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兰山寄张五》古诗赏析

发布时间:2024-03-05 20:03:07

这是一篇怀念友人之作。诗人登山怀友,久久远望心生忧愁。全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友深切怀念的真挚感情,而那山村,大雁、村人、渡船、远树,都描写得清新自然,与诗人的感情交一融在一起,诗中有画,感人至深。

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

《秋登兰山寄张五》古诗赏析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诗文解释】

北山笼罩在缭绕的白云里,隐士自得其乐地生活。为了与你相望才登上了兰山,心情随着飞雁到了远方。哀愁由于暮*引起,兴致却因为清秋而激发。随时看见村里人归来,有的在沙滩走,有的在渡口歇着。放眼望去,天边的树木像荠菜一样,江边的小舟像一弯新月。你何时带着酒来?与我一起畅饮共度重阳节。

【词语解释】

北山:湖北襄阳的万山。

隐者:诗人自称。

兴:秋兴。

发:激发。

荠:荠菜。形容远望中天边树木的细小。

洲:水中沙洲。形容远处沙洲犹如一弯新月。

何当:何时能够。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古代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风俗。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张五名子容,隐居于襄阳岘山南约两里的白鹤山。孟浩然园庐在岘山附近,因登岘山对面的万山以望张五,并写诗寄意。全诗情随景生,而景又烘托情,两者紧密联系,真做到了情景交一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清淡而优美,为孟诗代表作之一。

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孟浩然这首诗开头两句就从陶诗脱化而来。

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万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诗人的心啊,似乎也随鸿雁飞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一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却使人逸兴勃一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这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这四句诗里,作者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这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正所谓“每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这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一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第2篇:秋登兰山寄张五的赏析

《秋登兰山寄张五》作者: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注解】:1、荠:野菜名,这里形容远望中天边树林的细小。2、重阳节:旧以*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风俗。

【韵译】: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评析】: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开头四句,先点自悦,然后登山望张五;五、六两句点明秋天节气;七、八两句写登山望见山下之人;九、十两句,写远望所见;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希望。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第3篇: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

【作品简介】

《秋登兰山寄张五》由孟浩然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开头四句,先点自悦,然后登山望张五;五、六两句点明秋天节气;七、八两句写登山望见山下之人;九、十两句,写远望所见;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希望。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虽则,孟诗亦自有其过人处。其诗之淡远处,既上继陶潜余绪,又不减王维。如"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等句,真可谓"清空自在,淡然有余",不愧山水诗中之佳制也。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中英对照翻译】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登兰山寄张五》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围绕清秋季节登高来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先写为望友人而登高,故“心随雁飞灭”。因薄暮时思念之“愁”和清秋之“兴”无法排遣,更因登高而望,只见“归村人”,而不见友人踪影,所以要相邀重阳节携酒登高而醉。全诗用极洗练严谨的语言,描绘了登高所见的清秋薄暮景*,其中“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二句历来脍炙人口。

词句注释

⑴兰山:一作“万山”。万山,一名汉皋山,又称方山、蔓山,在湖北襄阳西北十里。张五:一作“张子容”,兄弟排行不对,张子容排行第八。有人怀疑张五为张八之误。

⑵“北山”二句:晋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两句由此变化而来。北山:指张五隐居的山。北:一作“此”。隐者:指张五。

⑶相望:互相遥望。试:一作“始”。

⑷“心随”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⑸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

⑹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一作“清境”。

⑺归村人:一作“村人归”。

⑻沙行:一作“沙平”,又作“平沙”。渡头:犹渡口。过河的地方。

⑼“天边”二句:隋薛道衡《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中有:“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这两句似是据此变化而成。荠:荠菜。洲:又作“舟”。

⑽何当:商量之辞,相当于”何妨“或”何如“。

⑾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魏晋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2][3]

白话译文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onclimbingorchidmountainintheautumntozhang

menghaoran

onanorthernpeakamongwhiteclouds

youhavefoundyourhermitageofpeace;

andnow,asiclimbthismountaintoseeyou,

highwiththewildgeesefliesmyheart.

thequietduskmightseemalittlesad

ifthisautumnweatherwerenotsobriskandclear;

ilookdownattheriverbank,withhomeward-boundvillagers

restingonthesandtilltheferryreturns;

therearetreesatthehorizonlikearowofgrasses

andagainsttheriver'srimanislandlikethemoon

ihopethatyouwilleandmeetme,bringingabasketofwine--

andwe'llcelebratetogetherthemountainholiday.

第4篇:古诗《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

14、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作者小传】:

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诗与王维齐名,号王孟。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

【注释】:

万山:襄阳西北十里,又称方山、蔓山、汉皋山等。一作“兰山”,误。张五:一作张子容,兄弟排行不对,张子容排行第八。

北山:万山在襄阳以北。

试:一作“始”。“心随”一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薄暮:傍晚。

清秋:一作“清境”。

平沙:又作“沙行”。

舟:又作“洲”。

【赏析】: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开头四句,先点自悦,然后登山望张五;五、六两句点明秋天节气;七、八两句写登山望见山下之人;九、十两句,写远望所见;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希望。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张五名子容,隐居于襄阳岘山南约两里的白鹤山。孟浩然园庐在岘山附近,因登岘山对面的万山以望张五,并写诗寄意。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为孟诗代表作之一。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孟浩然这首诗开头两句就从陶诗脱化而来。

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万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诗人的心啊,似乎也随鸿雁飞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这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这四句诗里,作者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这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正所谓“每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这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韵译】: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

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

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

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

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

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

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古诗《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相关文章:

第5篇:《秋登兰山寄张五》古诗赏析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②。

【注释】

①荠:野菜名,这里形容远望中天边树林的细小。

②重阳节:旧以*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风俗。

【简析】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开头四句,先点自悦,然后登山望张五;五、六两句点明秋天节气;七、八两句写登山望见山下之人;九、十两句,写远望所见;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希望。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第6篇:重阳节古诗《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

《秋登兰山寄张五》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诗用极洗练严谨的语言,描绘了登高所见的清秋薄暮景*,其中“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二句历来脍炙人口。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作品译文】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开头四句,先点自悦,然后登山望张五;五、六两句点明秋天节气;七、八两句写登山望见山下之人;九、十两句,写远望所见;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希望。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张五名子容,隐居于襄阳岘山南约两里的白鹤山。孟浩然园庐在岘山附近,因登岘山对面的万山以望张五,并写诗寄意。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为孟诗代表作之一。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孟浩然这首诗开头两句就从陶诗脱化而来。

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万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诗人的心啊,似乎也随鸿雁飞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这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这四句诗里,作者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这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正所谓“每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这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