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第一课时教案

发布时间:2024-02-13 18:40:34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

《老王》第一课时教案

2、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匠心。

3、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感悟爱的博大。

(二)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一群生活艰难、不被人重视的三轮车夫。请问,同学们平时是如何看待他们的?……请暂停讨论,先一起来看看人力车夫老王和“我”的故事。

2、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说说老王的生活过得怎样?

3、问题探究:

a、仔细研读课文,找出相关内容说说老王是怎么待“我们”的?“我们”又是如何待老王的?

b、由这些行为可看出老王和“我们”的心态各是怎样的?

明确:

老王:尊重、理解、同情——(瞎而不瞎)——人格的伟大

“我”:歧视、淡漠、害怕——(虽明而瞎)——人格的渺小

小结:这些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少量的心理描写来表现的。

c、文章结尾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

人是生而平等的,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而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对话,真诚相待,互相尊重。作者回想起自己曾经有过对老王的不真诚、不平等的行为,所以感到“愧怍”。

4、拓展延伸:

那么,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公民,该如何对待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如清洁工、拣垃圾的人、班级里家境困难且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等。

[资料]

有一个长着一头红头发的孩子,叫克洛西。他家里很穷,靠卖野菜谋生。他自己又有残疾,一只残手总是挂在脖子上。这样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是很容易受到同学的欺侮的。安利柯的日记里,描述了克洛西受欺侮的场面:三四个同学聚在教室里戏弄他,有的往他投上扔栗子皮,有的用三角板打他,嘲笑他是“残废者”,喊他“鬼怪”,还把我挂在脖子上学他的样子,甚至学他母亲挑菜担卖野菜的样子。

教师说:“你们欺侮了无辜的人!你们欺侮了不幸的小孩,欺侮了弱者了!你们做了最无谓、最可耻的事了!”

——《爱的教育》

[星期四上这一课之前,科学课代表报告说班里一位学习有困难的、平日不善于交际的同学的科学作业本被撕掉一页。于是,课堂上就就这件事展开讨论。]

小结: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使老师深感欣慰。你们这一代人对平等、真诚的人际关系有了正确的、清楚的认识,那么我们人类的*、平等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与普及就指日可待了。

5、语言揣摩:[此环节是候补,视课堂进度而定,如时间不够,就作为作业。]

本文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但意味深长,很有表现力。请同学们找出有表现力的语句,深入体会。(结合课后练习二)

(三)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一件小事》(鲁迅)。

《骆驼祥子》(老舍)。

第2篇:少年王冕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运用据义定音的方法读准本课的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条理,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认识“冕”字。

(1)出示:“”。

师:你们觉得上面部分像什么?

(2)师板书:冕,边写边说:上面的这个mào要写得扁扁的,并且两横都不靠边。下面的“免”,要写得宽松些。这个冕字就是帽子的意思,而且专指皇帝的帽子。

2、生简单介绍王冕。

3、将课题补充完整,读题。

师:这是一篇人物故事(板书:人物故事),是根据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内容改编而成的,王冕这个人物出现在这本书的第一回里,与后面众多的反面人物形成鲜明对比。

过渡:少年王冕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王冕的少年时代。(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词语。(一行一行出示)

耽误 晶莹 秦家 积攒 明媚

诸暨七泖湖 腌鱼 葱茏 缭绕

闷热 闷得慌 供不起 载着

(1)第一行读准轻声、后鼻音、前鼻音、平舌音。

(2)第2行讲解:“诸暨”是地名,在浙江省,是王冕的家乡。

(3)第三行读准多音字的音。

①总结:跟天气有关的读“mēn”,跟“心情”有关的读mèn。

②跟“提供”意思差不多的都读“gōng”,跟祭祀、法律有关的都读gòng。

小结:多音字的读音容易混淆,平常我们要善于总结,根据字义记读音,相信大家以后区分多音字的读音会轻松很多。

③能根据意思读准(千载难逢、载入史册、载歌载舞、满载而归)这几个词语的音。

2、指导写“载”字。

提醒注意“车”字中的的横在这里变成了提。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通过预习,你们有没有发现其实课文是抓住了少年王冕的几个年龄段来写的,是哪几个年龄段呢?再读读课文,边读画出相关语句。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从这4句话中可以看出,是哪几个年龄段?(板书:七岁、十岁、十三四岁、十七八岁)

(1)你看,抓住了4个年龄段,文章就有了一条线索,这条线索就是——时间顺序。(板书:时间顺序)

师:《少年王冕》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这类文章往往是以时间的先后或事情的发展为主线的,我们在阅读时,就要先抓住线索,理清条理这对我们深入学习课文是很有帮助的。

(2)我们再来看,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对应着在写这些年龄段的内容?

