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禅心人生》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02-05 20:48:02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出生于天津儒商望族。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39岁出家,63岁往生。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李叔同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音乐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闻名于世。他在佛24年,悉心研究佛经,使失传多年的佛教南山律宗再度兴起,因而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李叔同禅心人生》读后感

他是一个有真*情的人,一个真正活出了自我的人,一个做事干净彻底的人,一个为了自己的信仰可对一切不管不顾的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个地球上千万年来走过了多少蝇营狗苟的可怜众生,他们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也不愿想自己要到哪儿去,只是如蚂蚁、飞蛾般掠过人世,最终归于虚无。这样的人生说不上什么意义。李叔同的人生绝不是这样的,他参透了人生中的许多顶极,如音乐、诗词、金石、绘画等等,可谓是学一样专一样,精一样。于是他进入了人生的自由境界——了悟了世间的道,并为追求自己心中的道而执着着,勤勉着,坚忍着……

这样的人生因焕发着智慧的光芒而熠熠生辉;因挥洒着信仰的能量而充满勃勃生机;因充盈着执着的力量而所向披靡。

弥留之际,李叔同奋笔疾书:“悲欣交集”。

或许,他因众生未脱离茫茫苦海而悲悯;又或许,他为众生有了佛陀的护卫而心生欣喜?

李叔同离开了这个娑婆世界,去往了他心中向往己久的西方极乐世界,他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将与人类同在。

第2篇:读《李叔同禅心人生》有感的作文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出生于天津儒商望族。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39岁出家,63岁往生。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李叔同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音乐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闻名于世。他在佛24年,悉心研究佛经,使失传多年的佛教南山律宗再度兴起,因而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是一个有真*情的人,一个真正活出了自我的人,一个做事干净彻底的人,一个为了自己的信仰可对一切不管不顾的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个地球上千万年来走过了多少蝇营狗苟的可怜众生,他们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也不愿想自己要到哪儿去,只是如蚂蚁、飞蛾般掠过人世,最终归于虚无。这样的人生说不上什么意义。李叔同的人生绝不是这样的,他参透了人生中的许多顶极,如音乐、诗词、金石、绘画等等,可谓是学一样专一样,精一样。于是他进入了人生的自由境界——了悟了世间的道,并为追求自己心中的道而执着着,勤勉着,坚忍着……

这样的人生因焕发着智慧的光芒而熠熠生辉;因挥洒着信仰的能量而充满勃勃生机;因充盈着执着的力量而所向披靡。

弥留之际,李叔同奋笔疾书:“悲欣交集”。

或许,他因众生未脱离茫茫苦海而悲悯;又或许,他为众生有了佛陀的护卫而心生欣喜?

李叔同离开了这个娑婆世界,去往了他心中向往己久的西方极乐世界,他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将与人类同在。

第3篇:《李叔同》读后感

书是人类的好朋友,看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在讲话。汲取书中有用的知识,你会受益匪浅。把握每一本书中的精髓,会充实你的头脑。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吹拂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书已读完,李叔同先生的这首送别曲仍然在心中回荡。在寂静的夜伴着歌曲的余音,我用浅拙的文字来追寻李叔同先生“悲喜交集”的一生。

如果把人的生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少年时李叔同的生活属于物质生活层次。他出生在一个天津富商之家,家境富裕,文化底蕴深厚。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较早的接受教育。遗憾的是他没能逃过封建婚姻这条枷锁。因为他是个孝子,违背父母意愿的事他是做不出来的。但李叔同是个*情中人,没有爱情的婚姻于他无疑是一潭死水,如何能荡起快乐的涟漪。父母离世后,李叔同痛苦万分。他觉得自己成了一叶浮萍无所依靠了!后来他与妻子离了婚去了日本,从此他的物质生活结束,精神生活开始。

