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敦儒《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的阅读*及赏析

发布时间:2024-02-18 16:25:56

水龙吟

朱敦儒

朱敦儒《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的阅读*及赏析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注】本诗写于金兵南下,作者初离洛阳,由水路南行之时。

①孙郎良苦:三国时吴主孙皓闻晋*沿江来犯,遂以铁索横江拒敌,惜为晋人所破。此处暗喻宋为金所迫局面。

②梁父:即梁甫吟,乐府歌曲。《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隐居襄阳隆中时,好为梁甫吟。

1.“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分

2.本词用典丰富,试举一例进行分析。(2分)

3.“泪”是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例如《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蜀相》中的“长使英雄泪满襟”,《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h英雄泪”,试举其中一例谈谈“泪”这一意象在诗词中表达的情感与本词“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有何不同?(4分)

参考*

1描绘了天空高远,云垂欲雨;江面空阔,波滚浪翻的景象;暗示了诗人的郁闷之情和茫然之感。

2.“南柯梦”是写现实的*打破了词人的好梦,回首往事,自不免有南柯梦短的伤感,叹惋时光的流逝,有烈士暮年之悲。

“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说诸葛亮奇谋报国,仍不免赍志以没,隐喻自己虽有长才也难有机会施展。

“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写东吴败亡的历史教训,吴主孙皓凭借长江天险,且有“铁锁横江”,但还是未能挡住西晋王睿冲浪而来的战舰,落了个可悲下场。这里可以隐约看出词人对南宋小朝廷的担忧。

3.本词中写出了作者面对家国不幸后的悲痛以及对时局无力回天的无奈。

《蜀相》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看似抒发吊古之情,实际上也是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和苦痛。

《雨霖铃》中,柳永写了作者与恋人不忍别又不能不别的情形,表现了依依不舍的深情。

附加

注释

伊嵩:伊阕与嵩山。伊阕,今龙门石窟所在地,伊水西流,香山与龙门山两岸对峙,宛如门阕,故名伊阕。

巢由:巢父与许由,皆尧时隐士也。

铁锁横江:三国后期,司马炎篡魏灭蜀,惟东吴未平。吴主孙皓守将吾彦以铁索横江,欲以天险阻敌,然终为王?f所破。

梁父:梁父吟,又名梁甫吟,原汉乐府的曲名,传乃诸葛亮所作。喻功业未成而怀匡时之志也。

吴山:江苏南部古为吴地,吴山即泛指是处诸山。

水府:水神所居府邸。

神女:指湘妃、洛神一类水中仙子。

九江:长江至浔阳分为九派东流,*《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沉沉一线穿南北”。

南柯梦:李公佐《南柯记》载淳于棼梦为南柯太守、享尽荣华,醒后方知为一梦之事。后常以之喻已逝去的往日情状。

妖氛:指金兵南侵气焰。

白羽:白羽箭。尘昏白羽指战局不利。

孙郎良苦:三国时吴主孙皓闻晋*沿江来犯,遂以铁索横江拒敌,惜为晋人所破。此处暗喻宋为金所迫局面。

译文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诸山留顾。云屯水神居住的府邸,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阕与嵩山旧隐,巢父与许由故友,南柯一梦,遽如许!回首金兵南侵的气焰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创作背景

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兵大举南侵,洛阳、汴京一带,均遭兵燹。不久,汴京沦陷。朱敦儒携家南逃,先到淮海地区,后渡江至金陵。又从金陵沿江而上,到达江西。再由江西南下广东,避乱南雄(今广东南雄县)。这首词具体写作年月虽不可考,但从词的内容看,似是他离开淮海,沿江东下金陵时所作。

赏析:

朱敦儒的词,从题材和内容看,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写他早期的清狂生活和闲适心情的,另一类是写他忧国伤时,抚今思昔的。这首《水龙吟》就是属于他后一类作品的代表之一。

