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介绍

发布时间:2024-03-06 11:26:14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中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介绍

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蒙后省

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

第2篇: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省略主语

例: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我)还自扬州——《伤仲永》

(他们)见余,大喜曰——《湖心亭看雪》

(高山)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

(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余)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溪泉)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守丞死,(起义*)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殿下)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吾)由是感激——《出师表》

(子)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此人)必为有窃疾也——《公输》

(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二)省略谓语

例: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陈涉自立为将*,(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三)省略宾语

例:

问(之)所从来——《桃花源记》

便要(之)还家——《桃花源记》

使(之,身子)与台齐——《童趣》

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

愿为(此)市鞍马——《木兰诗》

投(之)以骨——《狼》

日光下澈(潭水)——《小石潭记》

醒能述(之)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上使(之)外将兵——《陈涉世家》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用者——《陈涉世家》

独守丞与(之)战谯门中——《陈涉世家》

与(之)俱来——《隆中对》

将以(之)攻宋——《公输》

货恶其弃(之)于地也——《大道之行也》

(四)省略介词“于”

例:

场主集薪(于,在)其中——《狼》

吾既已言之(于,对)王矣——《公输》

驱之(于)别院——《童趣》

与同人饮(于)楼上——《山市》

彼其受之(于)天也——《伤仲永》

予独爱莲之出(于,从)淤泥而不染,濯(于,在)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各隐(于,在)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饮食百物皆倍穹(于,比)常时——《观潮》

急湍甚(于,比)箭。——《与朱元思书》

寓(于,在)逆旅——《送东阳马生序》

坐(于,在)潭上——《小石潭记》

得之(于,在)心而寓之(于,在)酒也——《醉翁亭记》

独守丞与战(于,在)谯门中——《陈涉世家》

然足下卜之(于,向)鬼乎——《陈涉世家》

一厝(于,在)朔东,一厝(于,在)雍南——《愚公移山》

(五)省略量词

古汉语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而省略量词。

例:

船头坐三(个)人——《核舟记》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

一(个)男附书至,二(个)男新战死——《石壕吏》

第3篇:中考语文复习策略介绍

【考点解读】

对成语运用的考核,是中考的一个典型考点,它体现了考生的积累和运用能力,其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①正确理解与运用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成语;②辨析常用成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③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和所携带的故事意义;④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辨析常用成语的感*彩;⑤根据具体的语境意义写出成语,理解成语中加点字的含义。考查的依据主要是在学生所学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成语,试题载体主要来自于课外。

【题型分析】

成语考查的题型主要有三种:①书写题:根据拼音写出成语中空缺的汉字,②选择题:从不同的选项中选出运用成语正确或错误的一个选项,③主观运用题:用指定的一个成语造句或用指定的几个成语围绕一个中心写语段。

【试题探究】

一、准确识记成语

成语是在长期使用中逐渐形成的,是“约定俗成”的产物。其词型固定,词义也相对稳定,每一个字不得任意换用和增减。所以,要求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准确牢记成语。

例1(2009娄底)先将成语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或更正错别字后的正确字写在括号内,再用正楷或行楷把成语抄写在田字格里。

忍俊不jīn()chà紫嫣红()言简意该()不屑置辨()

二、根据解释写成语

成语也有意义相近的现象,但在一定的语境里,一个意义解释往往只对应一个成语。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对成语非常熟悉,即要记住成语又要理解其意思。

例2(2009恩施)根据句中画线部分的意思,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成语。

(1)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啊!()

(2)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声震

第4篇:高考语文文言文中的省略句类型

1.省主语,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第5篇:高考语文文言文中的省略句专项提升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的重头戏,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经常发现它有省略的成分,如果你不知道它省略了什么成分,就不能真正读懂文言文。在考试中,文言文省略常出现在翻译中,翻译时没补出省略部分,否则就得扣分。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文言文中在哪些地方会出现省略情况。

1.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第6篇:关于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1.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