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结束浮云骏》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24-03-08 14:04:50

《塞下曲·结束浮云骏》作者是唐朝文学家高适。其全文古诗如下: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塞下曲结束浮云骏》全诗赏析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赏析】

此诗描写前半部分描写了壮丽的沙场征战之景,渲染了一种宏阔悲壮的氛围。后半部分则是表达了作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万死不辞,要成为描像麒麟阁的立功之臣,并且十分嘲笑那些文臣,只会读经书,不能真的杀敌报国,可叹这些文人参不透这点的话只会白白的衰老而去,不能名留青史。本诗表达了作者的豪壮之情,立功报国的雄心壮志。手法大气豪壮,宏大辽阔之气尽显。

第2篇:《塞下曲结束浮云骏》全诗赏析

塞下曲·结束浮云骏

唐·高适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注释】

1、作于从*哥舒翰幕府期间。塞下曲:新乐府杂题。

2、结束:装束,指备马。浮云:良马名。

3、天子怒:皇帝威怒的*令。《诗·大雅·常武》:“王奋厥武,如震如怒。”

4、殷:雷声,语出《诗·召南·殷其雷》。雷殷地:形容鼓声震地。

5、火:指旗红如火。

6、“日轮”句:用鲁阳公事。

7、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东北部。唐时临吐蕃东北边境。

8、黑山:即杀武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南百里。为唐代北方边塞。

9、太白:即金星。

10、旄头(máotóu):即昴星。星名。二*宿之一。

11、明光宫:汉宫名。据《三辅黄图》,甘泉宫、北宫中皆有明光宫。此泛指朝廷宫殿。

12、一经:《易》、《诗》、《书》、《春秋》、《礼》五经中的一种。汉代五经各立博士,其解释繁琐,耗尽毕生精力,只能读通一经,故有“皓首穷经”之说。唐代取士有“明经”一科,“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新唐书·选举志》)。此处穷经泛指读书仕进。

名句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这两句是说,万鼓齐鸣,好像雷声震天动地;千旗飘扬,如烈火般迎风招展。以“万鼓”、“千旗”极写*威之壮。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了边疆的征战生活

简析:

此诗描写前半部分描写了壮丽的沙场征战之景,渲染了一种宏阔悲壮的氛围。后半部分则是表达了作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万死不辞,要成为描像麒麟阁的立功之臣,并且十分嘲笑那些文臣,只会读经书,不能真的杀敌报国,可叹这些文人参不透这点的话只会白白的衰老而去,不能名留青史。本诗表达了作者的豪壮之情,立功报国的雄心壮志。手法大气豪壮,宏大辽阔之气尽显。

【赏析】

《塞下曲》是一首五言乐府诗,写于诗人在哥舒翰幕府时。抒发壮志,决心建功的激昂情绪,是这首诗的主题。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开篇二句,诗人就将一个装束齐备,身跨战马,疾驰如飞的勇士形象突兀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诗歌一开始就具有挟天风海而来之势,显得奇警迅猛。三、四句再从“天子怒”,“将*雄”两方面予以渲染。“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战国策·魏策》),其威力可想而知。当然,这其中也包括皇帝灭敌的怒威和发布的征讨命令。这样,勇士的赴敌就更正义凛然。再加上“将*”的雄武,愈发增加了胜利的信心和立功的热望。开始四句,痛快豪壮,层层蓄势,将勇士的形象渲染得气势如虹,这样就使下文“快战”场面的出现水到渠成。

“万鼓雷殷地”以下八句,将主人公赴敌过程的细节一概省略,直写战阵的壮阔,同时加以生动的夸张和想象,渲染大战的激烈和唐*的英勇。且看:万鼓齐鸣,犹如惊雷震天动地;千*万马,红旗飞扬,恰似烈火借助风威。战士们精诚贯日月,使其留驻空中;“阵云”冲山岳,群峰为之晃动。在这样骁勇的*队面前,没有什么敌人不能战胜。“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二句,连用二个典故(“太白”为将星,旄头为胡星,这里分别代指唐*和敌人。见《史记·天官书》),但语极精炼。以一“酣”(痛快)一“罢”写战斗过程,以一“高”一“空”的对比写战斗结果,大有楚霸王项羽东城快战之雄风。其高屋建瓴之势,将唐朝将士们无可比拟的声威,战斗中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渲染得恰如其分。文势至此,陡然收住,而折入对主人公心胸的袒露,与起首相呼应。