词一开始就以雄健之笔描绘了一个开阔的水面境界:放船千里,凌波破浪,烟波浩淼。“略为吴山留顾”,从侧面点明他此次离开汴洛一带南来,不是为了“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孟浩然《自洛之越》)。对明媚的吴中山水,他只是略为留顾而已。潜台词是说,他此次离乡背井,实在是因强敌入侵,迫不得已。“云屯”三句写长江水势。水府,本为星宿名,主水之官,此处借指水。“九”,泛指多数。“九江”,指长江汇合众流,浩浩荡荡,千里东流。境界何等旷远。然而这旷远的境界并未使作者襟怀开阔,反而“北客”一句转出个人身世之感。国步艰难,一身漂泊,“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销忧”。(朱敦儒《水调歌头》)“壮志未酬”,“此生老矣!”(朱敦儒《雨中花》)表现了一位爱国词人的忧愤,不是一般文人的叹老嗟卑,而是与国家兴废、民族存亡息息相关的。这正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崇高处。

下文由一“念”字领起,将生活镜头拉回到作者早年在洛阳隐居的时代。伊、嵩,指洛阳附近的伊阙、嵩山,这里代指洛阳一带。巢、由,指唐尧时的著名隐士许由、巢父,这里代指作者在洛阳隐居时的朋友。词人早年敦品励行,不求仕进。在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之前,朝廷曾征召他到京城,拟授以学官,他坚辞不就,自我表白说:“麋鹿之*,自乐闲旷,爵非所愿也。”(《宋史·文苑传》)他满足于诗酒清狂,徜徉山水的隐逸生活:“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漫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敕,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朱敦儒《鹧鸪天》)这就很形象地描绘了他疏狂懒漫,傲视王侯,不求爵禄,不受羁绊的*格。现在当他身遭丧乱,落拓南逃的时候,回忆起过去那种令人神往的隐逸生活,犹如南柯一梦。真是“堪笑一场颠倒梦,元来恰似浮云。”(朱敦儒《临江仙》)梦醒得如此快,觉来无处追寻。他对过去隐逸生活的向往,其意义不在隐逸生活本身,而在于他的隐逸生活带有时代特*。封建时代,文人要隐居,必须有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朱敦儒隐居伊、嵩时,北宋社会呈现出来的尽管是一片虚假的太平景象,但毕竟还能保住中原,*生活基本安定,比朱敦儒写作这首词的时候所过的流离转徙生活要好得多。所以朱敦儒对过去隐居伊、嵩生活的怀念,其实质是希望赶走金兵,恢复中原,回到以前的那个时代去,是爱国家、爱民族的表现。

正是这种国家民族之爱,所以下片一开始作者就站在爱国家、爱民族的高度,当此凌波南下之时,北望中原,痛感妖氛未扫,不禁发出了对英雄的渴求和呼唤。渴望有英雄出来扫净妖氛,恢复中原。上下两片,意脉相连。当时并非没有英雄。宗泽、李纲都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但都为投降派所阻。或忧愤成疾而死,或连遭排挤贬斥,无一得志。他想到眼前放船千里的地方,也正是三国时,蜀吴联*抗曹的故地。当年诸葛亮何等英雄,奇谋报国,指挥若定。因后主懦弱,佞臣误国,终于“尘昏白羽”,大业未成。隐喻自己也和其他英雄一样,虽有“壮心”,无奈“奇谋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心情,他在《苏幕遮》词中也曾表示过:“有奇才,无用处,壮节飘零,受尽人间苦。”进而由眼前的地域特点和国家形势联想到西晋灭吴的历史事实。当年吴主孙皓倚仗长江天险,以铁锁横江设防,仍然阻挡不住西晋大将王浚的楼船,锦帆冲浪,铁锁销熔,终于“一片降幡出石头”,“孙郎良苦”。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鉴古观今,作者在词中流露出对象东吴一样偏安江左的南宋小朝廷前途的担忧。下文“但”字一转,结束上文的论史,转入到以抒情作结。词人救亡有志,报国无门,他忧愤得敲打着船桨,作为击节,象诸葛亮那样唱着“梁父吟”,心潮激荡,“泪流如雨”,无可奈何。一位爱国词人的一腔忠义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而词情至此,也达到高潮。

词以放船凌波开始,通过江上风光的描写拓开境界,抚今怀古,将叙事、抒情、议论有机地组合起来,将个人身世之感与对国家民族的深情挚爱融为一体,风格豪放悲壮。

第2篇: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古诗翻译赏析

《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作者为宋朝诗人朱敦儒。其古诗全文如下: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前言】

