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心得领会

发布时间:2024-02-24 15:42:23

学习信息化教学环境之下的教学设计一课,下面是人才网为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欢迎参考~

今年的暑假很特别,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来享受这个欢乐让我期待的暑假,更特别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我有幸参加了由日照教育局培训科组织举办的信息技化教学培训。本次培训为期六天,由市教育局的培训科主持,并特邀著名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胡小勇教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讲课,来自全市初中和小学约200位骨干教师接受了培训并积极参与讨论。培训通过四个模块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分别是:信息化教学研修、问题化教学的案例分析、教学评价目标学习、集中上级学习实用教学软件。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心得领会

完善稳定的教学平台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地基,所以掌握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掌握实践*作技巧是在信息化教学的万里长征第一步。我通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首先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概念:“信息化教学”。胡教授有句让我感受深刻的话:信息技术是个万能的锤子,但是我们需要的钉子在哪里呢?也就是说,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从网络中可以获得的东西多了,但是这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怎么样从这个海量的信息中获得自己想要的钉子呢?这就是需要我们老师有实践实效*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处理。而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机智,策略,技能的存储者。胡教授所传授的很多理论自己第一次接触,觉得很新奇,更或者我们这个环境下的教师接触的少了,毕竟环境不一样。

这次培训不仅仅在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还增加了学员的上机实战*作训练,后半部分的培训在上午学习理论后,下午直接进行面对面的*作,实践的效果很有效,我们学会了更好地使用各种软件来支撑教学,我们可以轻松构建自己的教学课程、编写学案、组织讨论。我们将作业统一第一时间上传到专门的教育平台,胡教授的精心批阅更是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更好更快的完善自己。

学习信息化教学环境之下的教学设计一课,我觉得收获大大超过了我以前所学的,我对于教学设计有了颠覆*的认识。

姑且抛开信息化环境这个大背景不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教学设计,在没有学习这一课时,教学设计在我脑海中的印象就是,老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一个老师写下自己在个课时之下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达到的教学目标,在我脑海中形成了粗略的备课方案(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虎门销烟》为例):首先教学目标,让学生知识和能力:1、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读准三个多音字的读音,会写田字格里的九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自读、勾画、感悟、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受到情感的熏陶,学习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在心中埋下坚决不碰毒*的种子。学习了这一课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不科学,这样的备课老师而言,它的实用*是多么的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上课伊始,通过视频观看,便借助录象这一直观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快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本节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进课文,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参与到课文所构建的“世界”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语文能力和语文基础知识有所提高,还能从中受到情感上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文本,与文本对话,自始至终读书,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一环节就是要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课文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丰富多彩的画面,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以读为基本方法,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对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力求引导学生将静止的文字描绘成鲜活的画面,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以达到既真正地走入文字之中,又自由地抒情于文本之外,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是做加法的艺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学会把课文读厚,善于读出文章背后隐含的东西,善于想象出文章可能牵连着的意蕴。“围观的群众又想到了什么?”以及“你想说点什么?”这两个问题都为学生放飞思维搭建了一个自由的平台。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将静止的文字描绘成鲜活的画面,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学生既真正地走入了文字之中,又自由地抒情于文本之外,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绵绵不绝的情感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自始至终读书,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朗读,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心灵的激荡,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课件能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此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在录象中,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从视觉上直观地欣赏虎门销烟的壮举,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使学生不仅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由此将课文的情境继续延伸,并将课文的学习延伸到课外,重视课后的积累。

所以我们想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或者是一位优秀的学习者,是必须了解一些重要的理论的。教学设计不是一个简单的我们想象中的过程,而是由一系列的过程组合起来的,如:学习需要分析,我们在教学之前了解学习者的需要就会对安排的内容有取有舍,学习目标的阐明,作为学习的目标应该是具体化的,现在的新老师们往往会犯一些共同的毛病例如:把学习目标写得过于笼统,用一些大而空的词如:理解、了解、掌握等概括*很强的词,导致的后果是学生不能清除有效的判断自己是否学懂了。所以我觉得蒋老师介绍的两个方法十分有效一个是a,b,c,d编写法,清楚易懂,一个是内外结合的编写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在以后的实习或者从教之中必定会带了巨大的帮助。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信息化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结合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特点,我觉得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

