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4-03-13 17:40:57

一、说教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生活上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且借助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年级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说课稿

二、说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自己归纳出间隔数与树的棵数之间的规律。

2.能够借助图形分析,利用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简单植树的问题。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习惯。并且,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引导学生在观察、*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在生活中找间隔----在动手*作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会应用”的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脑、合作探究,并经历分析、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在教学上,我还借助媒体等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意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形成概念,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手中,还藏着怎样的数学知识呢,你们想了解一下吗?

2、伸出你们的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摆动手指,创设情境,一下子就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当学生发现,五根小指头之间,有四个间隔。这时,我就提出,诚聘环境设计师这一招聘启事,一下子就激发了所有学生兴趣,让同学们自己设计,并说出自己的方案,自己分析,发现规律,从而巧妙地引出:植树问题。

(三)、在发现中找规律

通过同学们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并给学生故意设置路障,知道指数的棵树,说两端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再次合作交流,合作交流-----质疑问难,这样,通过画一画,简单验证,学生就发现了发现规律,即(两端要种:棵数=间隔数+1),并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四)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未来让学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我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练习安排了以下两个层次:

1、课堂上,我针对一条线段上两端种树,出示了一道题生活中的植树问题,一段公路的两边都植树,让学生巩固通过动手*作和合作交流中得到的规律,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也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上楼、排队,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最后,课堂小结,让学生在总结体会这节课的收获,放飞学生思维,把数学教学融于千姿百态的生活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一份“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佳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一节数学课都是学生人生路上起飞的加油站!最终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第2篇:数学植树问题的说课稿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整个知识点的学习需要3至4个课时,本节课设计的是第一个课时的学习。

设计理念

以教材知识编排为基准,创造*地应用教材,改编教材题例,将复杂的植树问题进行简单化分解,实现知识点的各个击破,三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在对比中进行,通过最后的系统总结,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

教学目标

1、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和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及动手*作,认识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存在的关系,即:两端栽——植树棵树=间隔数+1;只栽一端——植树棵树=间隔数;两端不栽——植树棵树=间隔数-1。

2、引导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植树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存在的关系,即:两端栽——植树棵数=间隔数+1;只栽一端——植树棵数=间隔数;两端不栽——植树棵数=间隔数-1。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植树情景,发现并理解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教师:幻灯片、学习卡片

学具准备

学生:直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整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在收信后的回信过程中进行,具体环节如下:收到信(问题的产生)——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卡1进行动手*作、观察、推理等得出植树问题中两边栽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式——引导学生结合关系式解答——谈话引出新的问题(如果只栽一端)——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卡2进行动手*作、观察、推理等得出植树问题中只栽一端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式——引导学生结合关系式解答——谈话引出新的问题(两端不栽)——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卡3进行动手*作、观察、推理等得出植树问题中两端不栽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式——引导学生结合关系式解答——知识点的对比整理(回信)——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个小题)——拓展练习(结合学习知识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课堂小结(先让学生交流,再结合板书小结,最后进行知识点延伸铺垫)。

第3篇: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间距数+1=棵数,棵数-1=间距数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景、引入课题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

(课件出示)师: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我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4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2、举例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钟声…)

3、理解间隔数,引入课题。

在一条路上植树,每两棵树之间相等的段数叫间隔数(课件演示),每个间隔的长叫间距,研究间隔数和棵数之间关系的问题,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探究规律

1、出示招聘启事

在*场边,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一边种树,要求每隔5米栽一棵。特聘请校园设计师数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2、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师:(课件出示例题。)

师:谁能读一读?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求什么问题?你认为这道题中什么词语最关键?

(课件解释关键词语,加深学生理解)

师:你认为要求一共植树多少棵,关键是知道什么?(间隔数)那么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是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3、出示合作要求。

(1)教师讲解小组合作要求。

(2)学生4人小组开始合作学习,利用学具设计出植树方案。(可

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小组合作。

(4)小组作品展示,及小组评价。教师及时点评学生的设计方案,并及时鼓励学生。

(5)引导学生总结出在实际生活中的植树情况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两端都栽,第二种:只栽一端,第三种:两端都不栽。

4、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

(1)数一数:数出棵数和间隔数。

(2)比一比:比较出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

两端都要栽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棵数=间隔数+1)。

只栽一端时,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相同(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棵数=间隔数-1)。

三、课堂小结、反馈练习

1、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敲完?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植树问题中一条线段两端都植树的特征,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2)通过猜测*作,验证,交流的方式探究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

(3)从封闭曲线(方阵)中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观察、*作、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探究活动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并能够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基本规律的提炼和方法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学校旁边有一条长100米的小路,老师要在栽几棵树苗,想请你们当回小小设计师帮忙设计行吗?(行)今天我们来研究研究植树问题中的奥秘。

二、探究规律。

(一)1.出示题目

这条小路长100米,每5米栽一棵小树苗(两端要栽),一共可以栽多少棵?可能会有部分学生会马上列出算式:100÷5=20(棵)

①理解题意

a、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实物演示。

指一指哪里是小棒的两端?

