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寻仙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02-17 13:38:03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出生在江苏江*县一户地主家庭里。他家的后院有一座藏书丰富的“万卷楼”。徐霞客小时候,常常在楼里潜心苦读,有时甚至秉烛达旦。

可有一段时间,他读书不加选择,被一些荒诞的传奇志怪小说迷住了,相信世间真有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的神仙,一个心眼儿要找仙人学仙术。

徐霞客寻仙的故事

一天早晨,他瞒着父母溜出家门,径直向北寻访仙踪,但始终不见神仙的影子。夕阳西沉,徐霞客又饿又累。他没精打采地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正准备打个盹儿,忽然,眼前飘飘然走来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

啊,这不就是书中写的神仙吗?徐霞客喜出望外,连忙跪拜:“仙翁,请收下我这个小徒弟吧!”

老人一听,哈哈大笑:“你认错了,我哪是什么仙翁啊!”

徐霞客不相信,执拗着跪在地上,就是不肯站起来。

老人露出无可奈何的样子,慢吞吞地说:“孩子,看来你是求仙心切啊,好吧,我可以告诉你神仙在哪儿。他刚从这里往南走去,你快追去,越快越好!”

徐霞客忙问:“神仙长得什么样?”

老人捋捋白须答道:“倒拖鞋子反穿裙,眼泪汪汪笑盈盈。”

徐霞客向老人恭敬地鞠了一躬,掉头向南追去。追呀追,追呀追,不知不觉来到了家门口。

神仙哪儿去了呢?他抬头望望黑沉沉的天,眼泪都快急出来了。

哎,神仙真难找。他有气无力地敲响了家门。可门一开,徐霞客惊呆了:站在面前的母亲,竟同老人讲的神仙一模一样。

原来,这是老人设下的一个圈套。他叫徐霞客往南追神仙,意在让他回家。也真巧,徐霞客的母亲听见敲门声,知是儿子回来了,心中一急,慌乱中把鞋子和裙子都穿反了。

徐霞客恍然大悟,深感自己上了那些荒诞小说的当。从此,他毅然把注意力转移到阅读古今史地典籍和方志上,终于成了一个有作为的人。

第2篇:徐霞客寻仙名人故事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出生在江苏江*县一户地主家庭里。他家的后院有一座藏书丰富的“万卷楼”。徐霞客小时候,常常在楼里潜心苦读,有时甚至秉烛达旦。

可有一段时间,他读书不加选择,被一些荒诞的传奇志怪小说迷住了,相信世间真有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的神仙,一个心眼儿要找仙人学仙术。

一天早晨,他瞒着父母溜出家门,径直向北寻访仙踪,但始终不见神仙的影子。夕阳西沉,徐霞客又饿又累。他没精打采地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正准备打个盹儿,忽然,眼前飘飘然走来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

啊,这不就是书中写的神仙吗?徐霞客喜出望外,连忙跪拜:“仙翁,请收下我这个小徒弟吧!”

老人一听,哈哈大笑:“你认错了,我哪是什么仙翁啊!”

徐霞客不相信,执拗着跪在地上,就是不肯站起来。

老人露出无可奈何的样子,慢吞吞地说:“孩子,看来你是求仙心切啊,好吧,我可以告诉你神仙在哪儿。他刚从这里往南走去,你快追去,越快越好!”

徐霞客忙问:“神仙长得什么样?”

老人捋捋白须答道:“倒拖鞋子反穿裙,眼泪汪汪笑盈盈。”

徐霞客向老人恭敬地鞠了一躬,掉头向南追去。追呀追,追呀追,不知不觉来到了家门口。

神仙哪儿去了呢?他抬头望望黑沉沉的天,眼泪都快急出来了。

哎,神仙真难找。他有气无力地敲响了家门。可门一开,徐霞客惊呆了:站在面前的母亲,竟同老人讲的神仙一模一样。

原来,这是老人设下的一个圈套。他叫徐霞客往南追神仙,意在让他回家。也真巧,徐霞客的母亲听见敲门声,知是儿子回来了,心中一急,慌乱中把鞋子和裙子都穿反了。

徐霞客恍然大悟,深感自己上了那些荒诞小说的当。从此,他毅然把注意力转移到阅读古今史地典籍和方志上,终于成了一个有作为的人。

第3篇:关于徐霞客的探险故事

导读: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朝南直隶江*(今江苏江*市)人。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被称为"千古奇人"。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徐霞客的探险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徐霞客的探险故事

徐霞客名叫徐弘祖,霞客是他的别号。他从小爱读历史、地理一类书籍、图册。在私塾读书的时候,老师督促他读儒家经书,他往往背着老师,把地理书放在经书下面偷看,看到出神的时候,禁不住眉飞*舞。

十几岁那年,他的父亲死去,他决心亲自到名山大川去游历考察一番。但是他想到母亲年纪老了,家里没人照顾,没敢提这件事。

他的心事毕竟被母亲觉察到了。当母亲了解到他有这样的愿望,跟他说:“男儿志在四方,哪能为了我留在家里,做篱笆下的小鸡、马圈里的小马呢!”母亲为他准备行装,还给他缝制了一顶远游冠。有了母亲的热情支持,徐霞客远游的决心更坚定了。

徐霞客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开始离家外出游历。他先后游历了太湖、洞庭山、天台山、雁荡山、泰山、武夷山和北方的五台山、恒山等名山。每次游历回家,他跟亲友谈起各地的奇风异俗和游历中的惊险情景,别人都吓得说不出话来,他母亲却听得津津有味。

后来,老母亲死了,徐霞客就把他全副精力扑在游历考察的事业上。在他五十岁那年,他开始了一次路程漫长的旅行。他化了整整四年时间,游历了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省,一直到我国边境腾冲。他跋山涉水,到过许多人迹不到的地方,攀登悬崖峭壁,考察奇峰异洞。有一次他在腾越经过一座高耸的山峰,发现悬崖上有一个岩洞,根本没路可通。他冒着生命危险,像猿猴一样爬上了悬崖,终于到达了洞口。

又有一次,他在湖南茶陵,听说当地有个麻叶洞,洞里有神龙或者精怪,不是有法术的人,都不敢进洞。徐霞客不信神怪,他出了高价雇个当地人当向导,进洞考察。正要进洞的时候,向导问他是什么人,当他知道徐霞客是个普通读书人的时候,向导吓得直往后退,说:“我以为您是什么法师,才敢跟您一起进洞,原来是个读书人,我才不冒这个险呢。”

