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翻译的九种方法

发布时间:2024-03-05 10:09:09

保留法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具等,可保留不变。例如:

小学文言文翻译的九种方法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勾践灭吴》)

——“越王”是官名,“勾践”是人名,“会稽”是山名,翻译时保留不变。全句可译为“越王勾践退守在会稽山上”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是时间,“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全句可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季,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补充法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省略现象,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份。例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动词“告”的后边省略了代词“之”,全句可译为“项伯于是连夜骑马奔驰到刘邦的*营,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

荆州之民附曹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动词“逼”后边省略了介词“于”,全句可译为“荆州的百姓依附曹*的原因,是被他的兵势所逼罢了”

删除法

删去不译的词。例如: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夫”是发语词,译时应删去。全句可译为“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逍遥游》)

——“之”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不译,应删去,句可译为“鹏鸟飞往南海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

替换法

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例如: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而”“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全句可译为“你爹回来,自会和你再算账的”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将伐颛臾》)

——“邦”应换成“国家”。全句可译为“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好好把守“

调整法

文言文中变式句(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较多,翻译时,这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例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不余欺”调整为“不欺余”。全句可译为“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调整为“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全句译为“大宦官魏忠贤作乱时,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官吏,*这么大,能有几人呢?”

选择法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较为常见,因此,选择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例如: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兵”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五条:a.兵器;b.士兵;c.*队;d.*事;e.战争。这个句子用a项最恰当。全句译为“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旗帜”。

去今之墓而葬焉,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去”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四条:a.离开;b.废除;c.距离;d.前往。这个句子用C项最恰当。全句可译为“距现在修墓并将他们安葬在这里,那时间只有十一个月罢了。”

灵活法

遇到活用词时,应灵活地译出该词的活用意义。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水”译为“游泳”。名词活用为动词,全句可译为“借助船只远行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一”译为“统一”,数词活用为动词全句可译为“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固定法

文言文中的固定格式有固定的译法。例如: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无乃……与”是固定格式,译为恐怕……吧”全句可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其李将*之谓也?(《李将*列传》

——“……之谓也”是固定格式,译为“说的就是……吧!”全句可译为“大概说得就是李将*吧?”

意译法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

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

——举起马鞭子驾御天下。(直译)

——用武力来统绐各国.(意译)

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直译)

——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已有.(意译)

在实际运用中,上述九种翻译的方法往往要结合使用,要注意各个不同方面的要求,才能辩清词义,译出忠实原文、表意明确语言而又通畅的好句子来。

第2篇:小学文言文翻译的九种方法

保留法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具等,可保留不变。例如: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勾践灭吴》)

——“越王”是官名,“勾践”是人名,“会稽”是山名,翻译时保留不变。全句可译为“越王勾践退守在会稽山上”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是时间,“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全句可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季,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补充法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省略现象,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份。例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动词“告”的后边省略了代词“之”,全句可译为“项伯于是连夜骑马奔驰到刘邦的*营,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

荆州之民附曹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动词“逼”后边省略了介词“于”,全句可译为“荆州的百姓依附曹*的原因,是被他的兵势所逼罢了”

删除法

删去不译的词。例如: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夫”是发语词,译时应删去。全句可译为“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逍遥游》)

——“之”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不译,应删去,句可译为“鹏鸟飞往南海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

替换法

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例如: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而”“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全句可译为“你爹回来,自会和你再算账的”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将伐颛臾》)

——“邦”应换成“国家”。全句可译为“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好好把守“

调整法

文言文中变式句(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较多,翻译时,这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例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不余欺”调整为“不欺余”。全句可译为“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调整为“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全句译为“大宦官魏忠贤作乱时,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官吏,*这么大,能有几人呢?”

选择法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较为常见,因此,选择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例如: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兵”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五条:a.兵器;b.士兵;c.*人队伍;d.*事;e.战争。这个句子用a项最恰当。全句译为“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旗帜”。

去今之墓而葬焉,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去”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四条:a.离开;b.废除;c.距离;d.前往。这个句子用c项最恰当。全句可译为“距现在修墓并将他们安葬在这里,那时间只有十一个月罢了。”

灵活法

遇到活用词时,应灵活地译出该词的活用意义。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水”译为“游泳”。名词活用为动词,全句可译为“借助船只远行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一”译为“统一”,数词活用为动词全句可译为“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固定法

文言文中的固定格式有固定的译法。例如: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无乃……与”是固定格式,译为恐怕……吧”全句可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其李将*之谓也?(《李将*列传》

——“……之谓也”是固定格式,译为“说的就是……吧!”全句可译为“大概说得就是李将*吧?”

意译法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

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

——举起马鞭子驾御天下。(直译)

——用武力来统绐各国.(意译)

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直译)

——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已有.(意译)

在实际运用中,上述九种翻译的方法往往要结合使用,要注意各个不同方面的要求,才能辩清词义,译出忠实原文、表意明确语言而又通畅的好句子来。

第3篇: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

    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汉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语习惯,做到字通句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文言文翻译要想做到雅这一点,必须对我国的古今语言十分熟悉,并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修养,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尤其是目前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并不太注重,因此翻译时能够做到信和达就已经很不错了。   下面结合例句简介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十种方法: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将*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谓语“小”。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如《核舟记》:“石青糁之。”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意: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如《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关于翻译文言文的方法,还可以按照下面的顺口溜记忆: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第4篇: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介绍

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汉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语习惯,做到字通句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文言文翻译要想做到雅这一点,必须对我国的古今语言十分熟悉,并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修养,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尤其是目前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并不太注重,因此翻译时能够做到信和达就已经很不错了。

下面结合例句简介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十种方法: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将*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谓语“小”。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如《核舟记》:“石青糁之。”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意: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如《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第5篇:文言文翻译方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增加了直接翻译题,这既能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的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间语意关系的领会,又能考查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用选择的形式来判断文言句子翻译的正误,难度上升了。要做好这一类文言翻译题,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如:

例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译: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2、替换法。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如:

例2将兵与备并力逆*。(《赤壁之战》)

“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

3、拆分法。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如:

例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4、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如:

例4有华*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

“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令”,“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织”,“责”后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

5、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如:

例5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这里是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

第6篇:学习文言文翻译十种方法

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

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汉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语习惯,做到字通句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文言文翻译要想做到雅这一点,必须对我国的古今语言十分熟悉,并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修养,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尤其是目前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并不太注重,因此翻译时能够做到信和达就已经很不错了。

下面结合例句简介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十种方法: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将*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谓语“小”。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如《核舟记》:“石青糁之。”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意: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如《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关于翻译文言文的方法,还可以按照下面的顺口溜记忆: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