自“万里不惜死”以下八句,感情突破陡立的闸门,冲天而起,再奋逸响。因参战的主人公的理想是到金戈铁马的战场上去建立功勋,是以“万里不惜死”以得到“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的封赏。因此,他为这撼天动地的战斗场面所鼓舞,为自己能建功立业、凯旋受赏而欣喜若狂。自然,皓首穷经、老于牖下的书生生活,他是不屑一顾的,因而以“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这样的豪语,将主人*边定远的壮志、豪放不羁的精神,如狂飙勃发般地倾泻出来。

高适喜欢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抒情,但并非言之无物的空喊大叫,以至于“流入叫嚣”。而是以饱含感情的语言,率直地表现诗人的深刻感受。以充实的思想内容,强大的感情激流去冲击读者的心灵。诗中汹涌奔腾的感情,如峰峦迭起,又一气贯注,毫无衰减,如骏马驻坡,不可羁勒,直至卷起连天高潮。真不知诗人胸中有几多“江河之水”耶!

与豪放的感情相适应,是语言的遒健,想象的瑰奇和飞动。诗中的“浮云骏”、“天子怒”、“将*雄”、“阵云匝”、“兵气冲”、“大笑向文士”等语句不仅孔武有力,而且具有瑰伟的姿态和飞动的灵魂,使抽象的感情变得十分生动具体。同时,全诗选用易于表达乐观豪放之情的乐韵,亦增加了诗歌的奔放之势。

第3篇:《塞下曲结束浮云骏》的原文翻译及注释

《塞下曲·结束浮云骏》作品介绍

《塞下曲·结束浮云骏》的作者是高适(高?),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1卷第2首。

《塞下曲·结束浮云骏》原文

塞下曲·结束浮云骏

作者:唐·高适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塞下曲·结束浮云骏》注释

1、作于从*哥舒翰幕府期间。塞下曲:新乐府杂题。

2、结束:装束,指备马。浮云:良马名。

3、天子怒:皇帝威怒的*令。《诗·大雅·常武》:“王奋厥武,如震如怒。”

4、殷:雷声,语出《诗·召南·殷其雷》。雷殷地:形容鼓声震地。

5、火:指旗红如火。

6、“日轮”句:用鲁阳公事。

7、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东北部。唐时临吐蕃东北边境。

8、黑山:即杀武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南百里。为唐代北方边塞。

9、太白:即金星。

10、旄头(máotóu):即昴星。星名。二*宿之一。

11、明光宫:汉宫名。据《三辅黄图》,甘泉宫、北宫中皆有明光宫。此泛指朝廷宫殿。

12、一经:《易》、《诗》、《书》、《春秋》、《礼》五经中的一种。汉代五经各立博士,其解释繁琐,耗尽毕生精力,只能读通一经,故有“皓首穷经”之说。唐代取士有“明经”一科,“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新唐书·选举志》)。此处穷经泛指读书仕进。

《塞下曲·结束浮云骏》赏析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开篇二句,诗人就将一个装束齐备,身跨战马,疾驰如飞的勇士形象突兀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诗歌一开始就具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显得奇警迅猛。三、四句再从“天子怒”,“将*雄”两方面予以渲染。“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战国策·魏策》),其威力可想而知。当然,这其中也包括皇帝灭敌的怒威和发布的征讨命令。这样,勇士的赴敌就更正义凛然。再加上“将*”的雄武,愈发增加了胜利的信心和立功的热望。开始四句,痛快豪壮,层层蓄势,将勇士的形象渲染得气势如虹,这样就使下文“快战”场面的出现水到渠成。

