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卖畚的典故

发布时间:2024-02-28 17:52:49

典出《晋书·王猛传》。

晋代的王猛,宇景略,北海人,家住在魏郡。

王猛卖畚的典故

王猛年轻的时候,家境十分贫寒,不得不在洛阳以卖畚来维持生活。

畚,就是用竹、木、铁片等做成的类似簸箕的器具,专门用于盛垃圾之类的东西。

王猛每天到街上卖畚,很被人瞧不起。

一天,有一人来买畚,主动出了很高的价钱。王猛见状,心中十分高兴。

“可是,我没有带钱。”买畚的人说,“我家住得离这儿不远,你要是真想卖,就跟我到家去取钱。”

王猛本不情愿,但又考虑到那人出的价很高,自己会有大利可图,便答应了。

“请跟我走吧。”买畚的人说。

王猛跟着那人,并未觉得走了多远,但却进入了深山之中。突然,王猛见一位老翁,头发和胡须全白,端坐在椅子上,有十多人侍立在他两侧。

王猛正在发愣,有人来引王猛前去拜见。王猛连忙上前叩拜。

老翁见了,劝阻道:“王公何必要拜呢?”

老翁说毕,给了王猛十倍的畚钱。王猛见老翁给了这么多的钱,正准备推辞,但老翁却派人送王猛回去。

王猛告辞了老翁,出了门。待他回头一看,发现自己原来是身在巍峨高山之中。

后来,“王猛卖畚”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人未得志时,生涯寒贱。

第2篇:王猛扪虱的典故

典源出处《太平御览》卷九五一引《续晋阳秋》曰:“咸阳王猛被缊袍而诣桓温,一靦谈当时之事,猛摸虱而言,旁若无人,温察而奇之。”《初学记》卷五引崔鸿《前燕录》曰:“王猛隐华山。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说当代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晋书·王猛传》、《十六国春秋辑补》亦载。

释义用法东晋时王猛去见桓温,一边捉衣服里的虱子,一边纵谈天下之事,旁若无人。后以此典指人胸怀才略,议论谈吐不凡。

用典形式

【扪虱】唐·李白:“披云睹青天,扪虱话良图。”宋·苏轼:“闻道骑鲸汗漫,忆尝扪虱话悲辛。”明·徐渭:“杀鸡饭贤者,扪虱傲诸侯。”

【被褐】明·高启:“*门披褐异隆中,抱策归秦竟事戒。”

【扪虱谈】清·黄鷟来:“霸略争惊扪虱谈,匡时还见闻鸡舞。”

【虱堪扪】宋·文天祥:“久无鸡可听,新有虱堪扪。”

【王猛扪虱】宋·陆游:“不作王猛傲睨坐扪虱,不作宁戚悲歌起饭牛。”

【扪虱剧谈】宋·陆游:“扪虱剧谈空自许,闻鸡浩叹与谁同。”

【扪虱雄谈】清·王士禛:“扪虱雄谈事等闲,余情盘薄写孱颜。”

【扪虱雄豪】宋·陆游:“扪虱雄豪空自许,屠龙工巧竟何成。”

【扪故衣虱】宋·黄庭坚:“坐扪故衣虱,垢袜春汗黑。”

【雄谈扪虱】清·黄鷟来:“雄谈扪虱人偏远,问舍求田道亦穷。”

第3篇:王婆卖瓜的典故

村人王破,在自家的阳坡地上种上了香瓜,早早地在瓜地旁边搭了个窝棚,天旱少雨,就走出几里地到山根的石塘担水回来,一瓢一瓢地浇灌瓜秧,见天地忙活在瓜地里,吃口饭都是婆姨送来,包谷饼子萝卜咸菜再嚼口大葱,蛮香呢。

一天天地,瓜蛋儿长出了模样,整块地都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好在山谷偏僻,乡人村风淳朴,没有人来糟蹋,偶尔有几个熟悉的孩子来眼馋,王婆怎么舍不得也挑几个小瓜赏赐给娃娃。

过了五月节,王坡摘下了两筐刚见熟的香瓜,挑着胆子,走出二十多里的山路,来到了集市。别说,就这么独一份卖瓜的,平时王坡就爱说话,这回他的话笸箩就打开了:乡里乡亲的,哎——尝尝这新鲜的香瓜啊,又香又甜那,金镶玉,吃了发财,黄道吉,尝了好时辰,绿蜜罐,进肚甜心麻哪!

