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数学教学教案

发布时间:2024-03-09 17:45:48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定理.本定理是*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它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此定理为*线段相等提供了又一种方法,这是本节的重点.推论1、2提供*等边三角形的方法,推论3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重要*质,在直角三角形中找边和角的等量关系经常用到此推论.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数学教学教案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质与判定的区别。等腰三角形的*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经常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判定与*质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另外本节的文字叙述题也是难点之一,和上节结合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由于知识点的增加,题目的复杂程度也提高,一定要学生真正理解定理和推论,才能在解题时从条件得到用哪个定理及如何用.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在数学教学中要避免过多告诉学生现成结论。提倡教师鼓励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探索数学的内在规律。具体说明如下:

(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学习过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首先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质定理的逆命题的什么?找一名学生口述完了,接下来问:此命题是否为真命?等同学们*完了,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找一名学生用文字口述定理的内容。这样很自然就得到了定理.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满打满算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

由*质定理的学习,我们得到了几个推论,自然想到:根据定理,我们能得到哪些特殊的结论或者说哪些推论呢?这里先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把一些有价值的、甚至就是教材中的推论板书出来。如果学生提到的不完整,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点拨引导。

(3)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便于今后的应用,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哪些定理依据?

(2)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定理及其推论;

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

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5.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二.教学重点:定理

三.教学难点:*质与判定的区别

四.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五.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六.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请同学们说出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

估计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里重点复习怎样分清题设和结论。

(2)等腰三角形的*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并检验它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上述结论,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

1.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简称“等角对等边”).

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

已知:如图,△abc中,∠b=∠c.

求证:ab=ac.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a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

注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质定理混淆.

(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因为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3)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边和角角关系.

2.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要让学生自己推证这两条推论.

小结:*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腰三角形定义;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边三角形定义;②推论1;③推论2.

3.应用举例

例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让学生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启发学生遇到已知中有外角时,常常考虑应用外角的两个特*①它与相邻的内角互补;②它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要证ab=ac,可先*∠b=∠c,因为已知∠1=∠2,所以可以设法找出∠b、∠c与∠1、∠2的关系.

已知:∠cae是△abc的外角,∠1=∠2,ad∥bc.

求证:ab=ac.

*:(略)由学生板演即可.

补充例题:(投影展示)

1.已知:如图,ab=ad,∠b=∠d.

求证:cb=cd.

分析:解具体问题时要突出边角转换环节,要证cb=cd,需构造一个以cb、cd为腰的等腰三角形,连结bd,需证∠cbd=∠cdb,但已知∠b=∠d,由ab=ad可证∠abd=∠adb,从而证得∠cdb=∠cbd,推出cb=cd.

*:连结bd,在中,(已知)

(等边对等角)

(已知)

(等教对等边)

小结:求线段相等一般在三角形中求解,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三角形,找出边角关系.

2.已知,在中,的平分线与的外角平分线交于d,过d作de//bc交ac与f,交ab于e,求证:ef=be-cf.

分析:对于三个线段间关系,尽量转化为等量关系,由于本题有两个角平分线和平行线,可以通过角找边的关系,be=de,df=cf即可*结论.

*:de//bc(已知)

be=de,同理df=cf.

ef=de-df

ef=be-cf

小结:

(1)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及推论.

(2)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证法.

七.练习

教材p.75中1、2、3.

八.作业

教材p.83中1.1)、2)、3);2、3、4、5.

九.板书设计

第2篇:八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为了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上得到更好的领悟和掌握,教师应该认真做好教案准备工作,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八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欢迎阅读。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本定理是*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它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此定理为*线段相等提供了又一种方法,这是本节的重点.推论1、2提供*等边三角形的方法,推论3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重要*质,在直角三角形中找边和角的等量关系经常用到此推论.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质与判定的区别。等腰三角形的*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经常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判定与*质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另外本节的文字叙述题也是难点之一,和上节结合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由于知识点的增加,题目的复杂程度也提高,一定要学生真正理解定理和推论,才能在解题时从条件得到用哪个定理及如何用.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在数学教学中要避免过多告诉学生现成结论。提倡教师鼓励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探索数学的内在规律。具体说明如下:

