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2024-03-03 23:36:00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作者为宋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全文如下:

澹烟疏雨间斜阳,江*鲜明海气凉。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翻译赏析

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粱。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着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前言】

《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是北宋词人秦观所作,是作者落第后的写的一首伤春之作。上片写残春之景,暗寓情怀。起拍二句以“落红”、“小雨霏霏”烘托出迷惘、伤感的意绪,继之以“憔悴”、“无奈”点明心事,由隐而显,由景而情,层次分明。下片以抒情为主。过拍“柳外画楼独上”二句以行为描写来传达孤寂、落寞的情怀,“手捻花枝”四字尤其传神。“放花无语对斜晖”二句,一实一虚,将该词的词眼“恨”字徐徐推出,妙造天然。

【注释】

⑴江楼:杭州城东楼,即望海楼。吟玩:吟咏玩赏。水部张员外:即张籍,中唐著名诗人,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白居易对其作品评价甚高。水部,古代*官署名,魏置水部郎,晋设水部曹郎,隋唐至宋均以水部为工部四司之一。

⑵澹烟:清淡的云烟。疏雨:稀疏的小雨。间:间隔。斜阳:夕阳。

⑶江*鲜明:江上的颜*很明亮。海气:海上吹来的风。

⑷蜃:大蛤蜊。江海边或沙漠中,因空气冷热骤变,光线折射,而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到空中或地面上,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称海市蜃楼。散:消散。

⑸虹残:雨后虹影渐渐消残。

⑹花千片:风吹江水,浪花喷涌,如片片白花。

⑺字一行:雁群从青天经过,排成“人”字或“一”字。

⑻著丹青:用颜料著*画起来,即彩*画。丹青,丹砂和青?,可作颜料。图画取:临摹下来。画,一作“写”。

⑼题诗:画上题诗。水曹郎:水部曹郎,水部官职名。当时张籍在水部任职,故称水曹郎。

【翻译】

江的上空不时有淡淡的烟云荡过,不时还夹杂着稀疏细雨,当云过雨收之际,一轮夕阳把金灿灿的阳光撒在湖面上。风吹江面浪滚波涌,深碧*的波浪在夕阳的照射下,一边是金光跳动,如金蛇游泳,一边是暗*背光,水*对比如呈墨绿,天上的彩云在变化,水面的云气在飘涌,好像刚散的海市蜃楼,雨霁残云像破了的楼阁,由于细雨刚停,空间的水珠与夕阳映照,一条彩虹如桥梁一样架在江上,而彩虹照水倒影入江,一一相应,美不胜收。加之水波动荡,风吹浪翻,好像许多花片飞舞一样,时暗时明,非常美观;彩云过后晴空一碧,雁群凌空飞翔,好像是青天上的一行字迹。如此美的景*,只能用颜料勾勒出来,画上题诗,寄送给不在身边的好友。

【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在杭州任时所作。江楼:杭州城东楼,即望海楼。水部张员外:即张籍。中唐著名诗人,白氏对其作品评价甚高。张籍当时任水部员外郎。诗歌抓住大雨刚过,彩虹尚存,海市蜃楼将要消失的一刹那,将这一精彩场面剪辑下来,绘成一幅*彩绚丽的丹青图画。海面、沙漠中,因空气冷热骤变,光线折射,而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到空中或地面上,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称海市蜃楼。诗歌从阳光写起,描摹斜阳余晖,由淡烟疏雨的间隙中射到水面。这个意境就倍显清新可人。加上江面经雨水一洗,新鲜明净,海风阵阵袭来,凉爽人。题中所谓“景物鲜奇”足见并非虚言。

颔、颈二联展开笔墨,逐一描绘“鲜奇”景物。江海边或沙漠中,因空气冷热骤变,光线曲折,将地面楼台树木的影子反射在空中;古人认为这是蜃(蛟属)呼气所成的,因此称为“海市蜃楼”。“蜃散”句写的即是此种蜃景,不过诗人未曾描绘其全景,而是抓住了蜃散云收、空中幻影残破的刹那,摄下了“破楼阁”的镜头。“虹残”句也是同一法门。雨后天空出现的虹,弯弯地好象拱桥,此是常景,诗人静候;待至虹影渐渐消残,水中仿佛映着一座断桥时,他眼明手快按下了快门。“破楼阁”、“断桥梁”,既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显示出诗人于选景上别具只眼的匠心。颔联为静境描写,颈联遂作动势点缀:风儿吹起,白浪翻腾,恰象花儿千片随风飞舞;长空过雁,列队前进,犹似人书青天字一行。一“翻”一“点”,使江天景物增添了无限生意,而遗词用意之精微传神,尤为人叹服。