响响亮亮的吆喝,重复着,亲亲热热的笑脸,迎合着,鲜鲜翠翠的香瓜,搭配着姣绿的嫩叶,尤其吸引着赶集的妇女,掂量出一文两文铜钱,哪怕是一个两个香瓜,回家给小孩子解解馋,也算没白来呦。

有熟悉的山里人,戏谑着王坡:王坡呀王坡,把你哥熊蛋包能的,磨磨唧唧唠唠叨叨的,婆娘一样的,哼,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王坡坦然地笑着,把两个空篮子摞在一起,用扁担穿上扛在肩上,大声地吆喝着: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保准甜么,下集还来啊哦——

功夫不负苦心人,天道酬勤,只要耕耘就有收获吧。

好东西,想要推销,也需要吆喝,就是宣传,关键是保住成*。差的东西,想要甩掉,拼命吆喝,就是欺骗,连自己都心慌,怎么能不露馅呢。

王坡讲诚信,王坡的瓜是自己的心血汗水浇灌出来的,买王坡瓜的人是信任交换的。那么市场的交易,是不是存在着虚假和诈骗呢,不能说没有,造假的应当会吞食造假的苦果吧。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是一种自信,是一种价值。推而广之,自信变成了炫耀,成了风气,就值得警惕了。本来日子过得是捉襟见肘,偏偏习惯于打肿脸充胖子,怎么就装大呢?

第4篇:王猛求学的名人故事

王猛,字景略,汉族,出生于公元325年;北海剧县(今山东寿光东南)人,后来迁居魏都(今河北临漳)。

王猛小的时候很想读书,但由于家境贫寒,不能如愿。他看到别家的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随其后,待人家进了学校,自己才无精打采地回来。

有一天,他跟随一个学生不知不觉竞走到教室的门口,听到老师的教书声,舍不得离开,便聚精会神地听了起来。结果,他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出来训斥他说:“你是谁家的孩子?想读书,就拿钱来;没有钱,就赶快走开!”那位老师还讽刺说:“你想学贾逵(东汉著名学者)的隔篱就读吗?可惜你不是贾逵,也没那种才分!”那教书先生说着,便蛮横地将王猛赶走了。

王猛受此侮辱,回到家中大哭了一场。父母问他在外边受了什么委屈,他怕父母伤心,也没有说出实情。那些经常被他跟随着上学的学生,几天没有见到他,知道是那天受了教书先生侮辱的缘故,对他很是同情。于是,便有学生主动到他的家中,把读过的一些书借给他。王猛非常高兴,便用这些借来的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王猛八岁那一年,父母不幸相继去世。王猛孑然一身,成了孤儿。在邻人的帮助下,王猛靠贩卖簸箕维持生计。即使这样,他仍然不忘读书。每日卖了钱,除了吃饭,他都积攒下来,全部用来买书。

有一天,王猛到洛阳贩卖簸箕。他一边等候买主,一边读书。有一个人走过来,要买他的簸箕,问他多少钱一只,王猛看书入了迷,买主的问话全没有听到,连头也没有抬。那买簸箕的笑了,便用手去扯他说:“你这小哥是卖簸箕,还是看书呢?”

王猛这才回过神来,笑答道:“二者兼顾,岂不一举两得?”

那人觉得王猛回答得有趣,问了价钱后也不讨价还价,便说:“好吧,你这簸箕我全要了,可惜没带那么多钱来。不过,我的住处离此不远,你随我去取好吗?”

王猛见买主既不还价,又是全买,便跟随而去。不料,走了大约两个时辰还未走到,王猛忍不住问道:“客官,你家还有多远?我肚子已经饿了!”