说明:两端要栽就是小路的两头要种。

②学生动手*作。

拿出小棒,同桌间互相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

③同桌互相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

a、指名说一说:你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

上黑板上来摆给大家看一看。

b、数一数你们刚才摆的小棒,它们之间有几个间隔?一共摆了几根小棒?

c、间隔与种树的棵数有什么关系?

④师说明:开始大家算出的100÷5=20,这个20并不是表示可以栽20棵树,而是指共有20个间隔。

2.改变题目条件变为:

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请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理由。(可用线段图表示)

1.学生试解答

2.用小棒检验

3.说一说你的想法

间隔数与栽树的棵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试说后,教师小结。

4.基本练习:同学们做*,某竖行从第一人到最后一人的距离是24米,每两人之间相距2米,这一行 有多少人?

5.提高练习: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栽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二)出示例2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①“两馆间的小路”指的是哪一段?

②“小路两旁”指的是要栽几边?

2、学生互相合作,用小棒摆一摆

师提示:我们现在可以假设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18米,其它条件不变,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要求完成:

①你一共摆了几根小棒?

②每一边的小棒根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

这种情况属于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即植树棵数=间隔个数—1。

(三)用摆小棒的方法教学例3

教师小结:两端封闭的情况下   植树棵数=间隔个数

三、练习应用

1.一要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2.在教学楼前植树,每4米栽一棵,20米内可以在多少棵树?

四、课堂总结

第4篇:植树问题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第一部分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本单元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学生在学这个内容之前,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由于这种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学生容易在生活中找到相关的原型,因而也比较容易体会到探索规律的乐趣和成功感。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索,发现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尝试探索、实验、直观演示、观察、讨论等方法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

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两端都栽)。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植树问题(两端都栽)的数量关系,正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部分设计意图

1、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挖掘素材,以学生灵巧的小手为载体,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知道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具有植树问题本质特征的事件很多,要想了解植树问题,必须要知道间隔的问题。

2、本课是根据小学生知识获得与能力提高的心理特点设计的。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己积极地发现规律,经历思考、分析、发现、归纳、总结、验证、应用的过程,轻松地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结合生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形成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部分教学流程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游戏试探

二、引导探究,建立数学模型

三、回归生活,实践应用

四、评价体验,情感激新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游戏试探

让学生伸出自己的手,观察5个手指,有几个手指和几个间隔?其实在数学中也有许多像手上问题一样的数学问题。我们称之为“植树问题”。板书课题。从我们的双手引入间隔与间隔数,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也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究,建立数学模型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我设计了四个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活动一:呈现情景,出示问题

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两端都栽)老师利用课件介绍概念:

师问:这里的20是什么?(师:我们称为“总长”)

这里的“5”是什么?(师:我们也可以称为“间隔长”)

每两棵树间的这一段叫什么?(师指着“间隔”说:这是“间隔”)?

这里有几个“间隔”?(师:我们说“4”是“间隔数”)

“两端都栽”是什么意思?(师:用一支笔演示说:就是两头都栽。)

这是我就告诉同学们,“总长”、“间隔长”、“间隔数”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间隔数=总长÷间隔长,并板书。

接下来尝试猜测*,猜测是一种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

活动二:动手设计,激起兴趣

首先创设这一教学情境:为了美化学校环境,学校要在*场的东侧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旁种树,每隔4米种一棵,然后提出问题:一共可种多少棵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初步有自己的设计方案后,将自身的设计方案带到小组中交流,在合作时,再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变抽象为形象,就得出: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不同的设计方案,经过交流后,选择小组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当每个同学都了解了这三种方案后,教师再逐个进行分析,重点分析第一种方案“两端都种”,得出在这种情况下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是棵数=段数+1,由于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再经过教师的提炼,得出“两端都不种”这两种方案中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把一个复杂问题通过画图,讨论交流等多种方法,分解成了一个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活动三:验证规律

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

总长间隔长(米)间隔数(个)棵数(棵)

20米4两端都栽:

两端都不栽:

2两端都栽:

两端都不栽:

1两端都栽:

两端都不栽:

通过让学生在前面画图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以填表的形式,引导学生把关注焦点聚集到棵数与段数的关系上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使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探索这些数学概念之间的数量关系。

活动四:总结规律:“请同学们静静的来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到了什么?棵数与段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同学们很快的总结出:

两端都栽:

植树棵数=间隔数+1

两端都不栽:

植树棵数=间隔数-1

“这位同学用是这样表示的,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还能用另外一种方法表示吗?”同学们很快的又总结出:

两端都栽:

间隔数=植树棵数-1

两端都不栽:

间隔数=植树棵数+1

活动五:学生*完成例题。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应用反馈

1、变式练习

(1)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侧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两端都栽)

由于有前面概念和概念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解,学生已经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在这个例题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列式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

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两侧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两端都栽)

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侧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两端都不栽)

“同学们,两侧栽树是什么意思?两侧和两端又有什么区别呢?你能完成这道题吗?那我们做两侧栽树的题时千万不要忘了乘以2。”

通过相对数据较大、复杂的问题,引出学生不同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矛盾,从而要求解决问题,引起学生探究规律的欲望

(2)园林工人沿一条长210米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3)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2、拓展练习

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多长时间?

