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戊午拜复职奉祠之命》古诗赏析

发布时间:2024-03-15 00:42:36

老退何曾说著官。今朝放罪上恩宽。便支香火真侍俸,更缀文书旧殿班。

扶病脚,洗衰颜。快从老病借衣冠。此身忘世浑容易,使世相忘却自难。

《鹧鸪天 戊午拜复职奉祠之命》古诗赏析

作品赏析【注释】

①词作于戊午年即庆元四年(1198),时稼轩罢居瓢泉。复职:指复集英殿修撰之职。奉祠:宋代设祠禄之官,除宰相执政兼领以示优礼外,老病废职之官,亦往往使任宫观职,俾食其禄。此指稼轩再主福建武夷山冲祐观。 韩侂胄当政,欲揽时望,对稼轩辈主战人氏略施恩泽,势之然也。而就稼轩言,年老久退,复职奉祠,无所欣喜,反有愕然不明就里之感。结韵两句感慨殊深,盖日后祸福,实难逆料。

②“老退”两句:谓君恩不期而至。

③“便支”两句:具叙奉祠复职事。

④“扶病脚”三句:虽老且病,犹得准备朝班衣冠诸事宜。

⑤“此身”两句:《庄子·天运》:“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第2篇:古诗词赏析之鹧鸪天

鹧鸪天

作者:黄庭坚

坐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1]。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2]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3]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4]。舞裙歌板[5]尽清欢[6]。黄花白发相牵挽[7],付与时人冷眼看[8]。

【注释】

[1]隐客:指隐居山野、不求功名的人。这里指隐居不做官的眉山人史应之。这首词是在酒席上史应之先做了一首词后,作者为了应答而做的。泛指钱塘江北岸的山,这里古时属于吴国。

[2]放:使,让。

[3]簪花:在头上戴花。古代不单女子簪花,男子也可以簪花。

[4]且加餐:暂且就多多吃饭。

[5]歌板:古代唱歌时用来打拍子的乐器。

[6]清欢:清雅闲适的欢乐,这里指没有官场中勾心斗角的单纯快乐。

[7]黄花:菊花。这句的意思是簪在头上的金黄菊花与白发相互缠绕。

[8]时人:指世俗中为名利趋炎附势、随泼逐流的人。这句的意思是,就让那些世俗之人冷眼看我的狂态吧。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他的词贴近自己的日常生活,常常用词前小序交代词作写作的时地情状。他晚年两次被流放到边远之地,任然傲岸不屈,许多词都表现刚直倔强的个*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酒宴上赠答之作,通篇写作者旷达疏狂的人生态度。起句写菊花盛开,清晨时正生寒意,如此凛冽景象中,作者劝慰:人生便该有酒相伴,不要让酒杯有片刻空的时候。之后便写作者本身狂态:风雨中横笛斜吹,酒醉后戴着花,连头冠都倒了过来。下片写此身商健康,便该多多吃饭享受人生,在歌舞声中享尽全不同于官场的单纯快乐。即使年岁渐长,白发已生,也可以戴着菊花肆意纵情,不必管那些世俗之人的鄙夷冷眼。

[古诗词赏析之鹧鸪天]相关文章:

第3篇:《鹧鸪》古诗赏析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这两句是说,在潇潇暮雨,落红片片的氛围中,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不能戏嬉自如,只能愁苦悲啼。喻意游子征人处于凄迷荒僻之地,听到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神伤。诗句妙在写出了鹧鸪的神韵,将鹧鸪与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

出自郑谷《鹧鸪》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①雨昏:下雨天空*沉。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

②黄陵庙:在湘*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哭吊,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

