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小故事

发布时间:2024-03-06 17:30:41

母亲的母亲的母亲就是我的曾祖母,家住浙西北山区,为了心疼女儿,也就是我的祖母,就把我的`母亲接走了。

母亲在上幼儿园前的童年就在她祖母身边度过的。母亲告诉我,在山区,冬天的清晨是非常寒冷的。每天清晨,曾祖母起得非常早,年幼的母亲跟着也起得非常早。曾祖母总是轻手轻脚的起床,总是被早已习惯早起的妈妈发现。妈妈就捂在床上等曾祖母来穿衣服。曾祖母来不及扣上扣子,一手夹起着母亲的棉袄、棉裤,另一手拎起“火筒”——一种能烤火取暖的凳子,就出了房门。曾祖母家是大户人家,坐下来吃饭就有一大圆桌,可想而知,烧洗脸水、烧早饭、喂牲口……

母亲的小故事

但是过不了多久,曾祖母就会拎着火筒,上面烘着母亲的棉衣棉裤进来了。这时候,曾祖母的棉袄和外面的罩衫依旧还没有扣上。曾祖家的房子是木结构的祖屋,房子很大,有厢房,有天井,到厨房还要经过一天长长的过道,但却不挡风,跟室外的温度不相上下。曾祖母给母亲穿上暖和的棉衣棉裤,就拉着母亲,拎着火筒出了房门。那斜襟上用布盘成的扣子不知是什么时候扣上的,年幼的母亲未曾观察到。

母亲说到这,有些惭愧。

【母亲的母亲的母亲故事】相关文章:

1.母亲的作业故事

2.关于母亲故事

3.母亲的泪故事

4.母亲的故事

5.感人的母亲故事

6.母亲节的故事

7.母亲的作业亲情故事

8.母亲的心感人故事

第2篇:母亲的小故事

细菌专家听到这里眼睛早已湿润了,他在给上级的检测报告中填完各项内容后,在重要的检测结果栏里只写了两个字:“母亲”。

二战时期,波兰某城镇的德国兵因中了盟*的埋伏损失惨重,于是就封锁了整个镇子。当时正是早春三月,恰是缺粮食的季节,而德国兵却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挨家挨户地搜走救命粮。因为人们出不了城,那些粮食没藏住的人只能空着肚子挨饿。

镇子被德国兵一封锁就是半个多月,街道两旁的树皮都被扒下来煮着吃了,老百姓饿得身体浮肿、昏厥的人很多。一天早晨,正当人们为今天吃什么而发愁的时候,德国鬼子在镇子*广场贴出通知说:“为显示我国的仁慈,从今日起,每晚将供应镇中百姓每人面包两个。”听到这个消息后,虽然人们对德国鬼子恨之入骨,但是当晚,镇上所有的人还是抵不住两个面包的诱惑纷纷前去领取了面包。

当时,领到面包的人们也不管手干不干净一口就是一个,就这样,人们每晚领两个面包饥一顿饱一顿地又坚持了一个多月后,盟*终于收复了这座小镇。

可灾难也随即发生了,就当盟*挺进镇子后不久,却发现镇中的百姓开始成批成批的死亡,而且症状都是一样,喉结肿大、眼球暴出而亡。

后来,在美国细菌专家的帮助下,盟*很快就查明了原因,原来,德国鬼子在发放面包之前已在其中注入了一种新研制的病菌,一旦食入体内就会慢慢感染人体内的器官,两个月内就会使人窒息而亡。而且这种病菌毒*很大,根本无*可救。盟**官听到这个结果后,叹了口气说:“如果是这样,那镇子里的百姓恐怕没有一个生还的可能!”说着他把一个厚厚的大本子拿出来说:“这是我在德*办公室搜到的,里面是领取面包者的名单,我细细地看过了,每个镇子上的人都去领过。”但,令所有的人没有想到的是,有一个四十多岁、骨瘦如柴的中年妇女却幸免于难!盟**官很纳闷儿,就问:“尊敬的女士,能看到您健康地活着我很高兴!我能问你个问题吗?”中年妇女却并没有显出多么高兴的神采,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您叫什么名字?”

