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发布时间:2024-02-29 08:26:02

摘要: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无处没有语文,学习语文就理应融于生活。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中应做到:在学生的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在大自然生活中学习语文。

关键词: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大自然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

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无处没有语文,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就理应融于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会语文,才能散发出语文的生命力,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呢?笔者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在学生的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教材无不关注着学生的生活体验。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与自然界、社会、他人接触,从而产生许许多多的问号。为此,在语文学习中必须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从与自然界、社会、他人的接触中学习,产生许许多多的问号,感触与生活经验介入学习中来,把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体会引入语文学习。这样也就等于给语文学习注入了新鲜的生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文从理*到感*都有了充分的理解。如,把一些父母离异孩子的痛苦生活经验注入《甜甜的泥土》这一节课的学习中,活生生地展现一些离异孩子情感的痛苦,以及他们极度渴望着父爱、母爱,渴望着家庭的温馨的思想情感。进一步扩展出在“泥土”中劳作的父母,凝聚父母与孩子浓浓的情意。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

当然,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单单引导学生从他们自己的生活引入,让学生陷入日常的、琐碎的生活中,任凭他们摸索而不加以引导,而更要从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引导,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否则,学生的生活就有可能没有方向而陷入停滞状态,学生就无法提升自己,更不要说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了。如,在学习陶渊明的《饮酒》中体会陶渊明面对官场生活的黑暗,决心归隐的思想感情。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跨越他们自己日常的、琐碎的生活,从他们可能的生活世界引导:“面对当今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和一些*现象,你是像陶渊明一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选择归隐逃避呢,还是选择勇于揭发和制止?”激发了学生对他们可能生活的思考,从而确立了他们正确的人生观。

还有,《在太空中理家》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假如未来有一天我们到太空去生活,你们说说我们会怎么样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点燃他们向往未来、向往科学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二、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

语文教材不仅关注着学生的现实生活,还关注着学生身边的社会生活。在这大千世界的社会生活中如何学习语文呢?

1.利用语文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点学习语文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无处没有语文,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应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点寻找出来,并把它们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对语文有充分的理解,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生活有更理*和感*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现今生活的珍惜。

2.利用形式多样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学习语文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标,“语文的外延就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故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力求把课本上的语文转换为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并在开展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读、写、听、说各种综合能力,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

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并使之成为联系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

三、在大自然中学习语文

“一切景语皆情语。”丰富多彩、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生活无不涌动着语文的素材。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要时常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如,在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一课时,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引领学生通过观望窗外的那轮明月惊飞的喜鹊,抚摸着那缕缕的清风,倾听着那传来了阵阵的蝉声,品味着那稻田传来的一股股稻花香味,倾听那一声又一声的青蛙鸣叫声。领悟那诗词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在大自然中学习语文,引导学生走进纷繁的街市、广阔的田野体验大自然,去读大自然中的语文,开发了有利的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语文源于生活,生活处处都有语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是新课程的需要,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这样不仅开发了有利的课程资源,还点燃了语文富有的生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刘方玲。让生活点亮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1(11)。

[2]文秀科。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结合与尝试[j]。黄河之声:科教创新版,2007(07)。

第2篇: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上网

根据笔者对学校六年级上网学生的问卷调查,约有70%的学生上网玩游戏,5%的学生上网聊天,7%的学生上网关注影视偶像动态或其他*,2%的学生上网查找学习资料.由于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不成熟,意志力较差,对各类诱惑缺乏免疫力,生活阅历浅,缺乏美丑善恶的判断力,因此青少年上网的时候,很容易沉溺其中而荒废学业,由此引发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这让不少家长*心,不少教师困惑,众多媒体、专家以及各类社会人士对此忧虑万分.