买主说:“不远了,就在前面山中。”

王猛随买主来到大山中,沿着一条小道又走了很远,才看见一所房子。王猛随买主来到门前,买主进去。不一会儿一个人从房中走出来,对他说:“我师傅请你进去谈话。”

王猛随那人来到房中,见有许多学生坐在那里听课。最前面坐着一位老者,鹤发童颜,正在侃侃而谈。王猛认定这是一位大学者,趋步上前便拜。那老者对他说:“你叫王猛吧?走了那么远的路,想必已经饿了,先去后边用饭,吃饱了我有话对你说。”

王猛听了,不由得吃惊。他心中纳闷,这位老者怎么会知道我的名字呢?他左思右想,终于记起了一件事。前些日子,自己在洛阳卖簸箕,有一位老人常常走过来问一问价钱,然后既不还价,也不说买,便笑一笑走开。原来,面前的这位老者,就是在洛阳城里只问价钱的那位老人。

吃过饭,王猛回来再见老者,此时学生们已经散去。王猛很有礼貌地对老者说:“老人家,我记起来了,前些日子,有一位老人常到我的摊前来问问就走,原来就是您呀!”

“不错。你小小年纪,竟能一边卖簸箕一边读书,卖了钱,也都积攒起来买书。真是痴心可敬啊!”老人说罢,叫人取来十倍于簸箕的钱,送给他说:“这是你的簸箕钱,拿去吧!”

王猛接过一数,要把多余的钱退给老人:“我这簸箕值不了那么多钱!”

老人把钱又推回说:“孩子,钱不多,剩下的拿回去买书读吧!”

王猛又推辞了一番,见盛情难却,只好接过,高高兴兴地下山回去。

王猛走下山来,没走多远,忽有所悟,赶紧返回山中。他见到老人,跪地便拜,说:“老人家,这钱我不要了,我想拜您为师,留在山中。请收下我吧!”

老人哈哈笑道:“好一个聪明的孩子,我的用意你到底明白了!”

从此,王猛便留在山中,在老人的指导下学习经书,研读兵法,练习拳脚,挥舞**,不管刮风下雨,寒冬酷暑,从不间断。

一晃三年过去了。老人把王猛叫到跟前说:“孩子,你可以下山了。现在时局*,英雄辈出,正是用人之时,千万不可错过机会呀!”

王猛下山以后不久,前秦皇帝苻坚听到了王猛的大名,于是派吕婆楼去请他。此时,王猛也看准了苻坚是个有作为的皇帝,见人来请,便痛快地答应了。王猛与苻坚相见,一番畅谈,都感到十分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苻坚对王猛一直加以重用。王猛初为中书侍郎,不久迁尚书左丞、京兆尹,后又任司隶校尉,加骑都尉,等等。王猛为政期间,外修兵革,内崇儒学,不畏权贵,整肃法治,劝课农桑,为统一北方做出了贡献。公元370年,他率*攻灭前燕,更为前秦安国强兵做出了重大贡献。

公元375年,王猛积劳成疾,患病不起,于当年去世。

第5篇:王猛求学名人故事

王猛,字景略,汉族,出生于公元325年;北海剧县(今山东寿光东南)人,后来迁居魏都(今河北临漳)。

王猛小的时候很想读书,但由于家境贫寒,不能如愿。他看到别家的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随其后,待人家进了学校,自己才无精打采地回来。

有一天,他跟随一个学生不知不觉竞走到教室的门口,听到老师的教书声,舍不得离开,便聚精会神地听了起来。结果,他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出来训斥他说:“你是谁家的孩子?想读书,就拿钱来;没有钱,就赶快走开!”那位老师还讽刺说:“你想学贾逵(东汉著名学者)的隔篱就读吗?可惜你不是贾逵,也没那种才分!”那教书先生说着,便蛮横地将王猛赶走了。

王猛受此侮辱,回到家中大哭了一场。父母问他在外边受了什么委屈,他怕父母伤心,也没有说出实情。那些经常被他跟随着上学的学生,几天没有见到他,知道是那天受了教书先生侮辱的缘故,对他很是同情。于是,便有学生主动到他的家中,把读过的一些书借给他。王猛非常高兴,便用这些借来的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王猛八岁那一年,父母不幸相继去世。王猛孑然一身,成了孤儿。在邻人的帮助下,王猛靠贩卖簸箕维持生计。即使这样,他仍然不忘读书。每日卖了钱,除了吃饭,他都积攒下来,全部用来买书。

有一天,王猛到洛阳贩卖簸箕。他一边等候买主,一边读书。有一个人走过来,要买他的簸箕,问他多少钱一只,王猛看书入了迷,买主的问话全没有听到,连头也没有抬。那买簸箕的笑了,便用手去扯他说:“你这小哥是卖簸箕,还是看书呢?”