(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学习过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首先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质定理的逆命题的什么?找一名学生口述完了,接下来问:此命题是否为真命?等同学们*完了,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找一名学生用文字口述定理的内容。这样很自然就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满打满算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

由*质定理的学习,我们得到了几个推论,自然想到: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我们能得到哪些特殊的结论或者说哪些推论呢?这里先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把一些有价值的、甚至就是教材中的推论板书出来。如果学生提到的不完整,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点拨引导。

(3)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便于今后的应用,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哪些定理依据?(2)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

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

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5.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二.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三.教学难点:*质与判定的区别

四.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五.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六.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请同学们说出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

估计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里重点复习怎样分清题设和结论。

(2)等腰三角形的*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并检验它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上述结论,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简称“等角对等边”).

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

已知:如图,△ABC中,∠B=∠C.

求证:AB=AC.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A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

注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质定理混淆.

(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因为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3)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边和角角关系.

2.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要让学生自己推证这两条推论.

小结:*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腰三角形定义;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边三角形定义;②推论1;③推论2.

3.应用举例

例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让学生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启发学生遇到已知中有外角时,常常考虑应用外角的两个特*①它与相邻的内角互补;②它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要证AB=AC,可先*∠B=∠C,因为已知∠1=∠2,所以可以设法找出∠B、∠C与∠1、∠2的关系.

已知:∠CAE是△ABC的外角,∠1=∠2,AD∥BC.

求证:AB=AC.

*:(略)由学生板演即可.

补充例题:(投影展示)

1.已知:如图,AB=AD,∠B=∠D.

求证:CB=CD.

分析:解具体问题时要突出边角转换环节,要证CB=CD,需构造一个以CB、CD为腰的等腰三角形,连结BD,需证∠CBD=∠CDB,但已知∠B=∠D,由AB=AD可证∠ABD=∠ADB,从而证得∠CDB=∠CBD,推出CB=CD.

小结:求线段相等一般在三角形中求解,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三角形,找出边角关系.

2.已知,在中,的平分线与的外角平分线交于D,过D作DE//BC交AC与F,交AB于E,求证:EF=BE-CF.

分析:对于三个线段间关系,尽量转化为等量关系,由于本题有两个角平分线和平行线,可以通过角找边的关系,BE=DE,DF=CF即可*结论.

*:DE//BC(已知),

BE=DE,同理DF=CF.

EF=DE-DF

EF=BE-CF

小结:

(1)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及推论.

(2)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证法.

七.练习

教材P.75中1、2、3.

八.作业

教材P.83中1.1)、2)、3);2、3、4、5.

九.板书设计

更多内容了解,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第3篇:《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数学教案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本定理是*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它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此定理为*线段相等提供了又一种方法,这是本节的重点.推论1、2提供*等边三角形的方法,推论3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重要*质,在直角三角形中找边和角的等量关系经常用到此推论.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质与判定的区别。等腰三角形的*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经常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判定与*质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另外本节的文字叙述题也是难点之一,和上节结合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由于知识点的增加,题目的复杂程度也提高,一定要学生真正理解定理和推论,才能在解题时从条件得到用哪个定理及如何用.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在数学教学中要避免过多告诉学生现成结论。提倡教师鼓励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探索数学的内在规律。具体说明如下:

(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学习过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首先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质定理的逆命题的什么?找一名学生口述完了,接下来问:此命题是否为真命?等同学们*完了,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找一名学生用文字口述定理的内容。这样很自然就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满打满算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

由*质定理的学习,我们得到了几个推论,自然想到: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我们能得到哪些特殊的结论或者说哪些推论呢?这里先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把一些有价值的、甚至就是教材中的推论板书出来。如果学生提到的不完整,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点拨引导。

(3)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便于今后的应用,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哪些定理依据?(2)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

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

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5.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二.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三.教学难点:*质与判定的区别

四.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五.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六.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请同学们说出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

估计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里重点复习怎样分清题设和结论。

(2)等腰三角形的*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并检验它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上述结论,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简称“等角对等边”).

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

已知:如图,△abc中,∠b=∠c.

