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基础护理在预防和制约院内感染中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4-02-03 08:43:12

医院是患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场所,也是患者集中的场所,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关于基础护理探讨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目的对基础护理在预防和制约院内感染中的作用进行探讨。策略将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的400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为对照组,记录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并找出感染的理由,针对找出的感染理由加强基础护理工作。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2月的400例患者为观察组,统计这400例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病率并与对照组的统计结果做比较,得出基础护理在预防和制约院内感染中的作用。结果对照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1.25%,针对找出的感染理由加强基础护理工作后,观察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为3.75%,与对照组相比,其发生率显著减少,差异较大,有统计学作用(P<0.05)。结论采用针对*的基础护理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可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降低,使医疗护理质量提高,使就医环境让患者安全放心。

研讨基础护理在预防和制约院内感染中的意义

【关键词】基础护理预防和制约院内感染

医院是患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场所,也是患者集中的场所,同时也是病原微生物集中的地方。既然是患者,身体抵抗力、免疫系统肯定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因此更容易在医院发生感染[1-2]。院内感染即为医院获得*感染,是医院成立以来一直存在的全球*理由,同时也是各级医疗机构面对和解决的公共卫生理由,院内感染发生率还是评价医院管理水平、护理质量的重要方面,因此预防和制约院内感染是非常有必要的[3-4]。为了对基础护理在预防和制约院内感染中的作用进行探讨,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的400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找出感染理由并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2月的400例患者为观察组进行针对*的护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策略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的400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为对照组,男243例,女157例;患者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44±5.4)岁;住院时间4—34天,平均(15±1.7)天。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2月的400例患者为观察组,男235例,女165例;患者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45±4.3)岁;住院时间3—40天,平均(15±2.3)天。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别、年龄、住院时间上无明显差别,无统计学作用(P<0.05),具有可比*。

1.2策略

统计并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的400例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及感染理由,针对找出的感染理由加强基础护理工作后统计我院2013年6月—2014年2月的400例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并与之比较,得出基础护理在预防和制约院内感染中的作用。

1.3疗效判定

根据患者感染的理由主要有亲人探视制度不严、医院隔离不严格、消毒不完善、*作不当、医院感染意识淡漠等其他,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统计患者感染的发生率。

1.4统计学策略

采用SPA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400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有45例,发生率为11.25%,主要感染理由有亲人探视制度不严、医院隔离不严格、消毒不完善、*作不当、医院感染意识淡漠、其他等。

理由例数比例(%)排序亲人探视制度不严1022.22医院隔离不严格1533.31消毒不完善715.63*作不当613.34医院感染意识淡漠511.15其他24.56对照组找出理由后,针对找出的理由进行针对*护理工作后统计我院2013年6月—2014年2月的400例患者的感染人数及发生率,400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有15例,感染率为3.75%,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感染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作用(P<0.05)现具体数据如下见表2.

3讨论

院内感染指患者在未住院时没有出现感染*疾病但入院后则患有感染疾病,院内感染不仅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疼痛和经济困难加重而且会对医院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整体有效的预防和制约感染*疾病是非常重要的[5]。在医院,任何医生都应以患者为中心,对于特异的病因导致的病人在生理、心理等的异常变化,医生都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患者远离病痛的折磨,使患者能够在生理心理上快速的获得健康[6]。护理人员是与患者接触较为亲密,频繁和时间较长的医务人员,因此就护理人员而言,经我院的探讨分析认为一个好的护理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医院应对院内感染知识进行大量的宣传与教育,使医护人员和患者对院内感染引起重视。

②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病房进行定期的消毒、紫外线照射及通风,还应严格执行患者亲人探视规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感染,时刻保持患者屋内的干净整洁。

③护理人员及患者应认真洗手,按时漱口,保持自身的干净整洁,防治疾病的传播,做好自我保护。

④护理人员应做好基础护理,对患者要有耐心,使患者的心理生理状态都处于最佳状态。

⑤定期对患者进行检查,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出现感染,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⑥护理人员应时常对患者保持微笑,与患者坦诚相待,让患者感觉到温暖,使患者心情愉悦,能够加速患者的痊愈。护理人员作为基础护理的主力,应该对基础护理学有较深的认知,应热爱生命,坚守从事护理学的信念,能够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锻炼护理技术,成为一个拥有精湛技术的护理人员。

综上所述,采用针对*的基础护理可预防和制约院内感染的发生,可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降低,使医疗护理质量提高,使就医环境让患者安全放心。

参考文献

[1]吴美华.加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基础护理减少医院感染发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6(18):3905.