王猛这才回过神来,笑答道:“二者兼顾,岂不一举两得?”

那人觉得王猛回答得有趣,问了价钱后也不讨价还价,便说:“好吧,你这簸箕我全要了,可惜没带那么多钱来。不过,我的住处离此不远,你随我去取好吗?”

王猛见买主既不还价,又是全买,便跟随而去。不料,走了大约两个时辰还未走到,王猛忍不住问道:“客官,你家还有多远?我肚子已经饿了!”

买主说:“不远了,就在前面山中。”

王猛随买主来到大山中,沿着一条小道又走了很远,才看见一所房子。王猛随买主来到门前,买主进去。不一会儿一个人从房中走出来,对他说:“我师傅请你进去谈话。”

王猛随那人来到房中,见有许多学生坐在那里听课。最前面坐着一位老者,鹤发童颜,正在侃侃而谈。王猛认定这是一位大学者,趋步上前便拜。那老者对他说:“你叫王猛吧?走了那么远的路,想必已经饿了,先去后边用饭,吃饱了我有话对你说。”

王猛听了,不由得吃惊。他心中纳闷,这位老者怎么会知道我的名字呢?他左思右想,终于记起了一件事。前些日子,自己在洛阳卖簸箕,有一位老人常常走过来问一问价钱,然后既不还价,也不说买,便笑一笑走开。原来,面前的这位老者,就是在洛阳城里只问价钱的那位老人。

吃过饭,王猛回来再见老者,此时学生们已经散去。王猛很有礼貌地对老者说:“老人家,我记起来了,前些日子,有一位老人常到我的摊前来问问就走,原来就是您呀!”

“不错。你小小年纪,竟能一边卖簸箕一边读书,卖了钱,也都积攒起来买书。真是痴心可敬啊!”老人说罢,叫人取来十倍于簸箕的钱,送给他说:“这是你的簸箕钱,拿去吧!”

王猛接过一数,要把多余的钱退给老人:“我这簸箕值不了那么多钱!”

老人把钱又推回说:“孩子,钱不多,剩下的拿回去买书读吧!”

王猛又推辞了一番,见盛情难却,只好接过,高高兴兴地下山回去。

王猛走下山来,没走多远,忽有所悟,赶紧返回山中。他见到老人,跪地便拜,说:“老人家,这钱我不要了,我想拜您为师,留在山中。请收下我吧!”

老人哈哈笑道:“好一个聪明的孩子,我的用意你到底明白了!”

从此,王猛便留在山中,在老人的指导下学习经书,研读兵法,练习拳脚,挥舞**,不管刮风下雨,寒冬酷暑,从不间断。

一晃三年过去了。老人把王猛叫到跟前说:“孩子,你可以下山了。现在时局,英雄辈出,正是用人之时,千万不可错过机会呀!”

王猛下山以后不久,前秦皇帝苻坚听到了王猛的大名,于是派吕婆楼去请他。此时,王猛也看准了苻坚是个有作为的皇帝,见人来请,便痛快地答应了。王猛与苻坚相见,一番畅谈,都感到十分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苻坚对王猛一直加以重用。王猛初为中书侍郎,不久迁尚书左丞、京兆尹,后又任司隶校尉,加骑都尉,等等。王猛为政期间,外修兵革,内崇儒学,不畏权贵,整肃法治,劝课农桑,为统一北方做出了贡献。公元370年,他率*攻灭前燕,更为前秦安国强兵做出了重大贡献。

公元375年,王猛积劳成疾,患病不起,于当年去世。

第6篇:兔王卖耳的故事

兔王总觉得自己这个大王当得没人家的大王神气。瞧虎王、狮王、狼王,威风凛凛,或率领部下出击,或接受臣民仰拜。而自己呢,没什么王气,只会带着部下逃避灾难,天天生活在惊恐之中。

