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阅读赏析题

发布时间:2024-02-07 02:59:13

  秋兴

杜甫

《秋兴》阅读赏析题

玉露①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②,塞上风云接地*③。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尺④,白帝城高急暮砧⑤。

注:①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②兼天涌:波浪滔天。③接地*:风云盖地。④催*尺:指赶裁冬衣。⑤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1)首联叙写了怎样的景物特点?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本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首联的托物起兴、颔联的象征、尾联的烘托,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请你选取其中一种来简要地分析一下情景交融的效果。(3分)

答:

参考*:

10.(1)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沉,定下全诗落寞、郁闷的感情基调。(划线处各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景物描写和作用的鉴赏能力。

(2)示例一:首联的托物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1分)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2分)

示例二:颔联的象征:以骇浪滔天,(1分)暗寓了国家时局动荡和作者心潮翻卷;(2分)

示例三:颔联的象征:以*云盖地,(1分)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沉郁闷。(2分)

示例四:尾联的烘托:以秋风、捣衣声(1分),烘托含辛茹苦的游子无家可归的惆怅和凄凉。(2分)(意思对即可。划线处为关键得分点,共3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和赏析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

【附:诗歌意译】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第2篇:阅读题赏析技巧

在考试阅读中,现代文阅读可以形容为“让人欢喜让人忧”的一类题--掌握了答题思路与技巧的学生深谙其道,在考试中总是能信心十足地把“敌人”远远地甩在身后;而另一类学生在做阅读的时候“没思路”“没技巧”,并直接导致学生对这一类题“不感冒”,甚至是“望而生畏”。那么,答阅读题的“金钥匙”到底是什么?

阅读题赏析技巧

第一步:察言观*,细审题目

所谓“察言观*”就是让一定要明确地看清题目、深入地理解题目。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通常会有这一类题目:赏析选文第8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文章结尾处优美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等等。其关键词通常有“赏析”“品析”“作用”等,像这样的一类题我们称之为赏析题。赏析题是中考比较常考的题型,阅读题目“察言观*”之后,首先确定我们要答的这一道题为赏析题。

第二步:有的放矢,准抓技巧

确定要答的题为赏析题之后,我们要有的放矢,找到技巧。“赏”为欣赏,“析”是分析,能够让我们去欣赏、分析的句子必然有其独特的魅力,那么魅力点在哪里?在中考语文中,可以修饰语句,升华感情的技巧有很多,我们要着重掌握以下几点:

(1)修辞。中考语文要求我们掌握8大修辞,它们分别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反复、对偶;

(2)表达方式。分别是: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3)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很多,也是来新东方一对一补习的学生普遍反映的难点之一,主要有:联想、想象、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对比、衬托、渲染等等。学生要熟练掌握以上知识点及其作用,在做题的时候让他们"对号入座",之后就可以胸有成竹地进行下一步了。

第三步:胸有成竹,完备*

在抓准技巧之后,*几乎成型了。学生只需要胸有成竹地组织语言,使自己的*更加完备即可。在此强调一点,语句赏析题的*需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技巧

(2)赏析内容(可以概括/抄写/提取关键词)

(3)表达的主旨(感情/人物*格/某个道理),这样*就比较完整了。

第3篇:《秋兴》唐诗赏析

【作品介绍】

《秋兴》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1卷第3首。

【原文】

秋兴

作者:唐·王昌龄

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

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

或问余所营,刈黍就寒谷。

【注释】

①门馆:馆舍。肃肃:清静冷落的样子。

②延古意:引发起思古之幽情。

③营:经营,谋求。

④刈黍:收割庄稼。指躬耕。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在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王昌龄的诗全集栏目。

【繁体对照】

卷141_3【秋興】王昌齡

日暮西北堂,涼風洗修木。

著書在南窗,門館常肅肅。

苔草延古意,視聽轉幽獨。

或問余所營,刈黍就寒谷。

第4篇:《送徐兴公还家》阅读题及赏析

送徐兴公还家

[明]谢肇淛

枫落空江生冻烟,西风羸马不胜鞭。

*消浙水知家近,春到闽山在客先。

斜日雁边看故国,孤帆雪里过残年。

怜予久负寒鸥约,魂梦从君碧海天。

[注]①谢肇淛,明后期著名诗人,福建人,长期在外做官。徐兴公,明后期诗人,福建人。②寒鸥约:指与鸥鸟订立的盟约,喻指退隐。

(1)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分)

(2)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赏析:

