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效教学,谈不上有什么经验,要说感受可能会有一些。按我的理解,数学课的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听懂,学会,做对。
一节课是否有效,老师的一头自己是十分重要的。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之后备好一节课。上课前的教具学具的准备,对教案的熟悉,都是必不可少的。到了上课的时候,老师良好的教学素质,对课堂的掌握,教学中练习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有没有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做到每一次练习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能的目的等等各方面无不关系到教学的效果。
所以,我觉得备课这一个环节,是上课有效的前提。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不需要备课。相反,有效的教学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预设要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提供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并及时反馈。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让“预设”真正服务于生成*的课堂教学。
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为“预设”打好基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这样才能体会新教材蕴含的教学理念,备出高质量的教学预案。
其次,要改变备课模式,变“教案”为“学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离开了“学”,再精心的“设计”也没有意义,教师要充分考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一种有准备、有意识的预设。
教师有效教学心得体会2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深知只有刻苦钻研教育教学,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有的放矢。因此,我利用暑假期间系统学习了《有效教育教学理论》。有效教育的核心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解决负担轻但质量低、负担重且质量低、以及负担重但质量高等问题。这一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的成果。
有效教学简言之,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都有所收获和进步。具体来说,就是帮助他们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厌学到乐学。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乐学且有所收获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希望能够为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首先,教师要善于“活用”教材。在解读教材时,我们需要有清晰的课程意识和教材意识,撰写教案时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年龄段的考量,上课时则应该注重生动和训练。我们不应认为教科书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调整,使其更贴近学生生活,符合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只有这样,“活用”教材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不仅要考虑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他们是否能够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内容。为此,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全面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因教学预设而导致的问题。
最后,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灵。我们应该抓住机会,及时传达积极的态度和真诚的关爱,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和关怀。教师的语言应该富有魅力和幽默感,同时又要理*和有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教育的目的。
总的来说,只有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乐学并获得成长。希望我的体会能够给教育教学工作者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