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分桃子》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4-02-21 19:18:40

《分桃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本节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本节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回放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482,学生很易口算出结果,但对于竖式却不能正确理解和正确计算,部分学生在尝试用竖式计算时,有几种写法,而且这些错误在后续的几节课的学习中,反复出现,非常顽固,很令我头疼。

二年级数学上册《分桃子》教学反思

错误分析:少数学生对这种竖式的抽象写法不理解,对其过程和笔算顺序也不理解,更不熟悉,是一种机械的模仿。

反思教学。

(1)在教学过程中将具体的*作和抽象的算式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师要重视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笔算除法的顺序:我们分桃子的时候,第一次先分4篮,每个猴子得2篮,在竖式中,也就是先除十位上的4,4个十除以2得2个十,把2写在商的十位上,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写在48的十位的下面,4-4=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再分8个,在竖式中8要落下来继续除,8除以2得4,每个猴子分到4个,在商的个位上写4,再用除数2去乘4,积是8,表示从被除数里又分掉的数,写在落下来的被除数8的下面,8减8得0表示全部分完。

(2)在学生解决问题,掌握算法之后,引导他们进行归纳、比较、置疑,能够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同时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用竖式计算时,就要注意第一次商后,十位上是不是还有余数,就要把这个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计算。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及时归纳:笔算时,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一位一位地除,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这里可以用学生喜欢的小歌诀让学生记住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法则:笔算除法从高位起,除数一位商一位、除到哪位商哪位,每次只能除一位、除数当姐余当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补充下面的歌诀内容:一位不够看两位。不够商1,0占位。

(3)反复练习,放慢进度。按教材编者的意图,以上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而我认为本内容适合两课时完成,可以这样划分内容和目标,第一节课只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写法、每一步的意义及过程,以及除法竖式计算与加、减、乘法竖式计算顺序的区别。第二课时再研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三位数,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在竖式计算中第一次商后,十位上还有余数的处理方法,并进一步让学生熟悉笔算除法的顺序和过程。

(4)课前要复习运用乘法口诀口算除法、表内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及每一步的意义,这些都是本节课的学习基础,对理解本节课竖式计算有帮助。如课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92185,让学生回答每一步表示的意义。15这个15怎么来的?表示什么?

这个3怎么来的?表示什么?

(5)这节课在注重算法优化的同时,算法的多样化究竟要不要突出一下,注重引导学生探究,但课堂40分钟又显得少,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多,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第2篇: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分桃子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32页“分桃子”主要是通过“分桃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含义。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系列动手分一分的活动,让课堂成为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训练场。

1、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请你帮助猴妈妈分桃子——分一分”这样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数的分解,找到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生长点,改变了传统的概念教学“复习——引入——新课——练习——巩固”的模式。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讲述分桃子的故事,引出只有分的“同样多”(平均分)两个猴宝宝才满意,适时渗透数学文化思想,使学生数学思考从这里“开始”。

2、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数学思考——平均分。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传授和输出的结果,而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情景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如果说以往的概念教学,教师侧重于直观演示,通过举例*理解概念的含义,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课堂教学要有“质”的变化。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媒介”,它对教学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教学中,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怎样分桃子、分鱼、分智慧星……还设计了变式练习,辨析“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练习,在小组练习“分智慧星”的活动中,引出了有余数除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由“分一分”——平均分——有余数除法。

3、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数学概念是生活现象的“数学化”,是由具体到抽象的“升华”。针对低年级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没有把现成的除法意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以后,及时设计了一些*作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摆一摆、分一分”,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含义,体验“平均分”。让学生在做中学,抓住不同物体的“平均分”,既培养了数感,又强化了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与传统教学相比,整个课堂教学看似淡化了“除法的概念”教学,实际上却在“核心”处加以“引导”,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教师真正成了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借助课堂教学这个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运动场”,使学生的思维由“无序”到“有序”,真正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力求营造一个充满“灵*”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帮助学生“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从引导开始起“跑”(分一分)——有目标的进行跑(平均分)————最后水到渠成(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3篇:二年级数学上册《分桃子》教学反思

创造*地使用教材,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新课程提倡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重要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必要*,进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和乐学、好学的动力。本课教学,把分一分的第2题变一变,变成了一道开放题猴宝宝家可能请来了几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几条?为学生创设了充满趣味的、生活化的、富有探索*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思考、活动、合作的空间,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运用平均分的知识,分筷子、分铅笔、分气球,并要求学生回去之后找找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作用,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促进自我发展,让学生的*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鲜明的表象。

预设与生成,是教师行为生成转变的结果。

正确目标的预设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我抓住被除数是12,除数和商不唯一的特点,把书本第32页分一分的第二小题变成了一道开放题:猴爸爸它们钓了12条鱼,要给每只小猫分得一样多。可能请来几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几条?原本,我想自己先假设两种情况引导一下,再放手。但是,可能请来几只小猫的话音未落,学生就说:可能请来4只。这是意外的教学资源,我便放手交给孩子们,把学生的资源变成教学资源,较好地达到了预设目标。

