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4-03-15 06:56:0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浮力》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

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小泡沫塑料块中泡沫塑料块大泡沫塑料块

自重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

板书设计:

5、浮力

浮力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教学后记:

第2篇:浮力的课堂教学设计

1.从生活中浮力现象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2.在研究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科学方法探究,提倡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发现者”、“创立者”,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思考、讨论、实验等方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浸没在液体和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③初步了解浮力在轮船上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体验浮力的广泛存在;

②通过探究理解f浮=g排;

③体验由“实践→理论→实验→实践”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轮船搁浅的实例,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边观察、边实验、边讨论的启发式教学。

2.探究式教学。

四、教具和媒体

*气球、乒乓球、土豆、*簧秤、阿基米德演示器、水桶、盆子、盐、鸡蛋、饮料桶、烧杯、水等

一、设情导入

师:演示实验,乒乓球从水中浮起来,*气球离开手上升,是什么力使它们上升?

生:浮力。

师:(出示课题:浮力)生活中还有那些受到浮力的物体?

生:(举例)

二、探究新知

师:请看这儿有两例受浮力的例子(投影图片)这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能受到浮力,那么放入水中要下沉的土豆受不受浮力呢?

生:(思考回答)

师:下面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想想做做:在*簧测力计的下面悬挂一个土豆,再把土豆浸在水中,比较前后两次测力计的示数。

生:(实验、讨论、发现)

师:(归纳发现投影)一切浸没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浮力的大小:*簧秤两次的读数差;(获得了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

师:如果我们换上其它的物体,浮力的大小会变化吗?下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想想做做:

1.在水桶中装大半桶水,用手把空的饮料瓶按入水中,体会饮料瓶所受浮力及其变化,同时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

2.将鸡蛋放入清水里,然后不断加盐,观察鸡蛋怎样运动,思考浮力有无变化。

生:(实验、思考、发现)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的大小可以发生变化。

大小与浸没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师:(归纳学生的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师生: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师:我们能不能影响浮力大小的两个因素归结为一个因素呢?

生:质量。

师:质量越大?什么越大?

生:重力。

师: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

小组讨论:设计思路、如何利用手边的器材设计。

生:前台展示实验方法。

师:(投影实验设计方案:如果水没有溢出,我们怎样判断塑料块排水的多少?两种设计图,引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分发记录数据表格,说明1、2分别是浸没、部分浸在)

生:实验。

师生:分析得结论

第3篇:《浮力》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师生互动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实质意义。这样一堂鲜活的课上完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浸在(漂浮、悬浮、下沉)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及其方向,会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四、实验器材

演示实验器材:铁架台、重垂线、鸡蛋、食盐水、乒乓球、大烧杯、红毛线、水桶、水盆,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便于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器材:橡皮泥、小石块、小木块、铁钉、乒乓球、烧杯(100ml)、*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细线。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生活中有关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轮船、木块、水鸭子、人,浸没在水中的潜水艇等。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事例中的轮船、人等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与浮力有关;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想了解哪些有关浮力的知识,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新课教学

模块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让学生将石块?铁钉?木块?乒乓球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木块?乒乓球漂浮在水面上,而石块?铁钉却沉入烧杯的底部。

第一环节:感知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浮力。

引导学生分析漂浮在水面的木块或乒乓球的受力情况,寻找物体能漂浮在水面上的原因,尝试运用平衡力的知识解释现象,进而得出:漂浮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第二环节:感知在水中悬浮的物体受浮力。

演示实验:把鸡蛋放入配制好的盐水中,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鸡蛋悬浮在盐水中。

引导学生分析悬浮在盐水中的鸡蛋的受力情况,最终得出:悬浮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第三环节: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

(1)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石块、铁钉沉入烧杯的底部,提出问题:“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

(2)猜想和假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对它的浮力?”,然后交流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说明提出的猜想及其依据。

第4篇:《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4.会用*簧测力计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三)教具

演示实验器材:正方形木块、乒乓球、玻璃水槽、水,铁块、小*瓶、注射器,细砂。

学生实验器材:*簧测力计、石块、细线、烧杯、水和酒精。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从本节起学习新的一章“浮力”。

板书:“第十二章浮力

一、浮力”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回答后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

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12-2的实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拴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簧秤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组织讨论,教师总结。

①挂在*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小结: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簧秤的示数就是石块所受的重力。

②挂在*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多少?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簧秤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

小结:石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体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石块静止不动说明: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受到的拉力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簧秤的读数。所以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浮力。*簧秤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浮力=石块重-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石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石块也受到浮力。

教师总结讲解时,边讲边画出石块受力分析图(见图12-1)。

总结、板书:

1.什么是浮力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一切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3)浮力=物体重-物体在液体中的*簧秤读数。f浮=g-f'

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提问:浸没在水中的正方形木块,放手后竖直向上浮,它为什么不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后运动?