[2]同小利,荆丽蓝.做好基础护理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重要作用[J].内蒙古中医*,2011;11(17):117-118.

[3]黄超艳.浅谈做好基础护理制约院内感染[J].哈尔滨医*,2010;4(05):74-75.

[4]刘中华.浅谈基础护理在预防和制约院内感染中的作用[J].*现代*物用,2010;8(07):188-189.

[5]卢晓丽.基础护理在预防和制约院内感染中的作用[J].*医*导刊,2012;14(8):1427-1428.

[6]陈汉芳.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制约中的作用和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9(14):369-370.

第2篇: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防御控制中的作用。方法98例住院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进行感染的预防;研究组患者采用严格护理管理进行感染预防,对比并观察两组发生感染的几率及死亡率。结果对照组患者中感染11例,感染率为22.4%;死亡1例,死亡率为2.0%。研究组患者中感染2例,感染率为4.1%;无一例死亡。研究组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死亡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院内感染的控制中实施护理管理,可有效预防和控制院内发生感染的几率,所以医院领导应提高对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重视,加强护理管理制度的规范与落实,从而进一步提高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率。

关键词:护理管理;控制;院内感染

院内感染指的是患者入院前没有发生感染或有传染病等潜伏症状,入院治疗后因各种因素而发生的医院内感染。例如抗生素的乱用,医疗器械消毒不严格或重复使用的医疗用品杀菌不彻底等,均会造成患者发生院内感染。而在医院感染的预防与管理中,护理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干预措施,也是一项控制院内感染的主要工作内容,两者联系紧密,而且护理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院内感染发生的几率[1]。本文就本院98例住院患者进行院内感染护理管理的探讨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1~12月接收的98例住院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9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45~71岁,平均年龄(58.0±4.3)岁;研究组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44~70岁,平均年龄(57.5±4.2)岁。两组患者*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进行感染防护;研究组患者采用严格护理管理进行感染预防,具体方法:医院感染科管理科需制定严格的预防感染的制度,并加强实际工作中的监督及制度落实工作。对院内护理工作人员加强感染防护的知识宣教,并加强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感染预防技术及*作的培训,提高整体护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技能及感染预防意识。同时加大先进设备的更换与投入,包括脉动真空灭菌器、自动清洗机、超声波及干燥柜等设备;医疗用品应使用省级卫生部门许可、防疫部门认证、国家卫生部(现卫计委)批准生产的产品,同时加强对消毒*剂、器械等的管理和控制,对一次*产品使用后需投放到指定地点;对能够再次使用的产品,则需一并放到消毒室进行详细分类、检查、清洗、消毒、灭菌,以降低感染的几率。在各类医疗产品的使用时,最先经手的是护理人员,因此,护理人员需严格对医疗用品的质量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排除不合格产品,以保证患者的安全使用,同时在使用各类抗生素等*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剂量的把控[2]。

1.3观察指标所有患者均需进行1个月的护理管理干预,之后对两组患者发生感染情况和死亡情况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对照组患者中感染11例,感染率为22.4%;死亡1例,死亡率为2.0%。研究组患者中感染2例,感染率为4.1%;无一例死亡。研究组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院内感染也称医院获得*感染,是指患者入院后,在住院期间或在医院内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但发生感染的患者在入院前没有感染或有潜在感染的情况。同时,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被病原菌侵袭导致发生的感染情况也被称之为院内感染[3]。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出院后会将病菌传播给家属、同事或社会人群,不仅会造成病菌流行,而且也会增加临床治疗的难度。因此,医院应加强院内护理管理的重视,提高护理管理制度的严格实施与落实。

