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拾贝壳》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4-02-06 20:51:18

新教材的编排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有助于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拾贝壳》是新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有趣的故事,很适合于让学生朗读。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在本堂课的设计、教学中,我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感受。

沪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拾贝壳》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他们才愿意学乐学。本节课中“我以让小朋友们找喜欢贝壳的句子引入对课文的学习。”因而,整堂课中学生都处于找的角*中,他们始终以主人翁的姿态。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使他们能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读读课文、想想贝壳、找找理由。

二、以读为本,在朗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给学生朗读、探究。如: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准备好贝壳给它们起上相关的名字。想取一个合适的名字,那就得读书,而且还要认真地读,得读出文中是如何给贝壳起名字的。这样无须教师多余的讲解,学生就自然地在朗读中投入到对课文内容的体会、感悟中。而后,又让他们谈谈给贝壳取了怎样的名字?为什么要这样取呢?当学生汇报了自己满意的名字后,为了“自圆其说”必须为自己所取的名字找个合适的理由。此时,他们又进入了朗读、体会的过程。因为只有再读书,从书中找句子、找词语,并读读想想。才能把自己的理由用语言表达出来。少了教师繁琐的讲解,学生却学得更自主、更投入了,何乐而不为呢?

三、挖掘训练点,发展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

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这段话足矣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就能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促其展开丰富的想象。我在本节课的设计时,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重要片段让学生展开想象。如:讲到第二段孩子们喊着,跑着,跳着时,我就引导学生结合孩子们的表现,抓住“来到海边”一词让学生想象:他们怎样来到海边的。又如:讲到我把贝壳带回家,让学生想象还可以把海边的什么带回家。

四、存在的不足和方法的改进

1、想象说话用比喻句。学生思路不够宽。师也没能及时地引导,以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学生在课堂上会不时地出现一些细小的错误而未能及时地给予纠正和强调,导致以后这种错误频繁地出现,为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以后应该时刻关注学生,有意识地善于捕捉学生中的信息,注意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时刻调整自己的教学,摈弃“教师心中有教案而无学生”的错误思想。

一课下来虽然发现了许多问题,但努力的过程却让我受益非浅。相信语文的教学不在于一时,而在于日积月累,努力把握每一节课,让学生真正学会感悟、学习,是我努力的方向。

第2篇:《拾贝壳》教学反思

《拾贝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3册第13课有关热爱大自然的一篇课文,记叙了一位热爱大自然的小朋友来到海边,看到了许多可爱的贝壳,并把它们带回了家。整篇课文语句优美,内容生动,极富情趣。老师抓住教材的这个特点,让学生在充分地朗读课文后,以课文内容为依托大胆地谈自己的感受,既练习了学生的说话,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自主积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联系生活、感受语言美;激发学生对贝壳产生喜爱、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一、合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导入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我们这些山里的孩子对蓝蓝的大海、五彩的贝壳、金*的沙滩是相当的陌生,同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老师在教学开始利用逼真的波涛声把学生带进神秘的大海情境中。课件展现了孩子们向往的大海,在孩子们的一片惊叹声中,耳边还响起老师富有*的旁白:“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件漂亮的礼物……”“退潮了我们可以去海滩干什么?”教师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点燃情感,呼唤悟*,促进学生的主动探求。学生由此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为愉快的“课堂之旅”做了丰厚的铺垫。

二、朗读感悟中积累运用词语

课堂上多种形式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心灵上的共鸣。《拾贝壳》一文语言优美又浅显易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已有初步的了解,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老师通过让学生完成填空:“(),小朋友们()地在海滩边拾到了()的贝壳”,让学生用贴切的词语表达对课文的感受。为了让学生建立感受的依据来源于课文中的词、句,这里就要求学生边读文完成填空,边从文中找到使自己产生这样感受的词或句,这样学生找到的必然是课文中的重点的字、词和句子。先填空,后说原因的设计是为了防止出现学生为了找老师要找的而敷衍了事的现象,这时学生是为了*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而认真地在文中开始了“咬文嚼字”的工作,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同时也知道了对课文的“感受”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实在在从文中的句、词、甚至是字中悟出来的。围绕课文主要内容提出关键问题,如:退潮了,小朋友在海边干什么?他们的心情如何?课文中介绍的两种贝壳是什么样子的?层层推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且在提问的过程中指导朗读,让学生理解课文中饱含的喜悦的心情。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同身受,将自己想象成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课文的朗读也渐入佳境,变得有声有*起来。《拾贝壳》这篇短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对课文内佳词佳句的理解和运用。课文内有许多值得积累的词语,如“银光闪闪”、“许许多多”、“逗人喜爱”,还有精彩的比喻句“一个扇贝的壳,像一把打开的骨扇”、“一个细长的螺蛳壳,像一个张着嘴的小喇叭”,对此老师特地设计了有效的课堂说话练习,让学生在说一说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并灵活运用好词好句。具体设计如下:

