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是怎么死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6-23 03:04:03

<和尚是怎么死的>是和尚挑水故事的升级版,更讽刺,更现实,更有寓意。文中说的是寺庙,其实讲的是大企业病,也是大*病,大党派病。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反应的是人*的劣根。事实上,这种现象及危害并不是没被寺庙管理者发现和重视,方丈和主持都实施了一系列看起来很对头的办法,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庙亡僧息"的宿命,让我们不得不深思,根本*原因和深层次原因究竟有哪些?

《和尚是怎么死的》读后感

核心价值一旦出了问题,无论采取什么看起来很对的措施,也注定播下龙种收获跳蚤。理解了这个根本*原因,我们也就更容易弄清和尚死掉的其他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了,主要有:

二、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导致[规模不经济"现象。有人说过:花自己的钱给自己办事,自然是既要少花钱又要把事办好;花别人的钱给自己办事,事一定要办好,花多少钱倒是无所谓的;花别人的钱给别人办事,花多少钱无所谓,事办得好不好也无所谓。这段话说的其实是责权利三者间经常面临的矛盾,也是造成一些单位恶*膨胀、部门利益化、[规模不经济"的内在原因。故事中的这座寺庙就十分生动地揭示了[规模不经济"困境的形成过程。佛家本是讲究化繁为简、返朴归真的。但一个寺庙还搞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内设机构和闲杂人员越来越多,大概就是因为养和尚的钱都是无亲无故的香客们供给的,而不是和尚们还在俗世的亲人提供的,更不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所得。(如果和尚们能自食其力,他们也不会渴死饿死了。)但无论什么单位和部门,闲人多了不光会造*力成本上升,还会无事生非、形成内耗、影响效率,而且会由于利益驱动,编出各种理由去拓展权利范围,管了大量的本不该自己管、自己也管不好的事。由于管了太多本不该自己管,并且是管也管不好的事,就又需要更多的人,无法避免地形成了一个自我膨胀的恶*循环。这种恶*循环最终也必将使自己入不敷出,不堪重托,走向垮台。

三、引人用人和监督考核机制出了问题,影响了寺庙的核心竞争力。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庙也不在大,有高僧大德才能香火鼎盛。我们必须明白,真正影响寺庙声誉形象和生存发展的绝不是几个挑水的和尚,也不是只会念经的小和尚,寺庙的核心竞争力和感召力根源于佛法的传扬,取决于有没有真正能启迪人生、善指点迷津、会开光超度的大和尚、大法师。试想,如果这座寺庙里有净空、星云、济群、延参等任意一位法师,还愁没人来烧香,和尚们又怎么会死掉?这座寺庙虽然也引进了人才,搞了竞争上岗,但就像三个挑水的和尚醒悟后所讲的一样,这些人其实都是些习惯于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整天不干活却又人五人六的一大帮[脑残"、[屎盆子"而已。这些所谓人才出的好像很高深很科学的主意,最后*也不过是华而不实、劳民伤财、欺师灭祖的馊主意而已。另外,从寺庙的监督考核来看,也存在着重大缺陷,主要表现在局限于内部监督,并且考核的标准不科学(要求三个挑水的和尚具备所谓的管理能力就很不合理),进而造成考核的结果有偏差,自然也将无法做到公正合理的任用奖惩(挑水的和尚还做不了挑水部门的负责人,外行领导内行)。结果是,整个庙始终吃的还是[大锅饭",无法体现出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更做不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可以说,这些问题都日益削弱了寺庙的核心竞争力。

四、反映基层意见的渠道和自我纠错的机制出了问题。几个挑水的和尚忍无可忍,费了老大的劲才把意见反映上去,结果仍然没被寺庙管理者认真听取,而只是打发了事,维持现状,山还是那座山,庙还是那座庙。等到这为数不多的干活和尚都灰了心,这座庙也就失去了能够勉强支撑下去的最后几根柱子,危在旦夕了。

那么,党和*应从这则故事汲取哪些教训,怎样做才能赢得拥护,政通人和,长期执政?

二要既不懈怠,更别折腾,矢志发展。对*来讲,发展的确仍是第一要务,过去积累的种种问题,只能在发展过程中加以解决。谋求发展也是一个深化改革的艰苦过程,不容一丝懈怠,也不容以稳定为借口来阻挠发展变革。同时,[治大国若烹小鲜",国家发展进步的核心价值和考量标准其实并不复杂,所以决不要瞎折腾。瞎折腾比懈怠的危害还更大,过去祸国殃民的*和大跃进都是瞎折腾的极端表现。不折腾关键是要真正确立科学发展观,制订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和奋斗目标,既讲稳中求进,更讲进中求稳。当前[以gdp论英雄"的发展模式也已经非常不合时宜,必须从上到下转变。要坚决克服片面追求规模和总量,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切实避免因急功近利给党风政风民风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各种侵害和后遗症。

