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语文阅读*

发布时间:2024-03-03 20:53:27

出凤凰县城南门,沿一条简易公路前行约一公里半,过一道短桥便来到杜田村。沈从文墓就在杜田村。

杜田村背靠南华山,面临沱江水。村子百十户人家,木屋砖屋一字长蛇排列在脚下,沿河一条长长的青石板小路,联络着所有门户。河岸有竹丛,有垂柳,还有好些石榴树;若逢夏日石榴正开花,那是一团团火焰,耀人眼目。

《武汉晚报》语文阅读*

沈从文墓坐落在桥头山坡高处,算得上杜田村第一户居民。八十六级石阶曲折地通向墓地,曲折的八十六级石阶,象征了沈从文八十六年曲折的人生之路。

沈从文墓实在算不上墓,没有墓亭、墓道且不说,甚至连个黄土坟包都没有。山壁下辟出一长条土坎地,*埋下骨灰罐,上面再竖立一块不规则的五彩石便是一切。树还是新栽了一些,矮的是棕榈,高的是玉兰;玉兰还未长成,开花还得好几年,而地上已杂草丛生。当然,五彩石上还是有镌刻的。正面是沈从文自己手迹放大:“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是沈从文妻姐张充和女士的诔文:“不抑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可是没有墓志铭,甚至最简单的姓名和生卒年月也没有。据说,沈从文生前曾对家人说过:“一个人或生或死,名字并不重要……”那么重要的是什么呢?沈从文没说。不好乱猜,但也不难猜到。

据说,这块墓地是沈从文自己选定的。1982年夏初,沈从文终于回到魂牵梦萦、阔别近六十年的凤凰小城。沈从文在这块土地上流连复流连,发出孩童般的欢笑。某一天傍晚,沈从文散步来到杜田村,站在桥头上东张西望,心满意足地对家人说:“这个地方蛮好,真的好美哟!”

不错,这里确实蛮好,好美的。美就美在眼前一河沱江水。水是豆绿*的,因为河底生满丝草,河水平静无波,只能从丝草的倒伏辨别河水的流向。河中有白鹅凫泅,悠然拨动红掌;有鲤鱼翻花,跃出水面。河斜斜远远的对岸青石埠头上,依然有使用棒槌的浣女。她们手中的棒槌击落时悄然无声,举起时却砰砰作响……

沈从文一生爱水,以水为美。沈从文二十岁时就写道:“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比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与水分离。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于我有极大关系。”后来沈从文又进一步写道:“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做出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工作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人的得失,追求理想的热情洋溢。”

沈从文的自我表白是朴素的、真实的。沈从文自己像水一般柔和,看起来似乎特别脆弱,而且极容易就范,被纳入某种容器之中,使呈现出某种形状。但柔弱中却不乏坚韧,水滴石穿——皇皇巨著《*历代服饰研究》的完成便是明证。沈从文一生追求美——自然美、人*美、人情美、文体美、文字美……为此,他本人和他的作品被误解、遭嫉恨,受尽了委屈和排斥。然而沈从文无怨无悔,最终还是收获了美的果实,最终还是安眠在故乡至美的水边。这是许多伟人、名人难以享受到的。

南华山长绿,沱江水长流。我抚摸着沈从文的墓石,不由想起他写的一句话:“美丽总是愁人的。”天边吹来一阵凉风,轻轻掀动我的头发,我无声叹息,好一阵沉吟……

(选自《武汉晚报》)

20.作者说“沈从文墓实在算不上墓”,为什么?(4分)

21.文章最后一段中有一句“美丽总是愁人的”,请根据文意,说说这句话的含意。(4分)

22.沈从文生前曾对家人说过:“一个人或生或死,名字并不重要……”那么重要的是什么呢?沈从文没说,本文的作者也没说,谈谈你的理解。(4分)

23.第6自然段对美丽的沱江极尽描绘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20.[*]沈从文一生追求美——自然美、人*美、人情美、文体美、文字美……为此,他本人和他的作品被误解、遭嫉恨,受尽了委屈和排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答时,须根据上文来理解与分析。*区域在倒数第二段。

21.[*]一个人应该对人生有着深刻的理解,一生都在努力追求美,虽受尽了委屈和排斥也无怨无悔,精神柔弱却不乏坚韧.为人朴素真实而不张扬。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分析与概括能力。文章从墓地周围的景美写到墓地的选择,又由墓地前的沱江水写到沈从文的*格和人品,联想丰富,让我们看到了沈从文的*格柔弱却不乏坚韧,虽受尽委屈和排斥,但对美的追求表现出的仍是无怨无悔的精神。这都是对这句话的诠释。

