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资料,及其描写植物的诗评析 doc

发布时间:2024-02-27 20:22:40

二是柳宗元和刘禹锡的比较。由于柳刘[二十年来万事同"学界常将[柳刘"并提。早期人们较多关注二人在天人观、无神论和法家思想上的共同点如赵纪彬的<刘禹锡和柳宗元无神论思想 研究 > 87 、夏雯<柳宗元刘禹锡反对儒家道统的斗争> 88 、王应常<论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观> 89 等。在研究者眼里他们就像两个始终站在同一思想战线、同有神论和儒家道统作斗争的战斗伙伴。后期则转向文学本位 分析 二人在创作上的异同。80年代苏渊雷<论韩柳、刘柳诗文风格异同及柳的独创*> 90 云:[大抵刘诗通俗处近元白精深不及子厚而婉丽过之"[刘、柳诗高于退之处正以他们浸淫骚雅厚于*情深入民间。诗外别有事在触目感怀故能言之若是清拔郁结、异彼退之之故为高调转成险急也。"论述是很有见地的。90年代后随着认识角度的多样化和认识层面的深化研究者开始把刘柳比较研究放入到[贬谪文学"这一丰富的文化现象中来进行比较。如高教出版社1999年版< * 文学史>认为:刘柳 * 遭遇的接近奠定了他们诗歌思想 内容 的共同基础:抒写巨大人生感恨形成的刻骨凄怆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着精神。但在贬谪心态和人生态度上刘较乐观通达柳则偏狭执着所以在诗歌风貌上[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气雄柳诗骨峭刘诗风情朗丽柳诗淡泊简古"所析颇为细致精切。 柳宗元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中文名 柳宗元 外文名 liu zongyuan 别名 柳柳州、柳河东 国籍 *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出生日期 公元773年 逝世日期 819年11月28日 职业 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主要成就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 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品 <永州八记><柳河东集><柳宗元集> 柳宗元概述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运城、芮城一带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为 [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柳宗元出身于 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不久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对><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柳宗元集>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中华书局1979年版。 柳宗元的集子为刘禹锡所编题<河东先生集>宋初穆修始为刊行。 柳宗元的诗共集中140余

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诗才。苏轼评价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现存柳宗元诗绝大部分是贬官永州以后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不论何种体裁都写得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沉厚的感情呈现一种独特的面貌。因他是一位关心现实、同情*的诗人所以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能写出具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篇。 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另外一些五古则受谢灵运影响造语精妙间杂玄理连制题也学谢诗。但柳诗能于清丽中蕴藏幽怨同中有异。另外柳诗还有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他的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在<天说><天对><非国语><封建论>中集中反映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1否定神秘的天宇宙是混沌的运动的元气构成的所谓的天是大自然构成的冤死根本不存在至高无上可以支配人的命运的天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元气运动的结果。不存在神秘的外在力量。2天人不相预说。在天人关系上他认为天和人是互不相干涉的主张重视人事而不空谈天命鬼神。3对鬼神迷信从认识论的根源上做出了解释人们迷信鬼神是力量弱的表现。如果人们掌握了规范和瑰丽人力足以支配自然就不会相信鬼神了。 其*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柳宗元的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永州八记>作于元和四年以后。那时柳宗元因*改革失败被贬永州即今湖南永州。文章写的都是当时永州附近的一些山水风景文章短小、轻灵朴实、顺畅为历代所传颂。其中以<小石潭记>最为著名作者通过他的笔向人们描述出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文章引人入胜隽咏无穷。开头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写法展示小石潭。以鱼写潭则潭水之清澈可以想见以鱼写人则人羡鱼乐之情溢于言表。作者状形、传神、布影、设*笔墨经济手法高超。结尾以清寂幽邃之境写凄寒悄怆之感情景交融。 教育成就 柳宗元认为天下万物的生长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顺木之天以致其*。"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否则不仅徒劳无益还会造成损害。 柳宗元认为育人和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育人同样要顺应人的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着主观愿望和情感恣意干预和灌输。 柳宗元赞赏韩愈的<师说>之论也钦佩韩愈不顾流俗、勇于为师的精神对当时社会上层士大夫[耻于相师"的风气感到痛心。他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但他在师道观上又有自己的见解和实施方式。他写下了<师友箴>、<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等文章阐述了自己的师道观。其核心观点就是[交以为师"。 柳宗元充分肯定教师的作用。他认为无师便无以明道要[明道"必从师。 但是对韩愈不顾世俗嘲骂而[抗颜为师"

