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买铅笔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4-02-17 15:42:47

一、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

《买铅笔》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的第一课时。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以及10以内加减法,初步感知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今后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买铅笔说课稿

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小白兔到袋鼠的文具商店买铅笔情景。主题图中已经出示了数学问题:“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我认为本课的主题图给出的数学问题太直接,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因此在教学时我把主题图进行了改进。把主题图中袋鼠提出的数学问题改为“有15支铅笔”这一条件,这样,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主题图,从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再根据相应的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从教材提供的例题和练习分析,本课应是学习十几减9、8的退位减法。但我认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应该是相通。只要掌握了十几减9、8的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学生就会自然地迁移到所有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上来。因此,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作了调整,即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

二、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有三大一是来自学生的学习需求。即要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二是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原理,怎样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生活情景中蕴涵的科学原理,并确定体验目标的要素构成与逻辑关联,怎样引导学生将学习成果运用于生活实际,并实现体验*目标与结果*目标的统一,这是教师在制定目标是要重点考虑的。三是来自教材的学习素材。从确定教学目标角度而言,教材的价值及其研究重点在于:1.提供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2.确定教材所反映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同学生认识特点的结合点;3.确定教材所反映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同学生现实生活情景的结合点。“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知识技能,问题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个方面。

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对目标制定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

教学目标:

1、以“十几减9”为切入点,在合作交流中学会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2、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并运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和**。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以及善于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学会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讨“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一)、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作活动中进行*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二)、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作、*思考、进行个*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聊聊我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一)、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利用好教材中的主题图正是培养学生上述能力的良好时机。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只有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逐步形成能力。因此,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教材第78页修改后的主题图。(如何修改我在教材分析中已经说过。)

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主题图,从中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

3、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我想,只有让学生经过*观察、*思考来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从而提出数学问题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个*化理解才能充分暴露,主题图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二)、根据问题,列出式子。

学生经过10以内的加减法的学习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学习和长时间的培养,已经具备了根据数学问题列出式子的能力。因此学生根据“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这个问题,能很快的列出式子。

(三)、讨论15—9的算法。

本环节的教学,我安排了4个小环节:1、*思考15-9的算法。2、小组交流15-9的算法,教师巡回指导。3、全班交流,教师整理板书。4、尝试练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为什么要安排4个小环节呢?我认为探究*学习必须要有*思考的时间。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对15-9的理解也就不同,只有让学生经过*思考,去整理自己的思路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则,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组织能力差,只有让学生经过*思考,好好的想一想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有东西好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算法多样化”和“鼓励算法多样化”的要求。不同的算法展示了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教学中,学生探讨算法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经历一个*思考、合作交流与再创造的过程。这种探究式思考的价值远远大于遵循某种方法的思考价值。教学中,学生的计算方法各异,教师不急于评价某种方法的优劣,而是让学生介绍清楚各种方法的特点,引导学生“取其精华”,使算法多样化的过程成为一个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在教学中,安排小组交流环节,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提倡算法多样化,并非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多种计算方法;也并不是要求学生要生硬地去套出多种算法。“算法多样化”应是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新课标中所提及的算法多样化和优化,是指集体的多样化,个体的优化。也就是说要求全体学生尽可能地多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而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想到或掌握这些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行为,教师不能把全班同学所有的算法都优化成一个算法,这有违新课标的精神。因此,在全班交流环节,教师有意识的把学生汇报的算法板书出来,把算理大致相同的算法整理在一起,让学生在听与说、议与思的过程中学会算法,为以后的个体优化奠定基础。

小组合作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难度比较大,学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如何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又是一大难题。我认为,小组合作的重点是要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了一些具体明确的学习任务。(见教案

(四)、巩固算法

这环节,我安排了3个层面的练习。

第一层是基本练习。通过本题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十几减9的算理,并迁移到十几减8、十几减7等20以内退位减法,使学生明确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是相通。

第二层是解决问题,延伸算法。计算教学如果只重视计算技能的学习,往往比较枯燥。只有把计算教学至于问题解决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是有用的,是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会更感兴趣。同时,利用两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使学生感捂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第三层是摘苹果游戏。

游戏是底年级儿童最喜欢的课堂学习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乐中轻轻松松学知识,这不正是我们的追求。

(五)、回顾反思,总结评价。

这节数学课你学地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醒同伴们注意什么?

