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猫换太子的历史故事

发布时间:2024-02-28 06:19:13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传说中的包公最辉煌的功绩是审出了发生在宫中的一件大案——狸猫换太子案,替宋仁宗皇帝找回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狸猫换太子的历史故事

《三侠五义》中用了好几个回目渲染了这件事。那是宋真宗第一个皇后死后的事情。当时,刘妃和李妃都怀了孕,很显然,谁生了儿子,谁就有可能立为正宫。刘妃久怀嫉妒之心,唯恐李妃生了儿子被立为皇后,于是与宫中总管都堂郭槐定计,在接生婆尤氏的配合下,乘李妃分娩时由于血晕而人事不知之机,将一狸猫剥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地换走了刚出世的太子。刘妃命宫女寇珠勒死太子,寇珠于心不忍,暗中将太子交付宦官陈琳,陈琳将太子装在提盒中送至八贤王处抚养。再说真宗看到被剥了皮的狸猫,以为李妃产下了一个妖物,乃将其贬入冷宫。

不久,刘妃临产,生了个儿子,被立为太子,刘妃也被册立为皇后。谁知六年后,刘后之子病夭。真宗再无子嗣,就将其皇兄八贤王之子(实为当年被换走的皇子)收为义子,并立为太子。

一日,太子在冷宫与生母李妃见了面,母子天*,两人都面带泪痕。刘后得知后,拷问寇珠,寇珠触阶而死。因此,刘后在真宗面前进谗言,真宗下旨将李妃赐死。小太监余忠情愿替李妃殉难,放出李妃。另一太监秦凤将李妃接出,送往陈州,秦凤也自焚而死。李妃在陈州无法生活,只落得住破窑、靠乞食为生。幸亏包拯在陈州放粮,得知真情,与李妃假认作母子,将李妃带回开封。

此时,真宗早已死去,李妃的儿子已经做了皇帝,史称宋仁宗。包拯又趁进宫向仁宗狄皇后贺寿之机,将李妃带进宫中,李妃才得以与自己的亲生儿子仁宗见面,并道出了真相。

后来,包公又设计让郭槐供出真相。已做了太后的刘氏知道*谋败露,自尽而死。由于包拯在这一案中立了大功,被仁宗任为首相。

历史背景

故事背景发生在宋朝是作者虚构的,其实是取材于明朝成化年间。

明宪宗的妃子万贵妃大明宪宗17岁,却深受明宪宗的宠爱,成化二年(1466年),万贵妃生下一个儿子。母由子贵,可第二年,这个儿子就夭折了,万贵妃已经38岁了,已经不可能再生孩子了。

明宪宗虽对万贵妃情有独钟,但他毕竟要有子子嗣,所以也会宠幸其他的妃子和宫女。

可是无论是哪个妃子或宫女,只要是怀上龙种,都会被万贵妃暗下毒手,或者是强迫她们堕胎,或者干脆害死。所以明宪宗一直都没有儿子。

偶然的一次机会,宪宗到内库,见到了一个姓纪的女史,他见纪女史谈吐不俗,十分喜欢,当晚就临幸了她。

临幸归临幸,明宪宗过几天就忘了这个女人,可纪女史却怀了身孕。

纪女史的肚子渐渐大起来,终于被万贵妃得知,她立马就命宫婢拿烈*堕胎*去给纪氏吃。

可是那个宫婢却下不了手,冒着杀头的危险,保住了纪氏肚中的孩子,并向万贵妃谎报说,纪氏并未怀孕,只是肚子上有“病痞”,所以肚子肿胀。

万贵妃听说后,也没有再追究,只是把纪氏打发到*堂居住,*堂是收容老病宫女的地方,纪氏要想再见到宪宗就难了。

于是在*堂中,纪氏生下了一个瘦弱的男婴,也就是后来的明孝宗朱佑樘。

太监张敏对明宪宗忠心耿耿,有心要保住皇帝唯一的儿子,但万贵妃势力太大,弄不好自己和皇子的*命全都难保,所以他和纪氏把皇子交给了废后吴氏秘密抚养。

转眼六年过去了,皇子艰难地长大了。有一天,宪宗让太监张敏为自己梳理头发。他一边打量镜中的自己,一边叹息道:“我已年满三十,老之将至,却至今也没有一个儿子。”张敏见皇帝如此忧伤,终于按捺不住,立即伏地叩头,说:“老奴死罪,万岁您已经有儿子了。”