徐霞客并不罢休,带着他的仆人举起火把进洞。村里的百姓听到有人进洞,都拥到洞口来看热闹。徐霞客在洞里考察了很久,一直到火把快烧完才出来。围在洞口的百姓看他们安全出洞,都十分惊奇:说:“我们等了好久,以为你们一定给妖精吃了呢。”

徐霞客漫游西南的时候,除了随身的一个仆人外,还有一个名叫静闻的和尚和他们作伴。有一次,他们在湘江乘船的时候,遇到了强盗,他们的行李财物被抢劫一空,静闻和尚因为受伤,在半路上死去。到最后,连他随身的仆人也离开他逃走了。但是这些挫折都没有动摇他探索自然的决心。

徐霞客在旅途中,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当天见到的听到的都详细记录,即使在荒山野林里露宿的日子,也总是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坚持写日记

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后,留下了大量日记,这实际上是他的地理考察记录。经过他的实地考察,纠正了过去地理书上记载的错误,发现了过去没人记载过的地理现象。

像古代地理书上说岷江是长江的上游,徐霞客经过考察,弄清楚长江上游不是岷江而是*江。又像他在云南腾冲打鹰山考察的时候,发现了那里曾经发生火山爆发的遗迹,他在游历中考察最多的是岩溶现象,在桂林七星岩,他对那里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乳等地形,进行详细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现象的记录。

第4篇:徐霞客的探险故事简写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朝南直隶江*(今江苏江*市)人。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被称为"千古奇人"。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徐霞客的探险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徐霞客的探险故事

徐霞客名叫徐弘祖,霞客他的别号。他从小爱读历史、地理一类书籍、图册。在私塾读书的时候,老师督促他读儒家经书,他往往背着老师,把地理书放在经书下面偷看,看到出神的时候,禁不住眉飞*舞。

十几岁那年,他的父亲死去,他决心亲自到名山大川去游历考察一番。但他想到母亲年纪老了,家里没人照顾,没敢提这件事。

他的心事毕竟被母亲觉察到了。当母亲了解到他有这样的愿望,跟他说:“男儿志在四方,哪能为了我留在家里,做篱笆下的小鸡、马圈里的小马呢!”母亲为他准备行装,还给他缝制了一顶远游冠。有了母亲的热情支持,徐霞客远游的决心更坚定了。

徐霞客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开始离家外出游历。他先后游历了太湖、洞庭山、天台山、雁荡山、泰山、武夷山和北方的五台山、恒山等名山。每次游历回家,他跟亲友谈起各地的奇风异俗和游历中的惊险情景,别人都吓得说不出话来,他母亲却听得津津有味。

后来,老母亲死了,徐霞客就把他全副精力扑在游历考察的事业上。在他五十岁那年,他开始了一次路程漫长的旅行。他化了整整四年时间,游历了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省,一直到我国边境腾冲。他跋山涉水,到过许多人迹不到的地方,攀登悬崖峭壁,考察奇峰异洞。有一次他在腾越经过一座高耸的山峰,发现悬崖上有一个岩洞,根本没路可通。他冒着生命危险,像猿猴一样爬上了悬崖,终于到达了洞口。

又有一次,他在湖南茶陵,听说当地有个麻叶洞,洞里有神龙或者精怪,不有法术的人,都不敢进洞。徐霞客不信神怪,他出了高价雇个当地人当向导,进洞考察。正要进洞的时候,向导问他什么人,当他知道徐霞客个普通读书人的时候,向导吓得直往后退,说:“我以为您什么法师,才敢跟您一起进洞,原来个读书人,我才不冒这个险呢。”

徐霞客并不罢休,带着他的仆人举起火把进洞。村里的百姓听到有人进洞,都拥到洞口来看热闹。徐霞客在洞里考察了很久,一直到火把快烧完才出来。围在洞口的百姓看他们安全出洞,都十分惊奇:说:“我们等了好久,以为你们一定给妖精吃了呢。”

徐霞客漫游西南的时候,除了随身的一个仆人外,还有一个名叫静闻的和尚和他们作伴。有一次,他们在湘江乘船的时候,遇到了强盗,他们的行李财物被抢劫一空,静闻和尚因为受伤,在半路上死去。到最后,连他随身的仆人也离开他逃走了。但这些挫折都没有动摇他探索自然的决心。

徐霞客在旅途中,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当天见到的听到的都详细记录,即使在荒山野林里露宿的日子,也总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坚持写日记

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后,留下了大量日记,这实际上他的地理考察记录。经过他的实地考察,纠正了过去地理书上记载的错误,发现了过去没人记载过的地理现象。

像古代地理书上说岷江长江的上游,徐霞客经过考察,弄清楚长江上游不岷江而*江。又像他在云南腾冲打鹰山考察的时候,发现了那里曾经发生火山爆发的遗迹,他在游历中考察最多的岩溶现象,在桂林七星岩,他对那里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乳等地形,进行详细的记载。这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现象的记录。

第5篇:奇人徐霞客

徐霞客是一位奇人。

别人都追求科举功名,而他卓尔不群,不追求功名,立志走遍天下。

三十多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攀险峰,涉危涧,荒野露宿,栖身洞穴,历尽千辛万苦,就算在劳累,也一定记下当天的所见所闻。

徐霞客,它具有锲而不舍、实事求是、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

徐霞客他志向奇、经历奇、精神奇,真不愧是历史上的一位奇人啊﹗

第6篇:徐霞客资料

英国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其主编的<*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评价道:[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

徐霞客<滇游日记>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南,余竟仰攀而上。(1)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2)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②,间得一稍粘者,绷

四处不摧③(3)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释]①[削]陡峭 ②[陨]坠落 ③[摧]崩裂

28.[间得一稍粘者"中的[间"注音。jiàn

29.文言文要读出韵味。请认真阅读原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正确填入文中的(1)、(2)、(3)处。

(1)其 (2) 以(3)之

30.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口后用三个逗号断句。

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 所历危境,无逾此 者。

31.作者艰险地攀登经历引人深思。阅读后,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写出你的思考。