《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这首词是南宋朱敦儒由吴越飘零至江西的途中所作,表达了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一位爱国文人志士对国家今昔变幻的悲愤之情。

【注释】

(1)凌渡去:乘风破浪而去。凌,渡,逾越。

(2)略为:稍微,形容时间短暂。

(3)吴山:泛指江南之山。

(4)留顾:停留瞻望。

(5)水府:星官名。谓天将下雨。

(6)神女:指传说中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

(7)九江:诸水汇流而成的大江。九,极言其多。长江由众多支流汇聚而成,故曰九江。

(8)北客:北方南来之人,作者自称,因其家在洛阳,故曰北客。

(9)翩然:指舟行迅疾如飞。

(10)伊嵩:伊水与嵩山,均在河南境内。

(11)巢由:巢父、许由,都是古代的隐士。

(12)南柯梦:唐李公佐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谓:淳于棼梦至槐安国,国王以女妻之,任南柯太守,荣华富贵,显赫一时,后与敌战败,公主亦死,被遣回。醒后见槐树南枝下有一蚁穴,即梦中所历。后人因称为“南柯梦”。

(13)逮:就。

(14)如许:如此。

(15)妖氛:凶气。指金兵。

(16)白羽:白羽扇,古代儒将常挥白羽扇,指挥作战。

(17)孙郎:指三国东吴末帝孙皓。晋武帝司马炎派王濬造大船东下伐吴,吴*以铁锁、铁链横截长江,企图阻挡晋*前进。晋*用火烧毁铁锁,长驱东下,攻破金陵,孙皓被迫出降。这三句以晋灭东吴比喻金兵宋,暗喻目前形势危急,不能再蹈“孙郎”的覆辙。

(18)桂棹:船桨的美称,此代指船。

(19)梁父:即《梁父吟》,一作《梁甫吟》,乐府《楚调曲》名。今存古辞,传为诸葛亮所作。

【翻译】

放船千里乘风破浪顺流东下,经过吴山只是稍微的浏览了一下景*。云层密密聚集在水府附近,江涛汹涌追随着巫山神女奔走。众水汇成大江滔滔东注人海。匆匆奔波向南的北方游子,满怀壮志却偏感报国到无门,随着年华流逝忽然觉得要走到垂暮之年。想起伊阙和嵩山的隐居生活,跟巢父、许由一样的林下故友,那时的生活竟如同南柯一梦,很快消失转眼之间已成过去。

回望中原金兵还没有彻底消灭,试问人间抗敌的英雄在何处?空怀有报效国家的奇谋良策,可怜无人赏识’也不被重用,白羽箭上白白的堆积满了灰尘。想当年东吴末帝孙皓用铁索横截江面,晋*烧断铁索,战船长驱东下,攻破金陵,吴主孙皓被迫投降心情无比悲苦。如今我只能独自愁敲桂木短桨,悲愤地低诵那古曲梁父吟,热泪像雨一样横流,止不住心中万分的悲伤。

【赏析】

朱敦儒的词,从题材和内容看,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写他早期的轻狂生活和闲适心情的,另一类是写他忧国伤时,抚今思昔的。这首《水龙吟》就是属于他后一类作品的代表之一。

词的上片写去国离乡之感。词开篇即展现了一幅开阔的画面:千里波涛,云水茫茫,词人放舟于江面上。但美丽的江南山水只赢得词人“略为留顾”,这暗示了曾迷恋山水的词人此时已无心陶醉于这烟云环绕的吴越山水。放船长江,顺流东下时,除了略顾江苏南部诸山之外,就只看到滚滚江水和片片白云了。三、四两句“云屯水府,涛随神女”和“涛屯水府,云随神女”一样,是互文合指,形容长江之上云聚涛涌的景象。“九”,泛指多数,“九江”,谓长江为众水汇流之江。

