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17 13:08:33

教学内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范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第2篇: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3、《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

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⑴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⑵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方法:

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六、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七、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⑴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⑵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⑶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交流学习收获。

⑶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趣味活动

1、卡片连词背诵。方法: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方法:

⑴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⑵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四、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卡片,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第3篇: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古诗《所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邱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第4篇: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初读求同,*

1、导语:相见时难别亦难!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便,更是如此,因此也留下了许多的送别诗。今天,我们一起就来学习其中两首。

2、咱们一起先来读读题目。从这两个诗题,你们了解了什么信息?

3、没错,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那么,这两位诗人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送别呢?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老师给大家的提示自学。

4、初读古诗。

5、检查:

1)指名读诗,相机正音,理解难点字词(烟花三月、朝、?拧⑸幔??/p>

2)谁来说说两首诗是谁在哪儿送谁去哪儿?

(第一首:相机扣“扬州”“烟花三月”读好诗句。

第二首:一二句带给你什么感觉?读好诗句。)

二、解读求异,悟情

过渡:不管是烟花三月还是渭城雨后,不管是黄鹤楼下还是青青客舍,都令人感到那么舒适、那么惬意,那么,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两位诗人会怎样送别自己的老朋友呢?

(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首,(出示第一首诗)李白是怎么送别老朋友孟浩然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到诗句中去找找,品一品,把你认为最重要的地方圈出来。

2、李白是目送自己的友人离去。(见)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唯见)

3、读到这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4、是啊,你们都看到了!那么,你再想想,在这样一个烟花三月,李白站在长江岸边,眼望着老朋友要去那繁华的扬州城,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相机*: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

现在你再来读一读,感觉一定不一样!指名读,指导吟诵。齐读。

5、老师似乎也被你们带到了黄鹤楼下,同李白在送孟浩然。配乐范读。

6、导读。

7、是啊,就这么望着,望着,李白这目光啊何尝不像这滔滔的长江水呀?它哪有尽头!没有尽头啊,那是因为李白与孟浩然的情没有尽头啊!

8、我们站起来,再同李白送送孟浩然,会背的同学,我们闭上眼睛,不会背的照着读也行!学生齐背古诗。

(二)读《送元二使安西》

1、故人情深,李白是用他那不舍的目光送别他的老朋友的。那么王维呢?请同学们读读《送元二使安西》,看看他又是用什么方式送别元二的。

2、学生自学。

3、汇报:

(1)王维是一直在劝友人多饮一杯离别酒。

(2)劝了多少杯?(理解:更尽)

4、为什么一劝再劝?学生在诗句中找根据。(西出阳关无故人)

5、师伴乐介绍:当时阳关以西,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没有了渭城滋润的朝雨,没有了渭城青青的柳*,没有了渭城舒适的客舍,更没有了渭城那情深似海的友人!从渭城到安西,一路三千多公里,三千多公里啊,在当时,元二要走半年多时间!

6、假如此刻你就是王维,面对着即将分别的老朋友元二,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呢?我们拿起笔来,写下来吧!

7、我知道你们都有许多话对元二说,我们起立,端起酒杯,千言万语全在这酒里了!喝吧!(读三四句诗。)

8、此刻,我们也是王维,也是元二,我们喝下了这杯酒。可今天这酒的味道有点不一样啊,这里面有种什么味道呢?你品出来了吗?(苦、*、咸、怪味、说不清……)带着这种种滋味反复读三四句。

9、数不清这是第几杯了!老朋友啊,情太深!怎么喝得尽这酒啊!齐背整首诗。

三、参读求同,升情

1、两首诗,诗人不同,诗风不同,读境不同,诗人送别的方式也有不同,然而,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这两首诗里有一种东西却是相同的!这是什么呢?(友人之间的感情都是深厚的!)

2、是啊,知音难觅,故人情深!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首诗。(齐读)其实,像这样描写送别的诗还有很多很多。这里,老师给大家推荐一首(课件:《别董大》),在这首诗里,诗人高适送别他的友人董大,他们之间的离别又是一种怎样情景呢?希望大家课外去读一读。方法非常简单,在百度里输入“别董大”就行。

第5篇: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第6篇: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教学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咏柳》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

(指名背通)

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⑴“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

(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⑵“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

(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⑶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

(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⑷“二月春风似剪*”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⑴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⑵指名读,师生评议。

⑶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裁出来的啊!

四、背诵古诗

第二课

学习《春日》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四、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⑴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

(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⑵“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

(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⑴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⑵指名读,师生评议。

⑶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指导书写生字;交流古诗

一、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咏、碧、妆、裁、剪、滨、紫。

2、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提醒: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来剪,下面是*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3、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三、书写练习

四、拓展阅读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互相交流,背诵。

【作业】

背诵古诗给家人听,默写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