护理管理是指医护工作人员在医院护理管理制度及具备感染预防意识的基础上,运用娴熟的*作技能及负责任的态度等进行护理服务的过程。良好的护理管理可以提高患者护理干预后的治疗效果,增强其健康恢复的质量,并有效降低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若失于护理管理,会造成体质较弱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发生因各种因素而导致的院内感染,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所以,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医院管理人员应提高对院内患者及医护人员预防感染的关注,加强护理工作人员护理过程的监督,严格执行无菌、消毒和杀菌*作,从而提高其预防感染工作的效率,并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的几率。而且通过本文的探讨和分析也可了解到,进行严格护理管理的研究组,其发生感染的几率明显低于采用常规护理管理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严格护理管理对院内感染的控制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大大减少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

综上所述,在医院感染的控制中加强护理管理的实施力度及严格督促,可有效降低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同时对院内感染的预防也起到良好的干预作用,因此医院领导应加强对护理管理实施的重视,加强护理管理在医院内的施行力度,从而使其发挥更大的预防和控制效率。

参考文献

[1]仓孝洁,姜常青.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控制的护理管理.*误诊学杂志,2012,12(6):1470.

[2]许红红,刘允香,黄婉锋.加强护理管理工作对预防医院感染的作用.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89-90.

[3]覃敏捷.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分析.*民康医学,2013,25(20):128-129.

第3篇:医院内感染的预防措施

院内感染是指患者、探视者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并产生临床症状的感染。随着医院现代化的发展和医疗措施上侵袭*诊疗手段、激素、化学方法、放射治疗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国内外院内感染发生率均呈明显上升。发生院内感染不但会给患者增添额外的痛苦,而且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护理工作负担,常使患者所患疾病达不到预期的疗效,甚至造成死亡。因此,预防院内感染尤为重要,其发生率已列为我国医院分级*作的指标之一,为此我院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防范:

1加强医院管理

医院环境内大量细菌和易感人群并存的特点决定了医院场所的特殊*[1]。为了减少医院内的各种感染,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1.1完善接诊、分诊制度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开设不同的门诊,以预防病人在确诊前与一般门诊混和就诊所引起的交叉感染。

1.2完善病种管理根据不同科室的具体情况开设隔离病房、危急病房、温馨病房等,以满足不同病种患者的收治,减少交叉感染。

1.3完善区域化管理严格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管理,护理人员不仅要严格律已,还要管好患者及其家属。

1.4严格执行陪床探视制度控制探视人员,减少陪床人员,切断外源*细菌污染的途径,降低感染率。

1.5妥善处理废用垃圾医用垃圾、生活垃圾、锐器分类妥善处理,由专职人员收集后并进行处理。

2严格执行消毒

2.1加强病房空气环境的管理空气中细菌含量与多种感染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应从多个环节减少高危区域的空气微生物的含量。定时开窗,病房湿式清扫,每日完成床单更换,集中查房后用0.5%84消毒液超声雾化进行空气消毒。对高危重点科室、高危人群实行保护*隔离,严格探视,且采取探视者入室更-衣、洗手,探视后对室内进行通风、消毒擦拭、喷雾消毒等措施。每月一次做细菌培养,如不合格的,重新消毒后再做培养,以保证病房的清洁。

2.2加强物品消毒灭菌处理消毒灭菌不严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原因,目前灭菌方法很多,但仍认为高温、高压效果较好。有研究报道,污染的氧气湿化瓶、氧气

管、氧气插管、呼吸机、雾化器、导尿管、床旁柜、公用洗涤池等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播因素。所以,除了对必须消毒的器械物品消毒外,对易忽视的消毒器械物品应进行认真的消毒。

2.3手的消毒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护理*作前后都要彻底洗手,因为被污染的手是医院感染最主要的媒介。认真洗手与手的消毒是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措施[2]。在上班时间不准戴戒指、手链,严格遵守无菌*作制度。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垫一巾一带,在治疗室安装感应水龙头,并配备干手机避免或减少再次污染,每月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采样监测,保证手指带菌数不超过15cfu/cm2。

