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明礼仪小故事精选四则(优质2篇)

文明礼仪小故事精选四则(优质2篇)

发布时间:2024-03-10 11:36:24

文明礼让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素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以下是关于礼仪的几个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一、孔子尊师

文明礼仪小故事精选四则(优质2篇)

公元前521年春天,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前往周朝京都洛阳朝见天子。孔子认为这是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绝佳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抵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拜访老子。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听说孔丘前来求教,便赶忙放下手中*笔,整理衣冠出迎。孔子见一位年迈、精神矍铄的老者出门,便知是老子,急忙上前,恭敬地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次拜倒后才坐下。老子询问孔子来意,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如此诚恳,便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精通礼乐之源,明晰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他还用比喻赞美老子,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逮住,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鱼钩钓到,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箭射下。至于龙,我却不能理解它如何乘风云而上天。老子,其犹龙也!”

二、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在太子时,学习的博士是桓荣。后来他登基为皇帝,“仍然尊敬桓荣如师”。他曾亲自前往太常府,请桓荣坐在东面,设置几张凳子,像从前讲学一样,倾听老师的教导。他还召集朝中百官和桓荣的学生数百人至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时,明帝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探视。每次探访,明帝都会在街口下车步行前往,以示尊敬。进门后,他经常握着老师瘦弱的手,默默流泪,良久才离去。朝廷中的诸候、将*、大夫们有病时,也不敢再乘车到门口,而是跪拜在门外。桓荣去世时,明帝换上丧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安排好其子女的生活。

三、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据史书记载,孔融幼年聪明伶俐,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

四岁时,孔融经常和哥哥一起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挑选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父亲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挑小的而不挑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让步、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感到惊喜。从那时起,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流传了千百年,成为团结友爱的楷模。

四、卧*求鲤

王祥,琅琊人,母亲早逝,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导致他失去了父爱。继母患病时,他日夜侍奉不离,继母想吃活鲤鱼,但当时天寒地冻,王祥便解开衣服卧在*上,*居然自行融化,出现了两条鲤鱼。继母吃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来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文明礼仪的小故事精选2

*传统文化是源自中华文明演化而来的,它汇集了丰富的民族特质和风貌,是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其中,文明礼让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以下是关于礼仪的几个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番吧!

百里负米

百里负米的故事讲述了孔子的弟子子路早年家境贫寒,常常亲自到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过世后,他成了大官,车马随从众多,粮食储备丰富。然而,尽管享受着奢华的生活,子路常怀念双亲,深感遗憾自己无法再亲手为父母负米。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孝顺父母的时机是逐渐减少的,如果不及时行孝,将留下终身的遗憾。因此,在父母健在时,我们应该及时行孝,而不是等到后悔时已为时太晚。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一次在孔子身边侍坐时,孔子问及古代圣贤之王的至高德行和理论,以教导天下人和睦相处。曾子理解老师的用意,恭敬地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孔子请教,以示对老师的尊重。这个故事体现了极高的礼仪标准,曾子的行为被后人传颂,成为了众多人学习的典范。

程门立雪

杨时是北宋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子,他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求学。经过4年的学习后,程颢去世,杨时又拜程颐为师。尽管已经年过四旬,但他仍然尊师如宝,刻苦钻研。有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遇到难题,便与同学游酢前往老师家求教。到达时,见老师正在椅子上熟睡,不忍打扰,于是静静地站在门外等候。等到老师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身上覆盖了一层薄雪。老师见状,立即邀请他们进屋,继续为他们讲学。这个故事成为了尊师敬业的典范,后来广为传颂。

通过这些小故事,我们能够深刻领会到*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礼仪之道,它们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与敬意,更是一种美德的体现,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