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核舟记知识点归纳

发布时间:2024-03-16 11:37:17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核舟记知识点归纳

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概括课文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王叔远的高超的微雕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主题。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写作者对雕刻家技艺的赞美

3、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核舟的形状、构造、舟上人物等的细致描绘,说明了“核舟”构思巧妙、雕刻精细的特点,赞美了微雕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第2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的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是桥之美只一片课文,学生要做好知识点总结,重点把握这一篇课文。小编为大家力荐了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的知识点总结,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颐yí和园浮萍píng

2.解释下列词语。

(1)煞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

(2)驻足:停止脚步。

(3)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3.用恰当词语填空。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桥之美》的作者是著名艺术大师吴冠中。

1、画之美:①画面要有点、线、面构成;②和周围景物既对照又不失*。

2、吴冠中:画家,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狮子林》。

3、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摹状貌。

4、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

5、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点缀()煞风景()孕育()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则摧毁了形式美。

煞它风景:

⑵艺术形式的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桥之美的总特征

举例说明各自的作用

桥普遍具有的作用:

4.对下面句子理解正确的项是()

a、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此句说除了造桥工程人员外,画家肯定是见的桥最多的人。

b、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此句说美术工作者没有不喜欢桥的。

c、“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是一条成语,也叫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意思是如果相差不大,造成的误差或错误也就不大。

d、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此句从具体的桥扩展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的形象”,起到这种作用的形象就具备了桥之美!

5.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⑴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⑵田野无声,画家们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6.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⑴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的线!()

⑵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⑶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猜你喜欢:

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知识点

2.初二上册语文第二课芦花荡的知识点归纳

3.八年级语文爱莲说的重点知识点

4.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的知识点总结

5.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3篇:《核舟记》知识点归纳大全

一、文学常识

1、《核舟记》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2、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

二、文白互译

原文:⑴明有奇(qí)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⑴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原文:⑵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xuān)敞者为舱,箬(ruò)篷(péng)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译文:⑵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原文:⑶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xī)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译文:⑶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书画手卷。苏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原文:⑷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文:⑷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原文:⑸其船背稍夷(yí),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秋日,虞(yú)山王毅叔远甫(fǔ)刻”,细若蚊足,钩画了(liǎo)了,其*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丹。

译文:⑸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是红的。

原文: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xī),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⑹总计在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三、文言词语

(一)、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同“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二)、古今异义词

1、尝贻余核舟一。(尝:古义:曾经。今义:品尝。)(贻:古义:赠。今义:贻误,贻害)

2、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许:古义:左右。今义:答应或表猜测。)

3、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比较,对比。)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尚,还。今义:曾经。)

5、矫首昂视。(矫:古义:举。今义:矫正。)

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古义:零数。今义:奇数。)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挑选。今义:简单。)

8、以至鸟兽、木石。(以至:古义:以及。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说的动作、情况等所形成的。)

9、罔不因势象形。(象形:古义:雕刻各种事物的形象。今义:六书之一。)

(三)、词类活用

1、卧右膝(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卧)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4、箬篷覆之。(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5、石青糁之。(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作动词,涂抹。)

(四)、一词多义

1、其:①他们的(其两膝相比者)②他的指佛印的(而竖其左膝)③那,那个(其人视端容寂;其船背稍夷)④指船底(则题名其上)⑤它的,指字的(其*墨;其*丹)⑥代船(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端:①一头,一方(东坡右手执卷端)②正(其人视端容寂)

3、可:①大约(高可二黍许)②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4、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5、者:①……的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的(两膝)(其两膝相比者)

6、为:①雕刻(为宫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刻有(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为字共三十有四)

7、之:①的(能以径寸之木)②代船舱(箬篷覆之)③指窗户(闭之)④指刻字的凹处(石青糁之)⑤指竖起的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8、奇:①qí奇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jī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9、绝:①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②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云:①句尾语气助词,可不译(盖大苏泛赤壁云)②说(孔子云)

11、并:①和(题名并篆文)②都(并怡然自乐)

12、语:①yǔ说话(如有所语)②yù告诉(此中人语云)

13、木:①木头(能以径寸之木)②树木(以至鸟兽、木石)

14:有:①有,与“无”相对(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15、而:①表承接(启窗而观)②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表转折,但是(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中轩敞者为舱。(3)盖大苏泛赤壁云。(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省略句:

(1)各隐(于)卷底衣褶中。(2)则题名(于)其上。(3)(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4)尝贻余核舟一(量词省略)

3、倒装句:

(1)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数词后置)

(3)其人视端容寂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整体感知:

本文细致地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赞美了雕刻家的奇巧技艺(或“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核舟记》说明顺序:空间顺序

3、文章结构:

核舟记:总起(1)→→→分述(2-5)→→→总结(6)

总起(1)介绍了王叔远雕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点明了“核舟”的主题。

分述(2-5)具体介绍了核舟的结构,舟上的情形。

总结(6)概括全文,赞颂技艺之精湛。

顺序:船中间(船舱):第二自然段: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布局。

船头(游览者):第三自然段:三个游览者的神情。

船尾(舟子):第四自然段:舟子的发型、神态、动作。

船背:第五自然段:题名和*。

4、本文写作特*:①观察细致,描写生动;②层次分明,重点突出;③富于想象。

5、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为什么要这样写?

