼科,被火车轧去了一只爪子。

课文讲述的故事条块清晰,1、2、3小节介绍了事情发生的起因,并通过野餐时,对杜克与玛丽的欢快情景的描写,展现了玛丽与杜克的情谊,为后面杜克奋不顾身救尼科的动因打下了伏笔;第4小节通过“风驰电掣、可火车怎么也停不下来”描写了当时情况的危急,以及杜克救尼科的一系列动词:蹿、咬、拖,表现了杜克的奋不顾身,此小节是课文学习的重点,是体悟动物与人类情感的关键小节;第5小节介绍了事情发生的结果,根据上下文进行想象说话,是对本文情意目标的升华。

课文处于第三单元,根据单元导读,我将单元目标归纳为“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思,尝试解决疑问。”

二、学情简介:

学生已经明确了预习的要求,并养成了预习的习惯,能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发音,尝试*完成课后“词句活动室”中“选词填空”的练习,但是在“大声朗读课文”这一要求上大打折扣,学生往往是默读,因此对课文中的一些平日接触频率不高的熟字,凭印象读,因此读别字的现象比较严重。

进入了三年级,学生拥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又由于课文讲述的故事条块清晰,因此学生在预习课文后能够了解主要内容,但不能理解或关注到“杜克为什么要救尼科”,即课文所要达到的情意目标。

三、课堂教学设计目标:

1认识生字8个,尤其读准多音字“刹”在不同语境中的发音;积累并正确使用“爬、跳、奔、溜、赶、蹿”等动作词。

2借助动词,及文中描写情况危急的语句,体会杜克救尼科的奋不顾身,并有感情朗读句子。

3反复朗读,体会否定句中加上“怎么”,加强语气的作用。

4体会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真挚情感。

四、教学难点、重点:

1正确朗读课文,尤其是多音字“血、刹、撒”。

2体会杜克救尼科时情况的危急,以及杜克救尼克速度的快,有感情朗读相关语句。

3体会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真挚情感。

五、课堂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

1渗透概括能力训练——尝试借助图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朗读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有感情朗读。

六、主要学习板块:(分为课前预习和课堂的学习)

(一)根据要求,课前预习。

17小狗杜克

1“四步”预习课文。 ()△()

2边读边思,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自己尝试说一说。()

3预习完课文,哪些词不理解或哪些地方不明白,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完成“词句活动室”!。 ()

——预习反馈:(1)所有学生按“四步”法预习课文,课文中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2)有两个学生提出了对课文的疑问“尼科为什么要爬到铁轨上去?”“杜克为什么要去救尼科?”从这两个问题分析,前者对课文并没有好好的阅读,后者的提问是有一定质量的。

(二)启发谈话,揭示课题,预习反馈,借助板书,把握主要内容。

1用一句话或一个词介绍印象中的小狗。

2借助拼音,读准文中的多音字。

——一刹那、刹车、一个劲撒欢、一摊殷红的鲜血、

3分小节读课文、集体正音,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先交流,教师梳理课文的条块,学生借助板书,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描写杜克救尼科的句子,及描写火车飞驰的句子,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有感情朗读第4小节。

——突然,黑影一闪,小狗杜克(蹿)上了铁路。它一口(咬)住尼科的尿布,在车轮将要碾上的一刹那,把尼科(拖)出了轨道。

1默读第4小节,用“——”划出描写小狗杜克救尼科的句子。

2选择合适的动词填空。杜克是怎样救尼科的?借助对动词“蹿、咬、拖”的理解,体会小狗杜克救尼科十分迅速,有感情朗读。

——就在这时,一列火车风驰电掣般地驶来。司机发现了情况,拉响汽笛,使劲刹车,可火车怎么也停不下来,一场惨祸眼看就要发生。

3联系上下文,体会“就在这时”的意思,理解词语“风驰电掣”。

(四)联系第1小节,第5小节,展开想象,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

抓住句子“小狗杜克跑前跑后,玛丽不时丢一片香肠给它,惹得它一个劲撒欢。”及联系第5小节,想想说话,玛丽和周围的人看到杜克被压断了前爪,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语言训练。

经过治疗,杜克的伤痊愈了。虽然它失去了一只爪子,但仍快乐的与杜克一家生活在一起。此时,尼科也渐渐长大了,它会怎样向人们介绍自家的小狗杜克呢!