但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的实施和*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单元模块,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般情况下包括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全部学完,以往大概要10个课时,再加上练习和习作部分,至少要16个课时,需要8个两连堂,这样设计单元模块时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我昨天在设计第一单元时,四篇课文,我分成两个模块,一篇现代抒情诗歌,一篇古诗两首分在一个模块里,剩下两篇是两位爱国伟人的故事散文分在一个模块。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时间的分配上、*作的可能*上我还是出现了困惑。再有,语文课虽然是一个单元同一个主题,但是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是不同,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有共*的地方再融会贯通起来。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一个两连堂,一个小模块,这样从时间、和实际*作上更容易把握。

2、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3、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感受,有不足之处,希望领导、同时指正。

第2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心得领会

篇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今年的暑假很特别,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来享受这个欢乐让我期待的暑假,更特别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我有幸参加了由日照教育局培训科组织举办的信息技化教学培训。本次培训为期六天,由市教育局的培训科主持,并特邀著名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胡小勇教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讲课,来自全市初中和小学约200位骨干教师接受了培训并积极参与讨论。培训通过四个模块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分别是:信息化教学研修、问题化教学的案例分析、教学评价目标学习、集中上级学习实用教学软件。

完善稳定的教学平台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地基,所以掌握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掌握实践*作技巧是在信息化教学的万里长征第一步。我通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首先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概念:“信息化教学”。胡教授有句让我感受深刻的话:信息技术是个万能的锤子,但是我们需要的钉子在哪里呢?也就是说,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从网络中可以获得的东西多了,但是这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怎么样从这个海量的信息中获得自己想要的钉子呢?这就是需要我们老师有实践实效*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处理。而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机智,策略,技能的存储者。胡教授所传授的很多理论自己第一次接触,觉得很新奇,更或者我们这个环境下的教师接触的少了,毕竟环境不一样。

这次培训不仅仅在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还增加了学员的上机实战*作训练,后半部分的培训在上午学习理论后,下午直接进行面对面的*作,实践的效果很有效,我们学会了更好地使用各种软件来支撑教学,我们可以轻松构建自己的教学课程、编写学案、组织讨论。我们将作业统一第一时间上传到专门的教育平台,胡教授的精心批阅更是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更好更快的完善自己。

篇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学习信息化教学环境之下的教学设计一课,我觉得收获大大超过了我以前所学的,我对于教学设计有了颠覆*的认识。

姑且抛开信息化环境这个大背景不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教学设计,在没有学习这一课时,教学设计在我脑海中的印象就是,老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一个老师写下自己在个课时之下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达到的教学目标,在我脑海中形成了粗略的备课方案(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虎门销烟》为例):首先教学目标,让学生知识和能力:1、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读准三个多音字的读音,会写田字格里的九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自读、勾画、感悟、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受到情感的熏陶,学习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在心中埋下坚决不碰毒*的种子。学习了这一课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不科学,这样的备课老师而言,它的实用*是多么的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上课伊始,通过视频观看,便借助录象这一直观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快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本节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进课文,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参与到课文所构建的“世界”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语文能力和语文基础知识有所提高,还能从中受到情感上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文本,与文本对话,自始至终读书,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一环节就是要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课文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丰富多彩的画面,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以读为基本方法,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对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力求引导学生将静止的文字描绘成鲜活的画面,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以达到既真正地走入文字之中,又自由地抒情于文本之外,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是做加法的艺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学会把课文读厚,善于读出文章背后隐含的东西,善于想象出文章可能牵连着的意蕴。“围观的群众又想到了什么?”以及“你想说点什么?”这两个问题都为学生放飞思维搭建了一个自由的平台。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将静止的文字描绘成鲜活的画面,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学生既真正地走入了文字之中,又自由地抒情于文本之外,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绵绵不绝的情感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自始至终读书,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朗读,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心灵的激荡,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课件能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此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在录象中,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从视觉上直观地欣赏虎门销烟的壮举,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使学生不仅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由此将课文的情境继续延伸,并将课文的学习延伸到课外,重视课后的积累。

