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五言古诗《秋晓行南谷经荒村》赏析

发布时间:2024-03-03 08:45:21

柳宗元唐五言古诗:《秋晓行南谷经荒村》原文: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柳宗元五言古诗《秋晓行南谷经荒村》赏析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参考注释:

①杪:树木的末梢。孙觌《西山超然亭》:“孤亭坐林杪,俯见飞鸟背。”引申为年月季节的末尾。杪秋:秋末,深秋。

②幽谷:深谷。《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③疏:稀疏。寂历:寂寞,寂静。韩偓《曲江晓思》:“云物*寂历,竹木寒青苍。”孔平仲《深夜》:“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④微:指泉声细微。

⑤机心:机巧的心计。《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又《魏书·公孙表传》:“不可启其机心,而导其巧利。”后指深沉权变的心计,柳诗化其意而用之。

⑥麋鹿:稀有珍贵动物,鹿属,形体庞大。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但从整个来看哪一种动物都不像,故俗称“四不像”。

柳宗元唐五言古诗:《秋晓行南谷经荒村》赏析:

本诗写于元和六年秋,是一首山水小诗,再现了诗人经荒村去南谷一路上所见的景物,写得清朗疏淡,景情交融。

首句点明时令,次句交代行踪,为全诗写景抒怀奠基。杪秋,即深秋,是令人多愁易悲的时节:“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着一个“重”字形容霜露,造成一种寂寞凄清的气氛,既是深秋的典型景象,又巧妙地为“秋晓”二字点题。而“行幽谷”这三字,亦熔铸着同样的艺术匠心。

中间四句,紧扣“杪秋”二字,写晓行中的一路所见。运用移步换形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具有特征的局部景物,而各局部景物绾合起来,便展现出一幅荒凉凄清的画卷。诗人行幽谷,来到小溪,过溪上小桥,桥面上被一层厚厚的枯叶所覆盖。然后路经荒村,满目萧疏,除了参天的古树,别无他物。放眼南谷,那一向斗寒傲霜的山花,却开得疏疏落落;从幽谷流出来的细微泉水,失却淙淙流韵,时断时续也近乎枯竭……

物由人驭,景因神定。诗人笔下的这些凄清寂寥的景物,恰好与他的身世遭遇相协相融,这正如他在《钴鉧潭西小丘记》所描写的那样:“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因此可以说,这首诗不是客观地描绘大自然的荒凉景象,而是在艺术构思过程中,投入了诗人自己的身影,借这幅荒凉寂寥的画面,寄寓了流落不遇之心境,抒发了怫郁感慨之情怀。细心咀味,景与情的高度凝合便一目了然。

以上六句,画面黯淡,格调低沉。而结尾则笔锋逆转,另开新境。诗人这时突然看见一只受惊的麋鹿,急匆匆地从身旁飞驰而去。于是他浮想联翩:“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庄子·天地》)引用此典,意在表白心迹:我柳宗元很久以来就不在意宦海升沉和仕途得失,早已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既然如此,为什么那只麋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如此收笔,余韵邈远:喜耶?悲耶?柳宗元由于在*上失意,被摒弃于“龙门”之外,久居荒芜偏远之所,无限的寂寞和忧伤,无时无刻不在残酷地折磨着他。因此,故作旷达之语,正是落魄士子生活、思想感情的传神写照。以乐语写哀,其哀更甚!

这首诗,运用列锦修辞手法,紧紧围绕一个“荒”字,将杪秋晓行所见景物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诗人用白描展现客观事物,意象俱足,故深得文人骚客的赞赏。比柳宗元后出生四十年而被誉为“花间词人”鼻祖的温庭筠,即步武柳诗而写了一首很著名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一经比较,其模拟之迹便隐约可见。

第2篇: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柳宗元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赏析】

南谷,在永州乡下。此篇写诗人经荒村去南谷一路所见景象,处处紧扣深秋景物所独具的特*。句句有景,景亦有情,交织成为一幅秋晓南谷行吟图。

诗人清早起来,踏着霜露往幽深的南谷走去。第一句点明时令。杪(miǎo),末也。“杪秋”,即深秋。“霜露重”,固然是深秋景*,同时也说明了是早晨,为“秋晓”二字点题。