参考译文

温暖时节鹧鸪在平野嬉戏彩翼同齐,它品流之高形体之美可以接近山鸡。

黄昏时烟雨中从青草湖边迅疾飞过,落花时节躲在凄冷的黄陵庙里哭啼。

这悲鸣声游子乍听禁不住泪湿衣袖,佳人刚一唱起鹧鸪曲就已翠眉频低。

湘江水面广阔鹧鸪的叫声相呼相应,它们栖息在苦竹深处红日已经偏西。

赏析

《鹧鸪》是唐代诗人郑谷创作的一首咏物诗。此诗描绘了鹧鸪的外形和声音,表达游子的凄苦和强烈思归之情。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深得读者好评,作者也因此诗而时誉远播,人称“郑鹧鸪”。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这首诗开篇写鹧鸪的习*、羽*和形貌。用一“暖”字,便把鹧鸪的习*表现出来了。“锦翼”两字,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在诗人的笔下,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精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其嬉戏活动和与山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勒,从而启迪出丰富的联想。

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咏其声。然而诗人并不简单地摹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这一带既有黄陵庙的传说,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而诗人又蒙上了一层浓重伤感的气氛: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然而反复吟咏,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令人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五、六两句,看来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游子乍闻征袖湿”,是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最后,诗人笔墨更为浑成。鹧鸪啼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不知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乡。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世人誉之为“警绝”。

第4篇:《鹧鸪》古诗赏析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这两句是说,在潇潇暮雨,落红片片的氛围中,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不能戏嬉自如,只能愁苦悲啼。喻意游子征人处于凄迷荒僻之地,听到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神伤。诗句妙在写出了鹧鸪的神韵,将鹧鸪与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

出自郑谷《鹧鸪》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①雨昏:下雨天空*沉。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

②黄陵庙:在湘*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哭吊,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

参考译文

温暖时节鹧鸪在平野嬉戏彩翼同齐,它品流之高形体之美可以接近山鸡。

黄昏时烟雨中从青草湖边迅疾飞过,落花时节躲在凄冷的黄陵庙里哭啼。

这悲鸣声游子乍听禁不住泪湿衣袖,佳人刚一唱起鹧鸪曲就已翠眉频低。

湘江水面广阔鹧鸪的叫声相呼相应,它们栖息在苦竹深处红日已经偏西。

赏析

《鹧鸪》是唐代诗人郑谷创作的一首咏物诗。此诗描绘了鹧鸪的外形和声音,表达游子的凄苦和强烈思归之情。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深得读者好评,作者也因此诗而时誉远播,人称“郑鹧鸪”。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这首诗开篇写鹧鸪的习*、羽*和形貌。用一“暖”字,便把鹧鸪的习*表现出来了。“锦翼”两字,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在诗人的笔下,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精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其嬉戏活动和与山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勒,从而启迪出丰富的联想。

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咏其声。然而诗人并不简单地摹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这一带既有黄陵庙的传说,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而诗人又蒙上了一层浓重伤感的气氛: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然而反复吟咏,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令人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五、六两句,看来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游子乍闻征袖湿”,是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最后,诗人笔墨更为浑成。鹧鸪啼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不知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乡。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世人誉之为“警绝”。

第5篇:《鹧鸪天》诗词赏析

《鹧鸪天》

周紫芝

一点残红欲尽时,

乍凉秋气满屏帏。

梧桐叶上三更雨,

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

拨金猊,

那时同唱鹧鸪词。

如今风雨西楼夜,

不听清歌也泪垂。

赏析:

全词写秋夜怀思恋人。上片写秋夜听雨。首两句从视觉、感觉写秋夜的寂寞凄清。“梧桐”二句从听觉上写凄清,末了点明“别离”,离愁别恨全融合于景物之中,不见一点痕迹。下片追怀欢聚之乐。*琴,焚香,合唱情歌,何等温馨。结末两句再拽回思绪,又回到风雨凄凄的现实。昔与今,乐与哀反差强烈,更见情意深切。“不听”句呼应上片末句,更见抒情的婉曲与缠绵。

第6篇:《鹧鸪天》古诗词翻译赏析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

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芙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这两句写景有*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过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浮生”二字,化用《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

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