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作者:好方法  发布时间:2014-02-28 16:15:01

俗话说,人没有了压力,就失去了动力。此言不虚。这不,我们这要研读一本书《学习与教学——从理论到实践》。可是,我却没有按时完成任务。仅仅是粗略地看了几页,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就扔到了一边。为什么?除了懒惰,不想找借口了。

这几天发现自己睡觉实在太早,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常教育学生要闻鸡起舞,秉烛夜读,悬梁刺骨,作为老师,嘿嘿,我却如此,真怕去教育孩子时脸红。不过还好,我这人有个极大的优点,就是知错能改,古人都说了善莫大焉。想到这里,我就宽慰自己,把不安的心重新放回去了。今天,终于看了点——把第一章给啃了下来。

本书的英文名是《Learning and Lnstruction_theory into practice》。作者是美国的Margaret E·Gredler。对于我这个把英语视若魔鬼者而言,看到这样的题目,不禁毛骨悚然。我不是在这里卖弄我硕果仅存的英语水平,我看的是中文版本,但每一章节后面都罗列了一大页的英文参考书,就让我感到阅读这本书,如同攀登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

我的想法是,先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虽然看起来有些吃力,收获还是有的。

单看第一章的题目《学习和教学理论的作用》,就觉得有必要看看。因为现在教育界盛行“从研究'教'变为研究*'”,比如有人就认为现在的“教案”应该改为“学案”。我不知道这个提法有多少科学依据,姑且当做听一支流行歌曲吧。*人喜欢跟风,从来不知道自己是谁。因而,我就带着一种期待去从中挖掘到金矿出来,为流行风作*一下,我希望这里能告诉我关于学习的理论。可是,没有。作者在这里告诉我们的是,为什么说研究学习是重要的,学习知识有哪些来源等。前面一个问题,似乎没必要说,不说也知道,而且我还知道作者书里没有讲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东西”。总而言之有这样几个收获:

——知道了一些常识。如,19世纪发生了两个事件为心理机能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一个事件是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界定了一个事实,即物种是变化而且不是按照固定的次序发展二是医学博士、科学家和哲学家赫尔姆霍茨提出了科学经验的概念。后者我不熟悉,前者我知道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不独是心理学界。

——颠覆了一个观点。桑代克通过实验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学习一门具体的学科,并不能使其他学科的智力活动受益。——这不是颠覆了我们一向认为的“触类旁通”之类的认识吗?比如,学好数学会有益于物理化学的学习,这几乎是我们公认的“真理”。难道错了?

——澄清了一个认识。近年来,教育界出现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其他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具有非控制*和获得的*据是文字形式(而不是数字形式)的观察法。观察方法可以在课堂和其他环境中使用,包括记叙法和现场研究法(民族志学的研究法),利用这些方法记录一些演讲的内容、对事件的描述以及解释。属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其他研究方法还包括预先设计好问题的结构访谈、非结构访谈和谈话分析(分析口语交流的信息)。它们都是定*的研究方法(与定量的研究方法相对应),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获得一些具体事件和描述细节的信息。定*研究对于定量研究的盛行似乎可以起到一定的矫正作用,它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在一种特殊的情境中得出的推论,可以在其他情境中得到经验*的检验可以弄清在不同情境下建立的变量或结构功能的方法,即通过定型的研究方法可以增加我们对重要的认知变量和动机结构的了解可以作为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的主要成分。例如,文献记录的材料可能包括大量的有关师生活动方面的录像带,然后再补充上一些原始材料,访问和问卷、反省分析会系统检测大量的数据,并获得对学习情景的描述和了解,支持和组织学习的方法。但是,这种定*研究,并非万能。有人甚至说,“与实*研究的数据和技术不相符合的概括*描述”才使得教育处于一种混乱状态。定*研究的主要问题在于,研究者本身就是在收集数据的工具,因而访谈易犯的主要错误是在于访谈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观察法易犯的错误“在于观察者带有偏见的评判或者仅仅是看得见的现象”。使用记叙这种方式本身并不能保*描述的准确*。

——理解了一个观点。作者认为,教学模式只是组织和管理课堂教学的方法。理论不可能一直不变。也许在当时一种理论用于描述特殊的系统时可能是充分的,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这种理论或许只能成为历史了。如,经典条件反*可以解释许多情绪反应的学习,但是不能解释复杂行为的习得。

点滴收获,聊作填补阅读空白。——也不是没读书,只是开学以来主要是读教材,读学生的作业本。每一个学生也就是一本书,每一个学校是一本书,书中都有蕴含着的文化,我必须用心去读。甚至,试卷也要去读。在比拼分数的同时,我希望自己拥有一点别样的空间,让自己的思绪驰骋一下,这是我还继续读点闲书的理由。

用我们电视台的广告语来说,就是“稍后的节目更加精*”——但愿每天读点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