求证:ab=ac.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a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

注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质定理混淆.

第4篇:数学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计划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定理.本定理是*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它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此定理为*线段相等提供了又一种方法,这是本节的重点.推论1、2提供*等边三角形的方法,推论3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重要*质,在直角三角形中找边和角的等量关系经常用到此推论.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质与判定的区别。等腰三角形的*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经常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判定与*质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另外本节的文字叙述题也是难点之一,和上节结合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由于知识点的增加,题目的复杂程度也提高,一定要学生真正理解定理和推论,才能在解题时从条件得到用哪个定理及如何用.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在数学教学中要避免过多告诉学生现成结论。提倡教师鼓励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探索数学的内在规律。具体说明如下:

(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学习过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首先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质定理的逆命题的什么?找一名学生口述完了,接下来问:此命题是否为真命?等同学们*完了,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找一名学生用文字口述定理的内容。这样很自然就得到了定理.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满打满算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

由*质定理的学习,我们得到了几个推论,自然想到:根据定理,我们能得到哪些特殊的结论或者说哪些推论呢?这里先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把一些有价值的、甚至就是教材中的推论板书出来。如果学生提到的不完整,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点拨引导。

(3)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便于今后的应用,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哪些定理依据?(2)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定理及其推论;

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

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5.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二.教学重点:定理

三.教学难点:*质与判定的区别

四.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五.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六.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请同学们说出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

估计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里重点复习怎样分清题设和结论。

(2)等腰三角形的*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并检验它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上述结论,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

1.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简称“等角对等边”).

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

已知:如图,△ABC中,∠B=∠C.

求证:AB=AC.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A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

注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质定理混淆.

(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因为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3)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边和角角关系.

2.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要让学生自己推证这两条推论.

小结:*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腰三角形定义;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边三角形定义;②推论1;③推论2.

3.应用举例

例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让学生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启发学生遇到已知中有外角时,常常考虑应用外角的两个特*①它与相邻的内角互补;②它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要证AB=AC,可先*∠B=∠C,因为已知∠1=∠2,所以可以设法找出∠B、∠C与∠1、∠2的关系.

已知:∠CAE是△ABC的外角,∠1=∠2,AD∥BC.

求证:AB=AC.

*:(略)由学生板演即可.

补充例题:(投影展示)

1.已知:如图,AB=AD,∠B=∠D.

求证:CB=CD.

分析:解具体问题时要突出边角转换环节,要证CB=CD,需构造一个以CB、CD为腰的等腰三角形,连结BD,需证∠CBD=∠CDB,但已知∠B=∠D,由AB=AD可证∠ABD=∠ADB,从而证得∠CDB=∠CBD,推出CB=CD.

*:连结BD,在中,(已知)

(等边对等角)

(已知)

(等教对等边)

小结:求线段相等一般在三角形中求解,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三角形,找出边角关系.

2.已知,在中,的平分线与的外角平分线交于D,过D作DE//BC交AC与F,交AB于E,求证:EF=BE-CF.

分析:对于三个线段间关系,尽量转化为等量关系,由于本题有两个角平分线和平行线,可以通过角找边的关系,BE=DE,DF=CF即可*结论.

第5篇: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1、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什么样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指出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

(首先教师提问了解前置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动脑思考、口答。)

(二)、构设悬念,创设情境:

3、一般三角形有哪些特征?(三条边、三个内角、高、中线、角平分线)

4、等腰三角形除具有一般三角形的特征外,还有那些特殊特征?

(把问题3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4给学生留下悬念。)

(三)、目标导向,自然引入:

本节课我们一起研究——9。3等腰三角形

(板书课题)9。3等腰三角形(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设问质疑,探究尝试:

结合问题4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不同规格的等腰三角形,与教师一起演示(模型)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让学生由实验或演示指出各自的发现,并加以引导,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逐条归纳,最后得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结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板书学生发现的结论)

等腰三角形特征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在△abc中,∵ab=ac()

∴∠b=∠c()

[方法]可由学生从多种途径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方法,为命题的*打下基础。

例1:已知:在△abc中,ab=ac,∠b=80°,求∠c和∠a的度数。

〔学生思考,教师分析,板书〕

练习思考:课本p84练习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可以是直角或钝角吗?为什么?)