第3篇: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

我国数学教学长期以来由于偏重于“重教轻学说”,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远离现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造*,严重阻碍了学生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理论与实际的剥离,扼杀了数学学科本来的勃勃生机,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新课程标准》在很好地保留了传统数学教育的长处的同时有效地吸收了西方数学教育的优点,将东西方数学教育的优点进行了有机融洽。因此,笔者认为:引导好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高中数学,是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重中之重。

一、在亲身的实践体验中形成数学观念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由于问题对于主体的障碍*,这就要求主体要创造*地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就数学教育而言,问题解决就是主体创造*地应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学习者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地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可以使主体在亲自实践的活动中及实际的情境中构造数学,而不是机械地去复述数学

这样也就有利于主体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主动构建自己的数学观念,问题的解决过程除了强调主体的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外,还要提倡学习者之间的合作、讨论与研究,由于学习者个体的差异,解题策略的确立和执行往往有很大出入,如果将学习者的学习置于一个相互合作的互动的实践环境中,一方面在形成基本思想方法的同时,往往能在合作过程中产生打破思维定势的创造*想法,这对学生思维能力全面深入地发展和优化学生良好的个*品质是极为有易的,这也是符合个体实践活动的社会实情。因此,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实际上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习者主体的自主探究,推理论证及使用交流等形式促进学习者的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形成,数学观念的构建的一个能动的丰富的实践活动,这个过程不应只是简单传授,而是包含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这里强调的是问题解决不仅仅局限于解答问题,而是一种全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因此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采用各种实践活动方式探求问题解决,新课程理念中的“过程”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在实际应用中逐步树立牢固的数学应用意识

学习数学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在日常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应尽量缩短数学与人、自然的距离,数学只有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情况下才是有用的——“要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思想的具体的体现,要让学生的数学付诸于实践,让他们感受到时时有数学,处处有数学,数学科学才能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这里强调的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的价值日益体现出来,老师在数学中,只有很好地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才能最终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应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具有一定的敏感*,如当学生乘出租车时,他能意识到车费与行驶路段之间具有函数关系;②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③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看下面的一个具体问题——这是一个关于某城市公交大巴士车门高度的设计问题:“某城市人的身高服从正态分布n(μ,δ2),根据城市相关的统计资料,你可以得到人的身高的μ和δ2。现要求设计大巴士车门的高度,要求:(1)人上下车要低头的相关率不超过0。5%;(2)经济实惠,请你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拟实一下车门高度,设计最佳方案。”

这是一个研究*课题,教师可把学生分组,同时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充分的讨论,同时可把任务分解成几个部分①调查材料成本价格:②统计该城市人的身高的相关数据:③拟定最佳方案:这里一方面关于身高数据的统计是一种挑战*的任务,不太可能个统计,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数学中统计学的相应知识指导进行,另一方面进行市场调查,从课堂到实践,需要查阅大量有关市场的资料,找出实际背景中的数学知识,并灵活运用相关数学知识进行方案设计。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自己查阅各种资料、收集信息、处理数据、数学建模、合作讨论研究等多种实践活动方式主动学习,学生在这种实践活动中的数学学习,对学生和各种数学能力及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及在这种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合作精神是具体的一切课堂教学的产生效果是无法比拟的,只有让学生不断地从数学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品尝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无穷热情,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

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暂定*的解释、假设。知识的意义是无法通过直接传递而实现的。学习一个知识重要的不是知道了,而是感觉到了,知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无法传递的,只有通过自己实践、探究、体验、评价与反思才能建构起来,学习不能被控制,不能被指挥,教学不是传递东西,而是创设理想的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理想环境的创设离不开学生熟悉的现实世界,知识的构建离不开学习者主体的自主的丰富多彩的具体实践活动。“教师不是一只水桶,而是一个支架”,在楼房建起来的时候,支架就要被拆除,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过程必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地评价与反思而逐步形成的过程。

第4篇:浅谈如何正确引导幼师生的网络学习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们的大规模应用提高了社会的生产率,推动了新一轮的产业*.人们普遍认为,信息化程度已成为评定各个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社会需要信息化的发展环境,同时也需要可以创造和适应信息化环境的人才.作为对社会持续发展有着决定*影响的教育事业,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计算机教育,早已被列入国家教育大纲.