22.[*]①第6自然段描写的景物优美如画,为沈从文自己选定这块墓地找到了依据;②也衬托出沈从文墓地的幽静美丽;③为下文写沈从文一生爱水、具有水一般柔弱却不乏坚韧的*格起过渡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对表达作用的理解。解答这类题目,需要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一是内容上,二是形式上。内容上,要结合上下文或全篇主旨;形式上,要结合谋篇布局。本题*前两个要点,即是内容方面的;第三个要点,即是形式方面的。

第2篇:《苏武传》阅读*

阅读《苏武传》选段,回答10~13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至雍?а艄??鲩?鲁??旱罱?/p>

b.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过:过错

c.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栽培

d.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让:责备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b.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c.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效死于前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d.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12.下面句子全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项是

①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②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③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效死于前!

④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⑤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13.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李陵劝降采用文雅的方式,在饮酒叙谈之中,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李陵劝降采用攻心法,先以苏武父兄之死指出汉朝的薄情,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又以人生苦短,应享受荣华富贵相劝,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劝降内容经过深思熟虑,显得理由充分,说服力强。

c.面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d.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

参考*:

10.b

11.c

12.a

13.b

第3篇:汉书阅读*

《汉书》班固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①、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②,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宫弟子,为除更徭③、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宫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宫,自文翁为之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注释】:①察举:考察后予以推荐、选拔、②饬(chigrave;)厉:整治、激励、③更怪:指汉代的兵役和劳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少好学,通《春秋》通:通晓

b、亲自饬厉,遣诣京师诣:派往

c、县邑吏民见而荣之荣:以……为荣

d、文翁之化也化:教化

2、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

(2)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宫,自文翁为之始云、

3、为教化蜀人,发展教育,文翁采取了哪些措施?

4、文翁立学宫,兴教育,蜀地前后有了怎样的变化?(请用原文语句回答)这种兴学的做法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请根据你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体会简要谈谈、

课外文段*

1、(2分)b(“诣”意为“到……去”)

2、(4分)(1)(2分)看见蜀地边远偏僻,有蛮夷的风习,文翁就想去引导进化(或引导改进)它、(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陋”“诱”意思的各计0、5分、)(2)(2分)就下令天下各地都设立学宫,是从文翁开始设置的、(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立”“为”意思的各计0、5分、)

3、(2分)文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选送“有材者”到京学习;②按等次重用学成归来的人;③兴建学宫,倡导学习;④免去学习者的兵役和劳役,让其安心学习、(每点0、5分)

4、(4分)变化:前:“蜀地僻陋有蛮夷风”(1分);后:“至今巴蜀好文雅”或“由是大化”(1分)、第二问是一道开放*试题,所答内容只要扣住兴学并谈出自己的体会,且言之有理即可计2分、不够合理酌情扣分、

第4篇:《后汉书》阅读*

杨琁传

①杨琁字机平,会稽乌伤人也。高祖父茂,本河东人,从光武征伐,为威寇将*,封乌伤新阳乡侯。建武中就国,传封三世,有罪国除,因而家焉。父扶,交址刺史,有理能名。兄乔,为尚书,容仪伟丽,数上言政事。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乔固辞不听,遂闭口不食,七日而死。

②琁初举孝廉,稍迁,灵帝时为零陵太守。是时,苍梧、桂阳猾贼相聚,攻郡县,贼众多而琁力弱,吏人忧恐。琁乃特制马车数十乘,以排囊盛石灰于车上,系布索于马尾,又为兵车,专彀弓*,克期会战。乃令马车居前,顺风鼓灰,贼不得视,因以火烧布,布然马惊,奔突贼阵,因使后车弓*乱发,钲鼓鸣震。群盗波骇破散,追逐伤斩无数,枭其渠帅,郡境以清。

③荆州刺史赵凯,诬奏琁实非身破贼,而妄有其功。琁与相章奏。凯有党助,遂槛车征琁。防禁严密,无由自讼,乃噬臂出血,书衣为章,具陈破贼形势,又言凯所诬状,潜令亲属诣阙通之。诏书原琁,拜议郎,凯反受诬人之罪。

④琁三迁为勃海太守,所在有异政,以事免。后尚书令张温特表荐之,征拜尚书仆射。以病乞骸骨,卒于家。

⑤论曰:安、顺以后,风威稍薄,寇攘寖横,缘隙而生,剽人盗邑者不阕时月,假署皇王者益以十数。或托验神道,或矫妄冕服。然其雄渠魁长,未有闻焉,犹至垒盈四郊,奔命首尾。若夫数将者,并宣力勤虑,以劳定功,而景风之赏未甄,肤受之言互及。以此而推,政道难乎以免。