3、同学们写人离不开写事,课文分别写了少年王冕这4个年龄段的哪些事呢?11分

指名读分段读课文,并着重读好文中王冕说的话,第四、五自然段。(相机板书:家贫、放牛、画荷、成才)

4、学到这儿,少年王冕给你留下了什么初步印象?你头脑中闪现出哪些词语?

5、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一节课下来,对少年王冕已有了这样的认识。不过,老师觉得作者也很了不起。你们看,他用一篇文章,七个自然段就把少年王冕十年间的成长故事写出来了,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请再快速浏览一下课文,从文中找找*。

(1)(指板书)师:是的,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了少年王冕这4个年龄段的事来写,而且还注意到了详略。

(2)那详写了哪些事呢?(放牛、画荷)

8、正是这两件事对王冕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少年王冕》是一篇人物故事,在写人物故事的文章中,都会选择典型的、重要的事情详写,这就叫详略得当。(相机板书:详略得当)下节课,我们重点学习这两件事,一起感受王冕是如何孝敬母亲,勤奋学习的?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课后阅读《儒林外史》

第3篇:《少年王勃》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藤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

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第二、三、四自然段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藤王阁序》。第五自然段点明《藤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霞婺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藤王阁景象视频、图片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初读课文,理清层次,学习生字,教学第一自然段。

一、导入新课

1、长江发源于青海,沿途经过十多个省市后流入东海,其中有个省简称为赣,谁能说出它的全名?聪明的同学们可以猜想江西境内的长江我们可以称它为什么?(赣江)

2、在江西南昌市赣江边,有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三大名楼之一的藤王阁,(显示图片)唐初始建,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了。曾多次被毁重建,但因为一个少年的文章《藤王阁序》而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就是王勃。(板书课题,显示王勃图片)

二、初读课文

1、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疑问吗?

2、让我们来读课文了解王勃。

3、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

4、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尤其是比较长的句子)、读通课文。

5、检查自读情况:

A、读一读

南昌藤王阁都督宴会文章野鸭披着灿烂读《藤王阁序》才气秋景

庆贺胸有成竹文思如泉千古传诵

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及时正音。说说每一段的意思。

C、再次默读全文。

6、尝试分段,理清课文层次:

一(1)主要讲了藤王阁整修一新,王勃应邀参加宴会。

二(24)主要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藤王阁序》。

三(5)点明《藤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7、朗读全文。

三、学习第一段

1、指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地点:南昌

原因:藤王阁整修一新,都督邀请王勃参加宴会。

3、你还知道王勃的哪些事情?

4、结合刚才所介绍王勃的事例,想象都督邀请情景。

5、齐读。

四、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学生各自用自己的办法识记生字。

2、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督:监督别人要用眼睛,所以下面是个目。

宴:上中下结构,写得应紧凑些。

序:田野的野右半部分,不能多撇。

3、学生描红。

五、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抄词,组词

督都;宴焰;章张;披批;序野

3、搜集像王勃一样才思敏捷的人物故事。

第4篇:滕王阁序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诵读课文,初步把握

2、了解文体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自燃的思想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初步把握

教学难点:

了解文体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学习新课,导入

《新唐书·王勃传》中说:“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石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王勃才气从中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才华,路过洪州,参加滕王阁重阳宴会时,才能顷刻而就,文不加点,写下在唐代已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

文体:《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其特点是:讲求对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讲求藻饰。

经历:作者的人生道路与文章主旨有密切关系,“知人论世”对理解作品内容不无益处。除课文注释外,补充介绍下列知识:王勃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曾为沛王府修撰,为沛王李贤侍读时因撰《檄英王鸡》文而被逐,入蜀后补虢州参*时又因擅杀官奴曹达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二、诵读课文,初步把握