张敏将来龙去脉一一告诉了宪宗,宪宗一听,大喜过望,马上亲自前去,召见皇子。

然后父子相认,皆大欢喜,宪宗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佑樘”。可是不久,纪氏便突然去世了,很可能是万贵妃下的毒手。

而后万贵妃几次谋害朱佑樘不成,被活活气死。不多久,明宪宗也追随他的爱妃而去,朱佑樘登基称帝。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中,有许多人物可以从上面找到原型,万贵妃和刘妃一样嫉妒心太重,*险毒辣,而保全了朱佑樘的是一个不知名的宫婢和一个太监张敏,与狸猫换太子中的宫女寇珠和太监陈琳也只是大同小异罢了,当然,现实生活没那么美好,没有包拯那样的清官,纪氏也是默默地死去。

历史真相

狸猫换太子一事,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然而并不是史实。但是,作为一个艺术作品,狸猫换太子的故事确实虚构的,已经经过了加工。

所以说,“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是真的吗”这一问句,现在就可以肯定的回答了,作为史实,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不是真的;但是作为一个艺术作品,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无疑是为当时封闭的社会添加了一些谈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况且章献皇后在史上的名声也是极好,可与汉朝的吕后、唐朝的武后齐名,许多的历史学家也推崇她,“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故事点评

其实如果宋真仁思考清楚就会知道,刘妃没有理由伤害李妃,首先李妃是刘妃的人,两人的利益是一致的,其次,刘妃也没有作案动机,如果真要杀,早在坐上太后之位时就杀了,不必等到儿子长大。

而为什么刘妃不允许宫中谈论此事呢,因为母爱是自私的,既是她知道总有一天宋真仁会知道真相,她也不希望李妃分享被当做母亲的感觉,能拖一天是一天,而这也是刘太后被后人诟病的主要原因。

虽然最后查明了原因,还了刘太后清白,但谣言并不能说停就停,一直在民间流传了下去,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会出现的原因吧。

第2篇:狸猫换太子的传说故事

宋仁宗赵祯,真宗子。大中祥符八年封寿春郡王,天禧二年(1018)封升王,立为太子。乾兴元年(1022)即位,由刘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太后死,始亲政。仁宗在位42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仁宗早年生活在养母刘太后*影之下,作为一个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情文弱温厚,其武功谋略不及太祖、太宗,在与西夏王朝的长期对峙中表现平平,宋王朝屡战屡败,*事上处于弱势地位。然而,仁宗知人善任,也想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弊端,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因而其在位时期名臣辈出。总体而言,仁宗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彩,但其中也不乏悲天悯人的情怀。

关于赵祯的身世,有一种至今流传的说法,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清末成书的小说《三侠五义》称刘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刘妃工于心计,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后来,天怒人怨,刘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下,仁宗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

自宋朝以来,由于小说、戏剧等各种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演绎,仁宗生母之谜日益鲜活生动,备受世人关注。尽管历朝历代增加、删改了不少或虚假或真实的内容,而且,戏曲和小说中情节也不尽相同。然而,这一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大案,仁宗究竟是真宗后刘氏之子,还是妃子李氏亲生,无论是小说,还是戏曲,几乎众口一辞,认定仁宗是李妃所生,而非刘皇后之子。

