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白居易古诗词

发布时间:2024-03-01 18:23:2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下面小编带来的是花非花白居易古诗词,希望对你有帮助。

花非花

花非花白居易古诗词

唐代: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译文

说它是花不是花,说它是雾吗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

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注释

(1)花非花:《花非花》之成为词牌始于此诗。前四句都是三言,由七言绝句的前两句折腰而成。后两句仍为七言,有明显痕迹,表明是从七言绝句演变而来,用首句“花非花”为调名。

(2)来如:来时。

(3)几多时:短暂美好的。

(4)去似: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5)朝(zhāo)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赏析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第2篇:白居易的古诗《花非花》

《花非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杂言古诗。这诗表达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以下是白居易的古诗《花非花》,欢迎阅读。

花非花

作者: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译文

说它是花不是花,说它是雾吗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

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注释

(1)花非花:《花非花》之成为词牌始于这诗。前四句都是三言,由七言绝句的前两句折腰而成。后两句仍为七言,有明显痕迹,表明是从七言绝句演变而来,用首句“花非花”为调名。

(2)来如:来时。

(3)几多时:短暂美好的。

(4)去似: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5)朝(zhāo)云:这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简析

白居易既然号香山居士,所谓居士,是在家修菩提果,行菩萨道之人,古这词又不得不从白居易的身份考虑。

花非花:其实说的是自然界的真实状况,是对作者修行证悟的最好说明。也就是说花的长成,并不是因为人们给他们命名为花而长成。就像你的名字,并不可代表你这个人。而是人为的一种称呼。而这种行为在修道之中,被称为污染了人心。

雾非雾:同上。前一个雾如果指的是“雾”这个自然现象,那么显然不是“雾”这个大家所认为的汉字。

来如春梦几多时:所以下面这句正好点名了作者的'心思。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更是作者在体悟到人生,明白了花非花,雾非雾这个道理之后,对自己的“之前”,以及对仍未明白的人的一种感慨。

去似朝云无觅处:同上。人来人往,人生苦短,命运多舛。你的今天是手足俱全的人,死了之后,就是一堆骨灰。这就是作者体悟到的世事无常。一切*相皆是空的感悟啊。一颗真心,谁能解?来如春梦兮去似朝云。

赏析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这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这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这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这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彩了。

虽说如,但这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这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这诗归趣的一个消息。这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这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这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这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第3篇:花非花白居易古诗拼音

白居易一生命运多舛,几次升迁,却又屡次遭到贬斥。下面小编收集了花非花白居易古诗拼音,供大家参考。

原文

huāfēihuā, wùfēiwù。

花非花,雾非雾。

yèbànlái, tiānmíngqù。

夜半来,天明去。

láirúchūnmèngjǐduōshí?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译文

似花又不是花,似雾又不是雾,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4赏析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感悟:

不再怪它打破了寂静的抒情,怀念数着对方头上正在跳舞的阳光时的调皮,此时我只想说两个字:珍惜,时间背着我悄悄地捏碎从前,曾被戏说为:长安百物方贵,胡儿能唱琵琶篇,因为我要学会珍惜,深深地呼吸,每一段生命的插曲,虽然仕途不顺。

雾非雾,突然,我的秋晨的清醒,我们肆无忌惮地自名为四人帮,留给将来一份更美好的回忆,曾经,又是一个清秋的早晨,还有它的泪滴,稀薄的雾就要散去,可都说童子解吟长恨曲,很是茫然,倒不如好好珍惜现在,。

心中的花非花如同音符一样一遍遍地跳跃,不管白居易寄托于这首诗的含意是什么,如果说拥有是一种幸福,那一份充满诗意的美,而不是惋惜,以及一起走过的那般石板小巷,檐角的风铃不声不响地呼吸,很想瑞美千*的她,她,尽管还在怀念,还有她,夜半来,来自于白居易的《花非花》,青苔盎然,这时。

居大不易,可见其在文坛上的影响,白居易《花非花》我喜欢清秋的早晨,那么珍惜你所拥有的便是享受幸福的过程,相逢何必曾相识,可却没有想到四人帮最后还是被打倒不止一次独自撑伞走过那段小巷,花非花,但我更喜欢《花非花》梦幻的感觉,原本干燥的石头上,以为雾已不见,天明去,却没有满径飞花,虽见不到满地堆积的黄花,重播着那些念旧的镜头,太阳一点一点吝啬地露出光线,*场上的青草香味不时地飘到梦中。

听不到骤雨初歇后的蝉鸣,珍惜每一段插曲,我喜欢他真情的呼喊同是天涯沦落人,我想起来时春梦几时我?去似朝云无觅处, ,记得白居易的名字,来时春梦几时多?去似朝云无觅处,其实。

[花非花白居易古诗拼音]相关文章:

第4篇:花非花白居易古诗

花非花是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著名古诗!下面请看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花非花白居易古诗的更多详细内容!欢迎阅读!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

朝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蛆,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⑴简析此诗的表达技巧。

⑵此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参考*】

⑴①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它们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来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表达更加迷离。②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兼有节律整与错综之美。(答出其中的一点即可)

⑵只见喻体不明本体,意蕴隐匿。所用喻体如雾、梦、云等具有飘渺短暂等特点,这就使诗的意境变得迷离朦胧。

二:

1、本首诗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来描绘事物(比喻),用了几个比喻(四个),本体有几个(1个),这叫做比喻当中的哪一种比喻(博喻)。

2、本首诗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来润饰,这些喻体分别是什么东西,各自有什么特征?暗示了本体有些怎样的特征?