⑥赞曰:琁能用谲,亦云振旅。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二*,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乔固辞不听 固:坚决

b.克期会战

克:制伏

c.并宣力勤虑

宣力:尽力

d.亦云振旅

振旅:整顿*队

7.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枭其渠帅

吾其还也

b.以事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乃噬臂出血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而景风之赏未甄

黑质而白章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

⑵潜令亲属诣阙通之。

⑶以病乞骸骨,卒于家。

9.请用词语或短语概括杨琁的主要*格特点。(4分)

参考*

6.b

(克:严格限定期限)

7.b(a项,代词,代群盗/副词,表商量语气;b项,均为介词,因为;c项,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却;d项,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8.⑴

桓帝喜欢他的才能和外貌,下诏书把公主嫁给他为妻。

评分建议:爱,1分;妻,1分;倒装句式,1分。

⑵(杨琁)暗中让亲戚、下属到朝廷诉说这件事。

评分建议:潜,1分;诣1分;省略句式,1分。

⑶(杨琁)因病辞官家居,在家中去世。

评分建议:以,1分;乞骸骨,1分。

9.机智刚强

(这段文字写了杨琁两件事,一是“破贼阵”,一是“辨清白”。前者主要表现其机智,后者主要表现其刚强。亦可结合“论曰”“赞曰”提炼*。)

【参考译文】

杨琁字机平,会稽乌伤人。高祖父杨茂,本河东人,跟随光武帝征伐,做了威寇将*,封为乌伤新阳乡侯。建武年间,到了国都,传封三世,后因有罪被革除,因此回了老家。父亲杨扶,交阯刺史,有办事能干的名声。兄杨乔,做了尚书,容仪伟丽,多次上书议论政事,桓帝喜欢他的才貌,下诏要把公主嫁给他,杨乔坚决辞让,皇上不听,于是闭口不吃东西,七天竟死了。

杨琁开始被举为孝廉,过了些时,灵帝时做了零陵太守。这时苍梧、桂阳狡猾的盗贼相聚,攻打郡县、贼人众多而杨璇兵力薄弱,官吏百姓非常担心害怕。杨琁于是特制马车数十辆,用一排袋子盛石灰于车上,系布索于马尾,又做兵车,专彀弓*,约定日期会战。于是叫马车在前面,顺风鼓灰,贼人不得张目,就用火烧布,马受惊,奔突贼阵,再叫后车弓*乱发,征鼓鸣声震天,群贼惊骇四散,追逐伤斩贼人无数,将其头目枭首示众,郡境以内得以安宁。

荆州刺史赵凯,诬奏杨琁不是亲身破贼,而妄有其功。杨琁相与章奏,赵凯有党羽相助,于是朝廷用槛车将杨琁召回。防禁严密,没有机会辩明理由,

杨琁于是咬臂出血,用血写成章奏,具体陈述破贼的形势,并且说到赵凯所诬状,暗地叫亲戚和下属到朝廷通报。诏书原谅了杨琁,任命他为议郎,赵凯反受诬告他人之罪。

杨琁三次升迁做了勃海太守,所到之处都有异政表现,后因事免职。后来尚书令张温特上表推荐他,征拜尚书仆射。因病请求退休,死在家中。

论曰:安、顺以后,朝廷的声威渐渐下降,盗贼不断侵扰横行,他们沿着武力的空隙生存,不停地抢掠百姓攻打城县,假冒皇帝侯王的情况有十几次。有的伪造神迹道术的灵验,有的非法伪造使用朝廷衣冠。然而他们的头领魁首,都没有名声,官*却甚至还在四郊不满壁垒,疲于奔命。至于那几位将*,都是尽力勤思,靠辛劳建立战功,可是景风之赏未表彰,浮泛不实的谗言反而一并加身。由此推论,政道也很难避免。

赞曰:杨琁能运用智谋,也可以整顿*旅。

第5篇:《汉书》阅读*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

骞以校尉从大将*击匈奴,知水草处,*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

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b.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c.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d.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汉文帝也曾派遣魏尚持节去云中赦免冯唐之罪。

d.大行: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员,西汉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后被汉武帝封为大行。