1、海滩上,银光闪闪。那里有()的卵石和()的贝壳。

2、一个扇贝的壳()。

3、一个细长的螺丝壳()。

4、看到这么多美丽的贝壳,我们(),口袋(),手帕(),还是()。

老师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慢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和写话的能力,潜移默化间让学生掌握了本篇课文内的好词好句。不仅积累的语段,还活用了语段。在说话练习的过程中,教师本身富有*的讲课也激发带动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在教学中跳出了“小语文”的习惯思维,扩充了学生对好词好句的积累。

三、挖掘训练点,发展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这段话足矣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就能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促其展开丰富的想象。老师承着品读感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融入课文情景后,了解了拟人句之后,完成句式练习:“现在你们就是海滩上那些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挤在一起晒太阳,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当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的时候,教师又适时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根据老师给出的贝壳图片,练习模仿课文中的两句比喻句。学生思维又一次激发,思维探索纵横发展,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各抒己见。

四、教学语言,优美工整。

最后老师出示的是一首自己写的小诗,可以看出老师的语言功底——优美而工整。在整堂课中我们可以听到老师优美工整的过渡语与小结语:“海滩上许多许多的贝壳不但形状各异、千姿百态,而且颜*也是五颜六*,难怪小朋友拾不完啊,拣不够!原来退潮了,大海妈妈给大家留下了那么多可爱的宝贝。”“贝壳传递着海滩上美丽的故事。虽然我们很多同学没有去过海边拾贝壳,但今天这些美丽的贝壳却把我们带到了海边,让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五、在具体语境中教学难点生字

教师在教学中重视识字教学,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随文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让学生不孤立地识字,而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边读课文边识字。把识字与读词语、读句子、读课文结合起来。如老师在教学“拾”字时,引导学生利用动作理解词义后,“拾”这个动作换一个词,还能怎么说?当学习“扇”这个多音字时,利用课件展示读音及组词,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生字,激发了学生学生字的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识记生字的效率。

六、小建议

语文教学中的说话训练既是模仿*训练,又是创造*训练,应该是模仿与创造*的统一。在引导学生练习说比喻句时,提供学生模仿的对象,教会学生画瓢的方法,这时如果能让学生画出各种各样的瓢,我认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第3篇:沪教版二年级上册《Christmas》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

以活动为载体,整合和丰富了教材语料,使语料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体了教学的创新和个*化,做到了课堂教学活动化、活动交际化、交际情景化、内容任务化,使学生真正掌握了重点句型和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显著特点是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以文化背景知识为切入点导入所学知识,在有节奏的说唱中体验语言,在完成任务中巩固所学语言,在轻松愉快的行动中输入语言,在表演中运用语言。

我对这节课感触最深的是:

老师的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要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是融教学目标于完成任务中,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活动情景和任务情景。

这节课的评价有特*:

以过程评价为主,形成多样,各分队的命名,评价的语言、形式与所教学的内容达到了有机统一。这节课的遗憾之处是:act活动中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尾管我事丢失帮了示范但小组活动中有不少学生我行我素,小组各成员分工未到位,且诗歌未*作熟练,影响了表演,达不到练习口语的效果。

第4篇:二年级语文上册《拾贝壳》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9个生字;知道“扇”是多音字,了解“扇”在不同情况下的发音;正确描摹和记忆“拾”等5个生字。

2.能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背诵课文的第4、5小节,并学着用1~2句话试着介绍自己喜欢的贝壳。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联系生活、感受语言美;

对贝壳产生喜爱、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识课文的9个生字;知道“扇”是多音字,了解“扇”在不同情况下的发音;正确描摹“拾”等5个生字;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背诵课文的第4、5小节,并学着用1~2句话试着介绍自己喜欢的贝壳。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联系生活、感受语言美;

对贝壳产生喜爱、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出示投影片:

师:你们看,大海退潮了,海边来了一群孩子。

出示:退潮了!退潮了!

我们一大群孩子喊着,笑着,跑着,跳着,来到金山卫海边。

2.读这句话,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

这是一群(快乐)的孩子

兴奋,高兴……

用兴奋、欢快的语气读第一、二小节。范读,指名读,小组读。

3.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吗?出示课题:拾贝壳

二、学习课文。

1.瞧,他们看见了什么?(出示投影:海滩上许许多多银光闪闪的贝壳。)

在课文中找出这一小节读一读。

2.你们见过贝壳吗?

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实物贝壳或图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

3.说说你对贝壳的感觉:(形状各异,五颜六*,外表有图案、条纹、里面光滑……)表扬观察仔细的学生。

4.出示投影:扇贝的壳

(同学们看一看,这就是那些孩子们从海边拾回来的贝壳)

让学生说出它的名字,说明原因。(从它的形状看出像一把打开的骨扇。)

师:课文里面也写道它了,你们找到那一小节读一读。

出示:看,一只扇贝的壳,象一把打开的骨扇,真漂亮!