第5篇:如何正确引导高三文科学生学好数学

针对我校文科学生多,且文科学生数学基础差,文科数学课堂不活跃。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文科教学的数学老师,从教学中总结了一些方法给大家汇报一下。

进入高三之后一些基础比较差的文科学生也开始重视数学了,但他们基础差,信心不足,甚至会觉得无从下手,因此教师的引导就更加重要,连续几年的文科数学工作让我认识到学生对数学的渴望与恐惧及无奈,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一方面他们渴望学好数学,对数学给予很大的希望,另一方面他们有没有信心。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发现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是提高文科学生数学成绩的关键所在:

一、亲师教育,

文科学生因为数学差,可能在很早就曾经受过老师的打击,要让他们感觉到遇到一个非常重视他们的老师,具体做法第一步记住他们的名字,利用晚自习主动找他们谈心,消除他们对数学老师的恐惧,上课时遇到瞌睡或不认真听的善意提醒,一次上课一个学生打瞌睡我点了他的名字,他没有生气,反而在作业本上给老师写了一封感谢信,没想到老师这么重视他,能一下子喊出他的名字。并表示老师这么重视我,我没有理由放弃自己,没有理由放弃数学,第二步创设*幽默课堂,在文科班上课老师必须有*,要让老师的*感染学生,并适时使用幽默语言吸引学生认真听课,比如一节习题课,有一道题利用常规方法很难算,讲完之后我发出感慨这道题真“纠结”让我们好好分析一下,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找到一个“给力”的方法,马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大家分头讨论,最后终于找到适合本题的方法,最后我还总结做数学题要“使巧劲,不能使猛劲”,这需要我们课下下大量功夫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如果你的课上的精彩学生自然喜欢老师喜欢数学课。

二、培养信心,

不喜欢的原因是从来没有过成就感,如果有一两次成绩考得比较高,就有信心了,有信心才有动力,也许就喜欢数学了让文科班同学树立学习信心,必须从知识辅导与心理启迪两方面下手。

通过揭示数学问题以及解题的本质,消除对数学的恐惧心理;把数学问题趣味化、基础化、生活化,使同学们体会数学的可参与*;把数学思维方法合情化、自然化、人文化,使同学们接近数学;变传统的“满堂灌”为师生共同参与,使同学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变传统的简单“对错”评价为寻找每个同学的闪光点,不失时机的进行激励,让学生觉得“我在进步”;变常规的使学生体会差距加大压力的文理同卷,为文科单独测验,让文科同学找回自信,即使做错了题目也觉得有所收获,激发热情,使学生积极投入数学学习中!

三、增强毅力。

有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之后,要让这股劲头一直保持下去,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好数学必须有毅力,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近的过程,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过程,不要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败而放弃自己,考试失败让我们发现问题,只要我们解决问题,就会逐渐进步,天天耕耘,决不停笔。如果三天不做数学题就会觉得上手困难,思路不顺。因此必须明确,毅力比热情更重要。努力未必成功,但是成功必须努力!尤其是每次考试完后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可以对他们提出更高要求把数学发展成优势学科,对于没有进步或退步的学生要告诫他们学好数学本来就没那么容易不要急于求成,要重在积累,要通过考试发现自己的不足,这就是收获。

四、抓好基础。

对文科学生不求挖深,对于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知识点,采用低起点、拉网式、递进的教学方法,确保同学们对基础问题的理解与掌握。对于容易犯的错误,要做好错题笔记,分析错误原因,找到纠正的办法;指导同学看书,不能盲目做题,必须在搞清楚概念的基础上做题才是有效的。对于课本中的典型问题,要深刻理解,并学会解题后反思:反思题意,防止误解;反思过程,防止谬误;反思方法,精益求精;反思变化。这样不仅能够深刻理解这个问题,还有利于扩大解题收益,跳出题海!五、做好监督:要想出成绩,教师必须做好监督工作,学生是有惰*的,如果老师每次布置的学习任务都不检查时间久了学生就会钻这个空子,认为不做也没什么,所以老师不但要检查,而且做得好的鼓励表扬,做得差的批评,并限期要求其补上,时间久了学生就会习惯,认为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就必须完成,每次布置的习题老师要提前做,保证没错题和超纲试题,学生做完之后要认真评讲,并要求学生整理错题集。做到精讲精炼提高效率。

六、定期测试,

对于一些高考必考的基础章节,要反复练,这项工作对老师要求比较严格,必须选好题,一般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加强测试,一挑学生演板,充分利用我们黑板比较大的优势,利用晚自习在黑板上写出六道基础且不同类型的学生易错题,挑部分学生到黑板上做其余学生在下面完成,评讲时让学生们发现错误,学生们发现别人的错误往往很踊跃,且很有成就感,在发现别人错误的同时自己也提高,同时不忘鼓励做错同学,表扬他贡献大,这次他犯的错同学们下次会应以为戒的。二小测验,要求老师必须收上去且及时改出,对于共*错误讲一讲,对于个别错误可以单独给个别学生讲。章章坚持这样做,就可以章章内容都学扎实。