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以上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点认识,请各位同仁、专家批评指正。

第2篇:关于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数铅笔》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数铅笔》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的内容。在一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中,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20内数的数数、比较及加减运算,对20以内数的组成也有了初步认识。本课教材安排了数铅笔这一情景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用不同方法数数,认识100以内数的组成,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并在具体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0以内的数,通过数实物、表示结果、圈一圈的活动,感知以10当一的优越*。

2、过程与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方法数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增强学生优化算法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调查、数数活动,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感知以10当一的优越*,自主建构新的计数单位十。理解计数单位一和十。

课前准备:

1、学具:小棒100根。

2、课前调查活动:调查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动手*作为主,让学生的*作中启迪思维,在合作交流活动中体验数学,体现自主探索的优越感。感受数学活动的有趣*,初步渗透数学的生活*。

三、说教学流程

(一)检查课前调查并复习

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20以内的数。我想问问小朋友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教学预设:学生说出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师:同学们,老师布置你们回去调查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现在请你们四人小组里面互相说说你发现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并且说说这些数个位上是几,十位上是几,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巡视指导)。

[教学预设:学生能说出类似我家有8盆花,8只有个位,是由8个一组成的;这栋楼有16户人家,16的个位上是6,十位是1,16是由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对20以内数的组成进行复习,对新课进行铺垫。]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的物体的个数超过了20个,你们还会数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100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学习新课的必要*]

(二)探究新知

1、数一数。

(1)师:这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

学生先*思考,再分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数小棒的方法。

[教学预设:1根1根数;2根2根数;5根5根数;10根10根数等,此时就让全班学生接数。对每一种数法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学生先*思考,再通过小组内合作数数,了解数序互相提示、检查。尊重学生富有个*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交流感受数法多样化。]

(2)优化数法,练习10根10根数,边摆边数。

师:你最喜欢哪种数法?为什么?

[教学预设:10根10根数,因为最快。]

那我们也像那个小朋友一样,10根10根数,并且我们利用带来的皮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呈现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培养学生优化意识。通过对比几种数法,体现以10当一的优越*。]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1捆是10根小棒,那么10个一就表示1个什么?2捆小棒表示2个什么?5捆,8捆又表示什么?数一数一共捆了多少捆小棒。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计数单位十和一]

(3)学生跟着老师在一次十根十根数100根小棒。并用皮筋把10捆捆在一起。

(4)明确十进关系。

10个一是1个十,10个十是一百。

2、圈一圈,数一数。

数p2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实物到数点子,从规则排列地数到混合排列的数的过程。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引导学生十个十个地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游戏:接力赛

教师说清游戏规则:两人做游戏,一人说出3个有规律排列的数(如34、36、38)另一人接着按规律再数出3个数。

4、练习5(开放题)。

[设计意图:主要体现几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游戏的形式巩固练习,让学生不觉得累;让学生感受成功。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体现数学的趣味*与多样*]

四、总结

谈自己本课所学到的知识

第3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买铅笔说课稿

一、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

《买铅笔》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的第一课时。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以及10以内加减法,初步感知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今后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

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小白兔到袋鼠的文具商店买铅笔情景。主题图中已经出示了数学问题:“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我认为本课的主题图给出的数学问题太直接,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因此在教学时我把主题图进行了改进。把主题图中袋鼠提出的数学问题改为“有15支铅笔”这一条件,这样,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主题图,从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再根据相应的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从教材提供的例题和练习分析,本课应是学习十几减9、8的退位减法。但我认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应该是相通。只要掌握了十几减9、8的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学生就会自然地迁移到所有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上来。因此,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作了调整,即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

二、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买铅笔:教学目标有三大一是来自学生的学习需求。即要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二是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原理,怎样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生活情景中蕴涵的科学原理,并确定体验目标的要素构成与逻辑关联,怎样引导学生将学习成果运用于生活实际,并实现体验*目标与结果*目标的统一,这是教师在制定目标是要重点考虑的。三是来自教材的学习素材。从确定教学目标角度而言,教材的价值及其研究重点在于:1.提供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2.确定教材所反映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同学生认识特点的结合点;3.确定教材所反映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同学生现实生活情景的结合点。“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知识技能,问题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个方面。