诗人面对长江的壮丽景*,不禁产生感慨,故紧接前六句说:“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当年曾“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自诩为“清都山水郎”(《鹧鸪天》)的他,今已作客他乡,“壮心偏感,年华将暮”。诗人从洛阳逃难到南方,所以自称“北客”。“壮心”则指报国壮志。这三句是说:自己有报国壮志,但是报国无路,年龄却又一天一天老了。这怎能不使人感慨呢!其实,这还不仅是感慨,它还包含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正因为对现实不满,自然会怀念过去的岁月,怀念过去的人和事,面对青山绿水,词人想到往昔繁华的洛阳,回忆起曾游乐于山水间的“伊、嵩旧隐,巢、由故友”。伊、嵩,洛阳附近的伊水和嵩山;巢、由,本指隐士巢父和许由,此处借指词人居洛阳时的故友。他们是有时代特征的历史人物,代表着他们自身,同时又无疑是词人过去记忆的象征。“旧隐”“故友”,定是让词人感慨万分。当年一起“射麋上苑,走马长楸”,“向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断狂游”(《雨中花》)的故人而今何在?靖康之变前那疏狂自放于山水间的生活已成为永远的过去,且一去不复返。词人不禁长叹“南柯梦、遽如许”。时光流逝给人带来的苍老与无奈已是人生中很痛苦的事情了,何况生逢乱世,国将亡的悲痛,这岂止是韶华已逝、壮志不再的悲哀!

下片写对国事的关怀和报国无路的悲痛。词一开头就沉痛地指出“回首妖氛朱扫,问人间、英雄何处?”意思足说:回首中原,金兵依旧盘踞,而抗金的英雄在何处呢?抗金名将宗泽多次上书,力请出兵收复失地,为投降派所阻,忧愤成疾。连呼“过河”而与世长辞。主张用两河义*收复失地、驱逐金人的宰相李纲被投降派排挤出朝了。“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白羽”,白羽扇,用来指挥*事。这三句既是对抗金英雄的不幸遭遇的惋惜,同时也是表达自己报国无路的悲痛之情的。这和词人在《苏幕遮》词中写的“有奇才,无用处。壮节飘零,受尽人间苦”,完全一致。南宋最高统治者对抗金英雄不用,对有报国奇谋的不用,而金人却在长江饮马了。

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不禁想到晋灭吴的历史事件。“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为完成统一大业,下令伐吴,从西边的益州(今四川成都)至东边的滁州(今安徽滁县)分兵数路,向吴进攻。龙骧将*王濬从四川率领战船沿长江东下,向金陵(今江苏南京)挺进。吴人横铁锁(铁链)于长江,企图阻其*舰。可是王濬用火炬、麻油烧熔铁锁,长驱东下,攻入金陵,吴主孙皓只好投降了。现在,晋灭吴的历史会不会重演呢?想至此,词人痛苦已极。但是,有什么办法呢?“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只能敲着船像当年隐居南阳,关心天下大事的诸葛亮一样悲吟《梁父》诗罢了。这对一个爱国者是多么痛苦的事呵,所以“泪流如雨”。这种苦痛是深沉的,悲愤是沉痛而绵长的,是处于那个时代但凡有正义感的爱国志士无法逃脱的。

全词直抒胸臆,词情激越,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合为一体。整首词是南渡时期词人个人情感的表现,展现了一个不同于“神仙风致”的志士形象。同时,词作折射出的是一代文人士大夫的历史命运,尤其是心怀理想志向而命途多舛的南安志士的前途,可谓南渡时期一代士人的缩影。

第3篇:语文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宋词赏析

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

朱敦儒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朱敦儒的词,从题材和内容看,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写他早期的清狂生活和闲适心情的,另一类是写他忧国伤时,抚今思昔的。这首《水龙吟》就是属于他后一类作品的代表之一。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举南侵,洛阳、汴京一带,均遭兵燹。不久,汴京沦陷。朱敦儒携家南逃,先到淮海地区,后渡江至金陵。又从金陵沿江而上,到达江西。再由江西南下广东,避乱南雄(今广东南雄县)。这首词具体写作年月虽不可考,但从词的内容看,似是他离开淮海,沿江东下金陵时所作。

