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的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4-02-23 14:40:14

[教学目标]:

1、能复述生态系统的概念、能区别生态系统与种群、群落,并能运用概念来判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的教学设计

2、知道生态系统类型以及生态系统的多样*。

3、能在具体的生态系统中列举出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说出四种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4、能结合生态系统的特征正确书写出食物链,并知道食物链与食物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5、能说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并能说明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特点,说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四种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及相互关系。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及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的的概念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间的区别与联系

3.食物链的书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堂导入

读图分析资料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产者(绿*植物)

消费者(各种动物)

分解者(细菌、真菌、某些

原生动物及腐食*动物)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能、热量、水、空气、矿物质等)

构成生物群落

初级消费者(草食动物)

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

二、进行新课: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的统一整体,称之为生态系统。

问题:生态系统与群落相比较有何不同之处?

引导归纳: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非生物因素。

问题:非生物因素包括哪些?

非生物因素包括:土壤、空气、水、温度、阳光等。

强调: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不是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简单拼凑)。

问题:生物群落是指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的总和,不同的生活环境会有不同的生物群落。那么,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会不会存在不同的生态系统呢?

提出问题: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分解者各起什么作用?你认为它们对于一个生态系统的持久稳定有何意义?

思考、表达交流,补充:

结论:生产者主要功能之一是制造有机物,为其它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分解者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机物分解成较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要使一个生态系统持久稳定,两种成分缺一不可。(有些生态系统中可能没有消费者)。

小结: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成分。

第2篇: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的教案设计

一、复习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理解生态系统稳定*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稳定*的原因,理解破坏生态系统稳定*的因素及其关系,了解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意义

二、复习提纲

1.广西爱鸟周:每年3月20一26日;爱鸟节:每年3月20日。

2.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的类型:水域:海洋、淡水、湿地;陆地:森林、草原、荒漠、农田、城市等。生态系统有大有小,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一条河流也是一个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绿*植物为食

——分解者(腐生*微生物):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并利用其中的有机物和能量

注: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紧密联系,彼此作用,构成一个整体。其中生产者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要基本成分。

5.食物链: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形成了食物关系,这种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

6.食物网;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状联系,就称为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结构愈复杂,生态系统愈稳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7.营养级的划分: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

8.富集作用:生物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物质,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不断增加的现象。富集作用常常随着食物链而发生。

起点: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流向:沿着食物链传递(生产者流向分解者和消费者,消费者流向分解者)

流量: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吸收的部分

散失:呼吸作用、遗体和遗物等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循环,传递效率为10-20%。(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数量愈少,储存的能量愈少,有毒的物质积累得愈多。形成能量金字塔。

10..物质循环(碳循环):

第3篇: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匆忙中拍成录像课的。前1天上完高二(1)班后,突然决定在高二(11)班要拍一节录像课。

高二(1)班为实验班,(11)班为平行班,两个班课程内容和方式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在(1)班上完课后感觉有两点需要改进,尤其是在平行班:

1.原设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以概念图形式引导分析,学生掌握一般,后来的调查反映印象并不深。试想改成练习题形式引导分析,可能效果要好一些。

2.原来学生讨论的生态系统是比较复杂的池塘生态系统(因为属于水乡,想来学生应当比较熟悉),可能是目前学生多脱离生活实际,且多为城区学生吧,学生并不是很了解,问题不少,学习也比较费时。对于平行班的讨论,可能会不易出结果而且影响进度,故改进为简洁的温带草原生态系统可能效果会更好些。事实上,感觉现在的中学生对池塘生态系统的了解并不比对草原生态系统的了解会多多少!

经改进后,再美化了一些图片,经过高二(11)班的录像检测,感觉总体还是不错的。

整上课堂引导、知识内容的逐个落实都还不错,讲练结合,多数知识都经引导得到了正确的认识,多数练习也反馈得到了较好的结果,应该说完成了教学任务。

可能是面对两台摄相*的缘故吧,学生有些拘谨,反应不够活跃。还有实在没有想到在讲授具体食物链的写法之前的讨论中,试写食物链竟然两个组没有找到一个完全正确的食物链!按理说,学生初中是学过这方面知识的,应该知道一些才是,可结果……真让人吃惊,不过在其他班好象不会这样,应该也有发挥失常和选错组的缘故吧!不过刚好,暴露了学生的全部错误,正好纠正。

再有一个就是时间把握还差一点,还有一个练习未完成,最后回答的一个学生易错题还是答错了……,期待再设法让他们活跃一些就好了。

第4篇:最新有关《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教学设计范文

导语:课堂中一系列的问题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实现了从感*向理*、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接下来小编跟大家一起分享最新有关《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的借鉴!