初读求读准:让学生自己搭桥过河,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碰壁”后予以引导,记忆尤深。例如,骈文的七字句和诗句节奏不同,诗句的节奏一般是四三,而骈体文七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三四、三一三、二五、四一二、二三二等,所以下列文句节奏应是:a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b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c都督阎公∕之∕雅望,启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帷暂暂驻。d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引导点拨后,举一反三,学生自会读出语感,有所感悟。

3.再读解词句:即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解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虚词、特殊句式这些文言语法问题。首先,要求学生边读边依靠积累、依靠语感用特定的标记画出不同词法现象,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换重点,同时共同释疑,提出难点,教师适当启发点拨。例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的“雾”“星”学生凭语感画出名词作状语的标记。“襟三江而带五湖”中的“襟”“带”两个名词的意动用法,可从“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点拨而来,同时巩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三、作业:熟读课文

教后记:学生朗读还需加强

第5篇:少年王勃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藤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

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第二、三、四自然段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藤王阁序》。第五自然段点明《藤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霞婺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藤王阁景象视频、图片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理清层次,学习生字,教学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长江发源于青海,沿途经过十多个省市后流入东海,其中有个省简称为赣,谁能说出它的全名?聪明的同学们可以猜想江西境内的长江我们可以称它为什么?(赣江)

2、在江西南昌市赣江边,有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三大名楼之一的藤王阁,(显示图片)唐初始建,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了。曾多次被毁重建,但因为一个少年的文章《藤王阁序》而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就是王勃。(板书课题,显示王勃图片)

二、初读课文

1、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疑问吗?

2、让我们来读课文了解王勃。

3、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

4、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尤其是比较长的句子)、读通课文。

5、检查自读情况:

A、读一读

南昌藤王阁都督宴会文章野鸭披着灿烂读《藤王阁序》才气秋景

庆贺胸有成竹文思如泉千古传诵

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及时正音。说说每一段的意思。

C、再次默读全文。

6、尝试分段,理清课文层次:

一(1)主要讲了藤王阁整修一新,王勃应邀参加宴会。

二(24)主要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藤王阁序》。

三(5)点明《藤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7、朗读全文。

三、学习第一段

1、指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地点:南昌

原因:藤王阁整修一新,都督邀请王勃参加宴会。

3、你还知道王勃的哪些事情?

4、结合刚才所介绍王勃的事例,想象都督邀请情景。

5、齐读。

四、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学生各自用自己的办法识记生字。

2、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督:监督别人要用眼睛,所以下面是个目。

宴:上中下结构,写得应紧凑些。

序:田野的野右半部分,不能多撇。

3、学生描红。

五、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抄词,组词

督都;宴焰;章张;披批;序野

3、搜集像王勃一样才思敏捷的人物故事。

第6篇:我的老师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一、弄清记叙的要素和线索。

二、词义的辨析和推断。

三、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四、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

掌握记叙要素和理解词义。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

教学方法:

讲读、讨论。

教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在诸多老师中,有哪些是终生难忘的呢?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如果把他写下来,也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的。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云芝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

二、作者介绍,解题

魏巍,现代作家,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1920年6月生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并勉强上了简易乡村师范。1937年抗战暴发后走上*道路。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之中,解放战争时,在行*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的老师》一文写于1956年9月,是作者应教师报之约而写的。原文写了三个老师,这里节选写蔡老师的部分。本文的体裁是回忆*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云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理解,分析一。

四、讨论,填写空白

找出记叙每件事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五、口头复述“梦里寻师”的故事。要求:说清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从文中所叙的七件事中,你能看出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老师?“我”是怎样的一个学生?

七、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蔡老师令“我”难忘,是因为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酷爱学生;正是蔡老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才使得“我”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八、课文中所记的七件小事,显示了蔡老师的美好心灵,抒发了作者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请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如果可以,请试一试。如不可以,能否谈谈理由?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的(考虑)。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教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叙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一步步上升。可见,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九、布置作业:

1.查工具书,辨析下列各组字的形、音、义;

2.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思考:揣摩、运用四、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