柳宗元资料,及其描写植物的诗评析 doc

的作法他表示自己没有勇气这样做但他又不是完全放弃为师而是去为师之名行为师之实。 柳宗元谢绝的是结成正式师生关系的名分不敢受拜师之礼。但对来向他请教问道者他无不尽其所知给予解答诚恳地指导后学者确有为师之实。他提出[交以为师"的主张即师生之间应和朋友之间一样相互交流、切磋、帮助在学术研讨上是平等的而不是单纯的教导与被教导的关系。柳宗元的[师友"说是传统师道观中有很大影响的一种学说尤其是在高层次的教学活动中更有借鉴意义。 卷351_30 「商山临路有孤松往来斫以??编竹成楥遂其生植感而赋诗」柳宗元 孤松停翠盖托根临广路。不以险自防遂为明所误。 幸逢仁惠意重此藩篱护。犹有半心存时将承雨露。 商山路边有棵孤松人们砍伐它的枝条点火照明利用松脂燃烧。好事者喜欢它用竹子编成围栏保护它让它好好的生长。我看到这样的场景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孤松挺拔应该是挺字吧着翠绿的华盖遒劲的老根盘临在宽广的路边。不因为危险而为自己防卫却因为照明而被人所伤害。幸好遇上好心人施惠有了藩篱的保护。还剩下一半儿的心在那里承接上天的雨露。诗词不好翻的阿反正大致就这个意思了吧。 这是诗人在元和十年诏回长安再出柳州途经商山而作。诗题中这样写道[商山临路有孤松往来斫以为明好事者怜之编竹成援遂其生植感而赋诗。"正如详注中指出的[盖有自况之意。"诗中处处写孤松又笔笔写诗人自己。作者写松取其冬夏常青岁寒不凋的本*正是写自己怀抱理想坚定不移的品格而一[孤"字更托出自己去国离乡茕茕孑立的特定心情。前四句写自己在仕途上的遭遇秉正而行光明磊落却遭到奸党小人的*。 希望自己像孤松一样得人怜护承受皇恩的滋润。 卷352_8 「种柳戏题」柳宗元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这首诗是元和十一年816春天所作。柳宗元到柳州任刺使后。努力在自己权限范围之内兴利除弊做一些有益于民的事。他亲自参加种植柳树绿化城市并即兴题咏抒发了quot好作思人树quot的情感表达了努力给柳州*留下惠政的愿望。 译文是 柳州刺史柳宗元 今日种柳柳江边。 人们当作谈笑的故事 随着时间流逝今日也会变为往年。 浓绿的柳*当会覆盖大地 耸立的树干将要直刺蓝天。 到那时人们见树也许引起怀念 惭愧的是我没有什么良好政绩可以流传。 很显然由此可以看出柳宗元是一个勤政爱民谦虚有责任感以身作则的父母官。 卷352_9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诗的首句[宦情羁思共凄凄"是我心蕴结之情。柳宗元的身世与屈原有相似之处。他自二十六岁进入仕途到四十七岁逝世其间仅二十一年但却过了十四年的贬谪生活。他三十三岁时被贬到永州十年才被召回可是回到长安只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比永州更遥远、更荒僻的柳州。这首诗就是他到柳州后也就是他的*希望和还乡希望一度闪现而又终于破灭之后写的。 正因为这种情思积累在心中已非一朝一夕这里用不着以浓墨重彩渲染只用[凄凄"两字轻描一笔就足以表明一切了。人们在欣赏诗歌时常会发现以平淡的笔墨来显示深厚的感情往往更见其深厚就正是所谓[厚积薄发"的妙用。至于这句中的一个[共"字则说明这一[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羁思的凄凄因而其分量是加倍沉重的。 诗的三、四两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是物象构成之境。当时的柳州还是所谡[瘴疠之地"风土人情不同于中原地区在逐客旅人的眼中别是一种殊方*彩、异域情调在在都足以触发贬谪之思勾起怀乡之念何况又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那种落叶满庭的景象自然更令人心意凄迷了。这里莺啼而曰[乱啼"则是诗人情往感物辞因情发。其实莺啼无所谓[乱"