指导朗读。

(1)先小声读。

(2)指名读

(3)教师抒情过渡:

扇贝的壳送来大海清新的风

5.大海不但为我们送来了清新的风,还为我们送来了清脆嘹亮的小喇叭声。

瞧,(出示螺蛳壳,看一看,它像什么?)

瞧,一只细长的螺蛳壳,像一只张着嘴的小喇叭,真逗人喜爱!

请学生模仿一下小喇叭的声音。

注意这一小节有两个感叹号,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6.把螺蛳壳放在耳边,能听到大海的声音。请一位学生作代表,听一听,把听到的声音描绘给大家。

7.看着这些贝壳你们喜不喜欢?

海滩上的孩子们更是爱不释手,小声读第六、七小节。体会文中孩子恋恋不舍的心情。

8.出示练习:选字填空

摆摸

我们把贝壳都()在桌子上,大家用手()着五彩的贝壳。

(1)为什么用“摆”而不用“放”?

(2)“摸”体现了什么心情?

若有贝壳实物,把它发下去,让学生摸一摸体会一下。说说自己摸到贝壳时的心情。再学着课文中的样子,选一种你喜欢的贝壳说一说。

9.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积累词语,学习生字。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表示手动作的词。

拾、摸、拣、摆、挤

学习里面的生字:挤、拣、摸

2.指导“喇叭”的写法。

3.读词语:贝壳、退潮、挤、喇叭、逗人喜爱、拣、手帕、摸。

四、师总结。

贝壳传递着海滩上美丽的故事。虽然我们很多同学没有去过海边拾贝壳,但这些美丽的贝壳却把我们带到了海边,让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齐读全文。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在描述贝壳的遣词造句上有独到之处,我让孩子们模仿四、五小节,展开想象,说说自己喜欢或是见到的贝壳,学生说的很起劲。语文教学中的说话训练既是模仿*训练,又是创造*训练,应该是模仿与创造*的统一。借用文本规范优美的语言材料,提供学生模仿的对象。同时提供更多的说话内容,让学生在依照文本、学习文本,模仿文本的同时,又有自己个*化的一面。“教会学生画瓢的方法,但是要能让学生画出各种各样的瓢”,才是教师要寻找的教学手段。

第5篇:《拾贝壳》的教学反思

新教材的编排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有助于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拾贝壳》是新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有趣的故事,很适合于让学生朗读。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在本堂课的设计、教学中,我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感受。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他们才愿意学乐学。本节课中“我以让小朋友们找喜欢贝壳的句子引入对课文的学习。”因而,整堂课中学生都处于找的角*中,他们始终以主人翁的姿态。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使他们能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读读课文、想想贝壳、找找理由。

二、以读为本,在朗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给学生朗读、探究。如: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准备好贝壳给它们起上相关的名字。想取一个合适的名字,那就得读书,而且还要认真地读,得读出文中是如何给贝壳起名字的。这样无须教师多余的讲解,学生就自然地在朗读中投入到对课文内容的体会、感悟中。而后,又让他们谈谈给贝壳取了怎样的名字?为什么要这样取呢?当学生汇报了自己满意的名字后,为了“自圆其说”必须为自己所取的名字找个合适的理由。此时,他们又进入了朗读、体会的过程。因为只有再读书,从书中找句子、找词语,并读读想想。才能把自己的理由用语言表达出来。少了教师繁琐的讲解,学生却学得更自主、更投入了,何乐而不为呢?

三、挖掘训练点,发展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

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这段话足矣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就能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促其展开丰富的想象。我在本节课的设计时,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重要片段让学生展开想象。如:讲到第二段孩子们喊着,跑着,跳着时,我就引导学生结合孩子们的表现,抓住“来到海边”一词让学生想象:他们怎样来到海边的。又如:讲到我把贝壳带回家,让学生想象还可以把海边的什么带回家。

四、存在的不足和方法的改进

1、想象说话用比喻句。学生思路不够宽。师也没能及时地引导,以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学生在课堂上会不时地出现一些细小的错误而未能及时地给予纠正和强调,导致以后这种错误频繁地出现,为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以后应该时刻关注学生,有意识地善于捕捉学生中的信息,注意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时刻调整自己的教学,摈弃“教师心中有教案而无学生”的错误思想。