到日本后,他肄业于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主修油画,兼攻钢琴。课余热心于话剧活动,和同学联合创办了“春柳剧社”。还创办了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并发表歌曲多首。学成归国后,在津沪杭等地从事艺术教育事业同时做《文美杂志》的主编。他是在*学校开设人体写生课的第一人。然而他的思想和才华不被大多数人接受。他们妒忌他的才华,侮辱他的艺术。他只是对工作更加尽职尽责,对学生关爱有加。可是谁能想到此时他正在酝酿一个痛苦而又无情的决定——皈依佛门。说这个决定痛苦,是因为他从此要离开妻儿,告别学生,只身前往寺院。说这个决定无情,是因为他抛妻弃子,放弃学生,一个人寻求超脱世界。或许我们根本不用来评价是非,追求因由。因为一颗追求光明和自由的心是任何人都没有权利阻挡的。也许李叔同觉得他的精神生活应该升华,是时候寻一方净土安放他的灵魂了!

李叔同皈依佛门后法号是“弘一法师”。他精研佛理,却没放弃艺术。艺术与宗教本来就有同一的归趋,他的艺术,不限在诗里,也不限在画里,到处都是,随处可得。对日常生活的观照咀嚼在他的文章《白马湖放生记》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他这样写道:“放生(鱼虾)之时,岸上簇立而观者甚众,皆大欢喜叹未曾有。”我们不妨把这看作是他普度众生的一个缩影。

我想借用李叔同先生的学生——著名画家丰子恺的话给李叔同一生的角*做个总结。丰子恺说:“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李先生何以能够做一样像一样呢?就是因为他做一切事都认真地、严肃地、献身地做的缘故。”我喜欢李叔同的每一个身份,但尤喜欢他为高僧,因为他人*的光辉在这一时刻得到最大的诠释。他尊重生命,一只小虫爬到他身边他会轻轻地把它放归大地;他普度众生却不在乎自己*命的安危,患病后他对医生说:“小病从医,大病从死。即是大病,从死便是了!”试想,世间能有几人能将死看的这样豁达、洒脱。

停下笔,夜已深。一轮明月挂在天空,此时海棠已经睡去,红烛正在燃烧。我知道李叔同先生的一生是说不尽的。他的灵魂魅力已化成皎洁的月光,倾泻在了大地上,将繁花映照的更加荼蘼。

第4篇:怀李叔同先生的读后感

篇一: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

翩翩公子、留学生、教师、道人、和尚,这五个看似毫无关系的名词,却构成了李叔同先生从富家子弟到弘一法师的全部历程。而且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因为他认真去做了。

有人说,弘一法师的成功源自他天才的大脑,而并非是认真。笨人用功,即便是认真也没用!

也许吧!还记得爱迪生的名言吗?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句话对他本人而言,可真是一句至理名言。爱迪生没上过几天学,在校时被当作“低能儿”。母亲在家教他,可他会做出孵小鸡的蠢事。应该算是个不折不扣的低智商儿童。可他诸事认真,痴迷于自己的研究发明。他永不言败、屡败屡战,终于叩响了成功的大门,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又有人说,这与爱迪生强健的体魄分不开,一个残疾人的认真,想也换不回辉煌的胜利。

不,残疾人也有自己的一片天空。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事例,激励着古今中外的多少人;轮椅上的张海迪谱写了生命的绚丽;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奏响的是他那敢于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霍金的几节手指仍在敲击着键盘,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认真可以弥补身体的残缺,认真可以弥补指挥的有限。认真使你迈向成功的大门,名噪一时;认真使你奏响生命的最强音,千古绝唱;认真使你弥补先天的不足和后天的缺憾,美玉无暇!

世间诚难得者,莫过于认真;若得认真,则无难事矣!