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对目标制定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

教学目标:

1、以“十几减9”为切入点,在合作交流中学会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2、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并运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和**。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以及善于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学会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讨“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一)、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作活动中进行*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二)、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作、*思考、进行个*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聊聊我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一)、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利用好教材中的主题图正是培养学生上述能力的良好时机。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只有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逐步形成能力。因此,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教材第78页修改后的主题图。(如何修改我在教材分析中已经说过。)

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主题图,从中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

3、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我想,只有让学生经过*观察、*思考来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从而提出数学问题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个*化理解才能充分暴露,主题图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二)、根据问题,列出式子。

学生经过10以内的加减法的学习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学习和长时间的培养,已经具备了根据数学问题列出式子的能力。因此学生根据“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这个问题,能很快的列出式子。

(三)、讨论15—9的算法。

本环节的教学,我安排了4个小环节:1、*思考15-9的算法。2、小组交流15-9的算法,教师巡回指导。3、全班交流,教师整理板书。4、尝试练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为什么要安排4个小环节呢?我认为探究*学习必须要有*思考的时间。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对15-9的理解也就不同,只有让学生经过*思考,去整理自己的思路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则,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组织能力差,只有让学生经过*思考,好好的想一想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有东西好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算法多样化”和“鼓励算法多样化”的要求。不同的算法展示了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教学中,学生探讨算法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经历一个*思考、合作交流与再创造的过程。这种探究式思考的价值远远大于遵循某种方法的思考价值。教学中,学生的计算方法各异,教师不急于评价某种方法的优劣,而是让学生介绍清楚各种方法的特点,引导学生“取其精华”,使算法多样化的过程成为一个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在教学中,安排小组交流环节,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提倡算法多样化,并非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多种计算方法;也并不是要求学生要生硬地去套出多种算法。“算法多样化”应是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新课标中所提及的算法多样化和优化,是指集体的多样化,个体的优化。也就是说要求全体学生尽可能地多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而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想到或掌握这些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行为,教师不能把全班同学所有的算法都优化成一个算法,这有违新课标的精神。因此,在全班交流环节,教师有意识的把学生汇报的算法板书出来,把算理大致相同的算法整理在一起,让学生在听与说、议与思的过程中学会算法,为以后的个体优化奠定基础。

小组合作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难度比较大,学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如何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又是一大难题。我认为,小组合作的重点是要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了一些具体明确的学习任务。(见教案)

(四)、巩固算法

这环节,我安排了3个层面的练习。

第一层是基本练习。通过本题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十几减9的算理,并迁移到十几减8、十几减7等20以内退位减法,使学生明确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是相通。

第二层是解决问题,延伸算法。计算教学如果只重视计算技能的学习,往往比较枯燥。只有把计算教学至于问题解决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是有用的,是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会更感兴趣。同时,利用两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使学生感捂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第三层是摘苹果游戏。

游戏是底年级儿童最喜欢的课堂学习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乐中轻轻松松学知识,这不正是我们的追求。

(五)、回顾反思,总结评价。

这节数学课你学地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醒同伴们注意什么?

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第4篇:买铅笔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

一、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

《买铅笔》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的第一课时。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以及10以内加减法,初步感知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今后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

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小白兔到袋鼠的文具商店买铅笔情景。主题图中已经出示了数学问题:“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我认为本课的主题图给出的数学问题太直接,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因此在教学时我把主题图进行了改进。把主题图中袋鼠提出的数学问题改为“有15支铅笔”这一条件,这样,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主题图,从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再根据相应的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从教材提供的例题和练习分析,本课应是学习十几减9、8的退位减法。但我认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应该是相通。只要掌握了十几减9、8的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学生就会自然地迁移到所有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上来。因此,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作了调整,即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

二、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有三大来源:一是来自学生的学习需求。即要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二是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原理,怎样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生活情景中蕴涵的科学原理,并确定体验目标的要素构成与逻辑关联,怎样引导学生将学习成果运用于生活实际,并实现体验*目标与结果*目标的统一,这是教师在制定目标是要重点考虑的。三是来自教材的学习素材。从确定教学目标角度而言,教材的价值及其研究重点在于:1.提供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2.确定教材所反映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同学生认识特点的结合点;3.确定教材所反映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同学生现实生活情景的结合点。“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知识技能,问题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个方面。