*: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译文: 突然发现层层悬崖的上面,有个洞口朝东的山洞,我抬着头攀岩上去。(悬崖)上面非常陡峭,攀登了半里路之后,土崖太陡峭搁不下脚,用手抓着草根向上攀登。不一会草根也禁不住我了,幸亏到了石崖地带;但是石头也不结实,踩一下就掉落,扒一下也掉落,偶尔能找到一个稍微牢固的石头,绷紧了脚扒住了手指,就像平贴在崖壁上,不能动一步,想往上没有援助想往下也没有地方,是我生平经历的最危险的境地。过了好长时间,先试着找到两手两脚周围牢固的石头,然后身体悬空挪动一只手,随即再悬空挪动一只脚,一只手一只脚抓牢以后,然后又悬空挪动另一只手另一只脚,幸亏石头没有掉落;手脚又感到没有力气想自己坠落,很长时间,幸好攀上去了。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 [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用日

记体裁撰写的一部光辉著作,它生动、准确、详细地记录着祖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景观。它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受到国内外广大专家和读者的赞赏,称霞客为[千古奇人",称<徐霞客游记>为[千古奇书"、[古今一大奇著"。英国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其主编的<*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评价道:[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明朝南直隶江*县(今江苏江*市)南晹岐村(今属马镇乡)人。他生于万历十四年(1587年),卒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享年54岁。

霞客从小就有一个远大理想,立志游遍祖国的锦绣河山,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他22岁就开始外出旅游,直到生命结束为止,在30多年中,他先后东渡普陀,北游幽燕,南达闽粤,西北勇攀太华之巅,西南远涉云贵边陲。游历了相当于今天的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及云南等16个省区及*、天津、上海3市。可以说,几乎大半个*的土地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地理考察事业。

徐霞客在考察大自然的过程中,不管困难多么大,条件如何恶

劣,每天都坚持把旅游的经历和考察的情况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详尽而生动地记录下来,据他自己说:[余日必有记",从未间断过。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因疾病缠身,双足不能行走,才由云南木知府用轿送回家乡。

霞客回家后,即卧病在床,已无力整理自己的游记手稿。

临危前,不得不委托其外甥季梦良(字会明)来实现这一心愿。后经季氏、王忠纫共同努力将游记手稿编辑成书。可惜的是,时值明末战乱之际,江*县广大地区遭到清*的蹂躏和*,<游记>手稿大部分被焚于火,季氏整理本亦散失殆尽。幸世上尚有数种抄本流传,但皆有残缺和讹误。后来由季会明、李寄(霞客的第四子)的多次搜集整理,去伪存真,才使得这部<游记>免于湮灭的命运,世称之为李本,曾被后人误认为是霞客的原稿本。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霞客的族孙徐镇又进一步对李本重新编订,与各种手抄本对比校勘,考其缺失,订其异同,然后刻印出版,成为<徐霞客游记>的第一个木刻本面世,这个本子一直流传至今。不过这个徐本仍然不够完备,尚缺考察太湖、泰山、孔陵、南京、荆溪、勾曲、罗浮、京师、盘山、闽州、障州等地的游记和<滇游日记>首册。

嘉庆十三年(1808年),藏书家叶廷甲(字保堂)又对徐本进行了校勘,并增辑补编一卷,其中收集了不少霞客及其亲友的诗文、题赠、书牍,成为最通行的本子,共40余万字。

此后陆续续印的各种版本(包括石印本、铅印本)达10余种之多,皆以叶本为底本。

*初年,在著名地质地理学家丁文江先生的倡导和主持下,专门撰写了<徐霞客先生年谱>,编绘了旅行地图,与<游记>合在一起,重新印行,起到了宣传推动作用。

近年来在*图书馆善本特藏书库发现了季本的残存部分,名为<徐霞客西游记>,共5册,虽然只有崇祯九年(1636年)九月十九日至十一年(1638年)三月十七日的游记,但比通行本记载详细、具体、生动。

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为了恢复<游记>的本来面貌,约请褚绍唐、吴应寿两位专家对<游记>进行整理、校点,以季会明抄本<徐霞客西游记>和徐镇本为底本,参考多种抄本和印本,并由褚绍唐、刘思源二人编绘旅行路线图39幅,另印成册。卷首还收有徐霞客的肖像、手迹和季会明、徐建极抄本书影及岩溶地貌等图片多幅,可以说这是目前了解和研究徐霞客及其<游记>最完善

的本子。

<徐霞客游记>自从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广大学者和读者的欢迎,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今天已掀起了研究徐学的高潮。大家一致认为<游记>至少具有以下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

第一,<徐霞客游记>(包括<徐霞客西游记>)是霞客30多年旅行考察的真实记录和结晶,它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从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的考察到奇峰、异洞、瀑布、温泉的探索;从动植物生态品种到手工业、矿产、农业、交通运输、城市建置的记述;从风土人情的了解到民族关系和边陲防务的关注等等,皆有记载。它为我国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开创了我国地理学上实地考察自然,系统描述自然的先河。

第二,霞客系统地考察了我国西南地区的石灰岩地貌(亦称岩溶地貌),他的<游记>对峰林、洞穴、溶沟、石芽、石梁、圆洼地、落水洞、天生桥和地热显示等地貌景观的分布、类型、变化、特征和成因皆作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研究,有比较科学的解释,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岩溶地貌的珍贵文献,比欧洲人于18世纪后半期才开始的岩溶地貌的考察,还要早100多年,其中许多西方地理学家认识到的地理现象和规律,早在<游记>中有了论述。它在世界上开辟了岩溶地貌考察的新方向。

第三,霞客考察了湖南、湖北、广西、云南等省区的大小河流,对诸水的源头、走向进行过认真的探索,他勇于打破传统的错误说法,并纠正前人研究中的不足和地方志记载的错误。尤其是他的<江源考>,正确指出长江的正源是*江,不是岷江,大胆地否认了1000多年来陈陈相因的[岷山导江"的错误论断,为以后进一步探求长江源头开辟了新方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四,<游记>对一些奇特的自然地理现象作了许多科学解释,揭示了一定的自然规律。例如,它以福建宁洋溪(今九龙江)与建溪为例,说明二水发源的山岭高度相等,但距海的远近不同而决定了二者流速的快慢,即所谓[程愈迫,则流愈急"。

第五,<游记>中有关各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风土人情,动植物的种类、分布、特征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亦有不少记载和认识,给我们研究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动植物地理提供了一些有益的资料。