词一开始就以雄健之笔描绘了一个开阔的水面境界:放船千里,凌波破浪,烟波浩淼。“略为吴山留顾”,从侧面点明他此次离开汴洛一带南来,不是为了“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孟浩然《自洛之越》)。对明媚的吴中山水,他只是略为留顾而已。潜台词是说,他此次离乡背井,实在是因强敌入侵,迫不得已。“云屯”三句写长江水势。水府,本为星宿名,主水之官,此处借指水。“九”,泛指多数。“九江”,指长江汇合众流,浩浩荡荡,千里东流。境界何等旷远。然而这旷远的境界并未使作者襟怀开阔,反而“北客”一句转出个人身世之感。国步艰难,一身漂泊,“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销忧”。(朱敦儒《水调歌头》)“壮志未酬”,“此生老矣!”(朱敦儒《雨中花》)表现了一位爱国词人的忧愤,不是一般文人的叹老嗟卑,而是与国家兴废、民族存亡息息相关的。这正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崇高处。

下文由一“念”字领起,将生活镜头拉回到作者早年在洛阳隐居的时代。伊、嵩,指洛阳附近的伊阙、嵩山,这里代指洛阳一带。巢、由,指唐尧时的著名隐士许由、巢父,这里代指作者在洛阳隐居时的朋友。词人早年敦品励行,不求仕进。在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之前,朝廷曾征召他到京城,拟授以学官,他坚辞不就,自我表白说:“麋鹿之*,自乐闲旷,爵非所愿也。”(《宋史·文苑传》)他满足于诗酒清狂,徜徉山水的隐逸生活:“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漫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敕,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朱敦儒《鹧鸪天》)这就很形象地描绘了他疏狂懒漫,傲视王侯,不求爵禄,不受羁绊的*格。现在当他身遭丧乱,落拓南逃的时候,回忆起过去那种令人神往的隐逸生活,犹如南柯一梦。真是“堪笑一场颠倒梦,元来恰似浮云。”(朱敦儒《临江仙》)梦醒得如此快,觉来无处追寻。他对过去隐逸生活的向往,其意义不在隐逸生活本身,而在于他的隐逸生活带有时代特*。封建时代,文人要隐居,必须有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朱敦儒隐居伊、嵩时,北宋社会呈现出来的尽管是一片虚假的太平景象,但毕竟还能保住中原,*生活基本安定,比朱敦儒写作这首词的时候所过的流离转徙生活要好得多。所以朱敦儒对过去隐居伊、嵩生活的怀念,其实质是希望赶走金兵,恢复中原,回到以前的那个时代去,是爱国家、爱民族的表现。

正是这种国家民族之爱,所以下片一开始作者就站在爱国家、爱民族的高度,当此凌波南下之时,北望中原,痛感妖氛未扫,不禁发出了对英雄的渴求和呼唤。渴望有英雄出来扫净妖氛,恢复中原。上下两片,意脉相连。当时并非没有英雄。宗泽、李纲都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但都为投降派所阻。或忧愤成疾而死,或连遭排挤贬斥,无一得志。他想到眼前放船千里的地方,也正是三国时,蜀吴联*抗曹的故地。当年诸葛亮何等英雄,奇谋报国,指挥若定。因后主懦弱,佞臣误国,终于“尘昏白羽”,大业未成。隐喻自己也和其他英雄一样,虽有“壮心”,无奈“奇谋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心情,他在《苏幕遮》词中也曾表示过:“有奇才,无用处,壮节飘零,受尽人间苦。”进而由眼前的地域特点和国家形势联想到西晋灭吴的历史事实。当年吴主孙皓倚仗长江天险,以铁锁横江设防,仍然阻挡不住西晋大将王浚的楼船,锦帆冲浪,铁锁销熔,终于“一片降幡出石头”,“孙郎良苦”。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鉴古观今,作者在词中流露出对象东吴一样偏安江左的南宋小朝廷前途的担忧。下文“但”字一转,结束上文的论史,转入到以抒情作结。词人救亡有志,报国无门,他忧愤得敲打着船桨,作为击节,象诸葛亮那样唱着“梁父吟”,心潮激荡,“泪流如雨”,无可奈何。一位爱国词人的一腔忠义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而词情至此,也达到高潮。