“玛利·夏洛蒂。”中年妇女木然地回答说。

盟**官马上翻看了本子上的名单说:“您在德*封锁期间,每天都去领取面包对吗?”中年妇女点了点头之后,就莫名地抱头痛哭起来。盟**官看她情绪有些激动就没有再追问什么,而是把这个信息转给了细菌专家。细菌专家听到这个消息后,更是惊讶不已,并断定说一定是这个中年妇女体内有什么特殊的抗体,要不然怎能抵住如此厉害的病菌的侵蚀?他决定弄清楚其中的原因。于是,半个月后,细菌专家就把中年妇女请到了远在美国的实验室。这时,中年妇女的情绪已基本稳定了下来。

细菌专家问:“尊敬的女士,您在德*封锁期间,每天都去领取面包对吗?”中年妇女回答说:“是!”“那好,我现在要对您的身体做一下检查,看您体内到底是何种抗体抵御住了病毒的袭击,使您幸存下来!希望您能配合我的工作!”但,就当细菌专家打算用先进的仪器对她的身体进行检测的时候,中年妇女却极为平静地说:“先生,不用检测了,我告诉你其中的原因!虽然在德*封锁期间,我每天都去领取面包,但我却没有舍得吃一块,而是都留给了我的两个儿子!我虽然在这场灾难中活了过来,但他们却在这场灾难中死去了……”

细菌专家听到这里眼睛早已湿润了,他在给上级的检测报告中填完各项内容后,在重要的检测结果栏里只写了两个字:“母亲”。

第3篇:母亲故事

一个母亲坐在她孩子的身旁,非常焦虑,因为她害怕孩子会死去。

孩子呼吸很困难,只偶尔深深地吸一口气。

这时,有人在敲门。

一个穷苦的老头儿走进来了。

他裹着一件厚厚的衣服,外面是寒冷的冬天,一切都被雪和*覆盖了,风吹得厉害。

这时孩子暂时睡着了,母亲就走过去,从火炉上的一个小罐子里倒了一点儿酒,为的是让这老人喝了暖和一下。

老人坐下来,摇着摇篮。

母亲也在他旁边的一张椅子上坐下来,望着她那个呼吸很困难的孩子,握着他的一只小手。

“我们的上帝不会把他从我手中夺去的!是不是?”这个老头儿用一种奇怪的方式点了点头。

母亲不知道,这个老人是个神医,她低下头来望着地面,眼泪沿着双颊向下流。

她的头非常沉重,因为她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合过眼了。

现在她是睡着了,不过马上她就惊醒起来,打着寒战。

“这是怎么一回事?”她说,同时向四周望望。

不过那个老头儿已经不见了,她的孩子也不见了——他已经把他带走了。

这个可怜的母亲跑到门外,喊着她的孩子。

这时她发现在外面的雪地上坐着一个穿黑长袍的女人。

她说:“我看到刚刚在房间里的那个老人抱着你的孩子急急忙忙地跑了。

”“请告诉我,他朝哪个方向走的?”母亲说。

“我知道!”穿黑衣服的女人说。

母亲在那个黑衣女人的指引下找到了那个老头。

老头说:“我是个医生,我可以救你的孩子。

不过在救他以前,你必须把你对孩子唱过的歌都唱给我听。

我非常喜欢那些歌,我从前听过。

你唱的时候,我就可以想到童年的事。

”“我将把这些歌唱给你听,都唱给你听!”母亲说。

虽然她很哀伤,她还是快乐地唱着。

母亲痛苦地扭着双手,唱着歌,流着眼泪。

她唱的歌很多,但她流的泪更多。

于是神医说:“好了,现在我可以救你的孩子了。

”在生命的路上,母亲救回了她的孩子。

一位母亲,她不在乎能否得到回报,能得到多少回报,但她确确切切地知道她要付出。

从她做母亲的那天起,她就付出了自己的一生。

第4篇:母亲的故事

母亲的故事很多,但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她五岁时的故事。这个真实的故事充分展现了母亲的爱心与智慧。

那是一个麦收的下午,也是一个有狂风突然袭来的下午,大人们都到地里收麦子了,只有小孩子们在家里玩,这些小孩子里有一个小姑娘很特殊,虽然五岁,就已经像个大姐姐的样子。