“万鼓雷殷地”以下八句,将主人公赴敌过程的细节一概省略,直写战阵的壮阔,同时加以生动的夸张和想象,渲染大战的激烈和唐*的英勇。且看:万鼓齐鸣,犹如惊雷震天动地;千*万马,红旗飞扬,恰似烈火借助风威。战士们精诚贯日月,使其留驻空中;“阵云”冲山岳,群峰为之晃动。在这样骁勇的*队面前,没有什么敌人不能战胜。“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二句,连用二个典故(“太白”为将星,旄头为胡星,这里分别代指唐*和敌人。见《史记·天官书》),但语极精炼。以一“酣”(痛快)一“罢”写战斗过程,以一“高”一“空”的对比写战斗结果,大有楚霸王项羽东城快战之雄风。其高屋建瓴之势,将唐朝将士们无可比拟的声威,战斗中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渲染得恰如其分。文势至此,陡然收住,而折入对主人公心胸的袒露,与起首相呼应。

自“万里不惜死”以下八句,感情突破陡立的闸门,冲天而起,再奋逸响。因参战的主人公的理想是到金戈铁马的战场上去建立功勋,是以“万里不惜死”以得到“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的封赏。因此,他为这撼天动地的战斗场面所鼓舞,为自己能建功立业、凯旋受赏而欣喜若狂。自然,皓首穷经、老于牖下的书生生活,他是不屑一顾的,因而以“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这样的豪语,将主人*边定远的壮志、豪放不羁的精神,如狂飙勃发般地倾泻出来。

高适喜欢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抒情,但并非言之无物的空喊大叫,以至于“流入叫嚣”。而是以饱含感情的语言,率直地表现诗人的深刻感受。以充实的思想内容,强大的感情激流去冲击读者的心灵。诗中汹涌奔腾的感情,如峰峦迭起,又一气贯注,毫无衰减,如骏马驻坡,不可羁勒,直至卷起连天高潮。真不知诗人胸中有几多“江河之水”耶!

与豪放的感情相适应,是语言的遒健,想象的瑰奇和飞动。诗中的“浮云骏”、“天子怒”、“将*雄”、“阵云匝”、“兵气冲”、“大笑向文士”等语句不仅孔武有力,而且具有瑰伟的姿态和飞动的灵魂,使抽象的感情变得十分生动具体。同时,全诗选用易于表达乐观豪放之情的乐韵,亦增加了诗歌的奔放之势。

《塞下曲·结束浮云骏》作者介绍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蓝(今河北沧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后客居梁、宋等地,曾与李白、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任侍御史,谏议大夫。肃宗时,历任淮南节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大都督府长史等职。代宗时官居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高适的诗全集栏目。()

高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大多写边塞生活。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高常待集》。

《塞下曲·结束浮云骏》繁体对照

卷211_2塞下曲高?

?束浮??,翩翩出?娜帧?/p>

且?{天子怒,?倚?④?雄。

?鼓雷殷地,千旗火生?。

日??霜戈,月魄?业窆??/p>

青海??匝,黑山兵??_。

?鸷ㄌ?赘*?鹆t旄?空。

??不惜死,壹朝得成功。

??d麒麟?,入朝明光?m。

大笑向文士,壹?何足?。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第4篇:塞下曲诗词赏析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唐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

①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赏析】:

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中一日的生活,其*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第5篇:《塞下曲》唐诗赏析

《塞下曲》的作者是李益,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83卷。李益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塞下曲》唐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塞下曲

作者:唐·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注释】

①伏波:东汉马援官陇西太守、伏波将*。

②裹尸还:《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③只轮:《春秋公羊传》载:嘻公三十三年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崤,“晋人与姜戎要之崤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返)者”。海窟:当指塞外胡族所居极远之地。

④一箭射天山:《旧唐书·薛仁贵传》:“时(突厥)九姓有众十馀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箭,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中歌曰:‘将*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九姓自此衰弱,不复更为边患。”

【作者介绍】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公元820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塞下曲》唐诗赏析]相关文章:

第6篇:塞下曲诗歌赏析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戎昱的组诗《塞下曲》中的第六首,即最后一首。其它五首都是五言六句的古诗,这一首是五言律诗。此题一作《塞上曲》,唐新乐府辞,属《横吹曲》。

在唐代,边塞诗作很多,或写气候的酷寒,或勾勒山势的险峻,或渲染战斗的激烈等等,以显征战之苦。而此诗着重在描写人物,通过刻画一位戍边老将的形象,表现了经久不息的残酷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寄寓了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赏析】