词以放船凌波开始,通过江上风光的描写拓开境界,抚今怀古,将叙事、抒情、议论有机地组合起来,将个人身世之感与对国家民族的深情挚爱融为一体,风格豪放悲壮。

第4篇:朱敦儒水龙吟翻译赏析

水龙吟

朱敦儒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

注释

放船:乘船。

凌波:踏着波浪。

略为吴山留顾:在吴地的江山中稍稍停留一下,回首瞻望。

云屯水府:意为乌云密布,即将下雨。水府:水府星,古代星名。

神女:指洛水女神宓妃。

九江:《太平寰宇记》中以浙江、扬子江、楚江、湘江、荆江、汉江、吴江、松江、南江为九江。此处泛指江南诸河流。

北客:作者从北方来到江南,故自称北客。

壮心偏感:意为报国之心未泯。

伊嵩旧隐:指词人旧日在家乡洛阳的隐居生活。伊嵩即伊阙山和嵩山,洛阳附近的名山。

巢由故友:指隐居时的朋友,有如古代隐士巢父、许由一般。

南柯梦:出自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淳于棼家有古槐一株,树下有一蚁穴。他醉后梦入蚁穴,到了槐安国,娶王女金枝公主,并出任太守。醒来才知是一场梦。

遽:迅、疾。

如许:如此。

妖氛:指占据北方的金朝。

尘昏白羽:指诸葛亮北伐出师不利。白羽:白羽扇,代指诸葛亮。

铁锁横江:晋武帝东下伐吴,吴国铸铁锁链沉渤そ,横断江面,以阻晋*的战船。

锦帆冲浪:此句是指晋*用火烧熔了铁链,战船乘风破浪攻下建康。锦帆代指船。

孙郎良苦:指东吴末帝孙皓用心良苦地设计铁锁,最终败北投降。

桂棹:桂木做的长桨。

梁父:即《梁甫吟》。诸葛亮当年隐居时,好吟此曲。作者用此典,寓意内心中充满了忧谗忧国的悲伤。

词意

这首词作步鸨南下,词人初离洛阳,由水路南行之时。

船行千里,至吴地,江南风光勾起往事回想,忍不住回首瞻眺。只见乌云密布,风雨欲来,江面上波浪翻腾,众水汇流向东。自北南下,哀痛国土沦亡,虽然胸怀报国壮志,年华却已是暮年。思念起在洛阳隐居的日子,有如南柯梦一样短暂逝去。

回首北方,金兵未能扫灭,世间的英雄在哪?不是没有以奇谋报国的英雄,只是朝廷昏庸,当年英雄们都同诸葛亮一样,落个“尘昏白羽”,出师未捷身先死。当年晋*攻吴,尚有铁锁横江,如今金兵南侵,气势有如“锦帆冲浪”的晋*,毫无防设的南宋,最终也会落个孙郎的下场。报国无门,无可奈何地用船桨打着拍子,唱着悲凄的《梁甫曲》,泪水如雨流下。

赏析:

朱敦儒的词,从题材和内容看,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写他早期的清狂生活和闲适心情的,另一类是写他忧国伤时,抚今思昔的。这首《水龙吟》就是属于他后一类作品的代表之一。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举南侵,洛阳、汴京一带,均遭兵燹。不久,汴京沦陷。朱敦儒携家南逃,先到淮海地区,后渡江至金陵。又从金陵沿江而上,到达江西。再由江西南下广东,避乱南雄(今广东南雄县)。这首词具体写作年月虽不可考,但从词的内容看,似是他离开淮海,沿江东下金陵时所作。

词一开始就以雄健之笔描绘了一个开阔的水面境界:放船千里,凌波破浪,烟波浩淼。“略为吴山留顾”,从侧面点明他此次离开汴洛一带南来,不是为了“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孟浩然《自洛之越》)。对明媚的吴中山水,他只是略为留顾而已。潜台词是说,他此次离乡背井,实在是因强敌入侵,迫不得已。“云屯”三句写长江水势。水府,本为星宿名,主水之官,此处借指水。“九”,泛指多数。“九江”,指长江汇合众流,浩浩荡荡,千里东流。境界何等旷远。然而这旷远的境界并未使作者襟怀开阔,反而“北客”一句转出个人身世之感。国步艰难,一身漂泊,“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销忧”。(朱敦儒《水调歌头》)“壮志未酬”,“此生老矣!”(朱敦儒《雨中花》)表现了一位国词人的忧愤,不是一般文人的叹老嗟卑,而是与国家兴废、民族存亡息息相关的。这正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崇高处。