景物鲜奇,引动诗人雅兴,故不仅吟玩成篇,且请人画作图幅,题此诗于上,寄赠张水部,末联即写此,字里行间含蕴着难捺欣喜而欲使同道好友共享之心情。张籍因此有《答白杭州郡楼登望画图见寄》诗:

“画得江城登望处,寄来今日到长安。乍惊物*从诗出,更想工人下手难。将展书堂偏觉好,每来朝客尽求看。见君向此闲吟意,肯恨当时作外官?”尾联即谓你身处“天堂”杭州,得优游闲吟,则当无外放任职之遗憾了吧?也透露了白居易心情已不似数年前在忠州(今四川忠县)时那样悲郁的消息。

诗写景层层铺设,淡墨白描,新颖有致而明白如话;其情则寄寓在景物描写中,又涵咏在尾联之点题中,而使人读之有味,味之有趣,得到了轻松愉悦的美感享受。

第2篇: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全诗翻译赏析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澹烟疏雨间斜阳,江*鲜明海气凉。

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着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注释

⑴江楼:杭州城东楼,即望海楼。吟玩:吟咏玩赏。水部张员外:即张籍,中唐著名诗人,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白居易对其作品评价甚高。水部,古代*官署名,魏置水部郎,晋设水部曹郎,隋唐至宋均以水部为工部四司之一。

⑵澹(dàn)烟:清淡的云烟。疏雨:稀疏的小雨。间:间隔。斜阳:夕阳。

⑶江*鲜明:江上的颜*很明亮。海气:海上吹来的风。

⑷蜃(shèn):大蛤蜊。江海边或沙漠中,因空气冷热骤变,光线折射,而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到空中或地面上,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称海市蜃楼。散:消散。

⑸虹残:雨后虹影渐渐消残。

⑹花千片:风吹江水,浪花喷涌,如片片白花。

⑺字一行:雁群从青天经过,排成“人”字或“一”字。

⑻著(zhuó)丹青:用颜料著*画起来,即彩*画。丹青,丹砂和青?,可作颜料。图画取:临摹下来。画,一作“写”。

⑼题诗:画上题诗。水曹郎:水部曹郎,水部官职名。当时张籍在水部任职,故称水曹郎。

参考译文

江的上空不时有淡淡的烟云荡过,不时还夹杂着稀疏细雨,当云过雨收之际,一轮夕阳把金灿灿的阳光撒在湖面上。风吹江面浪滚波涌,深碧*的波浪在夕阳的照射下,一边是金光跳动,如金蛇游泳,一边是暗*背光,水*对比如呈墨绿,天上的彩云在变化,水面的云气在飘涌,好像刚散的海市蜃楼,雨霁残云像破了的楼阁,由于细雨刚停,空间的水珠与夕阳映照,一条彩虹如桥梁一样架在江上,而彩虹照水倒影入江,一一相应,美不胜收。加之水波动荡,风吹浪翻,好像许多花片飞舞一样,时暗时明,非常美观;彩云过后晴空一碧,雁群凌空飞翔,好像是青天上的一行字迹。如此美的景*,只能用颜料勾勒出来,画上题诗,寄送给不在身边的好友。

赏析:

此诗创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当时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友人张籍任水部员外郎,白居易恰逢暮*登杭州城望海楼眺望美景,创作这首诗寄赠远在外地的友人张籍。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期间写给远在长安的好友张籍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绘了诗人暮*中登上杭州城东楼,远眺壮美景*。诗人在感叹景*壮美的同时,也惋惜友人不在身旁的寂寞,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种思念之情。全诗语言清秀,情调轻松,寓情于景,新颖有致,是一首著名的闲适诗。

这首诗抓住大雨刚过,彩虹尚存,海市蜃楼将要消失的一刹那,将这一精彩场面剪辑下来,绘成一幅*彩绚丽的丹青图画。首联从阳光写起,描摹斜阳余晖,由淡烟疏雨的间隙中射到水面。这个意境就倍显清新可人。加上江面经雨水一洗,新鲜明净,海风阵阵袭来,凉爽人。题中所谓“景物鲜奇”足见并非虚言。

