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的历史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4-02-11 06:32:04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数学不仅教给学生数学基础知识,还应该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恰当的介绍其相关的背景文化,或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比如:在教学《圆周率的历史》时,我首先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上网收集、整理有关圆周率的历史发展的资料。老师也通过上网收集和查阅书籍进行准备,并制成多媒体课件。课上,一个孩子介绍着收集的资料,其他孩子都神情专注的看着他,认真的听着,不时的被数学家们的智慧所折服。当有学生介绍到祖冲之研究圆周率的成就在世界上领先了约1000年时,学生无不感叹。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恰当的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数学课堂,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良好途径。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显活力!

圆周率的历史教学反思

第2篇:《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体会人们探索圆周率的过程及方法的演变。

前置*作业:收集有关人类研究圆及圆周率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回放教材14页第一幅图。

画外音:轮子是古代的重要发明,由于轮子的普遍应用,人们很容易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轮子滚一圈可以滚多远?它与轮子的直径之间有没有关系?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二、小组活动。

1、把课前收集的资料集中,并按时间顺序进行整理,然后分小组做成报告。

2、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交流。

三、阅读,交流。

1、*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

2、小组交流

①从资料中“我”了解到了什么?(可以说说每幅图所展示的内容。)

②看完资料后有什么感受?

四、深入探究。

1、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和我国魏晋时期的刘徽在探究圆周率方面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说说祖冲之在探究圆周率方面所取的成就从及这一成就获得的*声誉。

3、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给计算圆周率带来了怎样的突破*进度?有着怎样的作用?

五、交流收获。

六、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的阅读、交流,写一篇小报告,题目自拟。(参考题:我知道的圆周率)

第3篇:历史的教学反思

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推及到教学中,反思有着更为深厚的内涵。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工作回过头来总结,坐下来反思。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实践出真知”教师的反思能力应在自身的反思过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以理论经验为基础,教师反思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积极验证。

首先是具体经验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然后进入到反思环节。

接着是观察分析阶段。教师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的经验,对照自身教学活动的信息,以判断的眼光反观自身。

第三、重新概括阶段。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反思旧的教训指导思想,并积极寻找新的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最后是积极验证阶段。这时要检验上阶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动和假设,它会是一种实际尝试,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具体经验,从而进入具体经验第一阶段,开始新的循环。

教学反思毕竟是以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其归宿的,这种循环往复的反思过程带来教师自身反思水平的提高,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让教师自觉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具有学习的主动*和自*。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通过我的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们带来的多多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154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王江和易浪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投影准备好?”王江和易浪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他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他们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2、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有一次,在153班课上,我有意识地贯彻新课标,上了一节以“讨论”和“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主线的历史课。课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课堂设计,所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谁知那堂课上得乱七八糟,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课本剧的节目还没上演就草草收场……从讲台上我灰头土脸地下来之后,在反思记录上我这样写到:“这节课我耗费的精力最多,但却上得最失败,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请教本班的几位同学,他们告诉我说:“老师,分组讨论可有学问了。首先,你得选一个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组长;其次,不能自由结组,平时混得不错的哥们儿姐们儿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谈天说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课堂组织的问题上,我更加注意细节问题,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这一进步,不得不归功于课堂反思的驱动力。

3、沟通心灵,为了更好

为了体现*、平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我让每一位同学写一下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他们写好后,我给予了总结和整理,学生的心声如下:“具有幽默感,和蔼可亲,走进学生的生活,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成为朋友。学生需要鼓励,不讽刺挖苦。尊重学生,给学生留面子,不乱发脾气,不使用武力,不体罚学生,不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不要动不动找家长,不要每天都板着脸,不要让我们总学习,不以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以理服人,应该用心去了解学生,对每位学生一视同仁。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工作认真负责,善良、有爱心,人品好,像《*岁的天空》中的古越涛一样,相信学生,帮助学生。当学生犯错误时,老师耐心帮我们解决问题,发自内心的和同学交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及时鼓励。课上是师生,课下如朋友,双方以诚相待。”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更好的为历史教学服务,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所以我把学生的心声放在办公桌玻璃板下面,每天都看一遍,以便使自己做得更好。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大浪淘沙,回顾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尝试中变化、改进。你想跑得更快吗?你想从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吗?那么,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请抽出一点点宝贵的时间来“反思”吧!