下文由一“念”字领起,将生活镜头拉回到作者早年在洛阳隐居的时代。伊、嵩,指洛阳附近的伊阙、嵩山,这里代指洛阳一带。巢、由,指唐尧时的著名隐士许由、巢父,这里代指作者在洛阳隐居时的朋友。词人早年敦品励行,不求仕进。在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之前,朝廷曾征召他到京城,拟授以学官,他坚辞不就,自我表白说:“麋鹿之*,自乐闲旷,爵非所愿也。”(《宋史·文苑传》)他满足于诗酒清狂,徜徉山水的隐逸生活:“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漫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敕,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朱敦儒《鹧鸪天》)这就很形象地描绘了他疏狂懒漫,傲视王侯,不求爵禄,不受羁绊的*格。现在当他身遭丧乱,落拓南逃的时候,回忆起过去那种令人神往的隐逸生活,犹如南柯一梦。真是“堪笑一场颠倒梦,元来恰似浮云。”(朱敦儒《临江仙》)梦醒得如此快,觉来无处追寻。他对过去隐逸生活的向往,其意义不在隐逸生活本身,而在于他的隐逸生活带有时代特*。封建时代,文人要隐居,必须有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朱敦儒隐居伊、嵩时,北宋社会呈现出来的尽管是一片虚假的太平景象,但毕竟还能保住中原,*生活基本安定,比朱敦儒写作这首词的时候所过的流离转徙生活要好得多。所以朱敦儒对过去隐居伊、嵩生活的怀念,其实质是希望赶走金兵,恢复中原,回到以前的那个时代去,是爱国家、爱民族的表现。

正是这种国家民族之爱,所以下片一开始作者就站在爱国家、爱民族的高度,当此凌波南下之时,北望中原,痛感妖氛未扫,不禁发出了对英雄的渴求和呼唤。渴望有英雄出来扫净妖氛,恢复中原。上下两片,意脉相连。当时并非没有英雄。宗泽、李纲都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但都为投降派所阻。或忧愤成疾而死,或连遭排挤贬斥,无一得志。他想到眼前放船千里的地方,也正是三国时,蜀吴联*抗曹的故地。当年诸葛亮何等英雄,奇谋报国,指挥若定。因后主懦弱,佞臣误国,终于“尘昏白羽”,大业未成。隐喻自己也和其他英雄一样,虽有“壮心”,无奈“奇谋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心情,他在《苏幕遮》词中也曾表示过:“有奇才,无用处,壮节飘零,受尽人间苦。”进而由眼前的地域特点和国家形势联想到西晋灭吴的历史事实。当年吴主孙皓倚仗长江天险,以铁锁横江设防,仍然阻挡不住西晋大将王浚的楼船,锦帆冲浪,铁锁销熔,终于“一片降幡出石头”,“孙郎良苦”。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鉴古观今,作者在词中流露出对象东吴一样偏安江左的南宋小朝廷前途的担忧。下文“但”字一转,结束上文的论史,转入到以抒情作结。词人救亡有志,报国无门,他忧愤得敲打着船桨,作为击节,象诸葛亮那样唱着“梁父吟”,心潮激荡,“泪流如雨”,无可奈何。一位爱国词人的一腔忠义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而词情至此,也达到高潮。

词以放船凌波开始,通过江上风光的描写拓开境界,抚今怀古,将叙事、抒情、议论有机地组合起来,将个人身世之感与对国家民族的深情挚爱融为一体,风格豪放悲壮。

第5篇:朱敦儒的《相见欢》阅读*及翻译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金陵:南京。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州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朱敦儒南逃金陵。倩(qìng):借助。

一:1.请从景中藏情的角度鉴赏这首词的上阙。(4分)

2.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3.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5分)

4.“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

1.上阙写景,但景中藏情。千里清秋,夕阳垂地,万里长江,滚滚东流,这些是眼前景物,但“清秋”“夕阳”“逝水”渲染出极其肃杀、悲凉的气氛,暗含着山河残破、国运衰落的气象,寄寓着诗人悲凉抑郁的心情。(4分)

2.表达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以及对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对沦陷*的同情。(4分)

3.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3分。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1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1分

4.借代;(1分)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在头上)。(1分)“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1分)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1分)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1分)

二:

1.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5分)