三要简政放权,控制成本,提高效率。说句心里话,*部门的工作又不是送人上月球,尽管也面临不少挑战,但能有多复杂,哪用这么多公务员?*公务员和故事里的和尚一样,80%多的岗位并不需要太高的学历,而只要有一定基础、一颗善心、一点脑子、一股干劲,就基本可以让人放心和满意了。这些年很多部门热衷引进高学历人才,很多体制内外的人士热衷在职混个*学历,除了说明学历的贬值,实际上也是gdp主义的变种,说明了各种学历圈的恶俗化和关系圈的泛滥化。很多*部门之所以喊着复杂、*苦和委屈,主要还是因为管了太多不该管、管不好的事,并且大多数的复杂、*苦和委屈也都体现在形式主义、文山会海、争功诿过、争名夺利上。*要解决自身的臃肿、内耗、低效、*问题,一个有力措施仍是要厘清与市场的边界,明晰责权利,让市场真正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为此,就要全面建立负面清单机制,减少审批,非禁即入。减少了行*批,还权于市场和社会,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民间资本,而且有利于压缩寻租空间、改进党风政风,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创新创业而不是千*万马考公务员,进而有利于从长远和根本上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简政放权真正落实了,也就容易精简机构、精细管理、控制成本、提高效率了。

四要严明法纪,激浊扬清,重塑形象。既然选择了当和尚,就要清心寡欲,不能眼红和惦记外面的花花世界和温柔富贵。寺庙管理者也要严明清规戒律,如有违犯者,轻则面壁思过,重则杖责驱逐,甚至打入地牢、打下地狱。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无法无天的花花和尚、奢靡贪婪的酒肉和尚、杀人越货的恶毒和尚,还佛门清净之地。*机关也要将权力关进笼子,并且要建立常效机制,将权力和笼子都置于阳光下,将笼子的锁匙交给外部监督者和广大老百姓。这样才能让为官不易成为常态,做到勤勉从政、干净干事,重塑良好形象。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既打老虎又打苍蝇当然是好的,但在这种风潮下也要努力做到情理法相统一,要使惩处符合[比例原则"。如果只是为了迎合*,一旦一个人的小辫子被抓住,就要将他无情地打倒在地,而再也不区分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关系,那也是不能让群众和广大公务员信服的。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决不是长效机制,对巩固执政地位甚至可能是弊大于利。

五要尊重劳动,激励创造,才尽其用。要实现*清明,就要让为官不易成为常态。为官不易指的是让*不易、庸懒不易,而不是生活不易、养家不易。客观上讲,公务员的绝大多数也是普通家庭中的普通一员,既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正常人的精神追求。并且必须承认,在一个有着长久[学而优则仕"传统的国家,这些人能挤进体制内,素质和道德其实并不比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差。事实上在*颁布八项规定后,绝大多数官员和公务员也是拍手称快的。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在的社会舆论充满了对立和暴戾之气,除了农民长期被当成贬义词,教授全被骂成叫兽了,医生全被当成屠夫了,校长全被当成强奸犯了,几乎各行各业都不能幸免于被骂,行业之间、地域之间也是骂来骂去水火不容,公务员更是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这种现象很可悲也很可怕,说明了公民信仰和人际信任的严重缺失,甚至还潜伏着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幽灵,绝对不是好事。理*来讲,对公务员当然要建立起严格的约束和处罚机制,同时也必须建立起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要尊重和宣传好广大公务员的劳动和奉献,鼓励和激发他们的积极*和创造*。公务员队伍做到了保障有力、人尽其才、干净干事,整个官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才可能变得更好。如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公务员们今后都成了一群只有压力、风险和骂名,而没有保障、自由和尊严的人,除非是这帮整体受教育程度还不低的人真是没了别的生路,否则谁还会干这种傻事!让那些整天只擅长诅咒一切、自以为无比正义的喷子们来打这份工,他们又真有能力、热情和道德干的更好吗?

看了《和尚是怎么死的》读后感还看了:
  • “和尚”是怎么死的?

    【“和尚”是怎么死的?】相关文章:1.刘备是怎么死的_三国刘备是怎么死的2.牛皋是怎么死的_猛将牛皋是怎么死的3.王贵是怎么死的_原因是什么4.蒙恬是怎么死的_蒙恬之死真相5.秦桧是怎么死的_秦桧的暴行6.孙策是怎么死的_孙策的真正死因揭秘...

  • 刘备是怎么死的_三国刘备是怎么死的

    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那么刘备是怎么死的呢?...

  • 三个和尚读后感

    书是美景,读书是饱览美景。足不出户,你可以遍游于千山万水,徜详于长*黄河之间,看一道残阳铺水中,半*瑟瑟半*红的春*胜景,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景,更有那鱼水之乐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下面是小编整理发布的“三个和尚读后感”,欢迎...

  • 读《三个和尚》后感

    同学们你们读过《三个和尚》这个故事吗?内容是这样的:从前山上有一个小和尚勤快地到山下挑水,自己喝够了还能用水浇花。不久又来了一个大和尚,为了谁都不吃亏两人就扛水喝。最后来了一个和尚,三个和尚就谁也不愿意多挑水,渐渐地水缸露底了就谁也没水喝。...

  • 读《三个和尚》后感

    同学们你们读过《三个和尚》这个故事吗?内容是这样的:从前山上有一个小和尚勤快地到山下挑水,自己喝够了还能用水浇花。不久又来了一个大和尚,为了谁都不吃亏两人就扛水喝。最后来了一个和尚,三个和尚就谁也不愿意多挑水,渐渐地水缸露底了就谁也没水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