生物与环境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

章节教材分析:

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是第8单元的开篇,主要介绍生态学的最基本的知识。通过第23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态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如何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等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应用这些基本知识对一些环境现象分析解释,并且指导自己在环境活动中的行为。

我们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成员。我们在生态系统中生活,直接接触着各种生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引导学生研究分析自己的生活环境,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

学生在初一年级开始学习生物学时就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的知识,教学中可以与学生共同回顾已经学习的有关内容,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加深对生态学有关知识的理解。

由于生态学的特点,教学中不易安排实验活动。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生态系统的有关问题,本章安排了一些对二手资料的分析讨论的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对二手资料的处理,形成感*认识,进而理解生态系学的一些基本规律。如何安排组织好这些活动,是备课时要认真考虑的。以下是本章安排的活动。

活动活动目的

第一节

什么是生态系统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作用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关系构建食物链和食物网,认识生态系统的结构

讨论水族箱中能量的和流动认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认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功能

制作生态瓶(见教材第79页)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认识生态系统的功能调节因素以及结构被破坏的原因

从知识教育的角度看,本章主要是认识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定*等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的教学,切忌死记硬背,要建立在学生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生态系统的知识网络和结构。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就是,学生对具体事例进行分析研究。

从能力技能培养的目标考查,主要是认识能力方面的培养,例如从分析凯巴森林生态系统迁移到分析其他生态系统的组成,分析其他不同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关系,这些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并实现知识迁移的能力:本章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联系制作生态瓶,对学生的能力训练也是全方位的,不仅需要学生能应用已有基础知识进行设计规划生态瓶的制作,制作过程中很自然要涉及*作技能的训练。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角度考查,特别注意的应该是有关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例如学习了生态学有关知识,学生就可以将这些知识应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可以有信心地参与社会上有关生态学问题的讨论,例如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有关生态入侵的问题等,如果有可能,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针对某些生态学问题进行辩论,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辩论对于澄清有关价值观方面的一些模糊认识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生态系统概述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归纳主要生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归纳生态系统概念、了解不同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的教学,渗透普遍*与特殊*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环境包括所有生态因素,即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所包含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也不能忽略。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教材p71[生活在凯巴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在了解了图中各种生物相互关系后,引导学生分析生物的生存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些条件对生物生存有什么影响?通过学习,建立生态系统是生物个体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生态系统的完整*是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的观点。

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仍然可以以教材p71[生活在凯巴森林中的各种生物]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对图中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和建立在营养关系基础上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是本节中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重点在于说明生产者绿*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则直接或间接地以绿*植物为食。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尸体,促进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二》、分析图片,认识生态系统的概念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

《四》、本课总结:

通过对凯巴森林这一具体生态系统的介绍,认识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范围及生态系统的类型;通过分析活动促进了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认识,并在活动中认识到各成分所具有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分析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种维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系统自身所具备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的保障机制。生态系统的稳定*实质是一种适应能力,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载体。本节课教材正好紧紧围绕着这两个方面展开,同时也是对上几节学习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教学策略和方法

自主学习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学生角*扮演策略。

以资料阅读、问题讨论和角*扮演法为基本方法,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线,提问、讲解、活动、课件辅助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资料、合作交流、角*扮演等学习活动,并进行评价。

教学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稳定*的原因,理解破坏生态系统稳定*的因素及其关系,了解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稳定*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以及系统论和控制论观点;通过理解各种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的影响和破坏,渗透人和自然*发展的生态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稳定*的概念

教材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概括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含义

抵抗力稳定*和恢复力稳定*的概念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稳定*的概念和自动调节能力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

(l)生态系统稳定*概念的内涵是对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特征的高度概括,它既涉及三大功能类群之间的相互联系,如生物种类组成及数量比例,营养结构联系和物质与能量流动的相对稳定*;又涉及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呈现持久的周期*动态平衡。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机制也同样涉及到生态组成、结构和功能等诸方面,如多样*导致稳定*实质上是强调生物功能类群间的协调关系;天灾人祸的外界干扰导致生态系统稳定*失调则是强调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这部分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