第六,<游记>充分反映了霞客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考察方法和追求真知的献身精神。霞客旅游的目的,就是要穷江河之渊源,山脉之经络,攀登地理科学的高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下定了最大的决心,临行前,他嘱咐儿子说:[譬如吾已死,幸

无以家累相牵矣。"在考察中,他不畏巉岩,不避死,百折不挠地同大自然作斗争, [虽山精怪兽群而狎我,亦不足为惧。"他重实践、勤考察,不迷信书本知识和民间传说。他能够经常遵循科学的原则去认识和解释自然界中各种奇异现象。总之,我们通过<游记>,可以学到徐霞客的许多优良品质。

第七,<游记>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从<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霞客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爱憎分明,对当时**不满,尤其对宦官头目魏忠贤一伙深恶痛绝,不入仕途,不与*污吏为伍,并同情被*的东林党人,情愿和他们交朋友,他以[身许之山水",决心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恤孤怜寡,拯弱救饥"。

因此,凡是读过游记的人,无不被霞客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行为所鼓舞。

此外,<徐霞客游记>不仅是一部地理学名著,还是一部享有盛名的文学佳篇;不仅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而且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祖国的锦绣河山,自然界的万千奇景,在霞客的笔下,如诗如画,栩栩如生。写动态,千变万化;写静态,清新秀丽;写山,或峻险幽奇,或巍峨雄壮,令人目不暇接;写水,或碧波荡漾,或水清石寒,令人心旷神怡;写洞,或玲珑剔透,或乳柱缤纷,令人眼花缭

乱;写险,或悬流而下,或猿挂蛇行,令人心惊胆战。如此种种,美不胜言。它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感情真挚,表达深刻细致。洋洋60多万字的大著作,人们读起来,如身临其境,深受感动,爱不释手,真不愧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徐霞客游记> 第一册(上) (明)徐宏祖*古代经典名著徐霞客游记徐弘祖著唐云校。━━━━━━━━━━━━━━━━━━━━━━━━━━━━━━━━━━━━━━━━━━━

代序

穷山水精奥显旷世才情(代序)

这里向大家推荐和介绍的是被誉为[千古奇书"、[世间真文字、大文字"的<徐霞客游记>。做这样的工作,其意义不仅仅是介绍一位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也不仅仅在于发掘一件*文化的瑰宝,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部著作去发现一种人格、一种精神。人们会在阅读这部奇书的过程中,一方面陶然于祖国山川的美丽以及徐霞客描写山川的优美文字,一方面拟画出伟大旅游家崇高的形象,并在这形象中体悟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竭蹶向上的不屈精神和无尽力量。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明代南直隶江*(今江苏省江*县)

人,生于明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公元1587年1月5日)。他生活的时代正值*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当时世风日下,官场*,*混乱,徐霞客不事钻营更无心仕途,素慕古代圣贤纵情山水、比照风物的豁达自在,更有一腔热情,立志遍游祖国名川大山。

22岁那年他在家乡的胜水桥头登船出航,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游历生涯。

几十年里,他不畏艰辛,风餐露宿,足迹遍及除四川以外的包括今*、天津、上海、江苏、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河南、湖北、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贵州、云

南等19个省市自治区。

正是在作这些游历的过程中,徐霞客不仅对所游山川风物进行了详尽的记录和描绘,留下了近百万字的游记,而且也通过旅游、文字完成了对他自己不朽形象的塑造,所以读他的<游记>,其收获也是多层次和多方位的,从了解山川的精奥和旅游家的风范到欣赏优美的文字和大儒士的才情,都成为后世者高品味的享受。

一般的游记,其采用方法和角度选择多有人为取舍,或精于描

绘,或重在辑录古籍,或选择重点,或偏重某一侧面,大多因所记之人的素养和当时心境而有所演绎铺排。

说到底,山川风物无非是文人寄情于兹的对象,在游记中很少占有主体地位,而且有的过分注重文字功夫而进行了较多的文学加工,使其具体风貌与记中所写出入很大,有的是几年甚至十几年后的追记,不但其线条模糊记忆失真,而且时过境迁,取舍剪裁未必得当。反过来看<徐霞客游记>,则觉得要高妙得多。首先,他的游历和记述都力求全面。每到一地,总是力图在宏观上全面地把握该地的风物、人文景观,而对一组风景的观照也尽量从不同角度、不同时光中进行反复辨析描绘,漏游之地,则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补游,有时对一座山、一川水常常选择不同季节作再游、三游--。游历中,他总是选择险途隘道,发微启幽,为追求一种真实全面的感受,力求[峰峰手摩足抉",往往能出人意料地发现新的景观。

其次,在全面把握的基础上,追求奇、险、绝。他不听信前人的论断或方志的误导,哪里最险则偏向哪里,越是人迹罕至之地越能激发他的兴趣,由于主观精神的追求,他的游记很少有人云亦云的现象,笔下充满对奇、险、绝景的描绘与记录,他说:[余谓游不必骑、亦不必同,惟指示之功,胜于追逐。余之欲行者,正恐其同;其不欲同者,正虑其骑也"。这种不畏艰险,愿为天下先而追求[指示之功"的精神,实在是旅行家之为旅行家的至高境界。其三,

观察细致,记录及时,描绘准确。徐霞客每日必记,虽然白天旅途劳顿,晚上仍必执灯作记,把当时的游历详细记录,更有甚者,他白天也边走边记,在崖畔岩边,他依石为案,奋笔不止,最真实地记录下当时的胜景与感受。确因风餐露宿而不能当时作记,则必在二、三天内补记。其记虽在旅途中,却并不是对风景名胜的简单罗列,对每个风景的位置、特点、各景点的分布、地形变化、交通路线都有记录,不但真实可靠直逼实际,而且文字优美引人入胜。其四,徐霞客非常关心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他不仅仅是一位旅游家,而且还是一位建设家,故在他的游记中多次提出了开发、修建、使用和保护旅游资源的方案。他选景不囿于传统,反对为凑足整数的所谓[十景"、[八景"的滥竽充数的作法,而是实事求是,如风景特好,也不厌其多。在开发利用方面,他反对湮灭历史遗迹的作法,认为智者应[追远而创其祠",愚者才[最新而掩其迹"。

新建房舍应不妨碍古迹,风景区建设应借景而不应因此而掩景--一句话,风景区开发应首先保持其浑然天成的原始风貌,再行议论设计方便游览的方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非常关注风景区的环境保护问题,多次提出不能把风景区糟踏成牛宫马栈,臭秽不堪,这实在值得当世人借鉴学习。

