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是不是修辞手法

发布时间:2024-02-29 17:41:20

对偶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对偶是不是修辞手法,欢迎阅读。

对偶也叫做对仗,是一种修辞方法。

用对偶的修辞方法组成的两个句子叫做对子。

使用对偶这种修辞方法,可以使句式整齐,语意清楚,音韵*,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就语言艺术而言,一副对子往往是一首律诗的精华,就表达功能而言,一副寥寥数字的对子常常包含着极丰富的思想内容或者揭示出很深的哲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旨甘为孺子牛这副对子十分鲜明地概括出了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对子则活龙活现地勾画出了那种嘴上夸夸其谈,实际没什么真本事的人的形象。一副好的对子可以使人爱不释手,牢记多年乃至终生不忘。

怎样才算一副好的对子呢?严格说起来,一副好的对子要满足下面的四个要求:字数相等、词*或结构相同、平仄相拗、意思相关。

记得幼年时,我的父亲给我们讲了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个秀才,他的门前是别人家的一片竹林。一天,他挥笔写了一副对联,贴在自家的大门上。上联是门前一片竹,下联是府内万卷书。

竹林的主人看不惯秀才的傲气,故意将竹子全部砍掉了上半截,想让秀才出丑。秀才深知其意,便在上联的后面加了一个短字,在下联的后面加了一个长字。对子便成了:门前一片竹短,府内万卷书长。竹林的主人见自己戏弄秀才不成,又羞又恼,一气之下便把竹林全部砍光了。心想,看你个秀才这回怎么对!

秀才不慌不忙,又在上联的后面加了一个无字,在下联的后面加了一个有字。对联又成了门前一片竹短无,府内万卷书长有。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仔细琢磨,这个长字用得就未必得当。而对子本身则是相当规范的。

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无疑的。门前对府内,都是由名词和方名词组成的方位结构;一片对万卷,都是数词后面加量训的数量结构;竹和书相对,都是名词;有对无,都是动词;短和长同是形容词。词*和结构对德都很严谨。

再说平仄相拗。

古代汉语中分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上声、去声、入声和起来就是仄声。与平声相对。现代汉语分成*平、阳平、上声,去声。平仄二声中的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平和阳平,仄声则相当于上声和去声。

所谓平仄相拗,就是在一副对子里上句中的平声要对下句中的仄声,上句里的仄声要对下句里的平声;在同一句中要做到平仄相间,如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读起来就抑扬顿挫有节奏感。

为了说明对子的这个特点,下面引用一个民间流传的故事。

从前,有个卖豆芽的,清人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对联的上联是七个长字,下联也是七个长字,看的人都不解其意。卖豆芽的不识字,听见别人议论,以为是写对联的人捉弄他,于是去问写对联的人。写对联的人来到他的门口,当着众人的面把对联念了一遍,众人一听都恍然大悟,伸出大拇指称赞对联写得好。他是这样念的:

changzhangchangzhangchangchangzhang

zhangchgngzhangchangzhangzhangchang

意思是往长里长,往长里长,长长地长;长得长,长得长,越长越长。这副对联只有一个字,两个音,可是读起来十分*,很有节奏,原因就是它做到了平仄相拗(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这不过是个文字笑话而已,但是这个笑话告诉我们,平仄相拗是对子的一个重要特点。

对子中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要相关,绝不能把毫不相关的两句话硬凑成对子。对子的意思相关又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两句的意思相同或相近,相互间起补充作用。这种对子叫做正对。春节到了,学生给老师送了一副对联:兢兢业业今朝歌声遍校园,勤勤恳恳来日桃李满天下。这副对子就属于这一种。

第二种是反对。反对是两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相互间从反面起衬托作用,使要表达的意思更加鲜明。例如,春节期间有人家办喜事,贴出一副对联除旧岁又除旧习,迎春更迎新人便是反对。

第三种是串对。前面两种对子,上下两句是并列的。串对则不是这样。串对上下旬之间是连贯,因果或递进的关系。例如前面故事中的对子门前一片竹,府内万卷书就是串对。从意思上看,两句既不相同也不相似,既不相反也不相对。它不象正对和反对那样成并列关系,而是上句只为引出下句而存在,下句才是对子所要表达的中心。

在古律诗中对于对子的要求是很严格的,除了上面四个条件之外,还要求上下句绝不能有重复的字。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所使用的对偶就没有那么严格了,个别的字可以偶有重复,平仄关系的要求也松得多,只要字数相同,词*或结构大体一致,意思相关,读起来*就是了。

第2篇:对偶是什么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以下小编为你收集了对偶是什么修辞手法,希望给你带来一些借鉴的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对偶的几种划分形式:

1、根据内容通常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根据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3、根据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第3篇:对偶修辞手法

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法。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对偶的修辞手法!

对偶

1、定义

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2、表达效果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

3、典型例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4)踏遍万水千山,走遍海角天涯。

(5)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杯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

【其他修辞手法】

借代

1、定义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2、表达效果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典型例句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旌旗十万斩阎罗。

(3)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4)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5)令人捧腹。

设问

1、定义

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可以直白的说就是自问自答。

2、表达效果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3、典型例句

(1)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2)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3)学好考古一定要了解地理吗?一定要。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

(5)幸福生活是如何得来的?是靠我们的双手创造的!

反问

1、定义

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就在问句中。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

2、表达效果

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3、典型例句

(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2)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3)那怎么是一样的呢?

(4)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

(5)你如果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会做吗?

