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国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02-25 02:54:58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很强大的国家叫做“礼貌国”,他们之所以说是最强大的还不是因为他们那个国家每个人都特有礼貌,所以很多国家的国王都很喜欢他们。

在礼貌国里还有一个传说呢:从前,礼貌国它不叫做礼貌国,叫“随意国”因为那儿的每一个人都非常懒散,很随意想干嘛就干嘛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也随意践踏别人的尊严和生命,也有人就是当第三者破坏别人的家庭,但是国王确实置之不理,完全没有想保护这个国家的意思。

礼貌国的故事

但是,自从有一天,一颗巨大的陨石降落在这个“随意国”人们非常惊奇,可是没有仔细一看的话真的觉得这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所以有些人就是很不稀奇,应为他们只是随便看看,认为这是块普通的石头就想把它破坏掉,于是所有人都拿起铲子开始动工,但是就在这时,陨石发出刺眼的光芒让所有人都睁不开眼睛。

这时一位长着像石头的女神降落在他们的面前,说:“你们一个个人都不懂得生命的可贵,奇迹的降临,你们这样子,是会被神遗弃的,也会被惩罚的。现在我就为神来惩罚年你们吧!”说我就举起魔杖,念了一道咒语,顿时间所有人都变成石头了。只有国王没有,因为石头女神还想跟国王谈谈这件事。

女神带着国王来到神殿,他们坐在石椅上,喝着咖啡谈起正事来了。女神说:“你们这个国都真的是太不正经了,滥杀无辜,破坏别人的家庭,真的是罪不可赦。”这时国王感到很惭愧。说:“我知道了,只要你把他们解除,我保证不会再有这件事情发生。”女神考虑后就答应了。

之后,每个人都变得很有礼貌了。

这就是礼貌国的传说……

第2篇:礼貌国的故事及点评

礼貌国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很强大的国家叫做“礼貌国”,他们之所以说是最强大的还不是因为他们那个国家每个人都特有礼貌,所以很多国家的国王都很喜欢他们。

在礼貌国里还有一个传说呢:从前,礼貌国它不叫做礼貌国,叫“随意国”因为那儿的每一个人都非常懒散,很随意想干嘛就干嘛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也随意践踏别人的尊严和生命,也有人就是当第三者破坏别人的家庭,但是国王确实置之不理,完全没有想保护这个国家的意思。

但是,自从有一天,一颗巨大的陨石降落在这个“随意国”人们非常惊奇,可是没有仔细一看的话真的觉得这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所以有些人就是很不稀奇,应为他们只是随便看看,认为这是块普通的石头就想把它破坏掉,于是所有人都拿起铲子开始动工,但是就在这时,陨石发出刺眼的光芒让所有人都睁不开眼睛。

这时一位长着像石头的女神降落在他们的面前,说:“你们一个个人都不懂得生命的可贵,奇迹的降临,你们这样子,是会被神遗弃的,也会被惩罚的。现在我就为神来惩罚年你们吧!”说我就举起魔杖,念了一道咒语,顿时间所有人都变成石头了。只有国王没有,因为石头女神还想跟国王谈谈这件事。

女神带着国王来到神殿,他们坐在石椅上,喝着咖啡谈起正事来了。女神说:“你们这个国都真的是太不正经了,滥杀无辜,破坏别人的家庭,真的是罪不可赦。”这时国王感到很惭愧。说:“我知道了,只要你把他们解除,我保证不会再有这件事情发生。”女神考虑后就答应了。

之后,每个人都变得很有礼貌了。

这就是礼貌国的传说……

故事点评

礼貌有一个很久的传说,从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讲礼貌啦,那么怎样才算讲礼貌,在家爸爸妈妈都会教我们如何礼貌待人,见人要问好,尊敬长辈和老师,对亲人和朋友要亲切,不随便骂人对人要文明有礼貌。讲礼貌时做人的基本常识,人人都要会,小朋友们更要学会如何礼貌待人。

何为礼貌?