事实也大体如此。李氏本是刘后做妃子时的侍女,庄重寡言,后来被真宗看中,成为后宫嫔妃之一。在李妃之前,真宗后妃曾经生过5个男孩,都先后夭折。此时真宗正忧心如焚,处于无人继承皇位的难堪之中。据记载,李氏有身孕时,跟随真宗出游,不小心碰掉了玉钗。真宗心中暗卜道:玉钗若是完好,当生男孩儿。左右取来玉钗,果然完好如初。这一传说从侧面反映出真宗求子若渴的迫切心态,也是真宗无奈之余求助神灵降子的真实写照。虽然不尽可信,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氏后来的确产下一个男婴。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仁宗赵祯还未来得及睁开眼睛记住自己亲生母亲的容颜,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许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刘氏据为己子。生母李氏慑于刘后的权势,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夺去,却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情绪,否则不仅会危害自身,也会给亲生儿子带来灾难。

乾兴元年,13岁的仁宗即位,刘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权倾朝野。后人或许是出于男权意识,或许是基于正统观念,将刘后比作唐代的武则天,而对她当政非议甚多。加上宋初有过兄终弟及的先例,而真宗又确有一个能干的弟弟泾王赵元俨,便出现了许多传闻,说刘后在真宗临终时,以不正当手段排斥赵元俨,从而攫取了最高权力。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称,在真宗病逝前最后一刻,真宗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又伸出五指,再展三指,以示意叩榻问疾的诸大臣。后有人臆测,当时真宗是想让自己的弟弟,也即小说戏文中知名度极高的“八千岁”元俨摄政并辅佐赵祯。但刘后于事后派人对大臣解释说,官家所示,仅指三、五日病可稍退,别无他意。元俨闻听此事后,发现自己已成为刘后当权的障碍。为了避免遭到刘后的残酷*打击,他立即闭门谢客,不再参与朝中之事,直至刘后去世,仁宗亲政。

然而,传闻毕竟不是事实。据可***资料记载,真宗病危时,惟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年幼的儿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他最后一次在寝殿召见了大臣们,宰相丁谓代表文武百官在真宗面前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诺,皇太子聪明睿智,已经作好了继承大统的准备,臣等定会尽力辅佐。更何况有皇后居中裁决*国大事,天下太平,四方归服。臣等若敢有异议,便是危害江山社稷,罪当万死。这实际上是向真宗保证将全力辅佐新皇帝,决不容许有废立之心。真宗当时已经不能说话,只是点头微笑,表示满意。事实上,真宗晚年,刘皇后的权势越来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再加上宰相丁谓等人的附和,因而真宗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真宗留下遗诏,要“皇太后权同处分*国事”,相当于让刘后掌握了最高权力。

这样,仁宗就在养母的权力*影下一天天长大。刘太后在世时,他一直不知先皇嫔妃中的李顺容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这大概与刘太后有直接关系,毕竟她在后宫及朝廷内外都能一手遮天。在这种情况下,恐怕不会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告诉仁宗身世秘密的。明道二年,刘太后病逝,仁宗刚刚亲政,这个秘密也就逐渐公开了。至于是谁最早告诉仁宗实情的,现在已很难弄清楚,凡是那些与刘太后不和的人均有可能向仁宗说明真相,但可能*最大的当是“八千岁”皇叔赵元俨和杨太妃。赵元俨自真宗死后,过了10余年的隐居生活,闭门谢客,不理朝政,在仁宗亲政之际,赵元俨突然复出,告以真相,应该是情理之中。杨太妃自仁宗幼年时期便一直照料其饮食起居,仁宗对她也极有感情,在宫中称刘后为大娘娘,呼杨太妃则为小娘娘,杨太妃在那样的*环境中说出实情也是极有可能的。无论如何,仁宗了解了自己的身世。

