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句式介绍

发布时间:2024-01-28 10:13:45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文言文的句式介绍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第2篇:介绍信格式介绍

导语:有关介绍信的格式,大家可以进行了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介绍信格式,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适用范围

介绍信适用于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工作来往所需,是一种较为正规的具有一定凭证作用的信件,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

1、学生到某单位实习或搞什么活动时,由所在院系开据介绍信。

2、国家机关人员外出调查或前往其它单位商讨大事时要带上介绍信。

3、一些商业单位在派人到别的单位推销宣传自己的产品时,也要带上介绍信。

4、一些单位在同其它单位进行业务交流时,若派新手前往接洽,则需带上介绍信。

5、推荐他人入学,为他人推荐工作或向他人求教问题而相互并不认识时,可写份介绍信。

介绍信种类

介绍信的分类方式可以有很多种,角度依据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不过一般来讲,介绍信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即手写式介绍信和印刷式介绍信。

1、手写式介绍信

手写式介绍信是一种较常见的介绍信,一般采用公文信纸书写或书写在机关、团体、单位自制的信笺上,最后只要加盖公章即可。

这是一种比较便捷的介绍信方式,但因其用纸、书写没有什么严格的要求,所以容易被人伪造,所以在更为正规的场合下可以少用这种介绍信。

2、印刷式介绍信

这是一种正式的介绍信,铅印成文,内容格式等已事先印刷出来,使用者只需填写姓名,单位,另加盖公章即可。

印刷式介绍信又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为有存根的介绍信,一种为不带存根的介绍*。

1)有存根的介绍信。通常一式两联,存根联由开介绍信一方留档备查,正式联由被介绍人随身携带。格式统一制作的介绍信使用时简单方便,只需填写个别内容,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是公用介绍信使用较多的一种。

2)不带存根的介绍信。内容格式同带存根的介绍信在正文的印制上无甚差别,也是随用随填,只是未留存根而已。

格式内容

(一)便函式的介绍信,用一般的公文信纸书写。包括标题、称谓、正文、结尾、单位名称和日期、附注几部分。

1.标题

在第一行居中写“介绍信”三个字。

2.称谓

另起一行,顶格写收信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姓名后加“同志”、“先生”、“女士”等称呼,再加冒号。

3.正文

另起一行,开头空两格写正文,一般不分段。一般要写清楚:(1)派遣人员的姓名、人数、身份、职务、职称等。(2)说明所要联系的工作、接洽的事项等。(3)对收信单位或个人的希望、要求等,如“请接洽”等。

4.结尾

写上表示致敬或者祝愿的话,如“此致敬礼”等。

5.单位名称和日期

6.附注

注明介绍信的有效期限,具体天数用大写。

在正文的右下方写明派遣单位的名称和介绍信的开出日期,并加盖公章。日期写在单位名称下方。

(二)带存根的介绍信,这种介绍信有固定的格式,一般由存根、间缝、本文三部分组成。

1.存根

存根部分由标题(介绍信)、介绍信编号、正文、开出时间等组成。存根由出具单位留存备查。

2.间缝

间缝部分写介绍编号,应与存根部分的编号一致。还要加盖出具单位的公章。

3.正文

本文部分基本与便函式介绍人相同,只是有的要标题下再注明介绍信编号。

兹介绍我公司         同志等        人(系我公司),前往贵处联系,请接洽。

此致

敬礼!

公司(盖章)

年月日

兹介绍       等       名同志前往你处,联系       ,请接洽并予协助。

此致

敬礼!

