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课文《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4-02-07 03:44:4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年级课文《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亡羊补牢。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3、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4、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5、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

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⑴羊圈破了个窟窿:

①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②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③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④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⑤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⑥指名背。(指导方法)

⑵街坊劝告,他不听:

①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②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③引导评议,齐读。

④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⑤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朗读。

⑥指名读,评议。

⑦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⑴指名读第4节,评议。

⑵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⑶齐读第4节。

⑷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⑴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⑵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⑶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⑷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⑸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⑹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⑺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⑻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⑼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⑴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⑵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南辕北辙。

〖教学设计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

面对那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

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

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窟窿劝告软硬狼群法则后悔盘缠叼走街坊

第2篇:课文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思想)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2、(知识)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力)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会用从此造句。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生字窟窿的教学导入新课

1、(课件及各种物件)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看,它们上面都有什么?

2、出示生字词窟窿,指导读准字音:

所以这两个字都是穴字头。注意:窿字在书写时,这里的一小横可不能忘记。

当出现了窟窿的时候,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

二、学习课文

(课件:出现一个羊圈,上面有一个窟窿)话外音:现在,一个养羊人的羊圈上出现了一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板书:少了一只羊)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1、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并划出你不懂的地方。

2、分节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3、学生质疑。(谁提出的问题最有思考*?)

4、根据学生的问题,讨论解疑。

⑴词语(亡羊补牢暂时不考虑解释)

⑵街坊(提示:指名一个学生回?;你家住在哪里?谁家和他住在同一条街上(或小区)?'街坊'就是什么?

⑶后悔出示课文中的原句。理解:

他后悔什么?为什么会后悔?

回答后,给课件配音:如果你是街坊,会对他说些什么?你是养羊人,听了街坊们的劝告后,会怎么想?(如果像你一样就好了,可惜这个养羊人_______)(板书:不听劝:)(课件:有个窟窿的羊圈前,养羊人与一个街坊在一起),再男女生对读对话。

⑷谁知夜里,狼又从这个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课件)(板书:又少一只羊)

现在,你有没有理解后悔的意思呢?(板书:后悔)

不该不接受早知道,当初就__________________,不该不,两个不说明他真的很后悔。

羊连丢了两只,你是养羊人,心里也会__________,试试看,将养羊人心里的话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引读)转念一想,__________。于是,他是怎么做的?___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

结合理解从此:此表示此时、此地,从此就是从__________开始。他怎么补的?补得怎么样?(课件: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的)

(板书:堵上窟窿;羊再也没有丢失)再朗读这段话,注意突出这些词。

⑸结合板书理解亡羊补牢。

5、齐读课文。

6、(课件:养羊人站在修补好的羊圈旁,羊在羊圈中快活地吃着草)看到羊圈被修得结结实实的,羊儿一只也没有少,养羊人此时会想些什么?

三、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1、指名给课文配音。

2、齐读全文。

3、(课件:再次出现刚上课时出现的那些物件)刚刚上课的时候,老师给大家看了这些画面,它们上面出现了窟窿,该怎么办?

如果,这些窟窿就像是我们同学身上的缺点,又该怎么办呢?

四、作业

小辩论:

我喜欢养羊人

我不喜欢养羊人

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喜欢或不喜欢),并说清楚理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三个字;能写好十字。

2、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诚恳、固执己见等。

3、学会质疑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读过很多成语故事,谁能讲给大家听呢?揭示课题:今天,我和同学们合作,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请学生观看动画片《南辕北辙》问: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质疑

1、请同学们拿出字典,自己读书,试着读懂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检查学生识字的情况:(小组选代表发言)

我们小组发现辕和辙都有车字旁,表示和车有关系。

我们小组发现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读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结实,可以组成坚固、牢固。

我们小组发现驾驶都是形声字,马表示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读音。奔驰这两个字我在电视广告上见过。

我们小组给恳找了很多朋友:跟根很狠

2、在小组内互相听读课文,读通课文之后,看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质疑:

学生发言:

我发现这里有问题: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我认为这里不是车上的朋友不明白,而应该是季梁不明白。