蒙受了20年的欺骗,生母也在明道元年不明不白地死去,当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其震惊无异于天崩地陷。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一面亲自乘坐牛车赶赴安放李妃灵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围了刘后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实真相后作出处理。此时的仁宗不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听说自己的亲生母亲竟死于非命,他一定要打开棺木查验真相。当棺木打开,只见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饰华丽,仁宗这才叹道:“人言岂能信?”随即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太后遗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刘太后是清白无辜的,她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母亲。

李氏是在临死时才被封为宸妃的,刘太后在李妃死后,最初是想秘而不宣,准备以一般宫人礼仪举办丧事。但宰相吕夷简力劝大权在握的刘太后,要想保全刘氏一门,就必须厚葬李妃,刘后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决定以高规格为李宸妃发丧。生母虽然厚葬,但却未能冲淡仁宗对李氏的无限愧疚,他一定要让自己的母亲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经过朝廷上下一番激烈争论,最终,将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于太庙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庙分别供奉刘氏、李氏的牌位。刘氏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李氏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奉慈庙的建立,最终确立了仁宗生母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年轻的仁宗在*上的日益成熟,逐渐摆脱了刘太后的*影。

第3篇:孔子的太太历史故事

孔子的太太是谁?恐怕许多人不知道。《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行,没有一个字涉及他的太太。历朝历代研究孔子者甚多,也没有看到有谁专门研究过他的太太。对许多人而言,这个人似乎不存在。但是孔子肯定有太太。因为,《论语》记载着孔子教子和嫁女的事。既然有儿子有女儿,可见孔子一定有太太。

第一个提供孔子太太信息的人,是三国时代的王肃。他在《孔子家语》中简略地写了孔子生平,有这样几句话:“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葬于防。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这些话让我们知道,孔子结婚年龄为十九岁,太太的姓氏为“亓官氏”,婚后一年,他们就有了一个儿子。可以说,王肃的报道算是比较全面了。

可是现在的人喜欢追根究底。对孔子这样的“老牌明星”而言,王肃这样短短的几句话显然让人不过瘾。

其实孔子太太一生一定很有故事。王肃没有写,读者却可以想。历史记载,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之前丧母。尽管孔子有九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他们却均属同父异母,孔子的哥哥孟皮还是残疾人。

孔子能够娶妻,有没有得到哥哥姐姐的帮助?看来,可能*不很大。一个“贫且贱”的孤儿,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娶妻生子,除了说明孔子自有其过人之处外,却也*,那个当初看上他的姑娘,确实好有眼力。

这位“宋之亓官氏”姑娘,到底看中孔子哪一点,她自己没有表白。分析起来,最主要的一点,我看恐怕是她认为孔子迟早能够出人头地。因为坚信这一点,她嫁给了孔子。事实上,他们这段婚姻的开头几年,还是很能够*这一点的。生了个儿子还有国君赐鱼,在她看来,恐怕真的无比荣耀。

不过,孔子实在不是那种官场混混式的人物。等她发现并确认这一点之后,她已经跟在孔子后面吃了多年的苦了。这种苦日子终于过不下去,她对孔子青云直上的信念终于破灭,她也就离开了孔子。

历史记载,她去世后,儿子伯鱼为母亲服丧一年,期满之后,念及母亲一生的不幸,依然禁不住伤心落泪。孔子知道后说:“嘻,其甚也。”有人这样理解:孔子不以为然的原因是“礼”,按照“礼”的规定,对已经改嫁的母亲的去世,是不能这样尽情伤心的。我却认为,孔子不是一个没有人情味的人。太太虽然离异了,谁敢说,在孔子心里,就没有一点对太太的怀念之情呢?