只因听莺之人心烦意乱所以别有感受。 [评析] 诗人就是当上述的在我之情与在物之境相会相融之际写出了这样一首物来动情、情往感?锏氖,牡诙洹按喊肴缜镆庾浴闭潜死创送慕唤拥恪,绻邮恼路凑馐且桓龀猩掀粝碌木渥印,渲械摹耙庾浴鄙铣星耙痪渚渲械摹按喊肴缜铩毕缕艉罅骄浯佣谖矣胛铩?橛刖持淦鹆绥汉献饔谩?当然就对诗歌的要求而言仅仅我与物会、情与境融是不够的。这首诗之所以特别凄楚动人还因为诗人所怀的在我之情不是一时的感慨、淡淡的闲愁诗人所触的在物之境也不是通常的景*、一般的物象。王士禛有一组<秦淮杂诗>第一首[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也是写[春半如秋"。但王诗所怀的情只是感怀往事的一点惆怅之情所触的境只是风雨凄其的江南习见之境两者交织成篇虽然也饶有风韵不失为一首佳作而在重量和深度上是不能与柳诗抗衡的。 卷352_10 「浩初上人见贻绝句欲登仙人山因以酬之」柳宗元 珠树玲珑隔翠微病来方外事多违。 仙山不属分符客一任凌空锡杖飞。 作者柳宗元因仕途失意内心长期的压抑已使他深深地投入了佛教之中。该诗中的这位[浩初上人"与[仙人山"已经无从考证。 [珠树玲珑隔翠微"这是柳宗元想象中的[仙人山"。根据佛道二教的传说极乐世界或海外仙山都是[黄金铺地"树上挂满了珍珠、水晶、宝石。并且禽兽驯服龙凤起舞人寿无疆极乐无苦。这样的世界虽好但却[隔翠微"人间的山山水水与之无路可通。[病来方外事多违"多年来柳宗元一直沉疴在身居家养病不能作方外山水之游常以为憾。 [仙山不属分符客"古代天子分封诸侯剖分符以为信物。柳宗元为地方州官也算一方诸侯故以[分符客"自居。恰恰这样尘缘未了当然与[仙山"无缘了。 [一任凌空锡杖飞"浩初上人是出家僧人尘缘已了当然可以手持锡杖在[仙山"上或五湖四海[飞"来[飞"去。 卷352_20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 不学荆州利木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苏东坡曾说柳宗元的诗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能做到[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此诗正是这样一首好诗。 诗题点明写作时间是在贬官柳州时期。诗的内容是抒发种柑树的感想。开头用叙事语泛泛写来[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首句特别点明[手种"和株数可见诗人对柑树的喜爱和重视。次句用[新"字来形容柑叶的嫩绿用[遍"字来形容柑叶的繁盛不仅状物候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而且把诗人逐树观赏、遍览城隅的兴致暗暗点出。 关于自己对柑橘树怀有如此深情的原因诗人这样说[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原来他爱柑橘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事见<太平御览>果部三引<襄阳记>心交古贤寄情橘树悠然自得不慕荣利诗人的心地是很淡泊的。然而透过外表的淡泊正可以窥见诗人内心的波澜。屈原当年爱橘、怜橘认为橘树具有[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和[秉德无私"的品质曾作颂以自勉。今天自己秉德无私却远谪炎荒此情此心无人可表。只有这些不会说话的柑橘树才是自己的知音。这一联的对偶用反对而不用正对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分别灌注到两个含意相反的典故中去既做到形式上的对称又做到内容上的婉转曲达并能引起内在的对比联想读来令人感到深文蕴蔚余味曲包。 接着诗人从幼小的柑树远想到它的开花结实[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几岁"、[何人"都上承[怜"字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由于柑树已经成了诗人身边唯一的知音所以愈写他对于柑树的怜深望切就愈能表现出他的高情逸致表现出他在尽力忘怀世情。这一联用[喷雪"