除以上独特之处,<游记>还有两方面重要内容。其一是丰富的地学知识。由于他观察的细致和发微探幽的精神,使他的游历具有了科学考察的*质,记中可见他对地貌、岩溶、江河、水文、气象等都作了详尽的考备和记录,其中以对岩溶及江河的考察最为详尽和科学,以对气象的关注而特异于其他游记。举他对岩溶的考察为例,他系统地考察了从湖南到滇东磅礴数千里的石灰岩溶蚀地貌,对其分布状况、形成原因、由于发育不同而出现的地区差异等,作了科学的说明。

他深入考察了100多个岩洞,对每个岩洞的考察都力求全面准确。如他深入观察和描述了桂林七星岩的大小、深浅、洞内的复杂结构以及洞的外部情况等,其描述记录与近代科学技术实测的结果相当接近。他比欧洲最早描述和考察石灰岩地貌的爱士培尔早158年,比欧洲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分类的罗曼要早200多年。从这个角度说,<徐霞客游记>的科学文献价值也是不容低估的。其二是对社会历史的广泛描摩。

徐霞客在明亡前夕的社会大动荡的岁月,举步遐征,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使他更多地了解了社会底层生活状况,对*的疾苦感同身受,在他描绘一幅风俗长卷的同时,也反映了*生活的困苦挣扎。作为一个旅游家,他虽不可能完全认清社会的本质,但作为一个有着博大同情心的社会观察者,他所关心的问题自然地与普

遍的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所以他的游记总是记录下了各地农业、水利、手工业、商业贸易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同时,由于他的旅迹遍涉于边陲大山,故对生活于此的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民族语言等等都有记述。他也非常注重我国宗教的发展,而且并不孤立地看待宗教,特别是在记述不少人遁入空门的原因时,更联系了广阔的社会背景。

一方面他流露出对佛教的好感,一方面也毫不避讳地真实刻划了那些身披袈裟、趋炎附势、趁人之危的丑恶嘴脸,并由此展开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描绘,使其<游记>又具有了社会批判意义。

<徐霞客游记>的文学艺术成就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其超出了前人的小品或规范而成宏篇巨制,显示了徐霞客的文学造诣的高超和笔力的雄健。可以这样说,他的游记既忠实于所记对象,有逼真的描绘,又充溢着大胆的想象和*彩瑰丽的渲染。他记游,其初衷可能并非追求文学效果,但出于对山川的热爱,*难以抑制,因而其记中许多地方都充满感情,文字间充满诗情画意。它既弃绝了文人雅士的矫揉造作和虚拟滥情,使语言质朴可感,流畅清新,又曲尽自然之妙,温文细腻。他的白描手法极其高妙,几段线条勾勒使得文章条理分明,极有分寸感,同时简炼干净明澈透底。一般说来,像这样的长篇游记,其文章的剪裁处理是很难把握的,但徐霞客笔下既有精细描述又并不显得庞杂拖沓,特别是在记录重复游

览之地时,更见其详略苦心和谋篇技巧,其<游黄山记>可作典型代表。

他善于穿插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增添了名山胜水的历史文化*彩,文笔也因而显得神采飞动气度不凡。最为独特的是,在他的笔下,万物皆有生命,自然山水等等都是以独特的生命形式显示出来的,这既是文章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更是徐霞客把自然作为宇宙主体的正常反映,足见他自己与自然万物相通相融的浩然之气,也反映出一代大旅游家热爱自然、崇尚自由的敏感心灵。

读<徐霞客游记>,不可让人忽略的是他本人的形象。可以这样说,他在完成他的游历的同时,[游历"也在完成着他。

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有很多,但他们各有自己的目的,而这些目的是不是真正的旅游尚值得探讨。他们或出于*原因,或为国家朝政,或为求法朝山,或为追名逐利不一而足,而对徐霞客来说,没有国家资助也并非国家派遣,绝无*和宗教目的,是最为单纯的旅游,只出于一种热情一种毅力。他一路游程非常辛苦,靠变卖家产、沿途求友而获取游资。

有时身无分文,被迫卖掉身上所穿衣服以获一餐饭食。

一路顶风冒雪,卧石宿洞,曾三次被盗,多次历险,为寻幽访胜他日夜兼程,常于深山老林间迷路困顿,但这一切都未能动摇他的意志。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他开始了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光辉的一次游历,此时他已50多岁。

他远游南方各省,但由于长期的野外生活和痒毒湿气损害了他的健康,崇祯十二年(公元1641年)八月重返云南鸡足山时,全身俱发疹块,以致两足俱废,他再也不能游览名川大山,也因此,他未能入游四川剑阁、峨嵋胜境,成为他永远的遗憾。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他与世长辞,只活了54岁。

他的一生不算长,但他的一生极其辉煌,他留下的六、七十万字的游记既是祖国山河的画卷,是他生命的写真,也是他旷世才情的显露。但愿这部花尽一代旅游大家心血的<游记>能长流永世,与青山同在。

在江苏省江*县城南四十里,有个村庄名叫南阳岐,村南有座古老的石桥。这副对联就是刻在桥椽上的。对联的意思是说曾经有位霞仙居住在石桥的北边,如今霞仙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他的精神就像彩虹一样,永远飘在南阳岐的上空。这里的霞仙指的就是徐霞客。人们为什么这样称颂他呢?这要从徐霞客的经历讲起。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声,霞客是他的号。他出生在江苏江*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称得上是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十五岁那年,他应过一回童子试,没有考取。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徐霞客的祖上修筑了一座万卷楼来藏书,

徐霞客故居(8张)这给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他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他都能记得。家里的藏书还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还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他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寻访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父母在,不远游",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没有准备马上出游。他的母亲是个读书识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励儿子说:[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你出外游历去吧!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怎么能因为我在,就象篱笆