所以我们想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或者是一位优秀的学习者,是必须了解一些重要的理论的。教学设计不是一个简单的我们想象中的过程,而是由一系列的过程组合起来的,如:学习需要分析,我们在教学之前了解学习者的需要就会对安排的内容有取有舍,学习目标的阐明,作为学习的目标应该是具体化的,现在的新老师们往往会犯一些共同的毛病例如:把学习目标写得过于笼统,用一些大而空的词如:理解、了解、掌握等概括*很强的词,导致的后果是学生不能清除有效的判断自己是否学懂了。所以我觉得蒋老师介绍的两个方法十分有效一个是a,b,c,d编写法,清楚易懂,一个是内外结合的编写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在以后的实习或者从教之中必定会带了巨大的帮助。

篇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信息化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结合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特点,我觉得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

但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的实施和*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单元模块,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般情况下包括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全部学完,以往大概要10个课时,再加上练习和习作部分,至少要16个课时,需要8个两连堂,这样设计单元模块时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我昨天在设计第一单元时,四篇课文,我分成两个模块,一篇现代抒情诗歌,一篇古诗两首分在一个模块里,剩下两篇是两位爱国伟人的故事散文分在一个模块。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时间的分配上、*作的可能*上我还是出现了困惑。再有,语文课虽然是一个单元同一个主题,但是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是不同,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有共*的地方再融会贯通起来。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一个两连堂,一个小模块,这样从时间、和实际*作上更容易把握。

2、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3、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感受,有不足之处,希望领导、同时指正。

第3篇:信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一: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运用心得体会

通过近期县教育局组织的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的短期培训,使自己倍受体会到,我国教育信息发展状况急速上升,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以传统教学设计为基础的,出了具有一般教学设计的特征以外更加注重了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学习指导,更加注重分析媒体资源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的作用,已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教育。

在课堂上老师注重讲到:

最宝贵的资源是思维方式;

最重要的资源是学生的大脑;

最生动形象的资源是多媒体资源;

最容易传播的资源是数字化教育;

因此,我们在跟上时代的步伐前提下首先在自身教学当中做到调动学生的积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现代教育教学研讨和实践的重要*,特别是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创新教育”新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日趋成为现代教育的总目标和重要要求。为此,作为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我们不仅要能够熟练的使用媒体技术,更应成为制作的能手,来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在我们教师平常教学课件只是把书上的文字利用幻灯片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念,并没有科学地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等特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增加条理*。幻灯片上出现过多的文字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视觉和心理的双重疲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所以设计课件时要避免出现过多文字,尽量以画面、流程图等方式进行表现,以体现多媒体课件生动活泼的特点。

篇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教育技术素养是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其中,意识、态度和责任是内隐的,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成效;能力是外显的,它体现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才干;而教育技术的理论则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已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网络时代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在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训时,要注意设计思路的正确引导,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以便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上手,早日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急需的信息化教学人才。

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因而,我们习惯于将之称之为信息化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设计,则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媒介,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合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实施并评价其结果,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依据学习需求,确定教学设计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是对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设计,还是对一节课的设计,还是对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然后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对象(学习者)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开发、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然后进行教学实践和评价、修正。

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篇三: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我们将其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区别于90年代以前没有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具体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基础上的发展,这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教学环境变化,从而引起教学活动的变化。具有如下特点:

(1)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2)以学生主体发展为中心的哲学理念,“以人为本”,主张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

(3)以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哲学作为行动的基础。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有:

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

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

4)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年级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

5)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教育技术素养是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其中,意识、态度和责任是内隐的,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成效;能力是外显的,它体现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才干;而教育技术的理论则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已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网络时代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在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训时,要注意设计思路的正确引导,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以便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上手,早日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急需的信息化教学人才。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因而,我们习惯于将之称之为信息化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设计,则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媒介,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合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科知识系统,而是将教学目标组合成新的教学活动单元;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是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拓展。

信息化教学需要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五种方法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利用inter上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对现有的常规电化教育媒体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购买商品化教育信息资源、自主开发、交流与共享。教师还可以充分开发网络课程,将经过加工改良的课件和素材,作为网络课程的子课件或素材,进行重新组织,集成在网络课程的相应模块中,可以方便地查找和调用(在线或下载后打开、播放)。另外,通过个别访谈、集体座谈、问卷调查、e-mail、聊天室、留言板、bbs*等多种途径,对信息化教学(包括教学软件设计、制作与应用)进行全面评价,获得对信息化教学的全过(包括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细节)的详细评价信息,以及对整体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信息。参加评价的人员包括学生、同事、同行、教研人员、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人员。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请学科教学专家、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家参加,进行点评、点拨或诊断。此外,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也要不断反思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教学水平。

