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影子》教学反思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13 08:54:09

《阳光下的影子》是一个物理实验,教导学生注意到自己的影子,下面一起来看看《阳光下的影子》教后反思范文!

《阳光下的影子》教后反思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反思范文

1、我的设计意图:学生们在阳光下活动时,一定注意到了自己的影子,一定也做过“踩影子”的游戏。一般情况下,五年级的学生已经不再做这种游戏了,因为他们知道应该站在什么地方,才能不被同伴踩到影子;知道什么时间地上有影子,闭上眼睛也知道影子在什么位置。也就是说,“观察影子”以及“阳光下影子的特点”学生们已经有所了解。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猜测、讨论观察记录方法、进行观测记录影子长度、绘制影子长度变化柱形图、整理分析柱形图、交流影子的共同特点,从而意识到研究关于太阳的秘密原来并不复杂。

2、教具改进: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铺有白纸的约60*45的KT板,并画出东南西北坐标,为了方便学生确定方向,特地将指南针固定在KT板上。另外,为了让学生充分利用两次记录影子之间的时间来填写表格和柱状图,省去将用橡皮泥固定的竹签反复取放的*作,因此,我在坐标*画了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学生测量出从圆到影子末端的距离再加上2即是竹签影子的长度了。

3、磨课过程:第一次上课时,光源采用充电式手电筒,由于每个手电筒都有4-5的小灯泡,导致竹签投到纸上的影子也有四、五个,于是我将每个手电筒做了处理,用纸巾挡住多余的灯泡,每个手电筒只剩下一个灯泡。原本以为这样效果会不错,但实验时靠窗的小组由于手电筒光线较弱很难看到竹签的影子,课堂效果很不乐观,。另外,由于我的提问不够精炼,也导致了课堂生成存在很大问题。

之后,在孙秋月、周耀、张锡彬还有本校的项贤国、邵伟、张丽芬等诸位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设计了一番。

①在用学生做广播*的图片导入之后,提问影子产生所需的3个条件,先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以便本节课可更顺利进行。

②在学生猜测时由说改为将猜测画下来,一来画比说更形象,二来为之后的观察并画竹签影子的活动预热。

③在学生讨论设计之后播放一段较规范的*作视频,既省去了用大段文字描述实验步骤,学生又可模仿着规范*作。

④课后持续观察:在记录表格之前加上一段引语:我们小组采取时间从________开始,每___________记1次,做______天的持续观察。为的是让学生在实验前明确自己要怎么做以及要做什么。

第二次上课时,按照修改过的设计,实验时,直接让学生到室外阳光下进行,这部分效果很不错,但由于教室在4楼,实验地点在一楼,学生跑上跑下花去不少时间,导致之后的总结有些仓促。不过相对第一次上课的情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了。

4、成果展示:10月20日,在全区80多位科学老师面前展示了这节课,过程还算顺利,但也存在较多问题。

①由于当天天气*,不方便到室外进行实验,改用探照灯模仿阳光,但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灯移动的方向反了。在学生汇报影子移动方向,本该由西往北偏,但学生的记录却是北往西偏,此时才反应过来,幸好课结束时教研员林老师稍作补救,不知这个失误是否会对学生造成大影响。

②张建芬老师提到,《阳光下的影子》这类课再怎么模拟和学生直接在阳光下进行实验还是有差别的,这点我也很赞同。特别是在灯光下,由于各个小组距离光源距离不同,各组影子的长度也相差较大,对学生也有一定程度的误导。

③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在以后还需引起重视。

第2篇:《阳光下的影子》教学反思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测量竹竿影子长度的变化,认识到太阳位置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物体影子的长度。由于时间紧凑,只安排了两次测量的机会,然后通过比较不同时间内影子的长度找到影子变化的规律。在五(2)班上课的过程中发生了一小插曲,但通过成功的处理,学生更直接地找到了太阳位置与影子长度的规律。