形容柑树开花下一个[闻"字把[喷雪"奇观与柑橘花飘香一笔写出渲染出一种热闹的气氛用[垂珠"形容累累硕果展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这毕竟出于想象。从想象回到现实热闹的气氛恰恰反衬出眼前的孤寂。他不禁向自己的心灵发问道这幼小的柑橘树究竟要过多久才能开花将来由谁来摘它的果实言外之意是难道自己真的要在这里呆到柑橘开花结果的一天吗 尾联本可以顺势直道胸臆抒发感慨然而诗人仍以平缓的语调故作达观语[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字面的意思是说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但这是托词实际上的意思是感伤自己迁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清人姚鼐说[结句自伤迁谪之久恐见甘之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唐宋诗举要>卷五引 这首诗的整个语调都是平缓的而在平缓的语调后面却隐藏着诗人一颗不平静的心。这是形成[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的重要原因。其妙处借用欧阳修的话来说叫做[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全诗言淡意远韵味深厚。 卷352_44 「夏初雨后寻愚溪」柳宗元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下了很久的雨终于开始转晴独自围绕着清澈的小溪而行。 用拐杖试探荒野中泉水的深浅解下带子把嫩竹围起。 为什么喜欢在这里徘徊沉吟孤独与寂寞本来就是我的追求。 有幸来到这里免去了官场的谋求大声唱着歌来缓解炎热的气候。 [赏析] 在柳宗元所写的诗歌中跟愚溪相关而又流传至今的达六首之多。如<溪居>、<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雨晴至江渡>、<冉溪>、<旦携谢山人至愚池>以及这一首<夏初雨后寻愚溪>。另有涉及到愚溪的文章五篇即<愚溪对>、<愚溪诗序>、<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此外他还曾经写过以[丘泉沟池堂溪亭岛"为内容的[八愚诗"可惜已经失传。就现有的诗文看其内容虽然都跟愚溪或多或少有所关联但借景抒情且思想脉搏跟他个人经历、情感变化几乎完全相吻合的还要数这一首<夏初雨后寻愚溪>。 诗的开头两句[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霁是指雨后或雪后转晴。久雨初晴诗人独自来到清澈的小溪旁顺着弯弯曲曲的溪岸行走。好像是在暗喻他前半生的经历如同在绵绵的春雨之中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弯路终于找到[愚溪"这块[世外桃源"。第三、四句[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写他看到荒野中的清泉忍不住举起手中的拐杖去试探深浅并且将自己身上的带子解下把那些倒伏的嫩竹捆扶起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突出自己的行动。似乎是在自我表白虽然独自一人被贬到永州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利用手中的笔去试探清泉的[深浅"什么毁谤、诬陷与攻击统统撇在了脑后同时还要对那些后学晚辈之类[嫩竹"尽力给予关照与扶持。 第五、六句[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写他以前经常为了功名利禄之类事情而沉吟不已白白地浪费了许多光*但为了实现[利安元元"的远大抱负和理想又惧怕什么孤独与寂寞呢那些东西本来就是自己应该预料得到的结果。第七、八句[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营营是谋求的意思炎燠是指天气极热。这两句中的[幸"字和[静"字特别耐人寻味。[幸"字是[有幸、幸运"的意思。写他[有幸"来到这里休养生息应该大声唱着歌谣来对付特别炎热的天气。[许国不复为身谋"要为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去奋斗肯定会付出不少的代价。跟屈原以身殉国相比跟元和元年公元 806 年被赐死于贬所的王叔文相比自己还是非常[幸运"的人。[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呢 [静"字可以看作全诗的[诗眼"。古人说[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在柳宗元的眼中愚溪是一个与自己拥有同样的品质同样遭遇的天涯知己。他与它对话倾诉自己的情怀和不平

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和安慰他有意识地在这人烟稀少的远僻之地用[拐杖去

试探荒泉的深浅"扶起[倒伏的嫩竹"[以 动求静"他用一种平和、恬静的心。

第2篇:柳宗元的资料及名句

柳宗元的.背景,柳宗元幼年居住在长安,受母亲影响较大,在学习上用功刻苦,使得他少年成才,而在词风上,由于他自幼目睹了朝廷的*,继而受父亲的影响,使他形成了刚正不阿的*格。

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柳宗元的名句:

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舟行若穷,忽又无际。

广直言之路,启进善之门。

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聪明正直者为神。——唐·柳宗元《骂尸虫文》

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妒人之能,幸人之失。——柳宗元《骂尸虫文》

言而无实,罪也。

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广直言之路,启进善之门。

妒人之能,幸人之失。

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柳宗元的资料及名句】相关文章:

1.柳宗元名句

2.柳宗元诗词名句

3.关于柳宗元的经典名句

4.柳宗元永州八记名句

5.简爱主要资料及每章节内容

6.柳宗元的愚溪

7.柳宗元的德育思想

8.柳宗元《牛赋》

第3篇:江雪柳宗元资料

江雪这首诗可以说是柳宗元的代表作品,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字词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lì):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白话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雪侵袭。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着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江雪柳宗元资料】相关文章:

1.江雪柳宗元的资料

2.柳宗元的资料江雪

3.江雪柳宗元古诗

4.柳宗元江雪课件

5.柳宗元江雪古诗

6.柳宗元的诗江雪

7.江雪柳宗元课件

8.江雪柳宗元视频

第4篇:柳宗元《渔翁》评析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G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解】:

1、西岩:湖南永州西山。

2、乃:摇橹的声音。

3、无心:指云自由自在飘动。

【韵译】: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

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

听得?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

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评析】: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是作于永州的。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失意的孤愤。 

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款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 

“款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绿”虽是一字之微,然而境俱活。

【柳宗元《渔翁》评析】相关文章:

1.渔翁柳宗元

2.《渔翁》柳宗元

3.柳宗元《渔翁》

4.渔翁柳宗元

5.柳宗元渔翁

6.渔翁柳宗元

7.《渔翁》柳宗元

8.唐诗渔翁柳宗元

第5篇:柳宗元的诗赏析

柳宗元一生中,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是我国著名的唐代诗人。

柳宗元的诗赏析

译文

怀念您啊,在这悲凉的秋夜;

我独自散步访咏叹凉爽的秋天。

空山寂静能听到松子落地声,

我想您也在思友而难以成眠。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诗。诗人与丘丹在苏州时过往甚密,丘丹临平山学道时,诗人写此诗以寄怀。诗的首两句,写自己因秋夜怀人而徘徊沉吟的情景;后两句想象所怀的人这时也在怀念自己而难以成眠。隐士常以松子为食,因而想到松子脱落季节即想起对方。一样秋*,异地相思。着墨虽淡,韵味无穷;语浅情深,言简意长。全诗以其古雅闲淡的风格美,给人玩绎不尽的艺术享受。

译文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

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

听得?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

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赏析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是作于永州的。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失意的孤愤。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款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款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绿”虽是一字之微,然而全境俱活。

翻译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赏析

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赏析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

第6篇:早梅柳宗元诗词及赏析

早梅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译文】:

腊梅在高高的树上早早地绽放,花朵儿映着碧蓝的南国天空。夜晚北风吹来缕缕清香,清晨严霜滋润花朵洁白的华容。想将花儿赠给万里外的亲友,路途遥远重重山水阻隔。寒风中花朵就要凋落,又能用什么来抚慰远客?

【赏析】:

梅花傲霜雪斗严寒,历来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且多以梅自喻,表达作者的情趣。柳宗元也正是这样,在《早梅》诗中借对梅花在严霜寒风中早早开放的风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全诗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咏物,后四句抒怀。“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起笔不凡,笔势突兀。早梅与别的花卉不同,在万物沉寂的寒冬绽开了花蕾,“众花摇落独暄妍”(林逋《山园小梅》)。一个“发”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而“发高树”的“高”字借实写虚,暗寓诗人不苟合流俗行高于时人。“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紧承开头两句写梅花开放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这两句诗与陆游《落梅》绝句里的“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意同,都赞颂了梅花傲视霜雪的不屈品格。早梅所处环境的“朔吹”、“繁霜”实际上正是柳宗元遭遇的*环境的缩影。“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到边远落后的南荒之地,过着囚徒般的日子,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面对腐朽势力连连不断的打击,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怀抱坚定的自信,他表示:“苟守先圣之道,由大中以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答周君巢饵*久寿书》)

作者目睹可歌可敬的梅花想起了远方的亲友,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前两句由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吏,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翻出,但意致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这是因为柳宗元作诗的情境与陆凯不同。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更何况“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怎么不忧,怎么不心急如焚呢?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事实上在永州虽然被迫离开了*舞台,但他自强不息,把“闲居”的时间用在访求图书,认真研读和对自己前半生实践的总结上,奋笔疾书,在理论上做出了重大建树,在文学上取得了光辉成就。这就是他对亲友的告慰。“欲为万里赠”四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的,既有对亲友的思念,也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和“辅时及物”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

柳宗元是一个用世之心极强、不甘寂寞的人,但他在永州过的是远离*活动而浪迹山水的生活,贬谪所造成的痛苦时时激荡在内心,反映在他的诗歌里,正如孙昌武先生所说是“表现上的简淡清爽与内在感情上的深沉炽烈的统一。”这首诗就是这样,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早梅柳宗元诗词及赏析】相关文章:

1.早梅柳宗元赏析

2.柳宗元早梅赏析

3.早梅柳宗元

4.柳宗元《早梅》

5.《早梅》柳宗元

6.柳宗元早梅

7.柳宗元五言诗《早梅》赏析

8.早梅柳宗元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