网络环境下各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其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研究*/探究*学习、资源型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等等),教学过程中对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求驾轻就熟、灵活多变,大量实用的教学技巧需要总结归纳,教学评价的标准更是值得深入探讨。所有这些都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勇于实践以外,还要勤于反思和总结,并且通过虚拟教研及时吸取同行教师的先进经验,把自己的教学心得与体会、疑惑与困难通过bbs*、新闻组发布到网上,进行交流,或寻求他人帮助、不断提高自己,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信息化教学风格。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实施并评价其结果,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依据学习需求,确定教学设计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是对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设计,还是对一节课的设计,还是对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然后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对象(学习者)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开发、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然后进行教学实践和评价、修正。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第4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应当把握重点

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模式、手段、策略等来进行教学设计,把握以下重点。

1.三维度目标

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育人思想,关注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结构,追寻新时期条件下素质教育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的统一。

2、重、难点

把握本课的重点,难点

3、学情分析:

说明这课是什么教材几章几课的内容,教学对象,上本课之前的知识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什么,培养什么能力,情感目标的发展

4、导入: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它是本节课的头,别有用心的导入很重要,你要激发学生兴趣,让他在整个课堂中有求知欲望。

5、主体*教学策略

主体*教学策略: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注意把握四条认知边界:一是教学的着眼点从怎样旧这点能够缺点错误转移到怎样激励学习潜能;二是不承认差生,只承认个体差异存在,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三是教学的注意中心应从知识本身转移到获取知识的过程;四是关注教学个*化走向个*群体化的实践策略。

6、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关系,互相适应,互相促进,优化课堂要素的配置,追寻有效课堂学习的基本要素,提出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

7、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活动教学的模式及其功能效应。国内研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一些基本内型:

(1)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模式;

(2)小组互助式学习模式;

(3)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

(4)网上协作学习模式;

(5)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6)网络环境下的个别化教学模式……

8、教师的主导作用

重视课堂讲授的实效*和时效*,提倡简洁、精练、有效的课堂指导,优化课堂结构,重组环节步骤,重视信息流的整合和有效信息的输载,研究课堂信息的交互*和有效传输。

9、任务设计的重要*:

任务:层次*,适用*,由表及里,逐层深入

A、目的:你是要学生做什么?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

B、广度:你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观向个体差异的学生

C、深度:因个体差异,任务深度不同。

10、重视课堂练习的实效*

配置合理、有密度、能够引导学生智力潜能开发的课堂练习。

11、与课程整合

计算机是一门工具学科,它可以说是其它学科的基础,我们就要培养他们学习的方法,来更好的为其它课程服务。

12、建立教学评价反馈激励机制

通过评价的激励,诱导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等学习心理的内在动力体统,引导学生的潜能发展。

多元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发展*评价:不以结果为主,更要注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审美评价标准:美的标准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结构,不能以常人的标准进行。评价参考:只是为引人注意,还是赏心悦目的感受,更好理解我们要表达的意识。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和反馈,并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有关环节。评价、反馈与修改应该贯穿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的始终。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一)教学任务设计

1.教学内容的安排

2.学习者特点的分析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3.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实现目标的任务途径

知识 技能  情感

应特别注意的是,在教学目标陈述中,应该使用表达学生具体行为的动词,尽量避免使用过于笼统、含糊的词语,如“了解”、“学习”、“培养”、“理解”、“认识”、“欣赏”等,用这些动词表述的教学目标,教学后无法测量是否达标。教学目标的陈述主体不应是教师(或讲授内容),而是学生(或学习结果)。陈述教学目标应注意个*化。

教学目标描述用词举例:

(1)结果*目标

a.知识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

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

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

b.技能

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

**作——完成、指定、解决、绘制、尝试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2)体验*目标

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

反映(认同)——遵守、接受、赏识、关注、拒绝、摒弃等

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

(二)教学策略的制定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能够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是教师对教学的进程及其中的变化而对教学过程的反馈、调节活动。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方法与手段的展开过程。