第4篇:二年级《分桃子》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32页“分桃子”主要是通过“分桃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含义。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系列动手分一分的活动,让课堂成为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训练场。

1、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请你帮助猴妈妈分桃子——分一分”这样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数的分解,找到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生长点,改变了传统的概念教学“复习——引入——新课——练习——巩固”的模式。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讲述分桃子的故事,引出只有分的“同样多”(平均分)两个猴宝宝才满意,适时渗透数学文化思想,使学生数学思考从这里“开始”。

2、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数学思考——平均分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传授和输出的结果,而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情景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如果说以往的概念教学,教师侧重于直观演示,通过举例*理解概念的含义,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课堂教学要有“质”的变化。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媒介”,它对教学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教学中,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怎样分桃子、分鱼、分智慧星……还设计了变式练习,辨析“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练习,在小组练习“分智慧星”的活动中,引出了有余数除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由“分一分”——平均分——有余数除法。

3、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数学概念是生活现象的“数学化”,是由具体到抽象的“升华”。针对低年级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没有把现成的除法意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以后,及时设计了一些*作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摆一摆、分一分”,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含义,体验“平均分”。让学生在做中学,抓住不同物体的“平均分”,既培养了数感,又强化了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与传统教学相比,整个课堂教学看似淡化了“除法的概念”教学,实际上却在“核心”处加以“引导”,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教师真正成了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借助课堂教学这个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运动场”,使学生的思维由“无序”到“有序”,真正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力求营造一个充满“灵*”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帮助学生“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从引导开始起“跑”(分一分)——有目标的进行跑(平均分)————最后水到渠成(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5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分糖果》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学生学习数学已不仅仅局限于数学课内,而是扩大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学生每天都在接受着大量的信息,电视、报刊、网络等,都是学习数学的场所。我们教师惟有打破学生在课堂40分钟。。。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学生学习数学已不仅仅局限于数学课内,而是扩大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学生每天都在接受着大量的信息,电视、报刊、网络等,都是学习数学的场所。我们教师惟有打破学生在课堂40分钟内学习的局限,把周围的社会生活这个广阔天地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才会引发无限的探究乐趣!

自己动手,学生投入了极大的兴趣和探究欲,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根据图意自己提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本课还是比较成功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后,具体分析如下: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中始终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的是大家熟悉的情境,课一开始,问学生你们喜欢吃糖果吗,为什么喜欢吃,你们能帮助小朋友分一分吗?一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地动手。

2、参与实践,增强课堂互动

课堂营造一个平等、*的良好氛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动手实际分一分,让每一名学生自始自终地共同参与,通过动手分一分,摆一摆,通过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在分的过程中,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有多种不同的分法,但结果都是一样的,在几次分一分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进一步体验除法的意义,并把*作的过程用数字记录下来。

3、精心设计练习

学生进行分豆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同时追问学生在生活中能平均分的事物,怎样解决呢?

在课堂上,也有一些地方需今后改进,如放手不够大胆,还有一些是讲得过多过细之处,学生分得明白,记录不明白等。

此外还可以在教学中增强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自评价机制。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要尽可能真正把创造还给学生,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第6篇: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桃子》教学反思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注重加强学生的体验,强调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课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际*作(即分一分的实践活动),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反思本节课,我觉得有以下收获与不足。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享受到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喜悦。

这节课一开始,我以故事引出问题:猴妈妈要把8个桃子全部分给他的两个猴宝宝,有几种分法?请大家用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学生很愿意动手分),通过全班交流,列出各种分法。接着问:你认为哪种分法能让两个猴宝宝都满意?说出你的想法。(每个猴宝宝分到的桃子一样多)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作活动中学习数学,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发生于主体,也不发生于客体,而发生于联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活动之中。“平均分”的认识,是小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我引导学生参与到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当中,循循善诱,从一个总数分成2份到多份,从“随意分”到“分到同样多。”在参与这些*作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帮助学生体验理解了数学知识,即“平均分”的认识。

3.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与交流,感受分法的多样化与*的统一*。

在“小猫分鱼”的活动中,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来帮助小猫解决“12条鱼,4只小猫想分到同样多的鱼,每只小猫分到几条呢?”小组4位同学分别扮演4只小猫、用12根小棒代替鱼,动手分一分,分好后,派代表汇报是怎么分的,(即交流分的过程,说出不同的想法),得到什么结果。感受分法的多样化与*的统一*。这既尊重了学生生活经验、认知特点等的差异,又为学生展示个*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后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分鱼的过程和结果。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足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争取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为成为优秀的数学老师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