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6、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物情态毕备

7、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嘻,技亦灵怪矣哉”

8、“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9、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作者真切地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10、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11、《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苏轼___。“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12、黄庭坚是宋朝的文学家,字鲁直。

13、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1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灵活精致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15、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抚鲁直背”一个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神态看出来。

16、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放浪形骸、超脱尘世、豁达开朗的*格特点。

17、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18、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轻松悠闲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专注平静。

19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20、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21、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阅读(2453)|评论(1)

第4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憎恶zēngwù书斋zhāi震悚sǒng诘ié问

(点拨:“憎”不要误读成zèng,“恶”、“诘”是多音字。)

2.解释下列词语。

(1)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2)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3.用恰当词语填空。

(1)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

(2)《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是鲁迅,选自《朝花夕拾》,你还能写出两篇出自这部散文集的题目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第7课背影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奔丧sāng差chāi使簌sù蹒跚pánshān

颓tuí唐箸zhù

点拨:注意多音字“丧”、“差”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满院狼(í)藉晶(íng)莹妥(tiē)帖

琐(xiè)屑

点拨:不要把“藉”误写为“籍”,“莹”误写为“萤”。

3.解释下列词语。

(1)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

(2)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3)赋闲:失业在家。

(4)勾留:短时间停留。

(5)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6)触目伤怀:看到(眼前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7)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8)颓唐:衰颓败落。

4.用恰当的动词填空。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作者朱自清。

第8课台阶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揩āi黏nián尴尬gāngà凹凼dàng

2.解释下列词语。

(1)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谈。

(2)大庭广众:人多而公开的场合。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天若放晴,穿堂风一吹,青石板比泥地干得快,父亲又用竹丝扫把扫了,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台阶》的作者是当代小说家李森祥。

第9课老王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取缔dì伛ǔ翳ì愧怍ū骷髅lóu

2.解释下列词语。

(1)凑合:将就。(2)滞笨:呆滞笨拙。

(3)愧怍:惭愧。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老王》的作者是当代女作家杨绛,她的丈夫钱钟书,著名学者、作家(称谓),是著名小说《围城》的作者。

第10课信客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脾pí气噩è耗文绉zhōu绉

伎俩ìliǎng吊唁àn

2.解释下列词语。

(1)接济:在物质上援助。

(2)噩耗:指亲近或敬的人死亡的消息。

(3)伎俩:不正当的手段。

(4)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妇女们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在信客家里诉说,信客铺纸磨墨,琢磨着句子。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的语句,郑重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颗破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向远方。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信客》的作者是著名学者余秋,选自《秋雨散文》。

第5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1、本文说明语言:准确,周密,简洁,生动优美,典雅。

2、说明方法:举例子(最多)

3、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现象引出原理(由表及里)

4、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更形象化

5、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说明以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预报农时的作用。

6、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7、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称为物候学。

8、物候现象的来临的决定因素(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时间因素)。

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十七奇妙的克隆

1、四个小标题:使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2、本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方法:引用,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做诠释

4、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以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以变成十株葡萄…(化高深为浅显易懂)

5、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繁殖。

6、凡来自一个祖先,无*繁殖出一个群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繁殖系”。

7、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克隆的实验)生物顺序

8、本节说明技术在不断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9、鲫鱼(鱼类)→蟾蜍(两栖类)→老鼠(哺乳类)(从低等到高等)

10、克隆绵羊“多利”标志着:○1标志着克隆技术取得了新的成就○2既是人类的福音,又是人类的噩兆。

11、克隆技术牵涉到伦理道德问题。

12、克隆技术的利:○1可以繁殖“高附加值牲畜”○2挽救珍稀动物○3防治人类疾病,延长人类寿命

……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拟物,强调其作用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恐龙无处不在

1、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

2、语言特*:①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多②多处运用了设问句

③采用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更加生动形象,明白如画。

3、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总领全文,是全文的逻辑基础)

4、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考古学、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

5、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举人们熟悉的例子来使概念更浅显易懂。

6、本文的*术语:使更有权威*,科学*

7、泛大陆(热带、温带)→*成四部分→南极大陆(其中一个)→极地

8、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的多么天衣无缝: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说的一个显而易见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

1、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也许”表示估计“最终”表明作者的信心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强调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同时体现了作者的幽默。

3、因为斯石英只有在撞击下才形成,所以由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推导出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

4、两文作比较: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原理)②说明方法举例子(最多)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③说明内容1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化石*板块构造说2用“斯石英”*恐龙灭绝是由撞击形成的

④说明语言逻辑*强,简明精炼,风趣幽默

十九生物入侵者

1、事理说明文通常用逻辑顺序

2、本文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

3、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生动形象的说明这一类“移民”会给人类和自然造成很大的危害)

4、生物入侵者的危害:1破坏生态系统

2造成经济损失没有天敌危害

3物种多样*遭破坏两个因素

不受同类食物竞争

5、不同科学家的不同态度:①经过“物竞天择”,可制约生物入侵者,达到新的平衡

②任由发展,会给当地的人类和自然造成重大的危害

二十落日的幻觉

1、第2段主要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形象,使文学*、可读*更强。

2、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过渡句,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第4段中“1871年……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强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4、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第5段开头部分)

5、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第6篇:八年级上册语文第知识点复习整理:核舟记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概括课文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王叔远的高超的微雕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主题。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写作者对雕刻家技艺的赞美

3、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核舟的形状、构造、舟上人物等的细致描绘,说明了“核舟”构思巧妙、雕刻精细的特点,赞美了微雕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