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留在家园,无所作为呢?"徐霞客听了这番话,非常激动,决心去远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就离开了家乡。这一年,他二十二岁。从此,直到五十六岁逝世,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徐霞客在完全没有*资助的情况下,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东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河北蓟县的盘山,足迹遍及大半个*。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见的边疆地区。他不避风雨,不怕虎狼,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他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徐霞客雕塑徐霞客二*岁那年,来到温州攀登雁荡山。他想起古书上说的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就决定爬到山顶去看看。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只见山脊笔直,简直无处下脚,怎么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罢休,继续前行到一个大悬崖,路没有了。他仔细观察悬崖,发现下面有个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条长长的布带子系在悬崖顶上的一块岩石上,然后抓住布带子悬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发现下面斗深百丈,无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带,脚蹬悬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备爬回崖顶。爬着爬着,带子断了,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不然就会掉下深渊,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断了的带子结起来,又费力地向上攀援,终于爬上了崖顶。还有一次,他去黄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

雪有齐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无法上去。徐霞客没有被吓住,他拄了一根铁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势越来越陡。山坡背*的地方最难攀登,路上结成坚*,又陡又滑,脚踩上去,就滑下来。徐霞客就用铁杖在*上凿坑。脚踩着坑一步一步地缓慢攀登,终于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惊奇,因为他们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经好几个月了。他还走过福建武夷山的三条险径: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云岩的千仞绝壁和接笋峰的[鸡胸"、[龙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时,已是日头将落,下山寻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悬的荆棘,[乱坠而下"。他在中岳嵩山,从太室绝顶上也是顺着山峡往下悬溜下来的。徐霞客惊人的游迹,的确可以说明他是一位千古奇人。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在什么地方住宿,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他写下的游记有二百四十多万字,可惜大多失散了。留下来的经过后人整理成书,就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记>。这部书四十多万字,是把科学和文学溶合在一起的一大[奇书"。

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如他对福建建溪和宁洋溪水流的考察,就是一例。黎岭和马岭分别为建溪和宁洋溪的发源地, 江*徐霞客博物馆两座岭的高度大致相等,可是两条溪水入海的流程相差很大,建溪长,而宁洋溪短。徐霞客经过考察,找出宁洋溪的水流比建溪快的结论。[程愈迫则流愈急",也就是说路程越短,水流越急。这个地理学上的著名结论,就是由徐霞客通过实地考察得出来的。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他对许多河流的水道源进行了探索,象广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萧、

彬二水,云南南北二盘江以及长江等等,其中以长江最为深入。浩荡的长江流经大半个*,它的发源地在哪儿,很长时间都是个谜。战国时期的一部地理书<禹贡>,书中有[岷江导江"的说法,后来的书都沿用这一说。徐霞客对此产生了怀疑。他带着这个疑问[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查出*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一千多里,于是断定*江才是长江上源。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徐霞客没能找到长江的真正源头。但他为寻找长江源头,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在他以后很长时间内也没有人找到。直到1978年,国家派出考察队才确认 徐霞客出游处长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 徐霞客还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泛。徐霞客在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作了详细的考察,对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详细的描述、记载和研究。他还考察了一百多个石灰岩洞。在湘南九嶷山,他听说有个飞龙岩,就请当地的和尚明宗引导,带着火炬去考察。飞龙岩是个巨大的洞穴,曲曲折折,洞里有洞,洞内又是坑又是水,很难行走。徐霞客全不顾及,一直深入进去,他的鞋跑掉了也不在乎。明宗几次劝他回去,他都不听。直到火炬快烧完了,他才恋恋不舍地往回走。他没有任何仪器,全凭目测步量,但他的考察大都十分科学。如对桂林七星岩十五个洞口的记载,同今天我们的地理研究人员的实地勘测,结果大体相符。徐霞客去世后的一百多年,欧洲人才开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称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学者。

徐霞客在地理科学上的贡献很多。除上述所说,他对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对气候的变化,对植物因地势高度不同而变化等

自然现象,都作了认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对农业、手工业、交通的状况,对各地的名胜古迹演变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也都有生动的描述和记载。他的这部奇书,在文学上的价值也很高,篇篇都可以说是优美的散文。

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是在1636年,那时他已五十一岁了。这次他主要游历了我国的西南地区,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至1640年重新返回家乡。他回乡不久就病倒了。 徐霞客墓他在病中还翻看自己收集的岩石标本。临死前,他手里还紧紧的握着考察中带回的两块石头。 徐霞客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在科学事业上奋勇攀登的精神,是值得后人永远学习的。

徐霞客志在四方,一个雨后放晴的夜晚,停泊在湘水之中的一艘客船上,乘客们在连绵好些日子的阻雨之后,看到了皎洁的明月,观赏月光下的山形水*,精神顿觉爽朗异常。正当乘客们尽兴之后上床休息时,忽然喊杀声骤起,一群强盗窜上船来,一时火炬乱晃,*光剑影交错,大难降临船上。这时,只见一个人飞身跳入水中,逆流而行,躲进了别的船里。这个跳水的人,年约五十开外,身材修长,看上去精力旺盛,行动敏捷。他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

从22岁起,徐霞客开始了游历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间,他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现在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天津、上海等19个省、市、自治区。在三四百年前,交通是很

不发达的,徐霞客游历了如此广阔的地区,靠的完全是自己的两条腿。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赞叹不已了,便何况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险滩呵。不难想象,他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随时有丧生的危险。这从中也可以看到,徐霞客献身大自然的决心是如何大,意志是如何坚强。徐霞客的考察探险活动,持续进行到公元1640年他55岁的时候。当时,他正在云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说,徐霞客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地理考察事业。

徐霞客在游历考察过程中,曾经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上面说的湘江遇盗,跳水脱险的事,便是发生在公元1636年他51岁时的第四次出游中。这次出游,他计划考察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出游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强盗,他的一个同伴受伤,行李、旅费被洗劫一空,人也险些丧命。当时,有人劝徐霞客不如回去,并要资助他回乡的路费,但他却坚定地说:[我带着一把铁锹来,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呀!"徐霞客继续顽强地向前走去。没有粮食了,他就用身上带的绸巾去换几竹筒米;没有旅费了,就用身上穿的夹衣、袜子、裤子去换几个钱--重重的困难被踩在脚下,他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更为可贵的是,徐霞客在野外考察生活中,每天不管多么劳累,都要把当天的经历和观察记录下来。有时跋涉百余里,晚上寄居在荒村野寺之中,或露宿在残垣老树之下,他也要点起油灯,燃起篝火,坚持写游历日记。一生先后写了2000多万字的游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考察记录。可惜的是,日记大部分已经散佚,现存的<徐霞客游记>,仅是其中