颔、颈二联展开笔墨,逐一描绘“鲜奇”景物。颔联描绘了难得见到的海市蜃楼和雨后彩虹两种奇观。“蜃散”句写的是海市蜃楼景*,不过诗人未曾描绘其全景,而是抓住了蜃散云收、空中幻影残破的刹那,摄下了“破楼阁”的镜头。诗人是登楼眺望,目中所视,必有亭台楼阁。所以“蜃散云收破楼阁”云云是实景虚写。“虹残”句也是同一法门。雨后天空出现的虹,弯弯地好像拱桥,此是常景。诗人静候至虹影渐渐消残,水中仿佛映着一座断桥时,他眼明手快按下了快门。本来雨后彩虹已是奇观胜景,诗人更从水中映照之倒影着笔,又把景*之妙提高一筹。“破楼阁”、“断桥梁”,既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显示出诗人于选景上别具只眼的匠心。

颔联为静境描写,颈联遂作动势点缀。“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翻”字以诗情作画,写得生动;“点”字以画笔入诗,下得有神。一“翻”一“点”,使江天景物增添了无限生意,而遗词用意之精微传神,尤为人叹服。诗人从作画的角度作诗,则诗中有画就不奇怪了。如此天然胜景,诗人不愿独自欣赏,赶快画为图幅,寄给好友。张籍有《答白杭州郡楼登望画图见寄》,就是和这首诗的。诗中有“乍惊物*从诗出,更想工人下手难”之句,从侧面也可看出白居易诗情画笔的非凡不俗。

景物鲜奇,引动诗人雅兴,故不仅吟玩成篇,且请人画作图幅,题此诗于上,寄赠张水部,末联即写此,字里行间含蕴着难捺欣喜而欲使同道好友共享之心情。张籍《答白杭州郡楼登望画图见寄》诗尾联“见君向此闲吟意,肯恨当时作外官?”即谓白居易身处“天堂”杭州,得优游闲吟,则当无外放任职之遗憾。这也透露了白居易心情已不似数年前在忠州(今四川忠县)时那样悲郁的消息。

此诗写景层层铺设,淡墨白描,新颖有致而明白如话;其情则寄寓在景物描写中,又涵咏在尾联之点题中,而使人读之有味,味之有趣,得到了轻松愉悦的美感享受。

第3篇:《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白居易唐诗鉴赏

淡烟疏雨间斜阳,

江*鲜明海气凉。

蜃散云收破楼阁,

虹残水照断桥梁。

风翻白浪花千片,

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图写取,

题诗寄与水曹郎。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在杭州任时所作。江楼:杭州城东楼,即望海楼。水部张员外:即张籍。中唐著名诗人,白氏对其作品评价甚高。张籍当时任水部员外郎。诗歌抓住大雨刚过,彩虹尚存,海市蜃楼将要消失的一刹那,将这一精彩场面剪辑下来,绘成一幅*彩绚丽的丹青图画。海面、沙漠中,因空气冷热骤变,光线折射,而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到空中或地面上,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称海市蜃楼。诗歌从阳光写起,描摹斜阳余晖,由淡烟疏雨的间隙中射到水面。这个意境就倍显清新可人。加上江面经雨水一洗,新鲜明净,海风阵阵袭来,凉爽人。题中所谓“景物鲜奇”足见并非虚言。

颔、颈二联展开笔墨,逐一描绘“鲜奇”景物。

江海边或沙漠中,因空气冷热骤变,光线曲折,将地面楼台树木的影子反射在空中;古人认为这是蜃(蛟属)呼气所成的,因此称为“海市蜃楼”。“蜃散”句写的即是此种蜃景,不过诗人未曾描绘其全景,而是抓住了蜃散云收、空中幻影残破的刹那,摄下了“破楼阁”的镜头。“虹残”句也是同一法门。雨后天空出现的虹,弯弯地好象拱桥,此是常景,诗人静候;待至虹影渐渐消残,水中仿佛映着一座断桥时,他眼明手快按下了快门。“破楼阁”、“断桥梁”,既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显示出诗人于选景上别具只眼的匠心。颔联为静境描写,颈联遂作动势点缀:风儿吹起,白浪翻腾,恰象花儿千片随风飞舞;长空过雁,列队前进,犹似人书青天字一行。一“翻”一“点”,使江天景物增添了无限生意,而遗词用意之精微传神,尤为人叹服。