第4篇:比喻是不是修辞手法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词格”。在文学创作中,通过运用比喻,可以达到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的作用,使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得到增强。下面小编收集有关比喻句修辞手法的介绍,供大家学习。

比喻是不是修辞手法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即所谓“举也(他)物而以明之也”。

比喻的构成,必须有两个成分、两个条件。两个成分是:一个是所描绘的对象,即被比喻的事物,叫做“本体”或“主体”;一个是用来作比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喻体”或“客体”。两个条件是:一个是本体和喻体应当是不同的东西,有质的差异;另一个是两者之间又有某种相似之点。通常情况下,本体比较抽象、深奥,是实际对象感到生疏的;而喻体则比较具体、浅显,是交际对象所熟悉的。

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变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比喻句常有比喻词,如“像······似的”“像······一样”“好比”“是”“变成”“仿佛”“真像”·····等。

简介

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比喻的含义是: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这种打比方的修辞手法,就叫比喻,也叫譬喻。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特点

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被比的事物或情境);喻体(作比的事物或情境);喻词(标明比喻关系的词)。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明喻、暗喻、借喻。除此三种基本类型之外,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结合情况,其变化形式有: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等多种形式。

作用

用比喻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依次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

常用比喻修辞的特点

明喻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明喻是最常用的比喻手法。

例句:

1、最美的一刻便是晚霞快要消失的样子,就像一朵硕大的莲花,怒放在天的西边,作最后的谢幕!

2、这时的晚霞,像是羞*的小姑娘,只是抹上了一层橘黄*

3、绚烂如仙女舞衣的晚霞倒影在如带的小河里

4、夏天的晚霞像妙手绘制的丹青,精美绝伦

5、夏天的晚霞很美,像朱红*的燃料一样

6、夏天的晚霞很美,美的似姑娘的脸庞

7、晚霞映红了天空,仿佛是把天空涂抹了一层深深的燃料

8、晚霞像一条条五彩缤纷的彩带,在夕阳的沐浴下飞舞

9、晚霞像一幕幕精彩的电影,上演着变化多端的情节

10、晚霞像一块红绸子,映红了天空的脸

11、晚霞像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红着脸,害羞的微笑

12、晚霞像燃烧着的火凤凰般映红了天空

13、晚霞像燃烧着的火凤凰,映红了天空

14、晚霞像火焰般燃烧,映红了天空

15、晚霞似一抹红*的颜料,刷红了湛蓝的天空

17、晚霞如喜庆的红缎子一般挂上了天空

18、晚霞的颜*多的数不清,仿佛一位画家把他五彩的颜料不小心打在了天上

19、晚霞的形状也变幻多端,有的像开满映山红的大山,有的像腾飞的老鹰,还有的像盘旋在空中的巨龙

20、晚霞的形状像一朵朵像被染了*的小雪花,美丽极了!

21、晚霞的形状,有的刚才还是一匹宽大的、有着闪闪金光的丝巾,转眼间就变成了条条丝带均匀地散布在天空

22、天空的晚霞犹如彩虹般美丽耀眼,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

23、天边的晚霞就像仙女的长裙,曼妙多姿

24、那一片片晚霞像一张张红*的天花板

25、那一片片晚霞像一片片红*的羊群

26、那一片片晚霞像一大片盛开的绯红*的樱花

27、那一片片晚霞就像燃烧的火焰,多好看啊!

28、那斑斓夺目的晚霞像微风一样掠过湖光碧玉的小河

29、美丽的晚霞倒映在小河里像一道彩虹

30、金*的晚霞如绸缎一般铺晚霞如喜庆的红缎子一般挂上了天空了落日时分的天空

31、火一样的晚霞映红了天空

32、红通通的太阳旁布满了火一样的红霞

含有比喻修辞的诗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出自苏轼的《中秋月》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出自李贺的《马诗》

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出自萨都刺的《上进即事五首》之三

东门沽酒饮我曹,心情万事如鸿毛.出自李颀的《送陈章甫》

半夜*行戈相拨,风头如*面如割.出自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出自李煜的《望江南》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出自苏轼的《永遇乐》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远迷庭砌.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出自李白的《清平乐》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唐)贺知章〈咏柳〉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第5篇:对比是修辞手法吗

在文章写作中常常会用到对比句,使用对比句能使文章更加生动。那么对比是修辞手法吗?一起来看看吧!

对比是修辞手法吗?

对比是表现手法或说是写作手法,不是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等,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照应、寓景于情、反衬、烘托、虚实结合等等。

关于对比

词语区分

一、对比和衬托

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

2.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3.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俗话所说的“红花还须绿叶扶”。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二、对比与类比

1、对比双方对立、相反或有差异,对比是为了强烈突出其中一方

2、类比双方较为接近,大致无差异

举例分析:以写水仙的诗为例

清香自信高群品,故与江梅相并时(《广群芳谱》)。—形容水仙的芳香与江梅可以相提并论(相近),这是用类比表现水仙清香。

暗香已压酴醵倒,只比寒梅无好枝(《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其一)》)。—形容水仙的暗香压倒酴醵花(出现差异),与寒梅相比(梅花)无好枝,强烈突出梅花的清香。

对比类型

从构成的方式看,对比有两种情形:

1、反面对比;

2、反物对比。

对比作用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如:

例子(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

例子(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诸葛亮

例子(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例子(4):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

第6篇:语文里的对比是不是修辞手法

导语:在语文中对比是经常出现的词语,那对比是不是修辞手法呢?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语文里的对比是不是修辞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对比是不是修辞手法

对比是表现手法或说是写作手法,不是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等,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照应、寓景于情、反衬、烘托、虚实结合等等。

对比的作用

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2、拟人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