篇二: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

读完《怀李叔同先生》这篇文章后,我便浮想联翩:人生的舞台光芒四射,我们会出演许多个角*:孩子、学生、朋友、家长……如何扮演好每个角*,只有简短二字——“认真”这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李叔同先生,每扮演一种角*,都会做得十分象样:青年时候,他是一个翩翩公子,英俊博学,驰名全上海;后来留学日本,他又全面进攻西洋艺术,“竟活像一个西洋人”;成为教师后,他布衣布鞋,为人师表,用自己的高修养影响着学生们;他下决心学道就断食17日天,学佛则坚持24载,一贯到底。

我觉得,认真可以使人做事变得更加仔细。心中没有认真的人,就像没有眼睛的蜻蜓,东扯西撞,没有方向。“认真”就是李叔同先生传给我们的法宝。做人就做个认真的人吧!不会错的哦!

篇三: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

读了丰子恺写的《怀李叔同先生》,我感到非常地不可思议,一个人竟可以作的那么好?

从这篇文章中,我学到的只有2个字“认真”。这也是李叔同先生一生最大的特点。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得彻底不可。

不是严肃的老师才能得到学生的敬仰,只有对学生和蔼却有威严,严肃又可亲,上课认真而轻松的老师才能真正地得到学生由心而发的敬佩。尽管我不是一个老师,但我身为一个学生,更能体会到怎样的老师会让人不由自主地生出佩服之心。我想如果能有一个老师可以像李叔同先生这般,那他的学生我想也不会差到那里去,就像丰子恺这位鼎鼎大名的作家,他不就是李叔捅先生的学生么?再如果一个老师能幽默点,那就会深得学生爱戴。

李叔同先生又称弘一法师,后半辈子在虎跑寺出家,而且他修的佛法又是佛门中最难修的一门——律宗。但李叔同先生却能将它修出个名号叫做“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正所谓一位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荀子所著《劝学》中所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和李白所遇见的老妪所说的一句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坚持不懈的表现啊。

假如我能做到“凡事认真”,相信我的成绩也不会下猾,甚至说不定还会上升。虽然我现在还不能百风之百地随时随刻保持这种态度,但是我会尽力以这种态度去对待每一件事,我觉得我的妈妈与那李叔同到有一番相象。我妈妈也曾经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始终忘却不了,她说:“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必须要赶紧利索,不能拖泥带水。要么不做,做了,就要坚持不懈地去认真底去做,并且不能半途而费,而且得保证要有效率。就比如学习吧,玩的时候好好玩,学习的时候好好学,如果在玩中学,学中玩,你一样事都做不好,所以做事要一心一意,万万不可分心啊!否则学无所成,你这几年的学习就白费了!”

李叔同先生,我由心地对你产生敬意!哦,该称你为弘一法师,你是一代得道高僧,你复兴了佛门中几乎被冷落的律宗,你那不畏艰难的精神真值得我好好学习一番,你连一举一动都有规律,我从此以后,一定不做邋遢人,要做就做一个不吊儿郎当,粗心大意的人!

第5篇: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

读完《怀李叔同先生》这篇文章后,我便浮想联翩:人生的舞台光芒四射,我们会出演许多个角*:孩子、学生、朋友、家长……如何扮演好每个角*,只有简短二字——“认真”这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李叔同先生,每扮演一种角*,都会做得十分象样:青年时候,他是一个翩翩公子,英俊博学,驰名全上海;后来留学日本,他又全面进攻西洋艺术,“竟活像一个西洋人”;成为教师后,他布衣布鞋,为人师表,用自己的高修养影响着学生们;他下决心学道就断食17日天,学佛则坚持24载,一贯到底。

我觉得,认真可以使人做事变得更加仔细。心中没有认真的人,就像没有眼睛的蜻蜓,东扯西撞,没有方向。“认真”就是李叔同先生传给我们的法宝。做人就做个认真的人吧!不会错的哦!