这首诗不仅句法富有变化,而且用字也特别凝炼、准确、形象。动词“凋”字,用以表示北风对白草的强大威力,“飞”字用来说明烟尘的接连不断和弥漫无际,都极为有力、准确。形容词“重”字、“深”字,更具有双重含义,不仅写出霜重、年深的情况,而且进一步表示出边将内心的深重痛苦,十分形象而又含蓄。前人评价戎昱的诗“滥觞晚唐”,就是指其遣词造句严整工稳而言,但诗人的“匠心”表现在诗中却堪称羚羊挂角不着痕迹。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点染了边塞紧张的战场气氛,据《汉书·西域传》王先

谦补注谓白草春兴新苗与诸草无异,冬枯而不萎,*至坚韧。白草为北风所凋,其风之大,其气之寒,可以想见。另外《诗经·邶风·北风》有北风其凉,雨雪其?,朱熹在《诗集传》中认为北风是象征国家的危乱,所以此处也指边境形势十分险恶,下句紧接着写外族*队正在加紧寇边,步步向要塞逼近,*情非常紧急。??,马走得很快的样子。这两句,把边塞的环境,沙场的气氛形象生动,显得笔势凌健。虽然边将这个形象还没有出场,却做足了烘衬和铺垫之功。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着力刻画边将的形象,表现其久戍不归的痛苦心理: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在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月光照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凝望着秋空中的明月,不禁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人,心中涌起一阵凄楚之情。渐渐地,他的铁衣上凝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花,他相依为伴的战马不时发出嘶鸣,似乎也在感叹戍边的岁久年深。秋月本为寻常之物,但与戍楼联系起来,就暗示出了边将的思家之念。铁衣是边将随时披戴之物,覆以重重的霜花,足见边地之苦寒,边将的心情也可想而知。战马,更是边将不可须臾分的伙伴,连牲口也苦于久戍边地,更不必说人了。四句诗中,作者选取了与人物紧密相关的景物、事物,使之不着痕迹地高度融合,组成形象的画面,而人物的心情,也从画面中自然流出,收到了感动人心的效果。

这四句诗在句法上也很有特*。前两句诗是两个名词*词组,中心词是月和心,而读者却可以从与心字相对的月中去体味、领悟丰富的含义,使得诗句极为简练、含蓄。后两句又变换句法,改为主谓结构,重点突出了铁衣和战马,实际上突出了对边将形象的塑造。这种句式上的变化,既强调了重点,突出了形象,又带来了节奏上的轻重变化,读来更富节奏感,表现了作者娴熟精湛的技巧。

最后两句,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是诗人从边将的形象中自然引发出来的深深的感叹,表达了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恶。卢龙塞,古地名,三国魏称卢龙郡,在今河北迁安县西。此地形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唐置卢龙节度使,以抵御突厥、契丹、回纥的入侵,战火始终未断。作者从月夜戍楼中的老将,联想到了久远的历史,想到残酷的战争至今不息,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苦难。本诗针对当时唐帝国对边防的无能,久久不能平息边患,因而使得将老兵疲,给将士带来了痛苦,具有讽喻作用。如果说,第一联只是展示老将出场的背景,为人物形象的出现作铺垫,那么尾联就是在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之后,作者对其内心所作的更深层次的解剖和引申,使思想在形象的基础上得到了自然的升华,从而揭示出更为深远的意义。首尾两联互相照应,互相补充,互相生发,又使得中间两联所描写的老将的形象更为生动,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不仅句法富有变化,而且用字也特别凝炼、准确、形象。动词凋字,用以表示北风对白草的强大威力,飞字用来说明烟尘的接连不断和弥漫无际,都极为有力、准确。形容词重字、深字,更具有双重含义,不仅写出霜重、年深的情况,而且进一步表示出边将内心的深重痛苦,十分形象而又含蓄。前人评价戎昱的诗滥觞晚唐,就是指其遣词造句严整工稳而言,但诗人的匠心表现在诗中却堪称羚羊挂角不着痕迹。

【作者简介】

戎昱,(744~800)唐代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桂州刺史李昌?u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夜》较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