第4篇:《圆的周长》数学教学反思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圆的周长》的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的阅读。

传统数学教材,周长的概念描述为“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它的周长”。但我从数学新课程“空间与图形”的整体目标出发,从学生持续、*的发展出发,加强了“周长”与日常生活联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周长”的理解,并一一进行充分肯定,这样教学,充分反映了我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认识。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对初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是把重点放在周长公式的结果上,还是注重引导学生在测量具体图形中探索周长的过程,则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的。

新课程强调“算法的多样化”,就必然要引导学生。但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时,又可能出现吵吵闹闹、课堂气氛嘈杂甚至失控的现象。因此,面对新课程的教学,如何让学生充分讨论,又保证学习进程的顺利进行呢?对于这些情况,我认为首先能够有一颗“平常心”,同时有一些“容忍”,即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些吵闹是难免的,但有两点原则必须把握好:一是吵闹的东西必须是讨论话题相关的,二是吵闹要不影响别人和教学进程。违反了这两个原则,教师就不能再坐视不管了。

这节课不能仅限于书上或教师给出图形和实物,完全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摸、画、量、算身边熟悉的物体或图形,通过大量例子感知各种物体的周长。

在推导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中,不要急于归纳公式,而要注重过程。在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但又不应该追求任何强制的统一。在类似的“计算周长”教学中,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算法,对他们的不同算法,教师不要急于归纳到公式中去,可以让他们说说算的道理。在多次的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中,学生自己逐步会掌握用周长公式计算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与计算的过程,自己会去体会他喜欢或者能够理解的算法,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课堂上,首先,我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让学生用彩笔描出自己喜欢的树叶及课本上习题上的图形,进一步直观地感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的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认识,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及知识的拓展延伸。再让学生走出教室分组测量实际图形,计算图形的周长。

周长的概念描述为“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它的周长”。但我从数学新课程“空间与图形”的整体目标出发,从学生持续、*的发展出发,加强了“周长”与日常生活联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周长”的理解,并一一进行充分肯定,这样教学,充分反映了我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认识。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发扬教学*,以学生为探究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在策略的比较中,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图形周长推理能力的发展,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对初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是把重点放在周长公式的结果上,还是注重引导学生在测量具体图形中探索周长的过程,则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的。

这节课不能仅限于书上或教师给出图形和实物,完全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摸、画、量、算身边熟悉的物体或图形,通过大量例子感知各种物体的周长。还有,在推导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中,我急于归纳公式,而忽略了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但又不应该追求任何强制的统一。在类似的“计算周长”教学中,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算法,对他们的不同算法,教师不要急于归纳到公式中去,可以让他们说说算的道理。在多次的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中,学生自己逐步会掌握用周长公式计算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与计算的过程,自己会去体会他喜欢或者能够理解的算法,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当然,对一些不善于用周长公式计算的学生,也不必强求统一,随着计算周长经验的积累,他们慢慢也能悟出周长公式的意义的。

第5篇:小学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圆的周长练习教学反思有助于各位老师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下是小学圆的周长教学反思,欢迎阅览!

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这节课上完后感觉有以下几点自我满意的地方:

1、我搜集的很形象,我又经过了精心的修改,效果很好。

2、高年级的学生好像有时在课堂上不容易受老师设计的有趣环节的“蛊惑”,但是这节课,我还是决定把圆的周长引入的环节设计成两只小狗跑步,一只在正方形跑道里跑,一只在圆形跑道里跑,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圆的周长。接着我又拿出来一个学生都玩过的铁环,让一个学生指它的周长,学生更加形象的认识了圆的周长。

3、我以前也教过圆的周长这节课,但是有一个环节我好像不记得设计过,就是学生练习完绕绳法和滚动法后,让他们说一说两种方法的相同特点,揭示出“化曲为直”的理念。这节课想起来揭示这个理念,源于今年暑假我给外甥辅导数学题,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我们推导圆的周长计算方法时,用的是()方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用的是()方法,我当时看完后不知道这两个空怎么填,后来翻阅教学参考书,才知道应该填(化曲为直)和(化圆为方),在课堂上教学公式推导时,没有总结、升华过,我当时感慨很多,暗暗把这个知识点记在了心里,我想,等我再教这节课时,一定要把这两个理念明确化,让学生真正体会。今天孔艳华老师听课,也提到说这一点设计的很好。