三、读书,解决问题

1、请大学带着刚才的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边读书边思考)

2、我们要想解决刚才的问题弄清到底是谁不明白,就应该弄清季梁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分角*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评价(反复读或老师范读)

4、出示词语:

行驶、奔驰、不解、诚恳、固执己见。学生认读,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诚恳、固执己见等词语。

不解:不理解,不明白。

诚恳:非常真诚。(学生自己的语言)

固执己见:别人的话都不听,只知道坚持自己的想法,(学生自己的话)

5、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读书,并讨论刚才的问题。

四、讨论

小组推荐一人:不是季梁不明白,是车上的朋友不明白。因为通过读书我们知道,是季梁告诉这个朋友去楚国应该往南走,往北走错了。所以,是车上的朋友不明白。

师:为什么刚才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

生:因为课文表达的不够清楚,给他改一改就可以了。

把他改成我。即: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我离楚国就会越远。

我觉得在不明白的后面加一个冒号、一个引号就更明白了。即: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我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

我还能再改,在我的后面加为什么把句号换成问号就更好了。即: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我为什么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评价,是学生的平干得到满足)

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我明白了:我们要听别人的劝告。

我补充:如果别人说的对,我们就要听别人的劝告。

体会寓意:通过学习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下面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学生分角*表演)

假如季梁的朋友们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朋友给你指出来,你就要及时的改过来,不要太固执了。

做事情之前要想清楚,如果方向错了,就永远不会把事情做好。

六、评价

自我评价: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第3篇:三年级课文《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是用两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揭示出深刻的道理。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读了这两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最后让学生谈一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像《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样的事情。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寓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相关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你们读过寓言故事吗?(板书:寓言)

寓,是寄托的意思(板书);言,讲道理。寓言的意思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寓言。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亡羊补牢。(板书)

2、读题,谁知道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

(亡的意思是失去。牢畜的圈。)

3、谁能连起来把题目解释一下?

(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二、初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不明白的和联系上下文解决。

2、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检查复习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读音方面:

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不要读成quān。

窟窿的窿读轻声。

字形方面:

叼: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提,不要写成撇。

悔:左右结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词语解释:

叼走:衔在嘴里拖着。

街坊:邻居。

劝告:说服,讲清道理,使人感动听从。

后悔:懊恼过去做得不对。

四、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1、出示课件,思考:《亡羊补牢》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2、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⑴读书,小组讨论。

⑵班上交流:

开始想:羊丢了,修圈已晚,没用。

后来想:如果现在不补羊圈,就不是丢一只、两只的事,而会丢得更多。因此现在修还不晚。做:动手,堵上,修得结结实实。

结果: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五、小结

1、明确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错,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

2、联系实际,谈感想。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七、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羊丢了不听劝告羊不断的少

及时改正为时不晚

后悔堵窟窿羊再没少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述《亡羊补牢》的内容和寓意)

今天,我和同学们合作,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请学生观看动画片《南辕北辙》问: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拿出字典,自己读书,试着读懂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找找生字的特点。

2、在小组内互相听读课文,读通课文之后,看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三、再次朗读,解决问题

1、请大学带着刚才的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边读书边思考)

2、我们要想解决刚才的问题弄清到底是谁不明白,就应该弄清车下的人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分角*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评价(可以反复读或老师范读)

4、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读书,并讨论刚才的问题。

四、讨论

同学们,到底是谁不明白,谁来谈一谈?

不是车下的人不明白,是而车上的人不明白。因为通过读书我们知道,是车下的人告诉车上的人去楚国应该往南走,往北走错了。所以,是车上的人不明白。

(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评价)

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体会寓意:通过学习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五、表演课文

下面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学生分角*表演)

六、课堂延伸

1、假如车上的人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朋友给你指出来,你该怎么办呢?

第4篇:小学六年级课文《寓言两则》的教学设计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六年级《寓言两则》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寓言内容,能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帮助学生学会“矛、弗、卮、遂”4个会认字和“矛、盾、弗、祠、遂”5个会写字。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要教学生结合注释,或查字典理解文中一些字的意思,

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透过课题→知内容

学生齐读课题,审题质疑:(展示课件第二至三屏)

(一)矛是什么样子的?它的作用是什么?