2.4终末消毒患者出院及病故后,对床单位进行严格的擦拭并消毒,以达到彻底终末消毒的目的。

3减少侵袭**作

尽量减少各种侵袭**作,若病情需要,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切实防止致病微生物扩散。有报道,泌尿道插管是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原因[3]。在必须导尿时,应选择毒*小、感染率低的硅胶气囊导尿管,严格无菌*作,每日2次尿道口消毒,每日更换引流袋,无菌尿管每周更换一次,留尿管前后和拔尿管前后都应对患者做尿的细菌培养,如发生菌尿症立即停止导尿,并使用合理的抗生素治疗。4减少开放式治疗

开放*的*作是造成感染的又一诱因。在泌尿系统疾病中,持续膀胱冲洗是不可避免的。采用3000ml大袋生理盐水冲洗,因重力缘故不需要排气管及连通管,换袋工作由护士进行,仔细检查每袋生理盐水,避免有混浊及杂质的液体冲入膀胱。连接5000ml一次*引流袋,常用密闭式,管颈粗,不易堵塞且可减少院内感染发生,妥善固定后冲洗液不易逆流,更有效地避免院内感染。

5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物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慎用广谱抗生素,执行医嘱时护士必须掌握合理用*常识,根据*物的半衰期决定给*时间,自觉按规定时间给*,积极观察疗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和换*的依据,最大限度地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菌株的产生。同时,注意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进,不宜置于同一溶液中静注或静滴,有些抗生素配伍后,虽然*液外观无明显变化,但由于*液相互作用,可出现*理上或化学结构上的改变,失去活*,丧失或降低抗菌作用。

6缩短住院时间

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支持疗法,在提高医疗质量前提下,缩短住院时间。对一些老年慢*病患者,在其慢*疾病病情稳定后,应嘱其尽快出院继续治疗并定期门诊随访。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措施》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第4篇:院内感染预防措施

院内感染是自医院产生就存在,随着医院的发展而变化的。近年来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医疗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侵袭**作破坏了病人的防御屏障,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再加上各种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问题,感染发病率逐渐上升,已给临床医学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护理带来很大的困难。院内感染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还影响医院的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转率和治愈率,降低了医疗质量。控制院内感染已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也是当前医院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医疗护理质量的综合体现。

1、造成院内感染的常见因素

1.1病人自身因素

1.1.1早产儿、新生儿、老年人及有严重疾病者。如患恶*肿瘤、免疫功能异常症、代谢障碍*疾病、重症血液疾病、胶原组织疾病、营养障碍等。

1.1.2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癌剂等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物。

1.1.3不正确使用抗菌*物,易产生菌群失调即导致自身感染。

1.1.4接受各种损伤*(侵入*)诊断、治疗,如:手术、内镜、注射、血管及脏器内导管置入。

1.2医务人员的因素

1.2.1接诊条件不够完善。某些病人在确诊前与一般门诊混合就诊,入院后卫生处置不健全,病人入院时未经过更衣、清洁等就直接进入病房,从而增加感染机会。

1.2.2空气污染。病房设置不符合标准要求,病床的间距不足,密度增加,通风设施不足或通风时间不够。病房清洁消毒不及时,不彻底。

1.2.3没有严格执行探视及陪护制度。病区的人流量增多,尤其是患上呼吸道感染或传染病带菌者进入探视,通过空气、飞沫或手的接触,易造成院内感染。

1.2.4医务人员没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如洗手不及时、不认真或洗手后用污染的毛巾擦手,因而双手成为传播细菌的工具,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1.2.5护理人员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作原则或*作用物清洁消毒不符合要求。如血压计袖带、止血带未经常规消毒处理就直接使用。

2、防止院内感染的措施

2.1医院建筑要求设置布局合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加强教育,提高各级护理人员对病人的高度责任感,树立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熟练掌握常用消毒隔离技术。