这节课还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推导圆的周长公式是怎么得来的,也就是研究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我在这个环节把握不好,我没有在上写清楚要求,只是说了要求,学生把精力放在了测量上,忘记了老师还要他们根据测量和计算的结果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和孔老师研究,如果这样设计应该很好:学生课前剪圆形纸片时,让他们在圆里标出直径并写出长度,这样就省去了在课堂上量直径的时间,在课的开始用绕绳法和滚动法量自己的圆的周长时,直接让他们把数据写在书上,不用在*作环节再量一次周长,这样就给学生省去了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把精力重点放在在小组内比较、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上。

2、在课前,我们教师要考虑周全,包括小细节。今天我和孔老师都发现,学生用毛线绕圆一周时,因为毛线太软,不好*作,误差很大,有的学生带来了硬硬的、宽宽的鞋带、松紧皮,把它横着放好后往圆上绕,效果很好,误差很小,二班的孙涵聪带来了皮尺,效果也很好。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考虑周全,预设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3、半圆形的周长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练习中涉及到了这道题,学生理解的不好,因此,要配上形象的半圆形图片,再加强这种练习。

今天的数学课的内容是圆的周长的练习,主要是对一些重点题型进行训练,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周长公式的基础上进行训练的,整节课训练的内容比较多,在讲授不同题型时我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学生接受比较快,效果比较好,有几个题型讲解时印象比较深刻,很有收获。

第一个习题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和半圆的周长的区别与计算方法,在讲解这道题时,我充分体现了少将多学的理念,让学生自己来解答,学生通过画图很清楚的掌握了它们间的区别,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就是用周长去除以2就可以了,而半圆是一个封闭图形,它还多个直径。

在计算半圆周长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推倒公式,让学生到黑板前来演示,在由学生自己讲解,最后我进行补充,通过这一环节我感觉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是很强的,这都是平时训练的结果。学生推导出来半圆周长的公式后,我紧接着又出示一道习题,就是用半圆的周长求周长的一半,我感觉这道题出的比较好,很具有代表*,通过学生的做题我发现学生掌握的比较好,但是做的不是很聪明,经过我得点拨,学生们发现只要知道半圆的周长,用它去除以5.14就等于半径了。

第二个习题就是有一个圆形牛栏,要在牛栏上围三圈铁丝,然后在按上木桩,求铁丝需要多长,木桩需要几根。这道题其实很简单,但学生在第二问时出错的比较多,就是需要几根木桩,这就是原来学过的植树问题,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时,我充分运用到了班级的资源,那就是学生本身,我让一排学生站起来,数数有多少个学生多少个空,也就是间隔,让后再让学生伸出手,看看五根手指有几个空,学生很清楚的总结出来树和间隔的关系。在讲解圆形间隔问题时,由于学生很少有带手表的,不容易总结出规律,我就和几名同学到前面来手拉手围成一个圆,让学生自己数,学生很清楚总结出规律。

这节课真正做到了少讲多学精讲多练的目的,整节课都在浓浓的学习氛围中进行着,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都比较高,效率也很好,如果每节课都能这样,学生的成绩会很快提高的,本节课学生是热爱学习的,主动学习的,所以我们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应从学生本身入手,特别是学困生,要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爱学习了,学习有动力了,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希望通过我得努力,学生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闯关比赛形式的练习,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本节课的练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第一关中,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三关比较图形的周长,学生通过比较图形的周长,掌握了比较的方法(移动、测量),再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就容易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在测量自己的腰围时,教师指导不到位,致使有很多学生对腰围的认识还不够,隔着很厚的衣服从外面测量腰围,出现了很不准确的估算结果。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效果较好,我想,这得益于事先让学生准备的教具比较充分,得益于学生的动手*作,也得益于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

这节课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本质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

这节课后,我感觉我的学生也不笨,他们也能像科学家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得出结论。相信圆的面积学生也能自己得出。