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对目标制定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

教学目标:

1、以“十几减9”为切入点,在合作交流中学会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2、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并运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和**。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以及善于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学会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讨“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一)、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作活动中进行*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二)、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作、*思考、进行个*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聊聊我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一)、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利用好教材中的主题图正是培养学生上述能力的良好时机。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只有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逐步形成能力。因此,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教材第78页修改后的主题图。(如何修改我在教材分析中已经说过。)

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主题图,从中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

3、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我想,只有让学生经过*观察、*思考来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从而提出数学问题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个*化理解才能充分暴露,主题图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二)、根据问题,列出式子。

学生经过10以内的加减法的学习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学习和长时间的培养,已经具备了根据数学问题列出式子的能力。因此学生根据“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这个问题,能很快的列出式子。

(三)、讨论15—9的算法。

本环节的教学,我安排了4个小环节:1、*思考15-9的算法。2、小组交流15-9的算法,教师巡回指导。3、全班交流,教师整理板书。4、尝试练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为什么要安排4个小环节呢?我认为探究*学习必须要有*思考的时间。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对15-9的理解也就不同,只有让学生经过*思考,去整理自己的思路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则,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组织能力差,只有让学生经过*思考,好好的想一想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有东西好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算法多样化”和“鼓励算法多样化”的要求。不同的算法展示了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教学中,学生探讨算法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经历一个*思考、合作交流与再创造的过程。这种探究式思考的价值远远大于遵循某种方法的思考价值。教学中,学生的计算方法各异,教师不急于评价某种方法的优劣,而是让学生介绍清楚各种方法的特点,引导学生“取其精华”,使算法多样化的过程成为一个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在教学中,安排小组交流环节,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提倡算法多样化,并非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多种计算方法;也并不是要求学生要生硬地去套出多种算法。“算法多样化”应是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新课标中所提及的算法多样化和优化,是指集体的多样化,个体的优化。也就是说要求全体学生尽可能地多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而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想到或掌握这些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行为,教师不能把全班同学所有的算法都优化成一个算法,这有违新课标的精神。因此,在全班交流环节,教师有意识的把学生汇报的算法板书出来,把算理大致相同的算法整理在一起,让学生在听与说、议与思的过程中学会算法,为以后的个体优化奠定基础。

小组合作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难度比较大,学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如何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又是一大难题。我认为,小组合作的重点是要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了一些具体明确的学习任务。(见教案

(四)、巩固算法

这环节,我安排了3个层面的练习。

第一层是基本练习。通过本题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十几减9的算理,并迁移到十几减8、十几减7等20以内退位减法,使学生明确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是相通。

第二层是解决问题,延伸算法。计算教学如果只重视计算技能的学习,往往比较枯燥。只有把计算教学至于问题解决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是有用的,是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会更感兴趣。同时,利用两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使学生感捂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第三层是摘苹果游戏。

游戏是底年级儿童最喜欢的课堂学习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乐中轻轻松松学知识,这不正是我们的追求。

(五)、回顾反思,总结评价。

这节数学课你学地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醒同伴们注意什么?

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以上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点认识,请各位同仁、专家批评指正。

第5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一节,是一节新授课。

(二)教材简析

观察物体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关系的基础上安排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而且又为以后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说教材重点和难点。

由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方位感不强,他们往往前后不分,左右搞错,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是比较单纯、直观地看表面。因此,“让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不相同,从活动中体验并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他们体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并不完全相同,领悟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会用数学的眼光和方法观察、分析生活中的有关物体。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等特点,本节课准备主要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和引导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大量观察、*作、交流、游戏等形式辅助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合作学习”、“发现学习”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分享数学学习的经验,诚信合作、互相帮助。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探索者”参与学习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学有成功、学的愉快。

四、说教具准备

根据教学需要,本节课要准备的教具:?数学新世纪多媒体课件一套,寓言故事光盘一盒,数码相片几张,一辆玩具小汽车,几个布娃娃,四把茶壶.