〔继续观察实验纸片图形〕(以下内容学生可能在前面实验中就会提出)

[问题]纸片中的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可能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什么线?

(通过设问、质疑、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概括数学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折痕ad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ad可能还是等腰三角形的什么线?

[学生发现]ad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上的高。

[结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等腰三角形特征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出示小黑板)

[填空]根据等腰三角形特征的推论,在△abc中

(1)∵ab=ac,ad⊥bc,

∴∠_=∠_,_=_;

(2)∵ab=ac,ad是中线,

∴∠_=∠_,_⊥_;

(3)∵ab=ac,ad是角平分线,

∴_⊥_,_=_

通过直观模具演示,引出推论2,并出示小黑板[填空]、强调“三线合一”的运用方法。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通过[填空]了解三线合一的运用方法。

强调“三线合一”特征中的三线段前的定语的重要*,可让学生实际画图验证。

(五)、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例2: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

∠b=30°,求∠1和∠adc的度数。

课堂练习:

(1)p85练习3

(2)例3已知:如图,房屋的顶角∠bac=100°,过屋顶a的立柱ad⊥bc、屋椽ab=ac.求顶架上∠b、∠c、∠bad、∠cad的度数.

(这是一道几何计算题,要使学生加深对本课内容的应用,引导学生写出解题过程)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1)叙述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及其应用;

(2)利用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可*:两角相等,两线段相等,两直线互相垂直。

(3)联想方法要经常运用,对今后解题大有裨益。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p86习题9。31、3、4预习课本:p85等腰三角形

课后思考题: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高线)是否相等?为什么?

第6篇: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下第九章《轴对称》中的重点部分,是等腰三角形的第一节课,由于小学已经有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故此节课应该是在加深对等腰三角形从轴对称角度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着重探究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定理及其应用,如何从对称角度理解等腰三角形是新教材和旧教材完全不同的出发点,应该重新认识,把好入门的第一课。

2、等腰三角形是在第八章《多边形》中的三角形知识基础上的继续深入,如何利用学习三角形的过程中已经形成的思路和观点,也是对理解“等腰”这个条件造成的特殊结果的重要之处。

3、等腰三角形是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在今后的几何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构成复杂图形的基本单位,等腰三角形的定理为今后有关几何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4、对称是几何图形观察和思维的重要思想,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常用出发点之一,学好本节知识对加深对称思想的理解有重要意义。

5、例题中的几何运算,是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初步体验,如何在几何中结合代数的等量思想是教学中应重点研究的问题。

6、新教材的合情推理是一个创新,如何把握合情推理的书写及重点问题,本课中的例题也进一步做了示范,可以认真研究。

7、本课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8、本课内容安排上难度和强度不高,适合学生讨论,可以充分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竞争的意识。

学情分析:

1、授课班级学生基础较差,教学中应给予充分思考的时间,谨防填塞式教学。

2、该班级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气氛,可以充分发挥合作的优势,兼顾效率和平衡。

3、本班为自己任课的班级,平时对学生比较了解,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可以兼顾不同能力的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

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重点:

1、等腰三角形对称的概念。

2、“等边对等角”的理解和使用。

3、“三线合一”的理解和使用。

难点:

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具体应用。

2、等腰三角形图形组合的观察,总结和分析。

主要教学手段及相关准备:

教学手段:1、使用导学法、讨论法。

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学习和讨论。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4、调动学生动手*作,帮助理解。

准备工作:1、多媒体课件片断,辅助难点突破。

2、学生课前分小组预习,上课时按小组落座。

3、学生自带剪*,圆规,直尺等工具。

4、每人得到一张印有“长度为a的线段”的纸片。

教学设计策略: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在此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的设计思想和策略:

1、回归学生主体,一切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当堂的反馈程度安排教学过程。

2、原则*和灵活*相结合,既要完成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又可以根据现实的情况,安排问题的难度,体现一些灵活*。

3、教学的形式上注重个体化,充分给予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机会,注重学习的参与*,努力避免以教师活动为主体的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