2.3加强病人病区管理

2.3.1保证病床的间距符合要求,通风设施保持良好,保证通风时间每天两小时以上,定期紫外线消毒,保证空气质量。

2.3.2严格执行探视陪护制度,最低限度减少陪护人员。

2.3.3严格执行清洁、消毒、隔离、灭菌制度是切断传染途径,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1)对科室各类物品和房间有固定的清洁消毒时间。重视病人床单元的管理及消毒,注意病人物品的摆放,地面清洁及卫生管理,如一床一扫、一桌一巾,病人出院后做好终末消毒处理。(2)做好特殊病人的隔离工作。隔离包括传染*隔离和保护*隔离。传染*隔离以防止传染病人在传染期间将病原体传播给其他医务工作者和病人为目的。保护*隔离也称反向隔离,是防止医院内一些对感染高度易感病人受到来自其他病人、医护人员、探视者及病区环境中多种条件致病菌的感染。(3)供应室人员要明确岗位职责,无菌物品经严格检查后方可发放、下送。保证无菌物品合格率达到100%。

2.4对感染病例要早作*敏试验,首选敏感窄谱的抗生素,严格适应症,谨防二重感染,保证抗生素对病原菌的敏感*。

2.5手卫生:在注射、输液、发*、吸氧、诊疗等*作前要认真洗手。处置两个以上患者时要洗手或手消毒。

2.6尿路感染及预防。临床上最多见的是尿路感染,其发病率与导尿*作不当和留置导尿时间长短有关。预防方法如下:(1)严格掌握导尿的适应症,能用尿液储存袋的就不用导管。(2)熟练掌握无菌*作,尤其应注意洗手、手消毒及无菌器具的使用。耻骨上膀胱造瘘者,尤需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做好尿管、尿袋的护理和管理。(3)保持尿道口清洁,每日应用清毒棉球擦洗1—2次,做好会*的护理。(4)导尿系统应保证密闭、引流通畅,无逆流,注意各连接处不被污染,根据病情及早停止留置导尿。(5)对具有传染*或患有其他感染症状的特殊泌尿系感染的病人,应施行隔离,必要时可安排隔离室。

2.7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提高对呼吸道医院感染的认识,熟练掌握防治环节及技术。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呼吸道医院感染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指导。加强呼吸治疗装置的管理。

2.8外科切口感染的预防。(1)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日,按规定做好清洁及手术部位皮肤的准备,做好胃肠道手术病人的肠道准备工作。(2)术中严格无菌技术*作,做好手术室环境、人员、*品和器械的管理。(3)手术后的预防,加强换*室的管理。在进行切口的治疗前后及处理不同切口之间,必须进行手消毒。直接接触开放或新的切口,应戴无菌手套。每天观察切口,及时更换敷料。切口分泌物不得浸透外层敷料,有感染征兆应换*并对切口分泌物进行微生物学检测。并根据*敏结果选用抗感染*物,严禁局部使用抗感染*物。对患有可传播感染的切口或皮肤感染的病人应实行相应的隔离。患有单纯疱疹、链球菌感染、金黄*葡萄球菌感染等的工作人员,治愈前不能接触病人手术切口。

2.9做好病人健康教育:管理好病人与病房秩序施,控制病人陪住率,以减少病房的人流量和空气中的染菌数,对保护住院病人安全和减少感染机会都能收到良好效果。护理人员要向病人宣传预防疾病及医院感染知识。对于传染病人,特别要讲明隔离的目的和意义,不随意乱串病房。使他们主动自觉地配合医务人员做好隔离、消毒工作,使之顺利度过隔离期。

控制院内感染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护理工作在医院感染中具有本身的特殊*和重要*,临床的许多工作,都需要护理人员去实施,而消毒、灭菌和隔离就是切断微生物的传播,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手段,也是护理工作的基础。因此,护理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预防医院感染的效果和患者的安全,护理人员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主要因素,加强护理管理是防止医院感染的基础。严格医护人员的无菌*作,控制院内感染,加强医护人员*作的无菌意识具有关键的作用。控制院内感染不仅是医疗任务,也是社会责任,要通过严格的管理来实现。