2.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

1.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景物,“秋*”“夕阳流水”2分;特点,“冷落萧条”2分;感情1分。共5分)

2.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过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前后各3分,前为“直抒胸臆”1分,感情2分;后为“拟人”,或者答“含蓄深沉”1分,感情2分,共6分)

翻译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赏析: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第6篇:鹧鸪天朱敦儒阅读*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这是宋代著名词人朱敦儒所创作的一首词,整首词表达了朱敦儒对权贵的不屑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和志向。

原文: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云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鹧鸪天·西都作字词解释:

①鹧鸪(zhègū)天:此调取名于唐人郑喁诗句“春游鸡鹿寨,家在鹧鸪天”。又名思越人、思佳客等。双调,五十五字,平韵。

②西都:指洛阳,宋朝时称洛阳为西京。

③清都:相传天帝的府地。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官。

④疏狂:狂放不羁。

⑤累(lěi):数次。章:指上呈天帝的奏章。

⑥觞(shāng):古代蛊酒的容器。

⑦玉楼金阙(què):指汴京的宫殿。

鹧鸪天·西都作翻译:

我本是天上管理山水的郎,天*是懒散和疏狂。天帝曾批给我管理风露的诏帛,我也多次上呈留住彩云,借走月亮的奏章。

诗一写就是一万首,叶捅一饮就是一千杯,不曾正眼看过侯王。就算是在华丽的天宫里做官,我也懒得去,只愿插着梅花醉卧在洛阳中。

鹧鸪天·西都作阅读*:

试题:

(1)上阕中有一词为全词的词眼,请找出,并说明理由。(4分)

(2)本词运用多种手法,表现出浪漫主义*彩,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作简要分析。(2分)

参考*:

(1)词眼:疏狂(1分)。上阕写自己“为天帝山水郎”,上书请求留云借月等,表现其远离世俗,热爱自然,不受拘束(1分)。下阕“几曾着眼看侯王”表现其傲视权贵之“狂”(1分);写偏爱梅花,表现其不拘世俗,独守高洁(1分)。

(2)*一:想象手法(1分),想象自己为天帝管理山水的官,承办天帝诏书的批示,多次向天帝献上奏章(1分)(从“玉楼金阙”一句思考回答亦可);*二:夸张手法(1分),“诗万首,酒千觞”,表现自己的豪情。(1分)

鹧鸪天·西都作创作背景:

据《宋史·文苑传》记载,朱敦儒“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靖康年间,钦宗召朱敦儒至京师,欲授以学官,朱敦儒固辞道:“麋鹿之*,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终因鄙弃世俗和权贵,拂衣还山。此词即为朱敦儒从京师返回洛阳后途中作,故题为“西都作”。

鹧鸪天·西都作赏析:

上片的首句以“山水郎”自居,写自己热爱山水乃出于天*。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他不喜尘世,流连山水。接下来“天教分付与疏狂”则声称自己懒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格特征亦属天赋,因而无法改变。这两句充分表现出了词人的*格特征,坦荡直爽,豪气四溢。“曾批给雨”二句以天意抒怀抱,透露出作者远避俗世,怡然自得的心理。这二句充满了浪漫的精神,富于神奇的幻想,不仅对首句进行了绝妙而风趣的解释,而且透露了他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和对世俗发自内心的鄙弃。

下片表现作者赛神仙的淡泊胸怀。“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写作者诗思的丰富,酒量的很大,隐逸生活的全部内容都表现为对诗与酒的钟情。面对“侯王”几曾看过,凸显词人对功名富贵的鄙夷,面对王侯的傲骨铮铮。“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这二句表现出作者不愿意返回京城官场,只想纵诗饮酒,与山水为伴,隐逸归老。玉楼金阙,本是人人羡慕向往的荣华富贵,但词人用一“慵”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自己鄙薄名利的态度,相反对于“插梅花醉洛阳”的生活却十分欣赏留恋,体现名士的清高、名士的风流,“梅花”是高洁的象征,这里意在言词人的品*高洁。将高洁与疏狂的品*有机地统一起来,表现出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的狂放。

全词清隽婉丽,自然流畅,前后呼应,章法谨严,充分体现了作者蔑视权贵、傲视王侯、潇洒狂放的*格特征。

个人资料: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