在测量影长过程中,第一实验小组测得竹竿实际长度为118厘米,第一次测量得到的影长是142厘米。第三实验小组测得竹竿实际长度为117厘米,而第一次测量得到的影子长度却是146厘米。当小组代表汇报完实验结果时,许多同学都眉头紧缩,争先恐后地举手,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明显的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经过讨论分析,猜测了可能的原因,排除了其中两种可能*,决定派代表去重测。结果显示,影子长度竟然增加到167厘米。这个发现让大家感到奇怪,但第三组组长坚称测量没有错,因为他们测量了两次。在短时间内,影子变长了,而且变化非常明显。

通过处理这个问题,学生找到了太阳位置与影长的规律,并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引出问题“阳光下,某树高2米,过了一会,树的影子变短了,分析这种现象应该发生在上午还是下午?”许多学生认为应该在上午,因为下午影子变长,反之在上午影子应该变短。这个思考过程让学生意识到影子长度与太阳位置有关,正午时太阳在头顶上,影子最短,太阳位置越低,影子越长。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和处理,学生找到了太阳位置与影长的规律,并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后的课堂上能把握住这些环节,对教学而言,定能收到更好的成效。

本节课让学生亲自探索阳光下影子变化的探究学习,解决了以下问题:

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情况。何时最长,何时最短?

学习阳光下影子的必要*和意义。

经历“猜测-实验观察-得出结论-分析结论”的过程,学生学会分析收集到的数据。

古今生活中影子变化的应用。

在实验中,学生还发现影子会发生移动,这作为课后探究继续学习。孩子们在上午或下午进行观察,但不能完整获得一天中影子变化规律。因此,课后孩子们可以继续观察并补充数据,形成完整的数据链,获得完整的影子变化规律。

太阳的运动和影子的变化对孩子并不陌生,但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发现太阳和影子的变化规律,并知道可以通过影子的变化来推断太阳的变化,进一步感知人类生活离不开太阳。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利用两课时的时间完成了教学。

第一课时首先引起学生思考,“从清晨到黄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怎样变化,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在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呢?”让学生结合上节课的研究,说说自己的推测及理由。然后让学生把大树的影子在书上画出来,提醒学生注意影子的长短。其次提出该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在第二天学生进行了一整天的实验。

第二课时主要对学生的记录进行整理,画出柱状图,由小组汇报在实验中的发现,并总结实验结论。

第3篇:阳光下的影子教学反思

《阳光下的影子》是承接前一节课,让学生亲自探索阳光下影子变化的探究学习,对于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1.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情况。何时最长,何时最短?

2.学习阳光下影子的必要*和意义。

3.经历“猜测-实验观察-得出结论-分析结论”的过程,学生学会分析收集到的数据。

4.古今生活中影子变化的应用。

我担任2班的科学教学,今天正好一个班级是上午,一个是下午,上午的同学收集到的数据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越来越短,下午则为越来越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收集数据相呼应,对知识的形成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本节课孩子们还发现影子会发生移动,这不为本节课研究内容,作为课后探究继续学习,孩子们在上午或下午进行观察,并不能完整的获得一天中影子变化规律,因而,课后孩子们可以继续观察将数据补充完整,形成完整的数据链,获得完整的影子变化规律。

第4篇:阳光下的影子教学反思范文

这节课让我很为难!实验如何开展?是利用工具箱里的材料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观测,还是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材料课后去开展?我一直在思考。最终,今天上课我还是采用了第一套方案。因为我觉得让孩子们课后去开展实际效果并不会好!如果要在课堂上完成这个实验,时间是最大的问题,如果每隔10分钟测量一次,一节课最多测量两次,那是很不科学的。于是决定每隔五分钟记录一次,这样可以得到四到五个数据,可以寻找一定的规律。

下午3点45分到4点15分,在五(3)班上了,测得了四个数据,在课堂上完成了交流,并得出了规律,大约每过五分钟,太阳角度会有1度左右的变化,长度会变化0.5cm左右。接下来是第二天上午10点50分到11点30分,在五(2)班进行同样的教学,最终在处理数据的时候却发现了问题,基本上得不出规律。(2)班的课堂习惯向来是最好的,实验探究能力也很强,难道是在(2)班我没上好?应该也不是!最大的问题应该出在时间上。由于10点50分到11点30分接近正午,影子的变化正处在由长变短向由短变长过渡的交接处,在这个时间关口,时间间隔又这么短,本身现象就极其不明显,加上学生*作的一些误差,最后得到的数据五花八门也不足为怪了!本以为这节课有太阳就成了,没想到要考虑的问题还有这么多,以后应该引起更高的注意才行啊!