(二)盾是什么样子的?它又有什么作用?

(三)课文写了关于矛和盾的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四)教师小结:课文写了古时候有一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由于片面地夸大了盾和矛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的尴尬局面的故事。

(五)简介:

1.作者:韩非《韩非子·难势》

2.寓言:体裁特点

3.过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节课,我们要首次学习一种既古老又新奇的语言——文言文。大家还记得吗?在四、五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接触过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一些名言警句。大家回忆一下:那些名言警句的语言和我们现在的语言有什么不同之处?

二、根据内容→明思路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熟读成诵。(展示课件第四屏)

全文只有一段,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有一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在夸耀自己的盾与矛。

第二层:人们听了他的话后的反应,使这个楚国人无言以对。

三、沿着思路→译课文

(一)学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会认“矛、弗”2个生字,会写“矛、盾、弗”3个生字。观察课文插图,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想想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展示课件第五至十六屏)

(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审题质疑,初知矛和盾的感*形象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为下文的顺利教学和自主学习扫清障碍。)

1.演一演:假如你就是那个楚人,你将怎样夸耀你的盾?请你模仿一下他在集市上大声吆喝叫卖的样子。

2.议一议: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3.演一演:假如你就是那个楚人,你又将怎样夸耀你的矛?请你模仿一下他在集市上大声吆喝叫卖的样子。

4.议一议: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又会怎样想?又会怎样说?

四、联系课文→悟道理

用自己的话给学习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讲一讲这则寓言故事。(展示课件第十七至*屏)

(1)交流讨论:为什么会出现“其人弗能应也”的尴尬局面?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读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说话办事前后要一致,不能自圆其说。)

(3)想一想:在你的周围,存在着自相矛盾的人和事吗?

五、课堂练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楚人有()盾与矛者,()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2、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朋友听。

3、分小组把这则寓言故事编成一个小品,表演给大家看。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盾——坚固

矛——锋利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教学过程】

一、透过课题→知内容

学生齐读课题,审题质疑:(展示课件第十九屏,整理问题。)

(1)谁画蛇?为什么要画蛇?

(2)蛇有足吗?为什么要给蛇添上足?

(3)课文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理?

(4)教师小结:课文写了楚国有个人在祭祀后赏赐给下人一壶酒,下人商量通过画蛇比赛决定怎么喝酒,先画完蛇的人又给蛇画上了脚,结果没喝到酒的故事。

(5)简介:《战国策·齐策》

(6)过渡: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从中我们明白了寓言这种体裁一般都包含了深刻的哲理。那么,《画蛇添足》这个寓言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它又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二、根据内容→明思路

1.学生示范朗读课文,教师适时指点纠正,

2.学生熟读成诵。(展示课件第二十屏)

3.全文共四个自然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自然段):楚国有个人在祭祀的时候,赐给他手下的人一壶酒。

第二层(第2自然段):几个人商量怎么喝这壶酒。

第三段(第3—4自然段):先画完蛇的人又给蛇画上了脚,结果没喝到酒。

三、沿着思路→译课文

(1)学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会认“卮、遂”2个生字,会写“祠、遂”2个生字。

(2)观察课文插图,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想想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展示课件第二十一至三十一屏)

(3)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1.故事的起因有几句话?

2.他们为什么要画蛇?

3.“蛇先成”的那个人为什么要给蛇画上足?他那时的表情怎样?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

4.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是一个什么句子?你能把它换个说法,且意思不改变吗?

四、联系课文→悟道理

用自己的话给学习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讲一讲这则寓言故事。

(展示课件第三十二至三十三屏)

(一)交流讨论:为什么“蛇先成”的那个人会“终亡其酒”?

(二)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读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想一想:在你的周围,存在着画蛇添足的人和事吗?