改革课堂教学有了新的体会,我很有成就感,对以后的工作有了一个新的计划。

第6篇:圆圆圆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儿歌《圆圆圆》中讲述到的东西:皮球、铃鼓、桔子等都是孩子们经常看到的,对此经验非常的丰富,因此在熟悉儿歌时,我不是机械的让孩子看着图片去学,而是先将这些物品一起出示,让孩子自由的进行讲述,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在潜移默化中熟悉这些物品,进而熟悉这首儿歌;此外,圆形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因此我将给予孩子创编和联想的空间,让孩子编一编属于自己的儿歌《圆圆圆》。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说说中熟悉儿歌内容。

2.能根据原有儿歌格式替换儿歌中圆形物体的形象,仿编出新的儿歌。

3.感知圆形物体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活动重点:

熟悉儿歌内容。

活动难点:

仿编儿歌。

活动准备:

1.根据儿歌内容制作的ppt《圆圆圆》。

2.图谱《圆圆圆》。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皮球、铃鼓、挂钟、盘子和桔子,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1.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些图片,你们认真它们吗?(幼儿看看说说。)

2.教师帮助幼儿学习用普通话说说它们的名字如:皮球、铃鼓、挂钟、盘子桔子。

3.教师:这些东西你有没有发现他们都是什么形状的?(鼓励幼儿仔细观察,能够发现这些东西都是圆形的。)

4.小结过渡:真有趣呀,这些东西都是圆形的,今天老师还要给你们念一首儿歌,它的的名字就叫《圆圆圆》。(引起幼儿倾听儿歌《圆圆圆》的兴趣。)

二、组织幼儿熟悉儿歌。

(一)教师朗诵儿歌一遍。

1.教师:你听到老师说了什么呀?(鼓励幼儿结合自己听到的进行反馈。)

2.教师进行相应的总结。

(1)如:幼儿说到:皮球。教师:还说了皮球什么?再想想?

小结:皮球圆圆。(并出示相应的图片,带领幼儿一起说一说。)

(2)其他的引导方式同上。

(3)若幼儿不能将所有内容都反馈出来,教师可以朗诵第二遍。

(二)教师朗诵儿歌第二遍。

1.教师:刚才我们听到了xx和xx,现在还听到了什么呀?(鼓励幼儿继续结合自己听到的进行反馈。)

2.教师进行相应的总结。

重点:引导幼儿说说好最后一句“看看桔子,还是圆圆圆。”

(三)组织幼儿完整朗诵儿歌内容。

1.第一遍:

教师:我们一起来念念这首有趣的儿歌吧!(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朗诵。)

2.第二遍:

教师:这一次老师不念了,宝宝自己念好吗?(教师播放ppt,引导幼儿自己看着图片进行朗诵,不会的地方教师给予及时的帮助。)

3.第三遍:

教师:宝宝们刚才有几句你们不会,老师帮助了你们,这一次自己念好吗?(教师出示完整的图片:引导幼儿自己看着图片响亮的念。)

三、组织幼儿仿编儿歌。

1.教师除了刚才这些东西是圆圆的,你们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圆圆的呀?(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讲述如:苹果、太阳、月亮、轮胎、方向盘、西瓜等等。)

2.教师将幼儿说的东西用简笔画的方式画出来。

3.出示大图谱:

(1)教师:看,这是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我们把自己想到的圆的东西放到这张图里,就可以变成自己的儿歌《圆圆圆》了。

(2)教师根据幼儿的意愿,将图片分别放入图谱内,然后组织幼儿一起念念自己创编的儿歌,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延伸活动。

1.组织幼儿继续创编儿歌《圆圆圆》。

2.组织幼儿创编儿歌《方方方》

活动反思:

整首儿歌的内容较简单,易于幼儿理解学习,但是在在学习儿歌时,发现孩子们受儿歌题目《圆圆圆》的影响,在学习时,总是把“皮球圆圆,铃鼓圆圆……”说成“皮球圆圆圆,铃鼓圆圆圆……”这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出现这样的情况是非常正常了,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他们念错了,而是通过示范朗诵、打拍子、延长声音等方式进行引导,虽然一开始孩子还是出现错误,但是经过我一次次的引导,慢慢的出现错误的孩子少了,到最后集体练念时绝大部分孩子都能够念正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