——那年我才六个月,妈妈带我去公园野餐。不一会儿,妈妈睡着了,我却爬到铁路上,这时……

七、课后反思。

(一)能力的训练,重在尝试与指导。

本课文,我尝试对学生进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指导与训练。

具体*作: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此问题先作为预习要求提出,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为课堂学习作一铺垫。

在课堂教学朗读反馈之后,就此问题进行交流,由于课文的板块清晰,学生的回答基本说清了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但就总体而言此问题涉及整篇课文,对三上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举手回答人数少,参与面狭窄。

接着,教师就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一条线索,即与故事相关的主要人物——小狗杜克和尼科;依据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整理出关键的动词“救、轧断”,让学生借助这些动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有了文字和图表的暗示,学生有了回答的信心,愿意尝试者也增加了。

最后,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小结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找到课文的主要人物,再运用一些关键的动词,就能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

此教学环节,不足之处:在课文教学之初,在没有任何方法指导的前提下,请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此问题可以作为边读边思的内容,可是让学生说,显然超出它们现阶段的能力。进入了三年级,我想教学除了关键字词教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外,更应重视语文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知识的渗透,以期形成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但能力的培养应是循序渐进,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特点,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

因此,此教学应调整为读完课文,就先引导学生整理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及它们之间的关键动词,而后让学生借助板书说,在一、二个学生示范之下,同学们自由尝试,这样的流程即降低了学生说的难度,又扩展了实践活动的参与面。如果要进一步深入,也可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在原先的基础上“小狗杜克救了尼科,结果杜克的爪子被火车轧断了。”对故事内容进行再补充,如“怎么样的尼科(只有六个月大的)、杜克是怎么样的救尼科(奋不顾身)”等,使主要内容有简洁到具体。

(二)想象说话,弥补课文学习的空白点,帮助学生理解与体验。

课文的情意目标是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落实到语言文字便是课文的第1、4小节。学生从“蹿、咬、拖”“风驰电掣、怎么也停不下来”体会到当时情况的危急,及小狗杜克奋不顾身救尼科的场景,那小狗杜克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课文描写的主人公是一只小狗,它并不像写人文章那样,在人物的行为之前会有许多的想法,以此帮助读者体会行为产生的原因。“那小狗杜克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这是学生学习容易忽视点,但却是达到情意目标的关键点,因此要让学生去思考,联系课文第一小节句子“小狗杜克跑前跑后,玛丽不时丢一片香肠给它,惹得它一个劲撒欢。”去思考。玛丽与小狗的亲密相处,小狗俨然成为了玛丽家的一个成员,一家人是相亲相爱的,也就是小狗救尼科的原因,也是人与动物间的真挚情感。

课堂中,学生找到了这句话,隐隐感受到了“玛丽和小狗关系亲密”但还不深入,这是由于课文就这一方面的语句描写太少,因此我想可以让学生想象说话,“除了课文中介绍的,想想玛丽和小狗还会怎样的快乐生活?”帮助积累的感*内容,激起共鸣。

(三)课堂朗读,以生为本,层层推进。

本次教学最大的不足之处——朗读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读出情况的危急以及小狗杜克救尼科速度的快。

究其原因不是学生对课文的意思没有理解,而是有感情朗读是建立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的,我班的学生首先语文底子差,学习上又有相当大的惰*,尤其是预习的朗读,往往以默读代替大声朗读,如果遇到不会的字也就蒙混过关,如把“碾”读成“展”,“尼科”读成“科尼”,“蹿”读成“窜”,预习的情况直接影响上课的朗读。

改进方式:1上课加强预习反馈,大力表扬读准字音的学生;2如遇句子确实很难,在有感情朗读之前,先给与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