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3-04-13 15:11:19

关于计算机网络的最简单定义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tane96]。

最简单的计算机网络就是只有两台计算机和连接它们的一条链路,即两个节点和一条链路。因为没有第三台计算机,因此不存在交换的问题。

三年级语文《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知识点

最庞大的计算机网络就是因特网。它由非常多的计算机网络通过许多路由器互联而成。因此因特网也称为“网络的网络”。

另外,从网络媒介的角度来看,计算机网络可以看做是由多台计算机通过特定的设备与软件连接起来的一种新的传播媒介。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远程终端联机阶段

第二代计算机---计算机网络阶段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

*计算机网络---*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阶段

一:第一阶段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那时人们开始将彼此*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起来,完成了数据通信与计算机通信网络的研究,为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做好了技术准备,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分组交换的产生:

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期间,美国国防部领导的远景研究规划局arpa提出要研制一种崭新的网络对付来自前苏联的核攻击威胁。因为当时,传统的电路交换的电信网虽已经四通八达,但战争期间,一旦正在通信的电路有一个交换机或链路被炸,则整个通信电路就要中断,如要立即改用其他迂回电路,还必须重新拨号建立连接,这将要延误一些时间。

这个新型网络必须满足一些基本要求:

1:不是为了打电话,而是用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

2:能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

3:所有的网络节点都同等重要,这就大大提高了网络的生存*。

4:计算机在通信时,必须有迂回路由。当链路或结点被破坏时,迂回路由能使正在进行的通信自动地找到合适的路由。

5:网络结构要尽可能地简单,但要非常可靠地传送数据。

根据这些要求,一批专家设计出了使用分组交换的新型计算机网络。而且,用电路交换来出传送计算机数据,其线路的传输速率往往很低。因为计算机数据是突发式地出现在传输线路上的,比如,当用户阅读终端屏幕上的信息或用键盘输入和编辑一份文件时或计算机正在进行处理而结果尚未返回时,宝贵的通信线路资源就被浪费了。

分组交换是采用存储转发技术。把欲发送的报文分成一个个的“分组”,在网络中传送。分组的首部是重要的控制信息,因此分组交换的特征是基于标记的。分组交换网由若干个结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交换机的链路组成。从概念上讲,一个结点交换机就是一个小型的计算机,但主机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结点交换机是进行分组交换的。每个结点交换机都有两组端口,一组是于计算机相连,链路的速率较低。一组是于高速链路和网络中的其他结点交换机相连。注意,既然结点交换机是计算机,那输入和输出端口之间是没有直接连线的,它的处理过程是:将收到的分组先放入缓存,结点交换机暂存的是短分组,而不是这个长报文,短分组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即内存)中而不是存储在磁盘中,这就保*了较高的交换速率。再查找转发表,找出到某个目的地址应从那个端口转发,然后由交换机构将该分组递给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各结点交换机之间也要经常交换路由信息,但这是为了进行路由选择,当某段链路的通信量太大或中断时,结点交换机中运行的路由选择协议能自动找到其他路径转发分组。通讯线路资源利用率提高:当分组在某链路时,其他段的通信链路并不被目前通信的双方所占用,即使是这段链路,只有当分组在此链路传送时才被占用,在各分组传送之间的空闲时间,该链路仍可被其他主机发送分组。可见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的实质上是采用了在数据通信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带宽的策略。

三:因特网时代因特网

inter的基础结构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有部分重叠。

1:从单个网络arpa向互联网发展:1969年美国国防部创建了第一个分组交换网arpa只是一个单个的分组交换网,所有想连接在它上的主机都直接于就近的结点交换机相连,它规模增长很快,到70年代中期,人们认识到仅使用一个单独的网络无法满足所有的通信问题。于是arpa开始研究很多网络互联的技术,这就导致后来的互联网的出现。1983年tcp/ip协议称为arpa的标准协议。同年,arpa分解成两个网络,一个进行试验研究用的科研网arpa,另一个是*用的计算机网络mil。1990,arpa因试验任务完成正式宣布关闭。

2:建立三级结构的因特网:1985年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就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对科学研究的重要*,1986年,nsf围绕六个大型计算机中心建设计算机网络nsf,它是个三级网络,分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它代替arpa称为inter的主要部分。1991,nsf和美国*认识到因特网不会限于大学和研究机构,于是支持地方网络接入,许多公司的纷纷加入,使网络的信息量急剧增加,美国*就决定将因特网的主干网转交给私人公司经营,并开始对接入因特网的单位收费。

3:多级结构因特网的形成:1993年开始,美国*资助的nsf就逐渐被若干个商用的因特网主干网替代,这种主干网也叫因特网辅助提供者isp,考虑到因特网商用化后可能出现很多的isp,为了使不同isp经营的网络能够互通,在1994创建了4个网络接入点nap分别有4个电信公司经营,本世纪初,美国的nap达到了十几个。nap是最高级的接入点,它主要是向不同的isp提供交换设备,是它们相互通信。现在的因特网已经很难对其网络结构给出很精细的描述,但大致可分为五个接入级:网络接入点nap,多个公司经营的国家主干网,地区isp,本地isp,校园网、企业或家庭pc机上网用户。

看了三年级语文《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知识点还看了:
  • 小学语文《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案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便捷、购物、屏幕、访问、辅导、邮件、贺卡、羡慕、便宜、恋恋不舍、奇妙”等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章的要点,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3.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关心信息技术在社...

  •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语文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学生只有在多读中才能感知、理解课文,从而达到自我消化与吸收。《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是一篇精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一、通过声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在本课...

  •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便捷、购物、屏幕、访问、辅导、邮件、贺卡、羡慕、便宜、恋恋不舍、奇妙”等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章的要点,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3.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关心信息技术在社...

  • 小学三年级语文《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案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便捷、购物、屏幕、访问、辅导、邮件、贺卡、羡慕、便宜、恋恋不舍、奇妙”等词语,语文教案-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章的要点,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3.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对...

  • 三年级语文《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的教学教案

    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本课15个字。2、正确读写信息、网络、遍布、信箱、五湖四海、迫不及待、目不转睛、赞叹、恋恋不舍、新奇、功能等词语。3、能正确朗读课文。学法指导:利用偏旁、部件、新旧字联系等记认字形。一、自主学习1、自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