有限期     天

签发单位

(盖章)

年月日

第3篇:介绍信常用句式

常用句式:

1.Pleaseallowmetointroducetoyouthebearerofthisletter.请允许我向你引见这封信的持有人。

2.Wehavegreatpleasureinintroducingtoyou,bythisletter...通过此信,我们十分高兴地向您介绍……(某人)。

3.Itgivesusgreatpleasuretointroducetoyou,thebearerofthisletter...我们十分高兴地向您介绍该信件的持有人……(某人)。

4.Anythingyoucoulddoforhimwillbeverymuchappreciated.我们对您将为他做的任何事表示感谢。

5.Anyassistanceyoumayrendertohimwillbehighlyappreciated.我们将十分感谢您可能给予他的任何帮助。

6.Thankyouinadvanceforanyassistanceinthismatter.先行感谢您对此事的任何帮助。

7.I'dbemostgratefulifyoucould...如果您能……,我将不胜感激。

8.Ishallconsideritagreatfavorifyouwill...如果您愿意……,就是帮了我大忙。

第4篇:介绍信格式介绍

介绍信格式

介绍信是用来介绍联系接洽事宜的一种应用文体,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派人到其他单位联系工作、了解情况或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时用的函件,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使用介绍信,可以使对方了解来人的身份和目的,以便得到对方的信任和支持。

一、介绍信的种类

介绍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便函式的介绍信,一种是带存根的介绍信。

二、介绍信的格式写法

(一)便函式介绍信。

用一般的公文信纸书写。包括标题、称谓、正文、结尾、单位名称和日期、附注几部分。

1.标题

在第一行居中写“介绍信”三个字。

2.称谓

另起一行,顶格写收信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姓名后加“同志”、“先生”、“女士”等称呼,再加冒号。

3.正文

另起一行,开头空两格写正文,一般不分段。一般要写清楚:(1)派遣人员的姓名、人数、身份、职务、职称等。(2)说明所要联系的工作、接洽的事项等。(3)对收信单位或个人的希望、要求等,如“请接洽”等。

4.结尾

写上表示致敬或者祝愿的话,如“此致敬礼”等。

5.单位名称和日期

6.附注

注明介绍信的有效期限,具体天数用大写。

在正文的右下方写明派遣单位的名称和介绍信的开出日期,并加盖公章。日期写在单位名称下方。

(二)带存根的介绍信。

1.存根

存根部分由标题(介绍信)、介绍信编号、正文、开出时间等组成。存根由出具单位留存备查。

2.间缝

间缝部分写介绍编号,应与存根部分的编号一致。还要加盖出具单位的公章。

3.正文

本文部分基本与便函式介绍人相同,只是有的要标题下再注明介绍信编号。

三、介绍信的写作要求

1.接洽事宜要写得具体、简明。

2.要注明使用介绍信的有效期限,天数要大写。

3.字迹要工整,不能随意涂改。

四、介绍信格式

【行政关系介绍信格式】

(___)字第___号

___________:

兹介绍____________同志等____________名到你单位分配工作,请予接洽为荷。

盖章机关

(附名单)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实习介绍信格式】

__________单位负责同志:

您好!

____________同学是我院__________*20____级学生,今去贵单位联系*实习事宜,请接洽。

*实习是我院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习得实践经验,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习工作。为此,诚恳地希望贵单位给予大力支持和协助,使学生切实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同时,在实习过程中,请按照贵单位规章制度的要求,对学生严格教育管理,并在实习结束时对学生的实习情况给予鉴定。最后,对贵单位为培养人才所作的重要贡献和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此致敬礼!

__________学院

_____年____月___日

第5篇:介绍信格式介绍

介绍信格式

介绍信是用来介绍联系接洽事宜的一种应用文体,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派人到其他单位联系工作、了解情况或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时用的函件,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使用介绍信,可以使对方了解来人的身份和目的,以便得到对方的信任和支持。

一、介绍信的种类

介绍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便函式的介绍信,一种是带存根的介绍信。

二、介绍信的格式写法

(一)便函式介绍信。

用一般的公文信纸书写。包括标题、称谓、正文、结尾、单位名称和日期、附注几部分。

1.标题

在第一行居中写“介绍信”三个字。

2.称谓

另起一行,顶格写收信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姓名后加“同志”、“先生”、“女士”等称呼,再加冒号。