在我看来,孔子婚姻失败,最可能的原因,是贫穷。《论语.阳货》记载孔子的感叹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两千五百年来,学者们各有各的解释。鲁迅曾在文章中说:“孔子把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但不知道这‘女人’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我却知道,这一定包括了他的妻子。

其实,所谓“难养”,不过是一句大实话。首先,这个“养”,必须有相当的物质条件;其次,这个“养”,同时必须具备必要的精神条件,可以猜测,除了物质上的需要,孔子的夫人也更需要感情上的呵护、志向上的认同。然而,孔子是轻富贵的人,这让夫人感觉看错了人。孔子陷入了两难境地:在家则经常吵闹,离家太久了,妻子又幽怨不绝。

孔子太太大约死于公元前485年,十多年后,孔子去世。司马迁记载了孔子去世的盛况,却没有一个字说到孔子夫妇合葬。这大约是因为孔子太太没有能一直陪伴孔子。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孔子倒真的开明得很。他的儿子50岁先他而去世,儿媳妇随即改嫁,没看到他老人家说一个“不”字。

一直到宋代以后,在孔庙大成殿后建造寝殿时,人们才开始想到她。从此,她才作为专职的“至圣先师夫人”,和她的前夫一起被人供奉在那里。

第4篇:可笑的狸猫换太子

今天,万里无云,碧空如洗,让人感到轻松愉快,可我却隐隐感到有一丝不祥的预感慢慢袭上心头。

果然,下午最后一节课,毛老师认为柴昱晟不能监督好柴兆凯完成作业,想和万明卉换个位子。就在毛老师让柴柴和卉卉比身高时,老师的余光瞟到了郑屹的位子上:发现他正在“津津有味”地看书,便让他拿出来,没想到郑屹竟然来了个“狸猫换太子”,拿出另一本书来蒙混过关。可是,这个小动作怎能瞒过毛老师雪亮雪亮的眼睛呢?顿时,毛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十分生气地让郑屹自己把刚才看的书拿上来。郑屹见“*谋”没得逞,只好乖乖地把刚才偷看的《奥特曼传奇》,从抽屉里拿出来递给毛老师。毛老师翻了翻里面的内容,用失望的语调说:“这么大了,还看漫画奥特曼,像什么样子!”同学们听了“哧哧”地笑起来。老师板着脸,对郑屹继续说道:“其实,我本来并不怎么生气,反正排座位,闲着也是闲着,可是你却换书想瞒天过海,这分明是不诚实的表现;其次,像这类漫画类的幼儿书,我已经不止一次说过,少看,最好别看。更何况,你的眼睛已经有点近视了,还这么损耗自己的眼睛,真是不应该。”

我也认为这件事是郑屹不对。第一:郑屹在毛老师讲话时非但没有听,还在看对学习有害无利的书。第二:毛老师都已经发现他在看书了,他还要自作聪明地偷梁换柱,真是太不诚信了。第三:以前也有人看这种书,被毛老师发现了,大不了被批评几句,老师对其进行苦口婆心劝导一番后,自然会息事宁人的。像郑屹这样自作聪明地导演一出“狸猫换太子”的丑剧,既惹老师生气,又逗同学取笑,何苦呢?

同学们,经过这场可笑的“狸猫换太子”风波后,我们应该明白:诚实是金,任何事情诚实地说出来总比撒谎骗人强。

第5篇:狸猫换太子的古代传说故事

狸猫换太子是一个传说故事。传说中的包公最辉煌的功绩是审出了发生在宫中的一件大案——狸猫换太子案,替宋仁宗皇帝找回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这到底是怎么一个故事呢?

刘皇后,本是山西太原人,父亲追随开国皇帝赵匡胤南征北战,死于征战太原途中,后来母亲一病而亡,家门不幸,只身一人无以为靠,由于她天生聪明,会打花鼓,就卖艺为生,来到了当时京城。

后来刘后被宋真宗纳为侍女,德妃在真宗即位后被封为美人,不久又被封为修仪,进位德妃,她善于逢迎,在后宫之中深得宠爱和信任,在郭皇后(宋真宗第一位皇后)死后,她开始同其他妃子争夺皇后之位。郭皇后连生三子,都生下不久就死了,真宗求子心切,德妃看出这是一个大好机会,由于自身不能生育,于是她移花接木,让自己身边的宫女李氏代侍候真宗,果然生下一个小子即后来的宋仁宗。刘德妃就把他当做自己的亲儿子抚养,刘德妃也被封为皇后。