第二,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把握和推进的措施。

第三,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

第四,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教学策略有微策略和宏策略之分,微策略关心在一个教学单元(或知识点,如一个概念,一个原理)内部如何组织教学;宏策略考虑如何将多个知识点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教学重难点的分析与突破教学难点的教学措施

(四)教学过程及细节处理

1.课前的资源准备与教学环境设计

2.课堂的引入

3.学生的合作

4.教学的拓展与探索

5.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

第5篇:信息环境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篇一: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教育技术素养是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其中,意识、态度和责任是内隐的,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成效;能力是外显的,它体现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才干;而教育技术的理论则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已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网络时代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在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训时,要注意设计思路的正确引导,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以便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上手,早日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急需的信息化教学人才。

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因而,我们习惯于将之称之为信息化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设计,则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媒介,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合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科知识系统,而是将教学目标组合成新的教学活动单元;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是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拓展。信息化教学需要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五种方法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利用inter上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对现有的常规电化教育媒体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购买商品化教育信息资源、自主开发、交流与共享。教师还可以充分开发网络课程,将经过加工改良的课件和素材,作为网络课程的子课件或素材,进行重新组织,集成在网络课程的相应模块中,可以方便地查找和调用(在线或下载后打开、播放)。另外,通过个别访谈、集体座谈、问卷调查、e-mail、聊天室、留言板、bbs*等多种途径,对信息化教学(包括教学软件设计、制作与应用)进行全面评价,获得对信息化教学的全过(包括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细节)的详细评价信息,以及对整体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信息。参加评价的人员包括学生、同事、同行、教研人员、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人员。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请学科教学专家、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家参加,进行点评、点拨或诊断。此外,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也要不断反思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网络环境下各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其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研究*/探究*学习、资源型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等等),教学过程中对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求驾轻就熟、灵活多变,大量实用的教学技巧需要总结归纳,教学评价的标准更是值得深入探讨。所有这些都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勇于实践以外,还要勤于反思和总结,并且通过虚拟教研及时吸取同行教师的先进经验,把自己的教学心得与体会、疑惑与困难通过bbs*、新闻组发布到网上,进行交流,或寻求他人帮助、不断提高自己,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信息化教学风格。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实施并评价其结果,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依据学习需求,确定教学设计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是对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设计,还是对一节课的设计,还是对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然后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对象(学习者)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开发、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然后进行教学实践和评价、修正。

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篇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我们将其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区别于90年代以前没有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具体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基础上的发展,这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教学环境变化,从而引起教学活动的变化。具有如下特点:(1)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2)以学生主体发展为中心的哲学理念,“以人为本”,主张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3)以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哲学作为行动的基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有: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4)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年级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5)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教育技术素养是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其中,意识、态度和责任是内隐的,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成效;能力是外显的,它体现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才干;而教育技术的理论则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已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网络时代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在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训时,要注意设计思路的正确引导,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以便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上手,早日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急需的信息化教学人才。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因而,我们习惯于将之称之为信息化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设计,则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媒介,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合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科知识系统,而是将教学目标组合成新的教学活动单元;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是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拓展。

信息化教学需要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五种方法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利用inter上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对现有的常规电化教育媒体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购买商品化教育信息资源、自主开发、交流与共享。教师还可以充分开发网络课程,将经过加工改良的课件和素材,作为网络课程的子课件或素材,进行重新组织,集成在网络课程的相应模块中,可以方便地查找和调用(在线或下载后打开、播放)。另外,通过个别访谈、集体座谈、问卷调查、e-mail、聊天室、留言板、bbs*等多种途径,对信息化教学(包括教学软件设计、制作与应用)进行全面评价,获得对信息化教学的全过(包括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细节)的详细评价信息,以及对整体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信息。参加评价的人员包括学生、同事、同行、教研人员、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人员。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请学科教学专家、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家参加,进行点评、点拨或诊断。此外,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也要不断反思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网络环境下各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其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研究*/探究*学习、资源型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等等),教学过程中对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求驾轻就熟、灵活多变,大量实用的教学技巧需要总结归纳,教学评价的标准更是值得深入探讨。所有这些都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勇于实践以外,还要勤于反思和总结,并且通过虚拟教研及时吸取同行教师的先进经验,把自己的教学心得与体会、疑惑与困难通过bbs*、新闻组发布到网上,进行交流,或寻求他人帮助、不断提高自己,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信息化教学风格。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实施并评价其结果,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依据学习需求,确定教学设计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是对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设计,还是对一节课的设计,还是对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然后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对象(学习者)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开发、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然后进行教学实践和评价、修正。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第6篇:信息技术教学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培养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树立信息意识,已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所在。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方法,现在把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教法及自己的体会和大家做个交流。