中间四句写一路所见。诗人来到小溪,踏上小桥,到处是黄叶满地;荒凉的山村,古树参天。一个“覆”字,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致落叶能覆盖溪桥;而一个“唯”字,更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木之外,余无所见。不仅如此,南谷中连耐寒的山花,也长得疏疏落落;从深山谷里流出来的泉水,细微而时断时续,象是快枯竭了似的。诗人触目所见,自然界的一切都呈现出荒芜的景象。四句诗,处处围绕着一个“荒”字。

诗人身临凄凉荒寂之境,触动内心落寞孤愤之情。这时又见一只受惊的麋鹿,忽然从身旁奔驰而去。他由此联想起《庄子·天地》篇里说过的话:“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诗人借用此话,意思是:我柳宗元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诗人故作旷达之语,其实却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此篇多写静景: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写荒寂之景是映衬诗人的心境。末句麋鹿之惊,不仅把前面的景物带活了,而且,意味深长,含蓄蕴藉,是传神妙笔。

这虽然是一首五言古诗,但中间两联对偶工整,如“黄叶”对“荒村”,“溪桥”对“古木”,“寒花”对“幽泉”。这种句式,可以看出它受律诗的影响。古诗中对偶用得好,可以有助于形象的深化,也有助于激化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唐人写古诗,往往采用律诗句式,也可能与此有关。

第3篇:《秋晓行南谷经荒村》翻译及赏析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其古诗全文如下: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前言】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于公元811年(元和六年)秋的一首山水诗。此诗再现了诗人经荒村去南谷一路上所见的景物,写得清朗疏淡,景情交融。

【注释】

⑴南谷:地名,在永州乡下。

⑵杪(miǎo):树木的末梢。孙觌《西山超然亭》:“孤亭坐林杪,俯见飞鸟背。”引申为年月季节的末尾。杪秋:秋末,深秋。

⑶幽谷:深谷。《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⑷疏:稀疏。寂历:寂寞,寂静。韩偓《曲江晓思》:“云物*寂历,竹木寒青苍。”孔平仲《深夜》:“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⑸微:指泉声细微。

⑹机心:机巧的心计。《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又《魏书·公孙表传》:“不可启其机心,而导其巧利。”后指深沉权变的心计,柳诗化其意而用之。

⑺麋鹿:稀有珍贵动物,鹿属,形体庞大。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但从整个来看哪一种动物都不像,故俗称“四不像”。

【翻译】

秋末的大地披着一层浓重霜露,我早晨起来走向那幽暗的南谷。枯黄的树叶覆盖着溪上的小桥,荒凉的山村只有参天的老树。寒花开得疏疏落落何等寂寞,深谷的泉水细小而时断时续。机巧之心很早以前就已忘却,何以我还能惊动那机敏的麋鹿。

【鉴赏】

南谷,在永州乡下。此篇写诗人经荒村去南谷一路所见景象,处处紧扣深秋景物所独具的特*。句句有景,景亦有情,交织成为一幅秋晓南谷行吟图。

诗人清早起来,踏着霜露往幽深的南谷走去。第一句点明时令。杪,末也。“杪秋”,即深秋。“霜露重”,固然是深秋景*,同时也说明了是早晨,为“秋晓”二字点题。

中间四句写一路所见。诗人来到小溪,踏上小桥,到处是黄叶满地;荒凉的山村,古树参天。一个“覆”字,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致落叶能覆盖溪桥;而一个“唯”字,更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木之外,余无所见。不仅如此,南谷中连耐寒的山花,也长得疏疏落落;从深山谷里流出来的泉水,细微而时断时续,像是快枯竭了似的。诗人触目所见,自然界的一切都呈现出荒芜的景象。四句诗,处处围绕着一个“荒”字。

诗人身临凄凉荒寂之境,触动内心落寞孤愤之情。这时又见一只受惊的麋鹿,忽然从身旁奔驰而去。他由此联想起《庄子·天地》篇里说过的话:“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诗人借用此话,意思是:我柳宗元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诗人故作旷达之语,其实却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此篇多写静景: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写荒寂之景是映衬诗人的心境。末句麋鹿之惊,不仅把前面的景物带活了,而且,意味深长,含蓄蕴藉,是传神妙笔。

这虽然是一首五言古诗,但中间两联对偶工整,如“黄叶”对“荒村”,“溪桥”对“古木”,“寒花”对“幽泉”。这种句式,可以看出它受律诗的影响。古诗中对偶用得好,可以有助于形象的深化,也有助于激化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唐人写古诗,往往采用律诗句式,也可能与此有关。