这时一个自家的弟弟要去地里找妈妈,这个小女孩就带他去,可是天不作美,刚走到地头,狂风突然袭来,于是刮得尘土飞扬,天昏地暗,把这两个孩子冲散了,那个弟弟找到了妈妈,这个小女孩却迷路了。

天快黑了,这个小女孩已经不知道回家的路在哪,一直走,一直走,她相信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家,可是越走越远,黑夜的恐惧,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是多么残酷,还好有月亮作陪,一直走到半夜,脚上不知什么时候只剩下了一只鞋子,脚趾已经被路上的瓦砾扎出了血,她一边走,一边哭着喊妈妈。那么弱小的身体,哪能禁得起这般折腾。小女孩终于走不动了,摔倒在离家20里外的一个干枯河底里睡着了。尽管是五月,但是经过那场大风,半夜的温度并不高,此时的小女孩早已冻得手脚*凉,应该心里还很清楚,醒了还要找家。

黎明的时候,一个推着车子去地里干活的老人发现了这个孩子,,上前摸了摸,还有气,就扔下车子,赶紧抱起这个孩子迅速回了家,没进家门就喊:“孩子娘,我给你拾了一个闺女回来,快给孩子找件衣服穿上!”

于是,这个小女孩穿上了黑*的大衣服,因为这家没有女儿,只有一个儿子,那件衣服应该是他们儿子的吧!小女孩终于暖了过来,当让她吃饭时,就是不吃,为什么?因为她听说吃了别人的饭,就成了人家的孩子,她心里想着要回家,要找爹,找娘,找爷爷,奶奶。

当老人问起她家在哪时,这个小女孩哪里知道自己村子和父母的名字,只说自己家门前的有一口小井,爹的名字叫爹,娘名字叫娘,现在说起来也许可笑,但是六十年前,这样的回答一点也不稀奇,因为以前的大人哪顾上教孩子这些生活常识。这可把老人愁坏了,这孩子一天不吃不喝,给她找家有没有目标,只好抱着孩子在家门口等人来找吧!

其实这时小女孩的家里早已打乱了平日的宁静,她爷爷说,即使麦子不收,也要找到这个孩子,于是发动了所有亲戚和邻居,一个村一个村的找,只要听到谁家的孩子哭,就要去看看是不是自家的孩子,这一夜,谁也没睡,真的很难熬。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打听,女孩的爷爷终于在当天下午找到了孩子,当时真的是悲喜交加,小女孩一下子就投入了爷爷的怀抱,并且吃了很多饭,因为她知道自己可以回家了。

就这样,小女孩成了这家老人的干女儿。救命之恩,一生报答不完,这个小女孩一直在尽最大努力孝敬着她的干爹干娘,结婚后,还把老人接到自己的家里来住,即使自己当时也很艰苦,老人的衣服都是她省吃俭用给老人做,哪怕自己穿旧的,每年也要给老人做两件新衣服,一直坚持到两位老人去世。

这个故事并不动听,但真的很令人感动!

这个小女孩不是别人,就是我的母亲,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一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农村妇女,但是她的淳朴,善良,坚强足以遮盖她身上的这些不足。妈妈的智慧从五岁时就可以看出,她虽不识字,但是能流利背诵乘法口诀并得以运用,她的人品与智慧足以跟一个有文化的母亲比高低,母亲是平凡的,但是她在我的心目中是伟大的,所以我要像母亲一样,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散文概念】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

【散文特点】

短小优美,生动有趣。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和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灌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

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文学是表达人生和传达思想感情的。通常来说,小说、诗歌、戏剧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格律、剪裁、对话等安排布局上,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而散文,却可以自由些,看起来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一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杂碎的片段人生。语言诗意优美。

散文主要分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散文。

第5篇:母亲的母爱故事

母亲,我再次向您三鞠躬!您平凡而伟大,勤俭而善良;贫弱而顽强!少时在山里,常听人叫您为“老嫂子”、“傅大婶”、“傅大奶”,别小看这称呼,它是至高的尊敬;在他们心中您是一个无言的英雄因为您以不足1.55的身材撑起了一座将倾的茅屋!