赢(lěi雷)马:瘦弱的马。前两句大意是:枫叶飘落在空阔的江面上,江面上飘荡着冻人的寒烟,西风瑟瑟地吹着,瘦骨嶙峋的马已经经受不起马鞭。这是秋末冬初时节,“枫落空江”,寒气逼人,在如此萧瑟的环境里,一匹瘦弱的马蹒跚而行,再也经不起鞭子的抽打了。冷落凄凉的氛围创造,“不胜鞭”的形象描绘,传神地写出了瘦马疲惫羸弱的状况,而这也正是诗人对友人失意还家,心力交瘁,不堪一击的情状的描画。诗篇曲折地传达出诗人的同情之心,令人神伤。

望着友人在西风中单骑远行,形影相吊,内心充满了依依不舍之情,恨不能梦中化作寒鸥与友人同行。

第5篇:《秋江》的阅读*及赏析

秋江

(道潜)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阅读*

(1)前两句诗充满画意,很有*彩感,请简要分析。

答:第一句将耀眼红枫与青白酒旗相缀,第二句将白沙洲渚与微红夕照相映,而两句之间用火焰般的枫林秋*与绚丽的夕照晚霞相映衬:满天满树的红*,真是绚烂之极,好一幅*彩浓丽、美不胜收的画面。

(2)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前三句为“实”写,末句为“虚”写。前两句从视觉角度写绚烂的秋江暮景;第三句从听觉角度写苍茫中的柔橹声声,以上三句似画境,胜乐声,但句句写“实”。结句冷然一问,却是凭空想象,是虚笔,但从景联想到人,由实而虚,却使意境更悠远空灵。

[背景]

这首诗写秋江晚归之景,展示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把读者带入火辣辣的秋天世界。

[意境欣赏]

诗人摇舟澄江,几片零星的红叶迎面跳入眼帘。接着,一大片红灿灿的枫树劈头盖脸地扑来,绚烂得令人目眩。白天人声鼎沸、杯光盏影的酒店,现在时值黄昏,寂寥无人,酒家收起了门前悬挂的店旗。澄澈明净的秋江上一片白*的沙洲与枫叶红白相映成趣,不由记起谢灵运诗“入舟阳已微”。

如血夕阳渐渐消失,夜幕已经降临,江面上朦胧苍茫,远处不时传来“哗啦哗啦”轻柔的橹声。橹声清悠,又是哪村的人儿乘夜而归?

[诗评]

诗歌*彩浓重热烈,以红为主调,以白映衬,宛如*彩斑斓的西方油画。一道残阳,泼洒出她一天中最后的血红,辉映枫叶、沙洲,燃烧着生命的霞光。通过描写橹声的清悠从侧面突出江水柔润清亮,“苍茫外”写出夜*浓重。最后一句没有翻新出奇,故略有“蛇足”小疵。

[诗人简介]

道潜,宋诗僧,俗姓何。於潜(今浙江临安)人。初名昙潜,苏轼守杭州时,爱其诗,为其更今名。有《参寥子诗集》。

第6篇:秋月阅读*附赏析

秋月[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白云红叶两悠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加以分析。(4分)

(2)有评者说,全诗无一笔写月,而处处见月,正如司空图所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4分)

参考*

14.(1)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借景抒情的手法。从实景角度看,写了夜晚看到的云之洁白和枫叶之红艳;从虚的角度看,具有象征意义,写出了“白云”的浮游和“红叶”的飘逸,借助景物,表现了诗人悠闲清静的心境。

(2)同意。前两句写清亮的溪水绕着翠绿的青山,澄碧的天空倒映于水中,两者澄鲜一*,正是因为有皎洁的月光,诗人才在秋夜中欣赏到水之清,感受到山之碧。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在静观秋光月*之中而生的超尘脱俗、心旷神怡之感。全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所有景物和感受都是受到月光的笼罩,而全诗不着一月字,“尽得风流”。(如果答“不同意”,理由充分即可。)

赏析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秋。”前两句借水中的倒影写景。这两句诗实际上化用了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中“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两句诗的意境。因为清溪不可能流过碧山头,所流过的只能是碧山头在水中的倒影。清亮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碧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两者融为一*,浑然一体。如果没有天地间弥漫着皎洁、明亮的月光,诗人就不能在秋夜中欣赏水之清,山之碧,水之澄鲜了。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后两句即景抒怀。诗人在静观秋光月*之中油然而生出一丝超尘脱俗、悠然自得之物外心境。“白云”、“红叶”,既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幻像,又是诗人在秋月下所见的山林实景。从象征意义上说,这“白云”的任意漂游,“红叶”的飘逸自得,更是诗人悠闲清静心境的真实写照。

作品题为“秋月”,而笔墨却始终集中在写秋月笼罩下的山间小溪上,这就是构思的独到之处。碧绿的山头,碧蓝澄静的夜空,悠悠飘荡的云朵,飘逸洒脱的枫叶,这些都是围绕着缓缓流淌的小溪而写的,但是却无一不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全篇无一笔写月,却又处处见月,可谓大家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