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学十讲》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3-07-05 06:09:39

这本书买来很久了,但之前一点儿也看不进去。可能从前写诗词全凭灵*,是“心里满了,便从口中溢出”,尽管笔法青*,却有汩汩而出的情绪。后来读到一首诗写,“世俗的欢乐把我的生活筛成细腻和粗砾的部分”,而后细腻的部分,如灰尘般随风去了——于是,我也到了一个倚赖技巧来填词的阶段了。

这段日子得闲,就把《词学十讲》翻出来阅读,注记如下。

《词学十讲》读书笔记

第一讲“唐宋歌词的特殊形式和发展规律”,第二讲“唐人近体诗和曲子词的演化”,龙先生的观点是,文人在倚声填词之初,会借助业已成熟的格律诗的平仄安排,略加变化,杂用虚声。之后,根据曲子的情绪与节奏,词格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大体上平仄相生轮替则音节谐婉,平仄相同,尤其是连用仄声,则声情拗怒。

第三讲“选调和选韵”,第四讲“论句度长短与表情关系”,第五讲“论韵位安排与表情关系”,感觉对现在的我作用很大。虽说词牌与内容的关联*可以很弱,但由于声韵、句式的制约,某个词牌适宜于表达的情感其实是有范围的。

大体上,格律接近近体律、绝的短调小令,又用平韵的,大多从容婉转,适应*强。

如果全词多用仄声收脚,就“呈现出一种拗怒的声容,而根据句度的不同,可能表达悲愤激越之前,也可能“包含欲呑还吐的情调”。

而像《摸鱼儿》这种长调,多仄声尾,韵位的安排忽疏忽密,句式上,开端就是“上三下四的逆挽句式”,又有上三、下七这样的特殊句式,从而适合表达幽咽悲苦之情。

第六讲“论对偶”比较简单,但是我之前其实并没有太在意填词中的对偶问题——直到我写不出词的时候。这时候再看周邦彦等人的长调,条分缕析里面由若干字领起,或隐藏在单行队伍中的对偶,就会感觉很有启发了。

第七讲“论结构”,并不意外地又见到了我夔的《齐天乐·咏蟋蟀》。这个我觉得大部分的写作都是共同的,甚至包括写方案汇报。简而言之就是埋线索、理逻辑嘛。其中提到,一首词的“起、收、对”都特别重要,可以是先想出这几句再去定韵脚、定词牌。

关于开头,大致有“渐引”和“顿入”两种;而结句部分,长调往往“绕回”,追求形神不散;而小令则“宕开”,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八讲“论四声*阳”,这个就很麻烦了,我目前姑且随便翻翻,留待查阅。要记录一下的是,长调中的“领格字”,也就是所谓的“转折跌宕处”,不仅通常是仄声,而且一般要用去声字,从声韵上来说才能担得起,如“渐、霜风凄紧”、“念、豆蔻词工”。另外就是“平平仄平”这种格式的,选用去声字也较上声字更为上口。

第九讲,“论比兴”,这个就听得比较多了。而且龙先生在书里对一些诗词的分析,感觉过于强调寄托,我是持保留态度的。

第十讲,“论欣赏和创作”,也不再赘叙。

看了《词学十讲》读书笔记还看了:
  • 龙榆生《词学十讲》读书笔记

    这本书买来很久了,但之前一点儿也看不进去。可能从前写诗词全凭灵*,是“心里满了,便从口中溢出”,尽管笔法青*,却有汩汩而出的情绪。后来读到一首诗写,“世俗的欢乐把我的生活筛成细腻和粗砾的部分”,而后细腻的部分,如灰尘般随风去了——于是,我也...

  • 《宋史十讲》读书笔记

    严格意义上说,《宋史十讲》并不能算是邓广铭老先生的著作,而是他的论文集,中华书局把这些论文编辑在一起用来阐述宋代历史的十个问题,这十个问题看似零散,但大体串联起了宋代的主线,大体如下:赵匡胤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并逐步统一契丹以南的国...

  • 顾随诗词讲记读书笔记

    12月的时候,买了这本《顾随诗词讲记》。买来后,发觉看不懂,很艰难地读了28页,终于读不下去,便彻底地丢开,几年里再没有翻过。前段时间,看到有文章写顾随,说顾随是周作人的学生。我才想起了这本书,把它找了出来,发现可以看懂了。这实在很值得让人...

  • 《十三夜》读书笔记

    与这本书相遇是因为有一位画手引用了其中的一段话(我时常因为某本书或者某个作者的只言片语而买下一本书),而我为其中流露的无限温柔倾倒:“遭遇浮世孤寂的时候,人心冷漠的时候,来牵着我的手,把头靠在我膝上罢。”(出自《暗夜》)一颗漂泊的心啊蓦地就...

  •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读书笔记

    韦庄的词是表达了主观感情的,不过他虽然表现了主观的抒情,可仍然保持了词的本*。他所写的爱情不再是一个没有个*的,随便给一个歌女唱的没有主人公的爱情歌曲了。他往往用男子的口吻:我,写我所爱的女子。我写的就是我自己,是男子对女子的感情,主观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