真宗驾崩,仁宗继承皇位,刘德妃就成了皇太后,由于仁宗年幼不能理政,由刘太后垂帘听政代为管理天下。当时朝中大臣畏于太后之威也不敢对仁宗说出实情,他也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在仁宗生母李氏病重时,刘太后将其由宫女晋升为宸妃,不久李氏病故,刘太后按皇后之礼给予厚葬。

过了若干年,刘太后逝世,朝中有人告诉仁宗:“陛下的生母是李宸妃,宸妃是被人害死的。”言下之意,宸妃乃刘后所害。仁宗一听犹如五雷轰顶,自然要查清事实真相。好在宸妃灵柩保存完好,于是仁宗亲自查开棺验尸。宸妃遗体用水银保护,就如生前容貌,并不像被人害死模样,她身上穿的的确是皇后服装。这就*了当初宸妃确实是病死的,刘太后也确实将宸妃按皇后之礼安葬。仁宗看到这一切,感慨地说道:“人言哪能相信啊!”。

生母虽然厚葬,但仁宗心中仍是无限愧疚,他要让自己的母亲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经过朝廷上下一番激烈争论,最终,将郭皇后列于太庙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庙分别供奉刘氏、李氏的牌位。刘氏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李氏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

第6篇:狸猫换太子的传说故事介绍

皇帝故事:仁宗赵祯天圣元年——嘉祐八年

宋仁宗仁宗像仁宗赵祯,真宗子。大中祥符八年封寿春郡王,天禧二年(1018)封升王,立为太子。乾兴元年(1022)即位,由刘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太后死,始亲政。仁宗在位42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仁宗早年生活在养母刘太后*影之下,作为一个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情文弱温厚,其武功谋略不及太祖、太宗,在与西夏王朝的长期对峙中表现平平,宋王朝屡战屡败,*事上处于弱势地位。然而,仁宗知人善任,也想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弊端,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因而其在位时期名臣辈出。总体而言,仁宗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彩,但其中也不乏悲天悯人的情怀。

生母之谜:狸猫换太子的传说

关于赵祯的身世,有一种至今流传的说法,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清末成书的小说《三侠五义》称刘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刘妃工于心计,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诬陷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后来,天怒人怨,刘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下,仁宗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

自宋朝以来,由于小说、戏剧等各种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演绎,仁宗生母之谜日益鲜活生动,备受世人关注。尽管历朝历代增加、删改了不少或虚假或真实的内容,而且,戏曲和小说中情节也不尽相同。然而,这一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大案,仁宗究竟是真宗后刘氏之子,还是妃子李氏亲生,无论是小说,还是戏曲,几乎众口一辞,认定仁宗是李妃所生,而非刘皇后之子。

事实也大体如此。李氏本是刘后做妃子时的侍女,庄重寡言,后来被真宗看中,成为后宫嫔妃之一。在李妃之前,真宗后妃曾经生过5个男孩,都先后夭折。此时真宗正忧心如焚,处于无人继承皇位的难堪之中。据记载,李氏有身孕时,跟随真宗出游,不小心碰掉了玉钗。真宗心中暗卜道:玉钗若是完好,当生男孩儿。左右取来玉钗,果然完好如初。这一传说从侧面反映出真宗求子若渴的迫切心态,也是真宗无奈之余求助神灵降子的真实写照。虽然不尽可信,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氏后来的确产下一个男婴。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仁宗赵祯还未来得及睁开眼睛记住自己亲生母亲的容颜,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许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刘氏据为己子。生母李氏慑于刘后的权势,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夺去,却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情绪,否则不仅会危害自身,也会给亲生儿子带来灾难。