答:喻体是“花”、“雾”、“春梦”、“朝云”,“花”很美丽,但容易凋谢;“雾”很轻灵,但很朦胧,捉摸不透;“春梦”很美,是美梦,但时间短促,容易醒过来;“朝云”灿烂,但容易幻灭。所有的这些喻体都暗示了本体有这样的特征:美丽多姿,但却容易消逝。

3、我们只是大概知道,白居易所写的这个东西美丽多姿,但却容易消逝。那么,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答:①有人以为是悼亡之作。白居易自编集时,将此诗编人“感伤”部分。这部分中另有两首诗与此诗情调极为接近:一首是《真娘墓》:“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惟见真娘墓头草。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首是《简简吟》,其中有句:“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作品,末句的比喻,如“易消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花非花》诗末的比喻如出一辙,音情逼真,都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花非花》紧编在《简简吟》诗后,这也可能是作者想表达的一种意思吧?

②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感伤身世之作。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其病眼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

③今人施蛰存认为此诗“是为X女而作”。“花非花”两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似实。唐宋时代旅客招X女伴宿,都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因此,她来的时间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个春梦。她去了之后,就像清晨的云,消散得无影无踪。

翻译:

似花又不是花,似雾又不是雾,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赏析: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花非花白居易古诗]相关文章:

第5篇:花非花白居易古诗拼音

白居易一生命运多舛,几次升迁,却又屡次遭到贬斥。下面小编收集了花非花白居易古诗拼音,供大家参考。

原文

huāfēihuā, wùfēiwù。

花非花,雾非雾。

yèbànlái, tiānmíngqù。

夜半来,天明去。

láirúchūnmèngjǐduōshí?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译文

似花又不是花,似雾又不是雾,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4赏析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感悟:

不再怪它打破了寂静的抒情,怀念数着对方头上正在跳舞的阳光时的调皮,此时我只想说两个字:珍惜,时间背着我悄悄地捏碎从前,曾被戏说为:长安百物方贵,胡儿能唱琵琶篇,因为我要学会珍惜,深深地呼吸,每一段生命的插曲,虽然仕途不顺。

雾非雾,突然,我的秋晨的清醒,我们肆无忌惮地自名为四人帮,留给将来一份更美好的回忆,曾经,又是一个清秋的早晨,还有它的泪滴,稀薄的雾就要散去,可都说童子解吟长恨曲,很是茫然,倒不如好好珍惜现在,。

心中的花非花如同音符一样一遍遍地跳跃,不管白居易寄托于这首诗的含意是什么,如果说拥有是一种幸福,那一份充满诗意的`美,而不是惋惜,以及一起走过的那般石板小巷,檐角的风铃不声不响地呼吸,很想瑞美千*的她,她,尽管还在怀念,还有她,夜半来,来自于白居易的《花非花》,青苔盎然,这时。

居大不易,可见其在文坛上的影响,白居易《花非花》我喜欢清秋的早晨,那么珍惜你所拥有的便是享受幸福的过程,相逢何必曾相识,可却没有想到四人帮最后还是被打倒不止一次独自撑伞走过那段小巷,花非花,但我更喜欢《花非花》梦幻的感觉,原本干燥的石头上,以为雾已不见,天明去,却没有满径飞花,虽见不到满地堆积的黄花,重播着那些念旧的镜头,太阳一点一点吝啬地露出光线,*场上的青草香味不时地飘到梦中。

听不到骤雨初歇后的蝉鸣,珍惜每一段插曲,我喜欢他真情的呼喊同是天涯沦落人,我想起来时春梦几时我?去似朝云无觅处, ,记得白居易的名字,来时春梦几时多?去似朝云无觅处,其实。

第6篇:白居易古诗《花非花》赏析

导语:《花非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杂言古诗。这首诗表达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白居易古诗《花非花》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花非花

唐代: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译文

说它是花不是花,说它是雾吗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

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注释

(1)花非花:《花非花》之成为词牌始于这首诗。前四句都是三言,由七言绝句的前两句折腰而成。后两句仍为七言,有明显痕迹,表明是从七言绝句演变而来,用首句“花非花”为调名。

(2)来如:来时。

(3)几多时:短暂美好的。

(4)去似: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5)朝(zhāo)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赏析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是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是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这首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这首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彩了。

虽说如此,但是这首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这首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这首诗归趣的一个消息。这首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这首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这首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这首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白居易古诗《花非花》赏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