12.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因为匈奴与月氏之间出现仇怨,所以汉朝乘机招募使者取道匈奴前往月氏,与月氏共同对付匈奴,张骞便以郎的身份*前往。

b.张骞在困境之中不忘朝廷使命。虽被匈奴扣留十余载,最终还是寻找机会与身边人逃往月氏,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

c.张骞将出使后的见闻上报朝廷,汉朝天子认为值得与兵弱的大宛、大夏、安息和兵强的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交往,可以用道义使他们成为汉朝的臣属国。

d.张骞也是仕途坎坷。曾因熟悉匈奴地界而帮助*队而被封为博望侯,可又因为李广所率*队被匈奴围杀而没能及时赶到救援,险些被杀,最后被削去侯位。

1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5分)

(2)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5分)

参考*

10.b(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11.c(“赦免冯唐之罪”错,赦免“魏尚”)

12.b(“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原因有误)

13.(1)我们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道路,如今逃亡出来,只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们。(“使”“为……所”“使”各1分,句意2分)

(2)又过了一年,他(张骞)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同有关国家(那些国家)的使者一起回来,于是(从此以后)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

(注意:颇,不单独做翻译,与“皆”同。“其”“副使通大夏之属者”“于汉”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中当上了郎官。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月氏王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但是没有人能帮助他一同攻击匈奴。汉朝正想准备消灭匈奴,听说此事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路途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出使月氏,与堂邑甘父一起从陇西出关。经过匈奴的时候,匈奴抓住了他们,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说:“月氏国在我们北方,汉朝为什么要前往出使月氏?我想要派人出使南越,汉朝会听凭我的人过去么?”于是扣留了张骞十多年,给他择赔了妻室,并且有了儿子,然而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的符节,不肯投降。

张骞居住在匈奴西部,趁机与他的下属向月氏国逃去,向西走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大宛国听说汉朝有丰富的财物,想通使而不能,看见了张骞,很是惊喜,问他想要到哪里。张骞说:“我们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道路,如今逃亡出来,只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们。如果真能够到达月氏,返回汉朝后,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是说不尽的。”大宛认为说的有道理,就护送张骞,抵达康居。康居再把他们转送到大月氏。大月氏王已经被匈奴杀掉,匈奴人用力他的夫人为王。已经使大夏国称臣做了大夏国的君主,土地肥沃富饶,境内很少有盗寇,感到满足*,又认为距离汉朝遥远而不想亲近汉朝,根本就没有报复匈奴的心思了。张骞从月氏到了大夏,最终不能摸透月氏的真实意图。

留下一年多,想要返回,要从羌人聚居的地方回去,又被匈奴人俘获。留下有一年多,单于死去,国内动荡混乱。张骞与匈奴妻子和堂邑甘父一起逃亡回到汉朝。朝廷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甘父为奉使君。当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余多人,同去十三年,只有二人能够回还。

汉朝天子听说了大宛及大夏、安息之类的国家都是大国,有很多奇特的物品,世代不迁徙,很大程度上跟中原国家有相同的习俗,而*队力量较弱,看中汉朝的财物;它北面的是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队强盛,可以用赠送财物、给以利益的办法使他们朝拜汉朝。如果真的能够用恩义使他们归服,那么就能扩充万里之广的土地,讲不同语言有不同习俗的各国就会前来归附,这样汉朝的威望恩德就会遍及四海。汉朝天子于是命令经由蜀郡、犍为郡派出负有见机行事使命的使者,四条道路上一同出使,都各自出行一二千里。

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卫青攻击匈奴,知晓有水草之处,*队能够及时得到供给没有物资缺乏,于是被封为博望侯。这一年是元朔六年。过了两年,张骞当上了卫尉,跟随李广将*一起从右北平出发攻打匈奴。匈奴把李将*包围,*队死掉逃跑的人很多,而张骞没能按时救援应当被斩首,用钱赎罪贬为平民。

天子多次问询张骞关于大夏之国的情况。张骞已经失掉了侯位,于是说:“联合了乌孙之后,它西面的大夏等国都可以招来而成为汉朝的外臣。”天子认为有道理,于是封张拜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各派两匹马,赶着数以万计的牛羊,带着价值数千万的黄金绢帛,分派多名持节的副使,道路可以方便通行的话就派人去往旁边的国家。

张骞回来后,封为专管接待宾客的大行令。过了一年多,张骞去世了。又过了一年,他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同有关国家的使者一起回来,于是(从此以后)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

第6篇:《渡汉江》阅读*

[注]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远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1.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说明,这两字有怎样的意味?(3分)

答:

2.后两句,按常情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行人,作者笔下所写却与常情相悖,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阅读【*】

1.断字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复字又将作者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现出来。这两个字可以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3分)

2.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担心越近家乡的时候,越加强烈。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通过这两句诗,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时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4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贬斥蛮荒,非常悲苦,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试题分析: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像今天家居*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