第4篇:秋晓行南谷经荒村翻译及赏析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其古诗全文如下: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前言】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于公元811年(元和六年)秋的一首山水诗。此诗再现了诗人经荒村去南谷一路上所见的景物,写得清朗疏淡,景情交融。

【注释】

⑴南谷:地名,在永州乡下。

⑵杪(miǎo):树木的末梢。孙觌《西山超然亭》:“孤亭坐林杪,俯见飞鸟背。”引申为年月季节的末尾。杪秋:秋末,深秋。

⑶幽谷:深谷。《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⑷疏:稀疏。寂历:寂寞,寂静。韩偓《曲江晓思》:“云物*寂历,竹木寒青苍。”孔平仲《深夜》:“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⑸微:指泉声细微。

⑹机心:机巧的心计。《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又《魏书·公孙表传》:“不可启其机心,而导其巧利。”后指深沉权变的心计,柳诗化其意而用之。

⑺麋鹿:稀有珍贵动物,鹿属,形体庞大。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但从整个来看哪一种动物都不像,故俗称“四不像”。

【翻译】

秋末的大地披着一层浓重霜露,我早晨起来走向那幽暗的南谷。枯黄的树叶覆盖着溪上的小桥,荒凉的山村只有参天的老树。寒花开得疏疏落落何等寂寞,深谷的泉水细小而时断时续。机巧之心很早以前就已忘却,何以我还能惊动那机敏的麋鹿。

【鉴赏】

南谷,在永州乡下。此篇写诗人经荒村去南谷一路所见景象,处处紧扣深秋景物所独具的特*。句句有景,景亦有情,交织成为一幅秋晓南谷行吟图。

诗人清早起来,踏着霜露往幽深的南谷走去。第一句点明时令。杪,末也。“杪秋”,即深秋。“霜露重”,固然是深秋景*,同时也说明了是早晨,为“秋晓”二字点题。

中间四句写一路所见。诗人来到小溪,踏上小桥,到处是黄叶满地;荒凉的山村,古树参天。一个“覆”字,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致落叶能覆盖溪桥;而一个“唯”字,更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木之外,余无所见。不仅如此,南谷中连耐寒的山花,也长得疏疏落落;从深山谷里流出来的泉水,细微而时断时续,像是快枯竭了似的。诗人触目所见,自然界的一切都呈现出荒芜的景象。四句诗,处处围绕着一个“荒”字。

诗人身临凄凉荒寂之境,触动内心落寞孤愤之情。这时又见一只受惊的麋鹿,忽然从身旁奔驰而去。他由此联想起《庄子·天地》篇里说过的话:“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诗人借用此话,意思是:我柳宗元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诗人故作旷达之语,其实却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此篇多写静景: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写荒寂之景是映衬诗人的心境。末句麋鹿之惊,不仅把前面的景物带活了,而且,意味深长,含蓄蕴藉,是传神妙笔。

这虽然是一首五言古诗,但中间两联对偶工整,如“黄叶”对“荒村”,“溪桥”对“古木”,“寒花”对“幽泉”。这种句式,可以看出它受律诗的影响。古诗中对偶用得好,可以有助于形象的深化,也有助于激化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唐人写古诗,往往采用律诗句式,也可能与此有关。

第5篇:《秋晓行南谷经荒村》阅读*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作者: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1)这首诗围绕哪个字来写景?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4分)

答:围绕“荒”字来写景。这两联写诗人一路所见;黄叶铺满溪桥桥面,荒凉的山村只有参天古木,人迹全无。谷中耐寒的山花长得疏疏落落,毫无生气;从谷里流出的泉水,细微而时断时续,像是快要枯竭了。诗人触目所见,自然界的一切都呈现出荒芜的特点。

(2)有人认为,诗歌尾联“机心久已忘”是诗人故作旷达之语,你认为呢?请简要阐析。(4分)

答:确是故作旷达之语。尾联说,我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沉浮、仕途得失,麋鹿见了我为什么还要惊恐呢?以对麋鹿的质疑来写自己无机心,而这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之地而无可奈何的心情。而诗人在前三联集中笔墨来写凄凉荒寂之景,突出地衬托了诗人内心浓郁的落寂孤愤之情。

第6篇:柳宗元《江雪》古诗赏析

字词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lì):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白话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雪侵袭。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着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柳宗元《江雪》古诗赏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