从心理引导到知识引导,让学生由对数学有信心,到喜欢学数学,再到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是解决文科学生学好数学必须走的心路历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做到积极引导,督促学生,学生就可以取得理想成绩。

第6篇:浅析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做数学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旨,将数学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多边活动的过程。其能力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主要在做与合作,做与交流中形成。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是在一定情景之下的问题发现、探究与解决。因此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创设适合的问题情景,在问题情景之下发挥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再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以问题为主线进行数学的学习,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在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良好数学素质。

一、“做”数学引导学生“问”

“问”是“探”之开端和主线,为了让学生能“问”,教师应该创设适合学生实际和认知水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从中找到必要的数学信息,去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问题情景是“做”数学的起点、开端和主线。能否创设对学生具有挑战*和吸引力的问题情景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有两位老师,有两种不同的理念,便有了两种不同的“做”法。方法一:教师为学生提供硬纸板做成的大小不同的圆片,要求先测量圆的直径,再一一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并记录其周长,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方法二: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创设情景,然后提供材料,多种材料制作的圆片和纸片上的圆形,让学生去探索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显然,方法一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令下去验证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是重结论的“记”数学活动。而方法二则是在一定情景之下,从问题意识为线索的“做”数学活动。这里问题情景的创设在于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认知冲突:“圆形的应用无处不在,而用硬纸做的用滚动或细绳的方法可以测量,但软布做的圆不能这样测量,怎么办?”问题的解决和方法、知识的局限*的矛盾不断得到激活,诱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和热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相互启发,探索,可以用折叠的方法。但对画在纸上的圆这种方法又受到了挑战。学生自然会转入给周密的探索之中。这样整个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体现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做”数学,引导学生“玩”

少年儿童的天*就是好“玩”,新课程的数学也要一改过去那古板的面孔,让学生好好的“玩”!

“玩”数学就是学生在积极情感体验下以特质或物质化活动方式去感知事物。有了问题意识的玩,“玩”就有了方向。如果说“问”是学习的起点和主线,那么“玩”就是探寻主线的活动方式。“玩”数学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活动和情感交流的饿过程。情感活动属于动力系统,它能促使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玩”数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学习主体处于愉悦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主动自觉的去“做”。它和被动的“记”数学相比,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而“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需要主要是表现在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兴趣直接指向活动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的结果。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榆快的体验,才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愿意学、越学。

“玩”必须是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之下的“玩”。在这种情景之下的“玩”,才能使数学学习的课堂,变成数学研究和人与人合作交流的场所,才能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必要的适应、合作与交流的素质。

三、做数学引导学生“悟”

“悟”是数学以及其他任何学习的重要阶段。“悟”一般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领悟或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质发展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如果“玩”是动手、动眼的外在的动,则“悟”是动脑动心的内在的动。玩可以为“悟”提供外部信息,而“悟”则可以使“玩”得以升华。如果只是“玩”,则只是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玩”和“悟”互动的过程才是“做”数学的最佳途径。

“悟”不仅是一个过程,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结果。当学生有所“悟”的时候,才是真的有所收获。而“悟”不能由别人说出、或代替,而必须是在主观努力之下的自身的一种体验和顿悟。教师只能通过合理的情景创设,合理的原形启发,引导他们自己去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和方法的形成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告诉。也不是简单的暗示或引诱。要采取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来“悟”。

四、“做”数学引导学生“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要鼓励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见,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首要的和基本的目标,也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采撷教学实例,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还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提高“用数学”的能力的同时,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既能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例如,教学《统计》(人教版第四册)后,我引导学生调查本班同学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制作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统计知识,并学会自我控制、自主管理。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用数学思维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体验在生活中“用数学”带来的乐趣。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个人乃至整个民族、整个人类适应和促进未来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既要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要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教学更多的联系实际,更贴近生活,做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促使学生能够主动联系生活实际,在实际背景中应用数学,能够主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总之,引导学生“做”数学,整个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在相互的合作交流之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其能动作用,恰到好处的去引导,充分发挥各自的角*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