兔王决定改变自己的形象,当个名副其实的大王。

他把几位善谋的大臣召来,给他出主意。

是不是生理上的关系?我建议大王找位医生看看。一位大臣说。

兔王认为有道理,自己从小就胆小,大概和身体上的什么毛病有关系。他决定去找医生。

兔王的山寨离医院很近,可他足足走了两个月才走到。他一听到风吹草动就要停下来,心惊胆战地判断着身边有无潜伏的危机。兔王的耳朵长,能听到几十里以外的声音。

总算来到医院了。

看什么科?挂号窗口里问话。

看……兔王也不知道应该看哪个科。

什么病?窗口里又问。

胆小……没有王气……兔王面红耳赤。

看心理科。窗口里递给兔王一张挂号条。

心理科的医生是位小伙子,他笑容满面地接待了兔王。当他得知面前的这只兔子是全世界兔子的大王时,惊讶极了。

医生全面询问了兔王的症状,还给他做了心电图。

忽然,兔王紧张起来,他的两只耳朵竖得笔直,眼睛里露出恐惧的神*。

你怎么啦?医生不安地问。

我听见有狼叫。兔王浑身打哆嗦。

狼叫?我怎么没听见。医生觉得好笑。

兔王的确听见狼叫了,是在几十里之外。

医生突然明白了,兔王的病根是在耳朵上。

我建议你把耳朵卖了。医生说。

你说什么,卖耳朵?兔王头一次怀疑自己听错了。

是的,卖耳朵。医生肯定地点点头。

……兔王发愣。

卖了耳朵,你就会成为真正的大王了。医生补充了一句。

真的?兔王半信半疑。

不骗你。医生十分有把握。

兔王信了,从一见到这位小伙子医生起,兔王对他就有好感。

可耳朵长在头上怎么卖?兔王想到了技术问题。

到我们医院来移植。医生爽快地说。

兔家族在电视上大做广告,兜售兔王的耳朵。消息传到了虎王耳朵里。

兔子的耳朵能听到很远很远的声音。一位大臣提醒虎王。

大王要是买了兔子耳朵安上,本事就更大了。另一位大臣献计。

虎王想想觉得有道理,自己要是安上了兔子耳朵,保准虎气更足,更威风。

快去同兔王联系。虎王吩咐部下,生怕别人抢先把兔王的耳朵买走了。

兔王同意把耳朵卖给虎王。这天下午,兔王和虎王来到医院。由于兔子胆小,见不得老虎,医生把他俩安排在两间手术室里,互相不见面。

医生给兔王打了麻*。转眼间兔王的长耳朵被锯下来了。

另一间手术室的医生把长耳朵接在虎王的耳朵上。

兔王把长耳朵卖给了虎王。

还真灵,自从把耳朵割掉后,兔王的胆子变大了。其实他的胆子还是原来的胆子,只不过他的耳朵短了,听到的令他恐惧的声音少了。

兔王卖掉耳朵后,真的亮出了王气。他处事稳重,再不惊慌失措,赢得了整个兔家族的崇拜。

一次,一群狼逼近兔家族,兔子都慌了,吓得上蹦下跳。可兔王一点儿也没听见狼的嗥叫声。他厉声喝住慌乱的部下。大王的沉着,给臣民们吃了定心丸,大家都静下来。

狼群看见兔子一反常态,那么若无其事,反而不敢冲上来了,他们认准兔子后边有一张大网,要把狼群一网打尽。

狼群撤退后,臣民们高呼兔王万岁。后来兔王听说狼群离他只有一百米时,差点儿吓死。

虎王安上长耳朵后,很是新鲜,他能听到老远老远的地方传出的声音。好景不长,第二天晚上,虎王失眠了,他听见两个男孩子的争吵。

一个说:老虎是好样的。

另一个反驳:老虎是坏蛋。

什么?骂我是坏蛋!虎王生气了,气得胡须都发抖,可他没办法,那声音起码是从几十公里以外传来的。虎王一夜未睡。

次日晚上,困得睁不开眼的虎王刚想睡觉,又听见有人在说山东快书《武松打虎》,还伴随着满堂喝彩。虎王气得浑身发抖。

从此虎王烦躁不安,失眠伴着食欲减退,肝火上升,一会儿听见关在动物园里的老虎同胞的孤独凄惨的叫声,一会儿听到某某地的捕猎手又击毙了几只老虎的噩耗……

虎王的头都大了,他怀念过去宁静的日子,怀念自己的小耳朵。

大臣劝虎王把耳朵还给兔王。据说兔王死活不干,他正在动员自己的臣民把长耳朵都卖出去,白给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