学具有:每个小组一辆玩具小汽车,布娃娃,一个有柄茶杯。可选带不易摔坏的茶壶.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整体设计。

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记忆具体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我将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诱导学生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创设情境,直观感知。(5分钟)

第二层:表象认识、领悟方法。(15分钟)

第三层:概念形成、诱思转化。(10分钟)

第四层:深化迁移,拓展运用(10分钟)

(二)说局部设计。

1、创设情境、直观感知。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都能体会到,情境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因此,我一上课,准备为学生创设了以下的情境。

(1)情境一:猜猜她是谁?(图片导入:背面-侧面-正面)

①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看她是谁?

②师:“小朋友,我们刚才从那几个方向来观察的?

(设想: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我就从“猜”字入手,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一种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一是复习前面所学的方向与位置的知识,二是为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作了心理和知识方面的准备。)

(2)情境二:寓言故事《盲人摸象》

活动结束后,我又从“趣”字入手,用光盘演示“盲人摸象”的故事。

师:“我知道,咱们班的孩子都很爱听故事。下面,老师就为你们讲一则寓言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盲人摸象’,也叫‘瞎子摸象’,请看大屏幕”。(光盘演示)。

学生看完故事后,在欢乐中,我提出问题:

“他们都说对了吗?”

“他们都摸了摸,为什么还说不对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之后,我小结:“盲人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所以都说不准大象的全貌。那么要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该怎么办呢?”从而引入新课“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设想:这样的课堂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每一个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学习情境之中。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观察物体要全面,为学习新知引路。)

2、表象认识、领悟方法。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准备让学生6人一组,围成一个长方形而坐。先让学生坐在自己座位上观察桌面上的小汽车,各自说说看到的小汽车是什么样子;然后再推磨式的交换座位观察,再说说和第一次看到的是否一样。每次观察的结果都要在小组里交流,可以边指边说。这样,通过教师的适量启发与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会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把学生的观察活动引向深入。课件出示主题图创设一个情境:

淘气和笑笑周末准备去动物园参观,在马路上看到一辆小汽车,让学生说出淘气和笑笑分别看到的是哪幅图。

接着,我启发学生:“同学们,刚才从前、后、左右两边观察小汽车,淘气现在还想到高处去看看小汽车,请同学们也站起来看一看你桌面上的小汽车,说说你看到什么?”

随着学生的回答,我继续诱导学生:“那么除了从上面观察小汽车,还可以从什么位置观察小汽车呢?”

因为学生已具有了前后、左右、上下位置关系的知识,所以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还可以从下面观察小汽车。”然后我让学生依次拿起小汽车,从下面观察,说说看到的汽车是什么样子。

教学过程到此,我会适时提出以下问题:⑴你每次从不同的方位看到的汽车形状一样吗?为什么?⑵你现在知道小汽车是什么样子吗?通过学生的思考和交流,(估计学生都能说出观察的感受)。接着,我会提出:“那么通过刚才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应怎样观察一个物体?”有了大量的亲身体验和感知,学生一定会总结出自己的方法。

到此,学生在教师由浅入深地诱导下,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主动探索出观察物体的方法,那就是要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观察,从而解决了教学的重点。

3、概念形成、诱思转化。

我为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能力,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的教学活动:我出示布娃娃等物体,并不停地变换角度,让学生明白观察的角度不变,所观察的物体变换角度,观察的结果*变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观察物体的方法。

第二层的教学活动:根据书上的练一练第一题我创设情境:淘气和笑笑一起来到动物园的熊猫馆,他们看到熊猫可爱极了,于是他们就给熊猫拍照,大家来看看哪一张相片是淘气拍的,哪一张相片是笑笑拍的?

第三层的教学活动:根据书上的练一练第二题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辨认物体。

⑴同学们,淘气和笑笑参观完熊猫馆,接着又来到新地方,大家想不想知道?请看大屏幕:(屏幕出示一头大象的尾巴)你们猜猜看。

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面与具有的生活经验,他们会为这究竟是一头大象、一匹河马、还是一头犀牛而争论不休。在他们热烈的争论声中,我提出问题:

“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意见不太一致,你们能想出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知道这究竟是什么动物吗?”