五、课堂练习

1.写出下面句子中“之”字的意思。

(1)誉之曰()

(2)吾盾之坚()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4)数人饮之不足()

(5)为之足()

(6)一人之蛇成()

2.分小组把这则寓言故事编成一个小品,表演给大家看。

板书设计:

画蛇添足

吾能为之足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比喻有人自作聪明,做了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把事情办糟了。)

教学反思:整堂课的教学,就在师生的读读,说说,演演中轻松有趣地进行着,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表面的意思,而且将文中没有具体阐述的内容也生动丰富地表现出来了。让学生深深地明白了一个人说话处事应实事求是的道理。教学结束前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体会,大多谈得比较到位。可见,学生不仅读懂了“自相矛盾”这个故事,而且真正明白了这个成语中蕴含的道理,而这些收获都是学生在自读交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悟得的,一定会真正地深入其内心世界。

第5篇:小学三年级《寓言两则》教学设计范文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目的

1、学会课文中的18个生字,并会组词和应用。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事要及时改正。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结合实际生活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事要及时改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复述故事导入新课。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听写12个生字。

2、朗读课文。

三、新授

1、揭示题目《亡羊补牢》,解释亡、牢含义。

2、解释:

寓言: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文学作品。

词语:

羊圈街访窟窿后悔授受

多音字:

四、学习生字

横向记。如:我们学过哪些穴字部首的字再学习窟窿。

五、讨论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要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引导学生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你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你明白了什么?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六、作业

1、朗读课文,把文中的几层意思读出来。

2、生字、组词。

第二课时

南辕北辙

〖教学目标

通过寓言故事使孩子们懂得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先认准目标,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生字组词。

2、朗读。

分角*朗读课文。

二、问题

这个人到楚国了吗?为什么?

1、楚国在什么方向?他向什么方向走?

2、他带的盘缠不多,马跑的多快,车把式再好,能到他想到的地方吗?

3、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讨论

南辕北辙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四、作业

1、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通过学习这两则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3、收集寓言故事,并会讲。

第6篇:湘教版三年级上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的意思。

重点难点

能结合自己得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准备

动物*、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狐假(jia)虎威(wei)。

2.写课题:课题中有三个是生字,你愿意来写哪个?

3.过渡:小朋友,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茂密的大森林,走进动物的王国。

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4.“狐假虎威”不光是这篇课文的题目,还是一个成语呢,你理解吗?

二、学文。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来细细地读课文,看看狡猾的狐狸是怎样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1.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文。要求: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又是一只怎样的老虎,为什么?()的老虎()狐狸

(2)同桌分角*读文;自由练读;指名读。

(3)老虎啊,让我采访你一下,当你松开爪子的时候,你心里想的是什么?过渡:老虎啊,其实你心里想什么,狡猾的狐狸早就知道了,为了让你彻彻底底地相信,它趁你发愣的时候,早就又想好了一个妙计。

2.学习第6~8自然段。

(1)自由读第6自然段,指名读(扮演狐狸的学生读)。

(2)引读:老虎跟着……(第7、8自然段)

(3)课文中这个情节写得非常好,老师还想请小朋友来表演呢!

(小黑板出示)

表演前的准备:

①想一想:你对哪个角*最感兴趣?

②找一找、读一读:划出描写你感兴趣的那个角*的句子,并仔细读~读。

③试一试:试着演一演,你想怎样演好这个角*呢?

(4)请学生分角*表演。(狐狸、老虎、小动物)请学生评价。

(5)神气活现的狐狸,半信半疑的老虎,顺利逃脱的小动物们,如果我再给你们一次表演的机会,你最想用什么动作来表达你现在的心情呢?小观众们,现在老虎还是摸不着头脑,你们是观众,是旁观者,请你们来告诉老虎真相,帮它拨开疑团吧!

3.学习第9自然段。

(1)引读:老虎受骗了。狡猾的狐狸……

(2)学到这里,“狐假虎威“这个成语你理解了吗?

三、说一说。

出示图1(狐狸)、图2(老虎)、图3(作者)

小朋友们,你最想对它们中的谁说一句话?

板书设计

狐假虎威

狐狸(借)老虎(威风)吓跑(野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