景物鲜奇,引动诗人雅兴,故不仅吟玩成篇,且请人画作图幅,题此诗于上,寄赠张水部,末联即写此,字里行间含蕴着难捺欣喜而欲使同道好友共享之心情。张籍因此有《答白杭州郡楼登望画图见寄》诗:

“画得江城登望处,寄来今日到长安。乍惊物*从诗出,更想工人下手难。将展书堂偏觉好,每来朝客尽求看。见君向此闲吟意,肯恨当时作外官?”尾联即谓你身处“天堂”杭州,得优游闲吟,则当无外放任职之遗憾了吧?也透露了白居易心情已不似数年前在忠州(今四川忠县)时那样悲郁的消息。

诗写景层层铺设,淡墨白描,新颖有致而明白如话;其情则寄寓在景物描写中,又涵咏在尾联之点题中,而使人读之有味,味之有趣,得到了轻松愉悦的美感享受。

第4篇:《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白居易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期间写给远在长安的好友张籍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绘了诗人暮*中登上杭州城东楼,远眺壮美景*。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⑴

澹烟疏雨间斜阳⑵,江*鲜明海气凉⑶。

蜃散云收破楼阁⑷,虹残水照断桥粱⑸。

风翻白浪花千片⑹,雁点青天字一行⑺。

好著丹青图画取⑻,题诗寄与水曹郎⑼。

【注释】

⑴江楼:杭州城东楼,即望海楼。吟玩:吟咏玩赏。水部张员外:即张籍,中唐著名诗人,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白居易对其作品评价甚高。水部,古代*官署名,魏置水部郎,晋设水部曹郎,隋唐至宋均以水部为工部四司之一。

⑵澹(dàn)烟:清淡的云烟。疏雨:稀疏的小雨。间:间隔。斜阳:夕阳。

⑶江*鲜明:江上的颜*很明亮。海气:海上吹来的风。

⑷蜃(shèn):大蛤蜊。江海边或沙漠中,因空气冷热骤变,光线折射,而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到空中或地面上,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称海市蜃楼。散:消散。

⑸虹残:雨后虹影渐渐消残。

⑹花千片:风吹江水,浪花喷涌,如片片白花。

⑺字一行:雁群从青天经过,排成“人”字或“一”字。

⑻著(zhuó)丹青:用颜料著*画起来,即彩*画。丹青,丹砂和青?,可作颜料。图画取:临摹下来。画,一作“写”。

⑼题诗:画上题诗。水曹郎:水部曹郎,水部官职名。当时张籍在水部任职,故称水曹郎。

【白话译文】

江的上空不时有淡淡的烟云荡过,不时还夹杂着稀疏细雨,当云过雨收之际,一轮夕阳把金灿灿的'阳光撒在湖面上。风吹江面浪滚波涌,深碧*的波浪在夕阳的照射下,一边是金光跳动,如金蛇游泳,一边是暗*背光,水*对比如呈墨绿,天上的彩云在变化,水面的云气在飘涌,好像刚散的海市蜃楼,雨霁残云像破了的楼阁,由于细雨刚停,空间的水珠与夕阳映照,一条彩虹如桥梁一样架在江上,而彩虹照水倒影入江,一一相应,美不胜收。加之水波动荡,风吹浪翻,好像许多花片飞舞一样,时暗时明,非常美观;彩云过后晴空一碧,雁群凌空飞翔,好像是青天上的一行字迹。如此美的景*,只能用颜料勾勒出来,画上题诗,寄送给不在身边的好友。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当时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友人张籍任水部员外郎,白居易恰逢暮*登杭州城望海楼眺望美景,创作这首诗寄赠远在外地的友人张籍。

【赏析】

这首诗抓住大雨刚过,彩虹尚存,海市蜃楼将要消失的一刹那,将这一精彩场面剪辑下来,绘成一幅*彩绚丽的丹青图画。首联从阳光写起,描摹斜阳余晖,由淡烟疏雨的间隙中射到水面。这个意境就倍显清新可人。加上江面经雨水一洗,新鲜明净,海风阵阵袭来,凉爽人。题中所谓“景物鲜奇”足见并非虚言。