在现代生活中讲礼貌是一种文明现象,礼貌(道德规范)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貌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文化的突出精神,也是*古代伦理思想的基本概念之一。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希望小朋友恪守讲礼貌的好习惯好文明现象。

第3篇:礼仪礼貌故事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第4篇:礼貌的名人故事

据说,在康德离开人世前一个星期,他的身体已经极为虚弱。一个医生来探望他,他不但努力起身相迎,用已经不太清楚的口齿表达对医生抽空前来的感谢,还坚持要医生先坐下,他才坐下。等大家都落座,康德才用尽全身力气,非常吃力地说了一句话,竟然是:“对人的尊重还没有离我而去。”

这一幕让闻者动容,因为它体现的不但是对人的尊重,更是高度的自尊。也正因此,在启蒙思想家那里,甚至将礼貌等同于人*。

所以,就算最初造作刻意,到后来也有可能固定下来而成为行为模式,要知道“姿态是可以变为习惯的”。

等到礼貌成为习惯,它便将化入人生,成为“人*”的一部分,处处动人。

第5篇:关于礼貌的故事

礼貌,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礼貌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您。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

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不及秦王了。”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两人的缘故。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

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起。

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了。

杨时(1053年~1135年)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年~1085年)、程颐(1033年~1107年)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年~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张良(?~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五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

又到了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想一想:这是一个动人的传说,张良拜师,第三次才见到老师,如果是你,你会去第三次吗?为什么?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路过沔阳湖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

天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

沔阳湖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物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杨香扼虎救亲是一个中华传统礼仪故事。

杨香是一个十四岁的女孩。有一天,她跟着父亲杨丰到田间去收割庄稼。两人刚走到半路上,突然跃出一只大老虎,咬住杨香的父亲便往回跑。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她临危不惧,一心只想着被老虎拖走的父亲,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她拼命奔上去,抓住老虎的脖子便往死里掐。起初,老虎用力反扑,可杨香硬不松手,老虎渐渐元气大泄,磨着牙齿,终于断了气。杨香的父亲终于脱离了险境,免于老虎的伤害。

后人为赞扬杨香写文记曰:

杨香,年十四岁。随父丰往田中获粟,父为虎曳去。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磨牙而逝,父因得免于害。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第6篇:言谈礼貌小故事

导读:心灵驿站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言谈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

心灵驿站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言谈礼貌:

态度要诚恳、亲切;

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

尊重他人。

言谈用语:

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

初次见面为“久仰”;

很久不见为“久违”;

请人批评为“指教’;

麻烦别人称“打扰”;

求给方便为“借光”;

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

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

言谈之礼小故事一:二年级时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懂得了注意言谈之礼非常重要。有一段时间,班上掀起收集小本子的热潮,我和几个“死党”也都想拥有一本。我们去找濮欣怡,“能不能给我们一个小本子?”“不行!”她坚决地回绝了我们。我们走到一个角落,四个小脑袋聚在一起,我鬼使神差地说了一句“不同意就偷吧”。但是我们并没有采取行动,而是把这件事抛到了九霄云外。过了几天,老师突然找我谈话,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张子越,你身为组长,可不能偷别人东西呀!”之后,很多同学和家长都在议论这件事情。我非常委屈和后悔,没想到因为自己没注意言行之礼而随口说的一句话,竟然带来这么大的风波。看来,日常生活中一定管好自己的言谈和行为,注意言行之礼,否则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

言谈之礼小故事二:学校每天中午都有工作餐,教师都在一起吃。但为了学生安全,每天都安排了两位教师送学生过马路,这就使得这两位教师要晚一些吃饭。一天中午,许多教师都和往常一样开始吃午餐了,只有陈校长一人坐在桌边没有动筷。我们还以为他哪儿不舒服,没想到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大概是讲“义门陈”的人都十分注重“义”和“礼”,使得当时皇帝都为之震惊。其中有一个细节说:这儿的狗都知道“义”、“礼”,有“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传说。当大家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才记起还有两个老师为了送学生过马路还没来吃饭……从此以后,他们每次吃饭都会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开筷。

言谈之礼小故事三:几个低年级的同学,肩并肩有说有笑地走着,前面迎面走来一位老师,他们也不认识,但当这位老师走到这几名同学身边时,其他人都还是说笑,只有一位同学,恭敬的鞠了一躬,说了声“老师好”。老师当然也很高兴的回答了一句“你好”,别的同学都没哼一声。等老师过去了之后。有的人说那个同学油饼,不认识的老师还给鞠躬,有的人说他根本是装样子,给别人看的。那个同学没有反驳他们,只是说了一句: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是做学生的最基本要求。我正走在他们身后,听了这句话非常感动,感动那个同学的真诚,一个人懂礼貌,真的是很难得的品质。

言谈之礼小故事四:可以说只是一个动作,那天一位老师看见了一张棒*包装纸,弯下腰拣起来扔到了垃圾桶。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动作,但是他的以身作则、师为表率的行为教导我们,他是老师。如果有同学看见了这位老师的做法,又怎会不佩服这位老师呢?说不定下次他也会这么做,他也会明白乱扔废弃物是不文明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