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姓典故

发布时间:2020-12-07 11:46:48

江南在古时属于吴国的范围。而吴国,正是吴姓人的发源地。

古代的吴国,位置是在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周初,是泰伯的封地,传到十九世孙寿梦的时候才开始称王,国势也日益壮大,国境一直伸延到浙江省嘉湖一带。历史上著名的[卧薪尝胆"故事中,最后被矢志雪耻复国的越王勾践所消灭的吴王夫差,就是泰伯的后裔。

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泰伯封于吴,子孙以国为姓。"由此可见,吴姓汉族的始祖,是周代的泰伯。

泰伯,是周太王古公¤(dan)父的长子,亦即周文王的大伯父。据[史记周本纪"纪载,古公¤(dan)父共生有泰伯、仲雍、季历三个儿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据说,当周文王出世的时候,有祥瑞出现,所以身为祖父的古公就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言下对这个甫出生的孙儿,充满了殷切的期望。身为长子的泰伯在听到这话后,立刻明了父亲的意思是希望能把家业传给季历,以便将来顺理成章地传给昌。于是,他就自动引退,跟老二仲雍老远地跑到荆蛮地方,并且文身断发,表示让位于季历的决心。

跑到荆蛮之后的泰伯,自号为[句吴",他的义气感动了许多荆蛮的人,于是有一千多家自动地跟随了他,而逐渐发展成为吴国。

由此看来,吴姓与周姓的*,不但同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姓,而且原本还是一家人呢!

发源于苏、淅一带的吴氏,后来很快地繁衍到邻近的齐鲁之间(今山东省)。根据<姓纂>的说法,山东吴姓*,大多是寿梦的第四子吴季札的后代。吴季札也是一位备受史家称道的贤者,他一再坚持不肯越宗传递的故事,早为人所熟知。

唐朝时代有一位阳翟人,字道子,少孤贫,未弱冠,穷丹青之妙,号称画圣,初授瑕丘尉。明皇知其名,召入内供奉,为内教博士,尝于大同殿图嘉陵江三省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毕,所画景云寺地狱变相,见之而惧罪改业者,往往有之,又善画佛像。

清朝有吴敬梓,全椒人,字敏轩,精于文选,诗赋援笔立就,*豪爽,好施与,以此倾其资,著<儒林外史>说部,人争传写,诗文有<文木山房集>等。

¤:此符号代表非标准汉字,恕无法显示。

看了吴姓典故还看了:
  • 蒋姓典故

    蒋氏系承伯龄望出河南蒋乡:[周公第三子伯龄封蒋,好孙氏焉。国在汝南期思县,宋改为乐安。":[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由此可见,蒋姓的始祖,是周公的第三个儿子伯龄,他被封在蒋地,后来子孙也按照当时的习惯,拿封地的名称做为家族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