颔、颈二联展开笔墨,逐一描绘“鲜奇”景物。颔联描绘了难得见到的海市蜃楼和雨后彩虹两种奇观。“蜃散”句写的是海市蜃楼景*,不过诗人未曾描绘其全景,而是抓住了蜃散云收、空中幻影残破的刹那,摄下了“破楼阁”的镜头。诗人是登楼眺望,目中所视,必有亭台楼阁。所以“蜃散云收破楼阁”云云是实景虚写。“虹残”句也是同一法门。雨后天空出现的虹,弯弯地好像拱桥,此是常景。诗人静候至虹影渐渐消残,水中仿佛映着一座断桥时,他眼明手快按下了快门。本来雨后彩虹已是奇观胜景,诗人更从水中映照之倒影着笔,又把景*之妙提高一筹。“破楼阁”、“断桥梁”,既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显示出诗人于选景上别具只眼的匠心。

颔联为静境描写,颈联遂作动势点缀。“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翻”字以诗情作画,写得生动;“点”字以画笔入诗,下得有神。一“翻”一“点”,使江天景物增添了无限生意,而遗词用意之精微传神,尤为人叹服。诗人从作画的角度作诗,则诗中有画就不奇怪了。如此天然胜景,诗人不愿独自欣赏,赶快画为图幅,寄给好友。张籍有《答白杭州郡楼登望画图见寄》,就是和这首诗的。诗中有“乍惊物*从诗出,更想工人下手难”之句,从侧面也可看出白居易诗情画笔的非凡不俗。

景物鲜奇,引动诗人雅兴,故不仅吟玩成篇,且请人画作图幅,题此诗于上,寄赠张水部,末联即写此,字里行间含蕴着难捺欣喜而欲使同道好友共享之心情。张籍《答白杭州郡楼登望画图见寄》诗尾联“见君向此闲吟意,肯恨当时作外官?”即谓白居易身处“天堂”杭州,得优游闲吟,则当无外放任职之遗憾。这也透露了白居易心情已不似数年前在忠州(今四川忠县)时那样悲郁的消息。

此诗写景层层铺设,淡墨白描,新颖有致而明白如话;其情则寄寓在景物描写中,又涵咏在尾联之点题中,而使人读之有味,味之有趣,得到了轻松愉悦的美感享受。

第5篇: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阅读练习及*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白居易

澹烟疏雨间斜阳,江*鲜明海气凉。

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注:此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外放杭州时给远在长安的好友张籍的诗,题写在画上。

(1)这是一首题画诗,请根据本诗来推想白居易寄赠给张籍的画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景象?画中的景象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诗的感情既寄寓在景物描写中,又涵咏在尾联之点题中,试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背景:斜阳由淡烟疏雨的间隙中射到水面。静景:蜃散如破楼,虹残似断桥。动景:江上白浪如花,碧空雁阵如字。(或“描绘了一幅蜃楼残破、彩虹隐约、水雾弥漫、小雨淅沥、夕阳西斜、白浪如花、雁阵整齐的江楼晚眺景象”)景物鲜奇(清新*),*彩绚丽,画面壮阔,极有层次感。

(2)感叹景*壮美,含蕴着难捺的欣喜,也惋惜友人不在身旁的寂寞,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种思念之情。

译文

江的上空不时有淡淡的烟云荡过,不时还夹杂着稀疏细雨,当云过雨收之际,一轮夕阳把金灿灿的阳光撒在湖面上。风吹江面浪滚波涌,深碧*的波浪在夕阳的照射下,一边是金光跳动,如金蛇游泳,一边是暗*背光,水*对比如呈墨绿,天上的彩云在变化,水面的云气在飘涌,好像刚散的海市蜃楼,雨霁残...

这两句大意是:俯视江面,西风翻起层层白浪宛如千片落花;仰望青天,一行大雁点染成字,在碧空中列队飞过。为静境描写,颈联遂作动势点缀:风儿吹起,白浪翻腾,恰象花儿千片随风飞舞;长空过雁,列队前进,犹似人书青天字一行。一“翻”一“点”,使江天景物增添了无限生意,而遗词用意之精微传神,尤为人叹服这是白居易寄给张籍的一首写景诗,把西湖秋日景*写得宛然若见。张籍在答诗中盛赞这首诗是“乍惊物*从诗出”,使杭州景物跃然纸上。写雁飞高空或秋日景物时可作借鉴。

第6篇:水龙吟翻译赏析

《水龙吟》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前言】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

【翻译】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出来。另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这种感情的感染力极强。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关于晋朝张翰典故,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不必说他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了。然而他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他想回到故乡,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也是用了一个典故。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都有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和他一样的又何止一人。作者于此是说: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表明了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h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