一、教材特*

我们现在统一用的是山西经济出版社的《信息技术》教材,我认为这本书的特*是:接近初中生好奇、创新的心理,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重视实际*作,将基础知识的学习贯穿于作品的制作过程中,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乐。

二、教学探讨

1、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自主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计算机教学中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要教好计算机课程,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轻松地学习,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对于*作实践课,我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先展示本节课要学的作品样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越浓,学生学习的主动*和积极*就越高涨。接下来在我给他们*作演示的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就比较集中了。布置下任务后,学生们也都积极的去完成。

在学习flas*时,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动起来时,高兴的与同桌击掌欢呼:“成功了!”,迫不及待的叫我过去欣赏他们的作品,这时我对他们作品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指正,对于完成较好的同学说:“你试着利用咱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再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动画,看能做成吗?”,以成就感去促使他们对知识的延伸及引用。如:学习完“形变动画”后,学生们就制作了“努力与成功”、“白云与雪花”、“小鸟与蓝天”等作品。学了“两个气球飘飞”后,学生自己就制作了一把彩*的气球飘飞、各种颜*的气球飘飞等并且对气球飞的路径做了改变。学了“简单的运动动画后”,学生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样式及不同路径起飞的火箭。这说明他们已经能灵活运用教材知识了。

2、以任务驱动教学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知识学科,《信息技术》是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学科,而其中技能*占主导地位。目前农村中学一部分学生是在升入初中才接触电脑,除过每周一节电脑课外,平时几乎没机会接触电脑,可谓底子雹时间有限。如果仅仅让他们去练习基本*作,刚开始学生可能还有兴趣,但时间久了,兴趣就开始下降,甚至没了兴趣,更主要的是不能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针对此种情况我采取了任务驱动法。即:教师提出任务驱动学生去实践,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结合教材特点,每节课都给学生提出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如:学习制作电子报这部分内容时,我给学生提出:“本节要完成的内容就是报头的设计”,学生接到任务后,自然会跃跃欲试,在做的过程中,将要用到汉字的输入、艺术字的编辑、文本框的编辑、大小写转换健的使用、上档健的使用等。我在给学生演示*作时将这些方法教给学生,如:*“科技前沿”这四个字时,讲艺术字的编辑方法;插文本框时,讲文本框是怎么*的,边框线的颜*及线条样式是怎么改变的,怎样给文本框填充颜*;在输入汉字时,教给学生指法、ctrl+shift健切换输入法,遇到要输字母时讲解“ctrl+空格”中英文转换。学生在做这个作品的过程中他要用到这些上面说的这些*作方法,如果他的作品做成了,说明这些*作技能也掌握了,这样就将新知识、新技能的练习贯穿到了整个作品的制作过程中,避免了单独练艺术字编辑或某个功能健的使用所带来的枯燥乏味。

再比如做“火箭升空”动画时,当看到这个动画时,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要去尝试做一做这个动画,在做的过程中:

第一步:要设置文档的背景*,并*新元件(其中要用到元件名称的输入、类型的选择);

第二步:要利用工具栏里的工具绘制火箭(做了这一步便学会了工具的使用、颜*的填充等并在实践中领会了各个工具的用途。)

第三步:将库中的火箭元件托到场景一舞台中火箭起飞的地点,并调整大校(此处涉及到场景、元件、库的概念,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些名词的功能及使用方法就有了大概的了解了。)

第四步:要在时间轴第30帧*关键帧,并垂直向上移动火箭到适当位置。(这里需要掌握关键帧的作用及与一般帧的区别,元件的移动方法。)

第五步:创建补间动画。

第六步:添加运动引导层。(涉及到运动引导层的概念、作用。)

第七步:移动火箭

第八步:用任意变形工具将第60帧的火箭旋转。(会使用任意变形工具,并知道它的作用。)

“火箭升空”这个动画就做好了,返回来想一想,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知识与技能,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