的一小部分。但这仅存的4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仍然向后人展现了他广阔范围的考察记实,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地理风貌。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朝南直隶江*人。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徐霞客游记>中对各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都有记载。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旅游日。徐霞客不仅对地理学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写的游记,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他的游记,与他描绘的大自然一样质朴而绮丽,有人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人物生平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明朝人,名弘祖,字振声,霞客是他的号。他出生在直隶江*(今江苏江*)一个有名的富

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称得上是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十五岁那年,他应过一回童子试,没有考取。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徐霞客的祖上修筑这里是徐霞客故居了一座万卷楼来藏书,这给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他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他都能记得。家里的藏书还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还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他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寻访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父母在,不远游",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没有准备马上出游。他的母亲是个读书识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励儿子说:[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你出外游历去吧!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怎么能因为我在,就象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留在家园,无所作为呢?"徐霞客听了这番话,非常激动,决心去远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就离开了家乡。这一年,他二十二岁。从此,直到五十四岁逝世,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徐霞客是哪个朝代的

明代万历年间。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即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七日-崇祯十四年正月二七日),生于江苏江*马镇南旸岐,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

徐霞客的故事

1、 徐霞客二*岁时来到温州攀登雁荡山。他想起古书上说的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就决定爬到山顶去看看。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只见山脊笔直,简直无处下脚,怎么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罢休,继续前行到一个大悬崖,路没有了。他仔细观察悬崖,发现下面有个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条长长的布带子系在悬崖顶上的一块岩石上,然后抓住布带子悬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发现下面斗深百丈,无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带,脚蹬悬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备爬回崖顶。爬着爬着,带子断了,幸

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不然就会掉下深渊,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断了的带子结起来,又费力地向上攀援,终于爬上了崖顶。

2、他去黄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有齐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无法上去。徐霞客没有被吓住,他拄了一根铁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势越来越陡。山坡背*的地方最难攀登,路上结成坚*,又陡又滑,脚踩上去,就滑下来。徐霞客就用铁杖在*上凿坑。脚踩着坑一步一步地缓慢攀登,终于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惊奇,因为他们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经好几个月了。

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1587-1641年)为我国杰出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故居在江*马镇南岐村(为纪念伟人,马镇已改名为[徐霞客镇")。明末遭兵燹,清顺治年间徐之侄孙徐君铨重建。至1984年,仅存面阔七间二进瓦房,1985年,*拨款大修。现有三进、十七间正房、两间厢房,占地二亩。大门正面悬陆定一同志题写的[徐霞客故居"匾额,两边立盘陀石。门背面镌[绳其祖武"砖额。第一进前为天井庭院,两侧厢房,东西置花坛,大厅前有[承前裕后"砖刻,厢房和大厅辟为展览室,陈列徐霞客生平事迹及溶岩标本。第二井遗有一棵古罗汉松,相传为徐霞客手植,已有400年左右树龄。第二进大厅为[崇礼堂",正中悬徐霞客画像,陈列当代书画家为纪念徐霞客所作的书画作品,以及拍摄的徐霞客游历过各地的风光照片。胜

水桥,架在徐霞客故居前的枕塘河上。据传是徐霞客当年出游船只停泊处,此桥亦有400年左右的历史。1985年重修,它保持着明代江南小桥的风格。

获得成果

徐霞客通过亲身的考察,以无可辩驳的史实材料,论证了*江是长江的正确的源头,否定了被人们奉为经典的<禹贡>中关于[岷山导江"的说法。同时,他还辨明了左江、右江、大盈江、澜沧江等许多水道的源流,纠正了<大明一统志>中有关这些水道记载的混乱和错误。他认真地观察河水流经地带的地形情况,看到了水流对所经地带的侵蚀作用,并认识到在河岸凹处的侵蚀作用特别厉害。他还注意到植物与环境的关系,观察在不同的地形、气温、风速条件下,植物生态和种属的不同情况,认识到地面高度和地球纬度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对温泉、地下水等,徐霞客也都有一定的科学认识。在徐霞客对地理学的一系列贡献中,最突出的是他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的地理学家。欧洲人中,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广泛考察和描述的是爱士培尔,时间是公元1774年;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分类的是罗曼,时间是公元1858年,都晚于徐霞客。

我国的湖南、广西、贵州、云南一带,是世界上石灰岩地貌分布面积最广阔、发育最完整的区域之一。公元1630-1640年,徐霞客在这一带游历考察了3年时间,并做了详细的日记,对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各地区间石灰岩地貌的差异、各种石灰岩地貌的类型及其成因,都有详细

科学的记述,因而他的游记成了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考察的文献。从他的游记中可以看到,他已经明确地认识到形成石灰岩奇异地貌的重要原因。由于发育的时期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地区差异,如桂林、阳朔一带,因为缺乏风化物质,无土壤覆盖,形成的是石峰峻峭,各自矗立,争奇斗胜的地貌;而柳州西北一带则不同,它是土石间出,土山迤逦(音yīlǐ,意思是曲折连绵),忽石峰数十,似锥处囊中一般。用现代地质学的术语说,桂林、阳朔一带体现的是石灰岩地貌发育晚期的情况,柳州西北一带体现的则是处于石灰岩地貌发育最盛时期的特征。可见,徐霞客的观察是很准确精细的,他的分类与现代地质学的分类基本一致。

石灰岩地貌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有众多的岩洞。徐霞客亲身探查过的岩洞达100多个,足迹所到之处,他总要想方设法探究其中的奥秘。对岩洞、石钟乳的结构和成因,他都有真切的描述和深刻的见解。他指出,岩洞是由于流水的侵蚀造成的,石钟乳则是由于石灰岩溶于水,从石灰岩中滴下的水蒸发后,石灰岩凝聚而成钟乳石,呈现出各种奇妙的形状。这些见解,大部分符合现代科学的原理。

徐霞客不仅对地理学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写的游记,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他的游记,与他描绘的大自然一样质朴而绮丽,有人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徐霞客的那种吃苦精神,是后来考察山水的人所没有的。他白天攀险峰,涉危涧,冒狂风暴雨,行丛林绝径,晚上不顾疲劳,坚持在睡前记录下当日的所见所闻。既使荒野露宿,草莽寄身,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绝不肯中辍。由此一斑足可以窥见其人具有何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荒野露宿,草莽寄身",燃松为取暖,拾穗为食,走笔是一种形容,用来记录当天的日程等记录。