3.正文

另起一行,开头空两格写正文,一般不分段。一般要写清楚:(1)派遣人员的姓名、人数、身份、职务、职称等。(2)说明所要联系的工作、接洽的事项等。(3)对收信单位或个人的希望、要求等,如“请接洽”等。

4.结尾

写上表示致敬或者祝愿的话,如“此致敬礼”等。

5.单位名称和日期

6.附注

注明介绍信的有效期限,具体天数用大写。

在正文的右下方写明派遣单位的名称和介绍信的开出日期,并加盖公章。日期写在单位名称下方。

(二)带存根的介绍信。

1.存根

存根部分由标题(介绍信)、介绍信编号、正文、开出时间等组成。存根由出具单位留存备查。

2.间缝

间缝部分写介绍编号,应与存根部分的编号一致。还要加盖出具单位的公章。

3.正文

本文部分基本与便函式介绍人相同,只是有的要标题下再注明介绍信编号。

三、介绍信的写作要求

1.接洽事宜要写得具体、简明。

2.要注明使用介绍信的有效期限,天数要大写。

3.字迹要工整,不能随意涂改。

四、介绍信格式

【行政关系介绍信格式】

(___)字第___号

___________:

兹介绍____________同志等____________名到你单位分配工作,请予接洽为荷。

盖章机关

 

【实习介绍信格式】

__________单位负责同志:

您好!

____________同学是我院__________*20____级学生,今去贵单位联系*实习事宜,请接洽。

*实习是我院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习得实践经验,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习工作。为此,诚恳地希望贵单位给予大力支持和协助,使学生切实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同时,在实习过程中,请按照贵单位规章制度的要求,对学生严格教育管理,并在实习结束时对学生的实习情况给予鉴定。最后,对贵单位为培养人才所作的重要贡献和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此致敬礼!

第6篇: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介绍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如:“鲁迅是绍兴人。”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

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

“刘备者,天下枭雄也。”(“者也”双用)

“刘备者,天下枭雄。”或“刘备,天下枭雄也。”(“者也”单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不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者也”合用)

2.“……是……”格式。“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如: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

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吾翁即汝翁。”(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汉书、项籍传》

“此则岳阳楼之在观也。”《岳阳楼记》

“吾村十里皆平原。”《冯婉贞》

5.否定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如:

“是时,曹*遗权书。”(这时曹*送给孙权一封信。)《赤壁之战》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进水里的地方。)《刻舟求剑》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来表示。为方便学习,我们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标志被动和意念被动。

(一)标志被动主要有四类标志。

1.于(乎)式,即“动词+于(乎)+主动者。

介词“于(乎)”用在动词后表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受制于人。

2.“……见……”,“见……于……”式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3.“为……”“为所……”“为……所……”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先发者制人,后发者为人所制。《项羽列传》

4.……被……(在文言中较为少见)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孔雀东南飞》

(二)意念被动

没有表示被动的介词出现,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如: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项脊轩志》

洎牧以谗诛。《六国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

三.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句。

在汉语的语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但有时因为表达的特殊需要而出现倒装现象。现代汉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一般是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

在现代汉语中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也经常用主谓倒装句式。如:

太不聪明了,孩子!

(二)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的条件,缺一不可。疑问代词有孰、何、谁、曷、安、奚、恶、胡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例句:

子将安之?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论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2.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非、弗、勿”或否定*无定代词“莫”。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你不想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与国也〉〉

以为天下莫己若者。〈〈秋水〉〉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3.一般句式中的代词宾语的前置。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中。如:〈〈论语〉〉

4.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前置。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5.用“之”“是”来提宾。如:

何陋之有?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其斯之谓与!

无乃尔是过欤!

(三)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语有时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者为了使句子更流畅顺口。

1.数量*定语的后置。

数量词作定语往往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如: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2.定语后置的标志。“者”(译为……的)、“之”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