乾兴元年,13岁的仁宗即位,刘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权倾朝野。后人或许是出于男权意识,或许是基于正统观念,将刘后比作唐代的武则天,而对她当政非议甚多。加上宋初有过兄终弟及的先例,而真宗又确有一个能干的弟弟泾王赵元俨,便出现了许多传闻,说刘后在真宗临终时,以不正当手段排斥赵元俨,从而攫取了最高权力。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称,在真宗病逝前最后一刻,真宗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又伸出五指,再展三指,以示意叩榻问疾的诸大臣。后有人臆测,当时真宗是想让自己的弟弟,也即小说戏文中知名度极高的“八千岁”元俨摄政并辅佐赵祯。但刘后于事后派人对大臣解释说,官家所示,仅指三、五日病可稍退,别无他意。元俨闻听此事后,发现自己已成为刘后当权的障碍。为了避免遭到刘后的残酷*打击,他立即闭门谢客,不再参与朝中之事,直至刘后去世,仁宗亲政。

然而,传闻毕竟不是事实。据可***资料记载,真宗病危时,惟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年幼的儿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他最后一次在寝殿召见了大臣们,宰相丁谓代表文武百官在真宗面前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诺,皇太子聪明睿智,已经作好了继承大统的准备,臣等定会尽力辅佐。更何况有皇后居中裁决*国大事,天下太平,四方归服。臣等若敢有异议,便是危害江山社稷,罪当万死。这实际上是向真宗保证将全力辅佐新皇帝,决不容许有废立之心。真宗当时已经不能说话,只是点头微笑,表示满意。事实上,真宗晚年,刘皇后的权势越来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再加上宰相丁谓等人的附和,因而真宗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真宗留下遗诏,要“皇太后权同处分*国事”,相当于让刘后掌握了最高权力。

这样,仁宗就在养母的权力*影下一天天长大。刘太后在世时,他一直不知先皇嫔妃中的李顺容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这大概与刘太后有直接关系,毕竟她在后宫及朝廷内外都能一手遮天。在这种情况下,恐怕不会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告诉仁宗身世秘密的。明道二年,刘太后病逝,仁宗刚刚亲政,这个秘密也就逐渐公开了。至于是谁最早告诉仁宗实情的,现在已很难弄清楚,凡是那些与刘太后不和的人均有可能向仁宗说明真相,但可能*最大的当是“八千岁”皇叔赵元俨和杨太妃。赵元俨自真宗死后,过了10余年的隐居生活,闭门谢客,不理朝政,在仁宗亲政之际,赵元俨突然复出,告以真相,应该是情理之中。杨太妃自仁宗幼年时期便一直照料其饮食起居,仁宗对她也极有感情,在宫中称刘后为大娘娘,呼杨太妃则为小娘娘,杨太妃在那样的*环境中说出实情也是极有可能的。无论如何,仁宗了解了自己的身世。

蒙受了20年的欺骗,生母也在明道元年不明不白地死去,当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其震惊无异于天崩地陷。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一面亲自乘坐牛车赶赴安放李妃灵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围了刘后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实真相后作出处理。此时的仁宗不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听说自己的亲生母亲竟死于非命,他一定要打开棺木查验真相。当棺木打开,只见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饰华丽,仁宗这才叹道:“人言岂能信?”随即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太后遗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刘太后是清白无辜的,她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母亲。

李氏是在临死时才被封为宸妃的,刘太后在李妃死后,最初是想秘而不宣,准备以一般宫人礼仪举办丧事。但宰相吕夷简力劝大权在握的刘太后,要想保全刘氏一门,就必须厚葬李妃,刘后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决定以高规格为李宸妃发丧。生母虽然厚葬,但却未能冲淡仁宗对李氏的无限愧疚,他一定要让自己的母亲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经过朝廷上下一番激烈争论,最终,将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于太庙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庙分别供奉刘氏、李氏的牌位。刘氏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李氏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奉慈庙的建立,最终确立了仁宗生母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年轻的仁宗在*上的日益成熟,逐渐摆脱了刘太后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