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襆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捷如青猿,健如黄犊;以崟岩为床席,以溪涧为饮沐。口不能道,时与之论山经,辨水脉,搜讨形胜,则划然心开。居平未尝为古文辞,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如甲乙之簿,如丹青之画,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

----节选自钱谦益<徐霞客传>

徐霞客者,名弘祖,江*梧塍里人也。奇情郁然,玄对山水,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飏去。力耕奉母。年三十,母遣之出游。每岁三时出游,秋冬觐省,以为常。东南佳山水,皆几案衣带间物耳。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仅一至者。

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襆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扳援

下上,捷如青猿,健如黄犊;以崟岩为床席,以溪涧为饮沐。口不能道,时与之论山经,辨水脉,搜讨形胜,则划然心开。居平未尝为古文辞,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如甲乙之簿,如丹青之画,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

已而游黄山、白岳、九华、匡庐;入闽,登武夷,泛九鲤湖;入楚,谒玄岳;北游齐、鲁、燕、冀、嵩、雒;上华山,下青柯坪,心动趣归,则其母正属疾,啮指相望也。

母丧服阕,益放志远游。登罗浮,谒曹溪,往复万里,如步武耳。从野人采*,栖宿岩穴中,八日不火食,抵峨眉。只身戴釜,访恒山于塞外,尽历九边厄塞。泛洞庭,上衡岳,穷七十二峰。北抵岷山,极于松潘。又南过大渡河,复寻*江,贵竹、滇南之观亦几尽矣。由鸡足而西,出玉门关数千里,至昆仑山,去中夏三万四千三百里。

霞客还滇南,足不良行,丽江木太守偫糇粮,具笋舆以归。病甚,语问疾者曰:[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梧下先生①曰:[昔柳公权记三峰事,有王玄冲者,访南坡僧义海,约登莲花峰。海谓之曰:„兹山削成,自非驭风凭云,无有去理。‟玄冲曰:„贤人勿谓天不可登,但虑无其志尔。‟霞客不欲以张骞诸人自命,以玄冲拟之,殆庶几乎?"

(节选自钱谦益<徐霞客传>)

[注释]梧下先生:作者自称。

[参考译文]

徐霞客名弘祖,是江*梧塍里人。奇情充沛,十分喜欢山水,好像笼子里的鸟一样,窘迫不得舒展,容易触到边沿,经常想着飞走。种田侍奉老母亲。30岁的时候,母亲让他出游。每年的夏、春、秋三季出游,冬天冷的时候,拜望长辈,把这当作常例。东南地区美丽的山水,都是他十分熟悉的地方。有去过两三次的,有去过多次的,没有只去过一次的。

他出行,只带着一个奴仆,有时是一个僧人;一根拐杖,一件包袱。不刻意整束行装,不包裹食物;能忍受饥饿几天不吃饭,能遇到什么食物就吃什么食物,并能吃饱,能徒步跑几百里。攀登陡峭的山壁,踏过丛生的竹林,上下攀援,敏捷得如同猿猴,强健得如同黄牛。把高峻的山岩当作床席,用山中的溪水饮食沐浴。好像不怎么会说话,可一旦和他讨论辨析山水的脉络,搜寻探讨各地的山川壮美,就突然变得能言善辩起来。平常也未曾写过华丽的文章,但出游到几百里的地方,却能靠着破壁枯树,点燃松枝干穗,拿笔快速地记录,(写出的东西)好像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账目,好像是高手画的美丽图画,即使是很会写文章的人也没法超过他。

不久游览了黄山、白岳、九华山、庐山;到了福建,爬了武夷山,泛舟九鲤湖;到了湖北,拜谒了武当山;向北游览了齐鲁、燕冀、嵩山、洛水;登上了华山,下山经过青柯坪,心中惊动想着回家,

回家后发现他母亲正生着大病,咬着手指盼望着他呢。

母亲去世,服丧期满,他更加放开心志游览远方。登上了罗浮山,拜谒了曹溪。来回上万里,好像是在近处漫步。跟从山中的百姓采*,住在山洞里面,八天没有吃到熟东西,才到达峨眉山下。一个人带着炊具,寻访了塞外的常山,走遍了北方险要的关塞。泛舟洞庭湖,上了衡山,登遍七十二座山峰。北面抵达岷山,最远到了松潘。又向南过了大渡河,再次寻觅*江,贵州、云南等地好看的地方几乎都看遍了。由鸡足山向西,出玉门关好几千里,到达昆仑山,离开中原地区有三万四千三百里。

徐霞客回到云南,脚生病,不好走。丽江府的木太守为他准备好干粮和竹轿,他才得以回来。(他)病得很厉害,对前来探望的人说:[西汉张骞开辟道路,未见昆仑山。唐朝玄奘、元朝耶律楚材奉皇上的使命,才有机会西游。我不过是一个老百姓,一根竹杖一双鞋,走到黄河、沙漠地带,登上昆仑山区,走过西域,留名很远的国家,与前面三人合而为四,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我认为:从前柳公权记载华山三峰的事,说有个叫王玄冲的人,探访南坡僧人义海,相约攀登莲花峰。义海曾对他说:[这座山像削成的一样,若不是能乘风驾云,没有登上去的道理。"王玄冲说:[您不要说什么不可登天,不过是心中没有那种志向罢了。"徐霞客不要拿张骞等人自命,拿王玄冲来比拟,大概差不多吧!

<游恒山日记>原文节选

一逾岭北,瞰东西峰连壁隤同颓,翠蜚飞丹流。其盘空环映者,皆石也,而石又皆树;石之*一也、而神理又各分妍;树之*不一也,而错综又成合锦。石得树而嵯峨倾嵌者,幕覆盖以藻绘文采而愈奇;树得石而平铺倒蟠弯曲者,缘以突兀而尤古。

译文: 一翻到岭北,俯瞰东西两边,峰峦连绵,崖壁崩塌,红*、绿*交相辉映。那盘绕映照空中的,都是岩石;而岩石上又都有树;岩石的*彩是一致的,但自然形态与纹理又各得其妙;树木的颜*不一致,但各种颜*互相交错,又如同织成的彩*锦缎。岩石上有树而且高峻斜插,就像覆盖着一层美丽的幕布,因而愈发奇妙;生长在岩石上而平直躺着或盘曲倒挂的树,由于山势高峻而更加显得古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