复习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启发学生答出:立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对它们的压强相等。因而它的左右两侧面和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木块不向前后、左右运动。以上讲解可结合图12-2进行。

(2)提问: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木块)上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强是否相等?哪个大?为什么?立方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如何计算?是否相等?哪个大?为什么?

启发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结合画图讲解。说明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由于上表面跟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们受到水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上下表面面积相等,所以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见图12-2)。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就是浮力。

板书:“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即f浮=f'-f。

(2)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

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可启发学生举例答出。

3.物体的浮沉

提问:既然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为什么物体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有的还可停留在液体中的任何地方?

演示:提示同学观察物体在水中运动情况。

把铁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铁块下沉。

把木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木块上浮。

把装有少量水并用胶盖盖严的小瓶(可用装青霉素的小*瓶,用注射器仔细调整瓶内水量或调整装入的细砂,直至可悬浮在水中为止)浸没在水中,放手后小瓶可悬浮在水中。

学生讨论:浸没在水中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悬浮的小瓶各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大小关系如何?说明力的方向。

教师结合实验,边讲边画出浸没在水中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和悬浮的小瓶受力分析示意图,总结出浮沉条件。

让学生观察实验:浸没在水中的木块放手后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在水面不动。教师指出,木块漂在水面上时,只有一部分浸入水中,叫做漂浮。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关系如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并板书:

板书:“3.物体的浮沉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教师说明:

(1)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2)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不动。但漂浮是物体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3)完成课本图12-3中的填空题。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本节课文练习1~5题。

2.思考题: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

浮力教案示例之一

第5篇:《水的浮力》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分析:

《水的浮力》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自然常识》第四册第4课。本课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

三维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浮沉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水中浮着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实验:浮在水面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塑料、橡皮、铁钉、钥匙、积木、*簧秤、皮筋、空塑料瓶、铁块、橡皮泥等。

2.ppt动画出示各种水的浮力应用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2、出示课件,学生观察,说说观察到了什么?

3、教师演示浮、沉的图片引出:浮沉

4、学会手语“浮、沉”。

二、科学实验、探究新知:

1、引导做实验1,研究物体放入水中的沉浮情况

(1)请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材料,并介绍。

(2)实验前要求:请同学们把材料一个一个轻轻地放入水中,一边做一边把实验结果添在实验记录表里,实验完毕把手中的材料分类。

(3)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组讨论在生活中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下沉?

(6)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2、做实验2,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1)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来研究泡沫塑料为什么浮在水面上。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a、将泡沫塑料放入水中,反复轻按,感受手有什么感觉?

b、将泡沫塑料等压到水底,手一松,有什么现象发生?

(3)汇报实验结果。

(4)交流讨论:手的感觉及泡沫塑料等被压入水底又浮上来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5)小结: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叫浮力。(板书课题:水的浮力)

三、作业p13的学说话。

1、课件显示。

2、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四、小结

在水中的物体,有的会浮在水面上;有的会沉在水低。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收到水的浮力。

五、拓展思考

用*簧秤分别称物体在水中和空气中的重量,有什么发现?

板书设计:

水的浮力

浮力

第6篇: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自觉学习的态度,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

2.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接受教育,对个人成长和家庭有利,更对国家和社会有利。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的能力,增强学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懂得教育的含义和作用。

2.通过学习,学生懂得受教育权的含义,义务教育含义和特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教育对个人、国家的作用。

【教学难点】义务教育的含义、特征。

三、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讨论归纳法

【学法】体验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归纳学习法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梦我的梦》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时政导入】

(设计意图:引用时政热点导课,体现思品课的思想*,引出课题,燃起学生心中的梦想之火,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授新】

第一环节:感知教育的含义

交流活动:1.你的未来梦想是什么?

2.实现你的未来梦想要储备哪些知识?

3.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知识经验?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实际,深化导课问题,沿着学生思维的轨迹,点明“教育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总结教育的含义。)

第二环节:感悟教育的力量

1.体验活动——魔术鸡蛋。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感悟知识带给我们的乐趣与收获。)

2.活动一:教育成就出彩人生

(1)现场活动——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学科,为什么喜欢?它带给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切身体会,加强学生对教育作用的理解。)

(2)名师引航——出示资料,烘托学习的意义。

活动二教育助圆*梦想

1.出示视频《*十年成就》思考:作为一名*人你感受到什么?

2.出示*大资料及教育对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示意图;

3.概括教育对国家民族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看视频,从感*认识*的发展壮大,又通过阅读*大资料、教育对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示意图,进一步从理*层面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突破教学重点。)第三环节探究受教育权

1.布置自学任务

受教育权的含义;义务教育的含义、特征。

2.小轼牛*,角*扮演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是本课的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通过举例,学生不仅掌握了概念特征,而且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堂小结】

引领学生概括本节课教学内容。

【课堂延伸】

1.播放视频《*梦我的梦》

2.师生共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时刻勉励自己不断学习,珍惜受教育权,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肩负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板书设计】知识助我成长

教育

对个人,知识改变命运。对国家,教育成就未来

我们需要学习我们必须学习

权利义务

珍惜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