学生沉默一会儿之后,可能会有学生提出:“老师,让我们再看看这只动物其他的特征”“那好,就按你们说的办法。”然后我就逐次出现鼻子、象腿、象牙、耳朵,让学生观察。

学生最后一致认为是大象。

⑵同学们,淘气和笑笑在大象馆看见了小猫和猴子也在观察大象,你们来看看小猫和猴子各看到什么。

最后,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会问学生:

“我们在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不能只看一部分”。也可能会说:“不能只看一点”。或者说:“要从不同的位置看。”

此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进行教学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准确,观察物体要全面,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去观察。不然,就会闹出‘盲人摸象’的笑话。”

(设想:这样设计练习,不但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经历了运用方法的过程,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成了能力,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深化迁移,拓展运用。

大家都知道: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做游戏,在游戏中儿童的表现欲望最能得到满足。基于这一点,我准备进行两个层次的游戏。

⑴第一层次:根据13页的第三题“看一看、说一说”。我创设以下情境:淘气和笑笑从动物园回来,淘气邀请笑笑到他家做客,茶几上摆着一把茶壶,(电脑演示主题图)

我先让学生观察桌面上的茶壶,并把自己看到的形状说出来。再让学生边判断边连线,最后汇报结果。

第二层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自己带来的玩具、杯子变换位置来观察,简单地把自己所看到的形状画下来。(画不完可回家继续完成)

(设想:我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主要是“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并表达出来,最后通过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不仅能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又能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理念,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到此,整个活动过程基本结束,为了使每位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并通过本节的学习,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准备做如下延伸:让学生回家与家长自选生活中的物体进行观察,并把自己所看到的形状画下来。

六、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组织观察实践活动,因此,基本上不需要板书。所以此部分略写。

七、在新课改实验中,如何运用“诱思教学论”进行教学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教学设计是如何体现新课改的“诱思探究”教学思想的。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猜一猜身边的同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又以“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入新课,使学生满含热情投入到探究学习之中。接着,我依据新课标“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的思想,运用了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观察不同角度的小汽车,亲身体验到“角度不同,观察同一物体的形状也不同”。在丰富的感*认识的基础上感悟并探索出了观察物体的方法。为了让学生灵活变通的运用方法,我又设计了“猜认物体”的游戏,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的“画画”活动,体现了新课改课程整合的思想。数学课中也有施展绘画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但可以学数学,还可以画数学,强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观察、*作、合作交流、游戏),学生通过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议、动手做、动脑思、动笔画,全员、全程参与,亲身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听听练练”,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动手实践,会与人合作交流。学习后,学生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思维得到了锻炼,并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探索的快乐!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第6篇: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买新书》说课稿

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除法的竖式计算,“买新书”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连除和乘除的混合运算,是本学期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个难点。教学时应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我知道解析应用题的核心是分析数量关系。因此在教学中用三个环节处理这个问题,首先采用看图找信息、根据信息提问、读题、找关键句子等过程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上;其次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采用了让学生汇报思路想法,教师点拨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学习过很多有关应用题的问题,如:比多比少问题、连乘法问题等;也曾学习了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关计算。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最大的困难不是计算的问题,而是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学习数学时能正确分析把握数量关系一直是个难点。需要对加、减、乘、除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从实际生活事件中进行抽象。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连乘等两步运算,而对于连除法数量关系是第一次接触。面对这种实际情况,要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就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和一定的方法。学生由于个*的影响,遇到解决问题的题型,个别学生没有搞清题意就着急动手计算;再有部分学生不分析数量关系,因此理解题意不够准确。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分析,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讲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运用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一:管理图书室的刘老师在整理图书时,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板书:“学校图书室买来200本书,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你能根据这几个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1、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师适时板书。

2、我们先来解决“平均每层放多少本书?”这个问题。

3、师:谁能把这些信息和刚才的问题完整的描述一遍。

(先指名读,然后全班齐读题目。)

4、师: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有思路的同学把手举起来,试着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5、汇报:找不同的写法到黑板板书。

(1)200÷2=100(本);100÷4=25(本)。

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呢?请结合这道题的信息,给大家讲讲。

(2)200÷2÷4=100÷4=25(本)。

师:这样列算式解决问题的想法和(1)这种想法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