第5篇:《阳光下的影子》教学反思范文

这节课让我很为难!实验如何开展?是利用工具箱里的材料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观测,还是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材料课后去开展?我一直在思考。

最终,今天上课我还是采用了第一套方案。因为我觉得让孩子们课后去开展实际效果并不会好!如果要在课堂上完成这个实验,时间是最大的问题,如果每隔10分钟测量一次,一节课最多测量两次,那是很不科学的。于是决定每隔五分钟记录一次,这样可以得到四到五个数据,可以寻找一定的规律。下午3点45分到4点15分,在五(3)班上了,测得了四个数据,在课堂上完成了交流,并得出了规律,大约每过五分钟,太阳角度会有1度左右的变化,长度会变化0.5cm左右。接下来是第二天上午10点50分到11点30分,在五(2)班进行同样的教学,最终在处理数据的时候却发现了问题,基本上得不出规律。

(2)班的课堂习惯向来是最好的,实验探究能力也很强,难道是在(2)班我没上好?应该也不是!最大的问题应该出在时间上。由于10点50分到11点30分接近正午,影子的变化正处在由长变短向由短变长过渡的交接处,在这个时间关口,时间间隔又这么短,本身现象就极其不明显,加上学生*作的一些误差,最后得到的数据五花八门也不足为怪了!本以为这节课有太阳就成了,没想到要考虑的问题还有这么多,以后应该引起更高的注意才行啊!

第6篇:科学《阳光下的影子》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是让学生学会通过测量竹竿影子长度的变化,认识到太阳位置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物体影子的长度。整堂课由于时间的紧凑,只给学生安排了两次测量的机会,然后通过比较不同时间内影子的长度找到影子变化的规律。在五(2)班上课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小插曲,由于处理这个问题较为成功,使得学生更直接的找到了太阳位置与影子长度的规律。在测量影长的过程中,第一实验小组测得竹竿的实际长度是118厘米,第一次测量得到的影长是142厘米。第三实验小组测得竹竿的实际长度是117厘米,而第一次测量得到的影子长度却是146厘米。当小组代表汇报完实验结果时,有许多同学都眉头紧缩,并争先恐后地举手,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的确,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问题,明明是第一组的竹竿长,同时测量,怎么可能测得的影子还是第三组的长?指出了这个现象之后,大家都进入了思考,小组讨论分析后,大家猜测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1、可能是读数时出错了。

2、可能是竹竿放斜了。

3、可能并没有同时测量。

经证实,第三实验小组排除了第一种和第二种的可能*,于是大家讨论后决定派代表去重测。三分钟后,第三组的学生兴冲冲地跑回实验室,喊到:“影子居然有167厘米。”听完这句话,众多学生都感到奇怪,反问说怎么可能。但第三组组长斩钉截铁地回答到:“肯定没错,我们测量了两次呢!”是啊,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影子变长了,而且变化居然这么明显。于是,我趁机引出问题“阳光下,某树高2米,过了一会,树的影子变短了,分析这种现象应该发生在上午还是下午?”这时就有许多学生说是在上午,依据是“从刚才的测量结果可知,下午的竹竿影子是越来越长的,反之,影子变短应该在上午。”听后大家都会心的笑了。这时有学生恍然大悟,说:“影子的长度与太阳的位置有关系。”没错,太阳的位置决定了影子的长短,正午的时候,太阳在头顶上时,影子最短,而太阳位置越低,影子就越长。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和处理,学生显然已经找到了太阳位置与影长的规律,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后的课堂上能把握住这些环节,对教学而言,定能收到更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