母亲汪玉华,生于一九二三年农历正月初十,卒于二零零二年农历九月十四。八岁时因家贫,从出生地豫边洋淇沟被送给东官庄赵家为童养媳。赵家同样贫穷,常以乞讨度日。还好遇上一个好婆子,要来一碗分给母亲半碗,也算万幸。但婚后与丈夫不和,当时正值小二黑结婚年代。刚解放,母亲步历史潮流,毅然与丈夫离婚,不久经人介绍,与父亲傅现芝结为(母亲常说的)“半路夫妻”。但别想着是再婚,母亲经常跟我们说起她与父亲感情深厚,相伴几十年从未红过脸!母亲因而为父亲临终前遗训“老杂毛啊,你可得把我姓傅的门户撑起来”而毕一生之努力!

母亲,你亲身体验,我也深有领会:撑起门户谈何容易!首先是基本生活:吃喝拉撒穿用,柴米油盐酱醋。刚开始是“工分”年代,一切靠工分。父亲生于一九一二年,于一九七三年秋因脑溢血去世。父亲去世后,抚养我兄弟三人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您这个已是五十开外的弱小女人身上!当时我七岁,弟弟刚五岁。为了多挣工分,除了下地干活外,你还割草积“绿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母亲为生产队养老母猪的经历:也算一种照顾,生产队决定把刚买来的几头湖南猪交给母亲来喂养,母亲尽职尽责,不辞苦劳,那几年还有狼,每到半夜,几只狼频繁光顾,垂涎于刚下的猪仔。母亲采取加高猪圈等办法,还想尽千方百计把狼吓跑(如点火),硬是没让狼得逞!

除了内政还有外交。孤儿寡母,未免遭人欺凌。先说与一个邻居斗,他为侵占宅基地与母亲相争多年;再说小姐前夫,他“打走”小姐,为此母亲也闹了几场!这就是一个贫而不弱,斗而不屈,劳而不息的,“是鸡蛋,也要碰你一身黄”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那些年,三个姐姐命运多舛,且各有各的事,帮忙也是有限的;母亲就是靠浑身的几十斤骨头日夜*劳、忍辱负重,勤俭节约打拼生活,把我们拉扯*.....

下面主要谈谈母亲是如何全力支持我上学的。如果我不上学,也就别提我今天的文字及整个《三大亲人传》。对母亲,我心情是沉重的:*劳一生而没享一天福因而也感笔杆沉重!

我五岁半入学,上了十五年半学,如今教学已26年,每每想到此,我总认为这96%都是母亲的功劳。母亲大字只认识一个“女”字(出门上厕所,见多才会);但却深明大义,目光远大,千辛万苦支持我上学。所受的艰辛,非区区几行文字可以表达。

我小的时候,贪玩也贪学。考试次次一百分,母亲怕我脑子使坏了,就让我在二年级坐了一级。她不明白什么叫“知识”,更不知道“大学”的概念,她一门心思只觉得“上学有用”,因为她不但有不识字的苦恼(有时连钱都不认识),最重要的是她牢记父亲的遗训把傅家的门户撑起来!

小学一二年级在石鱼上,到了三年级就开始到大队上学(洋淇沟玉皇庙东,东方沟口)。此时的我已走入知识的殿堂,并在这特大海里奋力遨游。一个小纸片,一本破书,从不放过!记得家里当时很拮据,但每当我开口想买书时,母亲总是尽量满足。当时新华书店送书下乡,常在学校或者洋淇沟口卖。因为母亲“慷慨”,我得以结识《小公鸡历险记》,还知道了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也算儿子我为您争气,我在西官庄初中借读半年,便以“豫边第一人”的身份考入了西峡县高中。消息传来(在西官庄看电影时公布的),说什么的都有,但一向有主见的您断然决定:上!从此开始了更加*劳的历程,当时您已58岁!

(以下见《苹果相送》)

在我的印象里,母亲只打过我两次,都因为我闯了祸不敢回家,躲起来:一次是打了碗,一次是无意间伤了同伴。可能仅此两次。

若说教子有方,有一事更能说明:少时我们与杨家相邻。他们屋后有一颗大桃树。每年打完桃,“先生娘子”(杨文庆他奶奶)总记得亲自送我们一满升,说:“汪玉华啊,您对娃们管得严,从来不偷我们的桃子,这点桃子略表心意,让侄儿们也尝尝鲜吧......”这便是最高的褒奖,对我们兄弟俩,更是对母亲!