第5篇: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摘要]目的研究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护理管理,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方法采用回顾*总结的方法,总结相应的控制措施。结果最大限度地控制了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保证了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结论制度健全、人员重视、控制措施得当,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得到了有效预防。

[关键词]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护理管理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及医务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门诊口腔科涉及的诊疗器械繁杂,诊疗过程中接触患者唾液、血液、龈沟液等,极易造成交叉感染,随着口腔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口腔科的医院感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及社会的普遍关注[1]。为了进一步完善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我院口腔科门诊自2004年9月开诊以来,严格规范医务人员的*作,严格消毒灭菌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现总结如下。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以及有关法规文件,制定了口腔科的消毒隔离制度、清洁制度、个人防护制度、医疗废物的处理制度等,做到有章可循。

2加强人员管理

2.1医务人员培训对口腔科医务人员定期进行医院感染、无菌技术*作、自我防护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其掌握院内感染控制的知识和技术。

2.2防护管理治疗过程中,极有可能接触血液、被血液污染的唾液或口腔黏膜。为了保护医患双方,防止交叉感染,医生在诊疗*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一次*手套,做到一医一患一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镜。

2.3手部清洁医生在为每位患者诊治前后均按“六步洗手法”洗手,在诊疗*作过程中如因手套穿孔而手部感染时,应及时脱去手套,用肥皂及流动水洗手。如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患者,洗手后用碘伏搓洗5min,再用流动水洗净。

3加强物品管理

3.1规范一次*医疗用品管理尽量使用一次*医疗用品,一套用品只限于一个患者一次*使用,无菌物品即开即用,用后由护士及时回收,并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分类要求进行分类、收集、统一处理[2]。

3.2医疗器械的管理

3.2.1耐高温、高压器械的消毒处理使用后置于500mg/L有效含*消毒液中浸泡30min,再于流动水下冲洗干净,晾干后包装好,送供应室高压灭菌。

3.2.2不耐高温、高压器械的消毒处理使用后置于500mg/L有效含*消毒液中浸泡30min,冲净晾干后浸泡在2%戊二醛溶液中10h以上,再次使用前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干净。

3.2.3手机部件的消毒处理每次使用后要继续运转机器20~30s,以排出内腔的水、汽及污染物,然后清洁,抹干后进行高压灭菌。

3.3消毒浸泡液的管理消毒浸泡液加盖,贴上消毒液名称、浓度、有效使用时间标签,每天监测消毒液浓度,每周更换消毒液2次并作好登记。

4加强环境管理

治疗室每天2~4次开窗通风使空气流通,减少空气中的污染,每天用紫外线灯照射1h,每周用乳*熏蒸1次。地面及台面,每天用500mg/L有效含*消毒液擦拭2次,如被污染,则随时擦拭。

5加强*

每月对诊室的空气、物体表面、灭菌物品、各种消毒液、工作人员手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院感科不定期抽查口腔科的消毒灭菌效果及无菌技术*作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分析,提出整改措施。

6讨论

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问题涉及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只有全面进行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综合管理和质量*之后,才能使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得到有效的降低[2]。我院自2004年9月开诊以来,对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使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及严格执行*作规程的自觉*得到增强,各项消毒隔离措施得到了全面的落实,从而使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得到提高。到目前为止,口腔科无一例院内感染发生,达到医疗安全的目的,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绍霞.口腔科医院感染的控制与体会.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16):1480.

2李健莹.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7):591-592.

第6篇:公疗医院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制度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求职网提供的优秀制度文章供您参考:

1、为防止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或医源*感染,遵照《传

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按《公疗医院的预检分诊工作制度》执行。

2、各诊室、病房、化验室以及各技能科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以及终未消毒制度。

3、严格执行*作常规,尤其是实验室*作规程,防止病原体在实验室传播或扩散。

4、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的无害化管理,禁止一次*医疗用品重复使用。并做好医疗废物的管理和医疗用品、器械的消毒和灭菌工作。

5、认真落实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6、不认真执行医院有关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制度,造成传染病传播、扩散或医院感染的,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和医院规定,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除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