一课下来虽然发现了许多问题,但努力的过程却让我受益非浅。相信语文的教学不在于一时,而在于日积月累,努力把握每一节课,让学生真正学会感悟、学习,是我努力的方向。

第6篇:拾贝壳教学反思怎么写

《拾贝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3册第13课有关热爱大自然的一篇课文,记叙了一位热爱大自然的小朋友来到海边,看到了许多可爱的贝壳,并把它们带回了家。整篇课文语句优美,内容生动,极富情趣。老师抓住教材的这个特点,让学生在充分地朗读课文后,以课文内容为依托大胆地谈自己的感受,既练习了学生的说话,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自主积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联系生活、感受语言美;激发学生对贝壳产生喜爱、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一、合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导入。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我们这些山里的孩子对蓝蓝的大海、五彩的贝壳、金*的沙滩是相当的陌生,同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老师在教学开始利用逼真的波涛声把学生带进神秘的大海情境中。课件展现了孩子们向往的大海,在孩子们的一片惊叹声中,耳边还响起老师富有*的旁白:“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件漂亮的礼物……”“退潮了我们可以去海滩干什么?”教师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点燃情感,呼唤悟*,促进学生的主动探求。学生由此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为愉快的“课堂之旅”做了丰厚的铺垫。

二、朗读感悟中积累运用词语。

课堂上多种形式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心灵上的共鸣。《拾贝壳》一文语言优美又浅显易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已有初步的了解,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老师通过让学生完成填空:“(),小朋友们()地在海滩边拾到了()的贝壳”,让学生用贴切的词语表达对课文的感受。为了让学生建立感受的依据来源于课文中的词、句,这里就要求学生边读文完成填空,边从文中找到使自己产生这样感受的词或句,这样学生找到的必然是课文中的重点的字、词和句子。先填空,后说原因的设计是为了防止出现学生为了找老师要找的而敷衍了事的现象,这时学生是为了*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而认真地在文中开始了“咬文嚼字”的工作,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同时也知道了对课文的“感受”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实在在从文中的句、词、甚至是字中悟出来的。围绕课文主要内容提出关键问题,如:退潮了,小朋友在海边干什么?他们的心情如何?课文中介绍的两种贝壳是什么样子的?层层推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且在提问的过程中指导朗读,让学生理解课文中饱含的喜悦的心情。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同身受,将自己想象成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课文的朗读也渐入佳境,变得有声有*起来。《拾贝壳》这篇短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对课文内佳词佳句的理解和运用。课文内有许多值得积累的词语,如“银光闪闪”、“许许多多”、“逗人喜爱”,还有精彩的比喻句“一个扇贝的壳,像一把打开的骨扇”、“一个细长的螺蛳壳,像一个张着嘴的小喇叭”,对此老师特地设计了有效的课堂说话练习,让学生在说一说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并灵活运用好词好句。具体设计如下:

1、海滩上,银光闪闪。那里有()的卵石和()的贝壳。

2、一个扇贝的壳()。

3、一个细长的螺丝壳()。

4、看到这么多美丽的贝壳,我们(),口袋(),手帕(),还是()。

老师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慢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和写话的能力,潜移默化间让学生掌握了本篇课文内的好词好句。不仅积累的语段,还活用了语段。在说话练习的过程中,教师本身富有*的讲课也激发带动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在教学中跳出了“小语文”的习惯思维,扩充了学生对好词好句的积累。三、挖掘训练点,发展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这段话足矣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就能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促其展开丰富的想象。老师承着品读感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融入课文情景后,了解了拟人句之后,完成句式练习:“现在你们就是海滩上那些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挤在一起晒太阳,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当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的时候,教师又适时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根据老师给出的贝壳图片,练习模仿课文中的两句比喻句。学生思维又一次激发,思维探索纵横发展,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各抒己见。

四、教学语言,优美工整。

最后老师出示的是一首自己写的小诗,可以看出老师的语言功底——优美而工整。在整堂课中我们可以听到老师优美工整的过渡语与小结语:“海滩上许多许多的贝壳不但形状各异、千姿百态,而且颜*也是五颜六*,难怪小朋友拾不完啊,拣不够!原来退潮了,大海妈妈给大家留下了那么多可爱的宝贝。”“贝壳传递着海滩上美丽的故事。虽然我们很多同学没有去过海边拾贝壳,但今天这些美丽的贝壳却把我们带到了海边,让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五、在具体语境中教学难点生字

教师在教学中重视识字教学,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随文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让学生不孤立地识字,而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边读课文边识字。把识字与读词语、读句子、读课文结合起来。如老师在教学“拾”字时,引导学生利用动作理解词义后,“拾”这个动作换一个词,还能怎么说?当学习“扇”这个多音字时,利用课件展示读音及组词,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生字,激发了学生学生字的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识记生字的效率。

六、提两点小建议。

语文教学中的说话训练既是模仿*训练,又是创造*训练,应该是模仿与创造*的统一。在引导学生练习说比喻句时,提供学生模仿的对象,教会学生画瓢的方法,这时如果能让学生画出各种各样的瓢,我认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