母亲,请安息!下辈子我还做您的儿子!

第6篇:胆小母亲的母爱故事

从我小时候记事起,我就发现母亲是个胆小的人,她在我面前常常畏前畏后、提心吊胆,因为过于胆小,对很多事就总是唠唠叨叨叮嘱再三,常常弄得我特别烦恼。

我父亲在南昌工作,我与妹妹随母亲在四川老家生活。因为父亲不在家,母亲管教我们就更加严格,总害怕有什么闪失。

离我家一里多的地方,有一条小河,那个时候,河水还没被污染,非常清澈。一到夏天的傍晚,总是有很多人在那儿游泳。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我们班的很多男生以及我们大院里与我年龄相仿的男孩,一般都在父亲的监护下学会了游泳。平时在学校的时候,班里的很多男生在我面前眉飞*舞地炫耀自己可以游多远多远,弄得我心里很羡慕。于是,每天傍晚吃过晚饭,就总想找机会偷偷溜出去学游泳。然而,母亲明令禁止我去学,把我看得紧紧的。有时候,我好不容易趁着她做家务的时候偷偷地跑到河边,还没来得及下去,母亲就在家的方向大声地呼喊我了:“小东!小东!你是不是学游泳去了?你赶紧给我回来……”母亲的声音高亢、急促、紧张、悲凉。我为母亲这样的大惊小怪感到恼火,甚至都没有勇气在众人面前应答母亲的呼唤。

我赌气就是不应声,母亲的声音越来越近,从喊声中,我能判断出母亲是向我这边跑来的。这个时候,就有一些邻居叔叔提醒我赶紧回家:“吴东,赶紧回家吧,你妈妈在喊你呢!”不回家也不行了,母亲的声音听起来,甚至有些恐怖,简直就是在哭天喊地,可是,倔强而爱面子的我不好意思应答母亲,因为羞于让一些不认识的人知道这是我母亲在喊我,我气冲冲地跑上河堤。奔跑中的母亲看见了我,立即放缓了脚步,欣慰地笑了。她站在那里等我,我气鼓鼓地走下河堤,跟在母亲后面回家,我一路上不停地愤怒埋怨:“你管我太严了,我同学很多人都会游泳了,就你胆子小!咱们家属大院里那么多大人在那儿,怎么会让我淹死?”母亲长叹口气:“人家都带着自己的孩子呢,哪有时间看着你?你淹进去了,人家看到了,自然会救你!可是,如果没看到呢?”我无话可说了,只在心里暗叹母亲的胆子真小。

就这样,我小学的时候,没有学会游泳,到初中的时候,干脆死了这份心,因为挺大的个子,再在水里瞎扑腾去学游泳,我还真丢不起人!

高二的一天,我中午放学回到家,发现母亲愣愣地坐着,脸*发白,眼睛哭得红肿,好像受到了很大的惊吓,我当时非常害怕,担心家里出了什么大事情。小心翼翼地问母亲,母亲就急急地与我说:“我们单位里有个同事的孩子,骑自行车在过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因为右前方有辆停下的大卡车挡住了视线,这个孩子没注意,还是直接往前奔,结果斜刺里冲过来一辆面包车,把他撞伤了。”母亲惊魂未定地告诉我:“以后在路上,一定要看好车再走,特别在有大型车挡住视线的时候更是要注意!”

从此,我上学前,母亲总是先给我上安全课,像唐僧念经一样,念得我头昏脑胀的。

后来,读了大学,为了逃避母亲没必要的担心以及没完没了的唠叨,我报的学校离家远远的,我考到了西安一所大学。

尽管远离母亲,我依然没有逃开她的种种担心。母亲经常看电视上的天气预报,天气变冷了,打电话叮嘱我多加衣服,还担心我走夜路不安全,嘱咐我与同学关系要处好!“上街的时候,要与别人一起去,别独来独往的单飞,几个人一起出去,遇到什么紧急的事情,也可以有个照应!”我都气得想发脾气,但是知道母亲是好心,这脾气却发不出来。

挂了电话,我总是苦笑着向同学抱怨母亲就是瞎担心!