这些练习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主。使课内的学习活动得以延伸,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通过求“全长”“棵数”“间距”的变化练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使学有余力的同学学得更有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扩大视野:“植树问题”不仅仅用于“植树”,还有很多的问题解决方法与“植树问题”一样。

第四个环节:评价体验情感激新

1、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老师总结:“今天我们研究植树问题的两端栽树的情况,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端种一端不种”、“在封闭图形上种树”的情况,下节课我们接着研究其它的植树的情况。

第5篇:植树问题说课稿

教师在说课之前要认真写好说课稿。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植树问题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这个单元主要是为了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为了让学生对于植树问题有个整体感悟,建立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我们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在本节课上呈现了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情况,增加了课堂新课容量,在短暂的40分钟里如何让学生能有更大的收获,这又引发了我的思考,最好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围绕求“棵数”和“间隔数”不断地分析、比较,通过概括、抽象、寻找生活原型等各种方式,在学生头脑中建构数学模型。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知识水平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合作探究,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由现实问题到数学建模,理解并掌握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动手*作、初步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培养学生针对不同问题的特点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在探索、建模、用模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认识归纳规律对后续学习的重要*,培养学生探索归纳规律的意识,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实验探究、观察理解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并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育论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在生活中找间隔----在动手*作中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应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探究方法,使每个学生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通过对媒体的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意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形成概念,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说教学流程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

课始,我们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挖掘素材,以学生灵巧的小手为载体,以游戏为活动形式引入本课的学习,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从学生张开的小手上首次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间隔数是相差1的。这样选择是为了让学生在这简单的手指中,体会到只要处处留心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宽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涵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紧接着,我们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间隔其实是到处可见的,比如,上楼、排队、路边种的数……将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放在一起,就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让他们明白在不同的事物或不同的现象之间,是存在着相同的数学意义的,它们之间有着数学上的本质联系。

(二)精心安排、自主建模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虽然我选用书上的例题,但经过修改路长,而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近生活,出示开放*的植树问题,不规定种法,不规定间距。路长设为20米,我认为数据较小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和动手*作,如此修改的意图是,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情境,突现学生的知识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另外,利用学生探究的表格让学生发现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学生灵活的解决问题。

(三)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数学教师充满灵气的发挥,精彩的“亮点”和“创新”都是数学课堂教学必备的要素。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同时又要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当中,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第6篇:《植树问题》说课稿

一、说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

二、说学习目标:

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说学习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学习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学习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导入: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做*,上体育课都少不了要排队,你会不会派队呢?

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按照老师的要排队,谁愿意来?

出示要求:1面向老师排成一路纵队

2每两位同学之间相隔一米

告诉学生: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叫队伍的长,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叫间隔.

提问:这路纵队长几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我们把刚才的三位同学看成三棵树苗的话,那么三棵树苗之间有几个间隔?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排队人数比间隔多一,间隔比人数少一

2过度语: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3再次感悟: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左手,互相说说手指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比如: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如果我们把五个手指当成五棵小树苗的话,五棵树苗之间应有几个间隔呢?四个间隔在

几棵树苗之间呢?你能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

提问找生回答:如果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几个间隔?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那你们再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那20棵树呢?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4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指导学生读题: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7.刚才我们要求路的两端都要栽时,得出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知道了怎样求路的长度。如果知道了棵数与间隔数,你呢感求出路的长度吗?(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如果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还以这道题为例来研究一下:

(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分小组交流,也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

(3)反馈

(4)展示结果:两端不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方法解决,如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等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一根木头长10米,平均分成5段,每锯一段要8分钟,共要花多长时间?

2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3每隔6米种一棵树,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有多远?

4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

5公路一旁每隔50米有一根电线杆(包括两端)共10根,求路长?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不只在植树当中才有,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和两端都不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七、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但注重了学生动手*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又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但在练习时,很多题都是给出间隔和棵数,求路的长度。如: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

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练习题3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还不能融汇贯通,所以做起来有些难度。他们不明白从一楼到二楼算一层,很多学生认为楼梯的拐角处也该算一层,后来我在另一个班上课之前就先让学生分成小组,去观察,体验,感受,然后讨论,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就不会出现前面的问题了。还有一道时钟的问题,五时时钟敲响5下,需要8秒,12时时敲响12下,需要几秒?要想做好这类题,就得让学生明白,需要的时间应该是第一次钟响与第二次钟响间隔的时间。避免上节课出现问题的同时我还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质疑,让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重点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