(2)生态系统稳定*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内容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生态系统整体*的观点,是进行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同时,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内容中,隐含着负反馈调节的规律,利于对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2.生态系统稳定*概念的内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同时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如上所述,这部分知识的综合*很强,学生普遍难于全面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挖掘有关概念和原理中包含的知识要素,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材料上升到理*认识。因此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也是组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借助感*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逐渐全面地上升到理*的认识。

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概念”内容的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以下的食物链中几种生物的数量的变化来介绍生态系统稳定*的概念。

如食物链:植物→昆虫→食虫鸟→鹰,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这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何?为什么?从总体的量上看,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2)如果有人大量捕杀鹰,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若大量捕杀食虫鸟,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3)这几种生物是什么关系?

(4)森林生态系统中,狐和蛇大量迁出,会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的数量?为什么?

【小结】:生态系统稳定*的概念:在生态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生物的生与死,迁人与迁出都会影响生物数量的变化。但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生态系统稳定*。

结合录像说明生态系统稳定*被破坏后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系统稳定*的破坏。一旦生态系统稳定*被破坏,即生物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被破坏,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被破坏,就会带来不良后果,生活在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以及人类自己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

关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内容教学:

对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机制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例加以说明。如通过对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数量变化自动调节的分析,引导学生明确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方式进行自动调节。这一部分的教学,不但从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的负反馈调节进行分析,还可引导学生从兔种群与兔的天敌种群(如狐、鹰)之间的负反馈调节进行分析,不仅渗透系统论、控制论的观点,同时渗透生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对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成分的多样*——即多样*导致稳定*”的教学,也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如结合“一个农田生态系统的图解”,引导学生分析“多样*导致稳定*”。最后让学生分析哪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相对来说最稳定,强化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

本课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教学中要讲“理”和联系实际。

本节教学内容中,“生态系统稳定*的概念”是“理”很浓的内容,教师应注意说“理”,以强化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的因素”与“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意义”,则更倾向于与实际的联系,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在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基础上,强化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

2.教学中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第5篇: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

2.教学难点

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三、教学方法

对话法、探讨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1

五、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老师提示。

〖提示如下图,其他合理的*也可以。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关系的图示

〖板书一、生态系统的范围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举例

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

划分依据植物分布情况

分布区域湿润或较湿润地区干旱地区农耕区

主要植物乔木草本农作物

主要动物树栖动物为主能挖洞和善奔跑的动物动物种类较少

特点动植物种类多,群落结构复杂,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能较长时间保持稳定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动植物种类少,群落结构单一,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是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

〖旁栏思考题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不能说是一个系统,因为不同种动物是分开饲养的,彼此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理,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也不是一个系统。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

〖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2.6略

3.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物质和能量是生命活动存在的最基本条件,生命活动本质上也是物质与能量的变化。非生物物质还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4.绿*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动物通过摄取其他生物获得物质和能量。各种生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5.提示: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7.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可以有多种形式。在不考虑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的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下图这样的简化模型。

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无机盐等。

2.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植物。

3.消费者:动物,包括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4.分解者: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联结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小结见板书。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1)阳光;(2)10~15m;(3)消费者、分解者。

2.b。3.c。

拓展题

提示:可以。农田和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食物链单一,自身稳定*差,易受病虫害破坏。通过研究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加或延长食物链,使之成为立体农田和立体果园,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例如,水田养鱼、果园养鸡等。

第6篇:初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知识点

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是生产者植物,终点是最高营养级动物(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

2、生态系统的功能:xx,xx和xx

3、生态系统总能量

生产者固定(同化)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特别注意:蜣螂吃大象的粪便,蜣螂并未利用大象同化的能量;在生态农业中,沼渣用来肥田,农作物也并未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是利用其中的无机盐(即肥)。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

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9、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0、生态系统的稳定*

抵抗力稳定*: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越高,恢复力稳定*越差

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12、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的问题

13、生物多样*: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

生物多样*包括:物种多样*、基因多样*、生态系统多样*

14、生物多样*的价值

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15、保护生物多样*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