大三的第一学期快要期末考试的时候,因为平时谈恋爱、上网浪费的时间很多,到了考试,我才临时抱佛脚,突击复习。为了保证学习效率,不想被同学打扰,我就在外系的阶梯自修室里复习功课。因为女朋友与我一起学习,又快放假回家了,所以,手机没电了也懒得充电。开始几天晚上,我回到寝室的时候,总有同学告诉我:“你母亲让你给她回个电话。”我知道母亲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打个电话“唠叨”。我想,再过不到十天,就可以考完试回家,所以就没给母亲回电话。

没想到离我们学校放假只有四天时间的时候,母亲居然赶来了学校。清晨,我被宿舍管理员叫开了门,当风尘仆仆的母亲站在门口的时候,我简直目瞪口呆。母亲看我好好的,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室友大多还没起床,我与母亲一起来到宿舍管理员的值班室。母亲解释说:“连续五天没联系上你,我就给你们的辅导员也打了电话,辅导员告诉我说你好好的。我担心辅导员隐瞒我,于是,就过来看看你是不是出了啥事。”母亲说的时候很不好意思,她为自己贸然的到来感到内疚,不安地看着我。等着我发脾气,等着我指责她“担些没用的心”。因为已经开始春运了,车票特别紧张,母亲买了张无座票一路从四川站到西安。想到这,我心里突然很难过,我叹口气,什么都没说……

毕业、就业、结婚。母亲一直没少*心。

去年,妻子生了儿子,儿子很柔弱,身子软软的,身上的绒毛细细的,眼睛很纯净,当我把孩子抱起来,把脸轻轻贴在儿子的脸上那一刻起,我心中充满了柔情,还有莫名的担心!

妻子产后比较虚弱,她疲惫地睡着,孩子吃饱了奶,躺在她身边也香甜地睡着。我坐在床沿上看着儿子,望着这个可爱的小家伙,做父亲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我开始担心着很多事情:孩子夜里会不会蹬开小被子冻着?妻子的奶水足不足?孩子会不会饿着?如果妻子的奶水不足,我以后要买最好的奶粉准备给儿子“开小灶”,不过,冲好的牛奶我一定要亲自用嘴试试温度,以免烫着孩子……

我就坐在床边东想西想的,后来我进洗手间的时候,洗手池上面有个大方镜子,看到镜子里愁眉苦脸的我,我禁不住自己乐了:当了爸爸就是不一样,自己居然开始知道发愁、知道*心了!

就在那一刻,我一下子理解了母亲以前常说的“养一个孩子养一个‘怕’”,我才深深理解了母亲多年的担忧,理解了母亲的“胆小”。作为母亲,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不好、穿不暖,担心在外面受委屈,担心生病,担心有什么不测……儿女的一生其实就是父母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一生啊。想到这,我为自己多年来一直指责母亲“胆小”而感到愧疚,意识到自己多年在母爱面前是多么的麻木和浅薄!

当天晚上,当母亲再次来医院看望她的儿媳与孙子的时候,母亲一直反复叮嘱我怎么照顾我妻子怎么照顾我儿子。我一直边仔细地听着边不断地点头,甚至还把母亲交代的要点认真地记录在我口袋里的记事本上。母亲见我态度居然这么“端正”,特别高兴:“我儿子真是彻底长大了!妈的话居然开始认真听进去了!”我听了,惭愧地低声对母亲说:“妈,以前儿子不懂事,请您老人家多担待。您为我担心了这么多年,儿子非常感激您!”我边说边站起来郑重地给母亲鞠了个躬。

母亲一只手赶紧拉着我坐下,一只手在抹眼泪。房间里还有另外一个产妇的婆婆在护理她的儿媳,见这情景,她开玩笑道:“你这个大姐多有福气啊!刚添了个胖孙子,你家儿子又这么懂事,真是‘有儿才知报娘恩’啊!”

母亲边擦眼泪边喃喃地说:“我不需要儿子报什么恩,我做的一切都是当娘应该做的,他只要过得开开心心的,我也就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