文中摘抄

如上所述,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

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象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青衣象个青衣,起老生象个

老生,起大面又象个大面……都是“认真”的原故。

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噩耗传到贵州遵义的时候,我正在束装,将迁居重

庆。我发愿到重庆后替法师画像一百帧,分送各地信善,刻石供养。现在画像已经如愿了。

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读完《怀李叔同先生》这篇文章后,我便浮想联翩:人生的舞台光芒四射,我们会出演许多个角*:孩子、学生、朋友、家长……如何扮演好每个角*,只有简短二字——“认真”这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李叔同先生,每扮演一种角*,都会做得十分象样:青年时候,他是一个翩翩公子,英俊博学,驰名全上海;后来留学日本,他又全面进攻西洋艺术,“竟活像一个西洋人”;成为教师后,他布衣布鞋,为人师表,用自己的高修养影响着学生们;他下决心学道就断食17日天,学佛则坚持24载,一贯到底。

我觉得,认真可以使人做事变得更加仔细。心中没有认真的人,就像没有眼睛的蜻蜓,东扯西撞,没有方向。“认真”就是李叔同先生传给我们的法宝。做人就做个认真的人吧!不会错的哦!

文中摘抄

如上所述,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

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象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青衣象个青衣,起老生象个

老生,起大面又象个大面……都是“认真”的原故。

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噩耗传到贵州遵义的时候,我正在束装,将迁居重

庆。我发愿到重庆后替法师画像一百帧,分送各地信善,刻石供养。现在画像已经如愿了。

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第6篇:《李叔同》读后感1200字作文

编者寄语:书是人类的好朋友,看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在讲话。汲取书中有用的知识,你会受益匪浅。把握每一本书中的精髓,会充实你的头脑。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吹拂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书已读完,李叔同先生的这首送别曲仍然在心中回荡。在寂静的夜伴着歌曲的余音,我用浅拙的文字来追寻李叔同先生“悲喜交集”的一生。

如果把人的生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少年时李叔同的生活属于物质生活层次。他出生在一个天津富商之家,家境富裕,文化底蕴深厚。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较早的接受教育。遗憾的是他没能逃过封建婚姻这条枷锁。因为他是个孝子,违背父母意愿的事他是做不出来的。但李叔同是个*情中人,没有爱情的婚姻于他无疑是一潭死水,如何能荡起快乐的涟漪。父母离世后,李叔同痛苦万分。他觉得自己成了一叶浮萍无所依靠了!后来他与妻子离了婚去了日本,从此他的物质生活结束,精神生活开始。

到日本后,他肄业于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主修油画,兼攻钢琴。课余热心于话剧活动,和同学联合创办了“春柳剧社”。还创办了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并发表歌曲多首。学成归国后,在津沪杭等地从事艺术教育事业同时做《文美杂志》的主编。他是在*学校开设人体写生课的第一人。然而他的思想和才华不被大多数人接受。他们妒忌他的才华,侮辱他的艺术。他只是对工作更加尽职尽责,对学生关爱有加。可是谁能想到此时他正在酝酿一个痛苦而又无情的决定——皈依佛门。说这个决定痛苦,是因为他从此要离开妻儿,告别学生,只身前往寺院。说这个决定无情,是因为他抛妻弃子,放弃学生,一个人寻求超脱世界。或许我们根本不用来评价是非,追求因由。因为一颗追求光明和自由的心是任何人都没有权利阻挡的。也许李叔同觉得他的精神生活应该升华,是时候寻一方净土安放他的灵魂了!

李叔同皈依佛门后法号是“弘一法师”。他精研佛理,却没放弃艺术。艺术与宗教本来就有同一的归趋,他的艺术,不限在诗里,也不限在画里,到处都是,随处可得。对日常生活的观照咀嚼在他的文章《白马湖放生记》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他这样写道:“放生(鱼虾)之时,岸上簇立而观者甚众,皆大欢喜叹未曾有。”我们不妨把这看作是他普度众生的一个缩影。

我想借用李叔同先生的学生——著名画家丰子恺的话给李叔同一生的角*做个总结。丰子恺说:“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李先生何以能够做一样像一样呢?就是因为他做一切事都认真地、严肃地、献身地做的缘故。”我喜欢李叔同的每一个身份,但尤喜欢他为高僧,因为他人*的光辉在这一时刻得到最大的诠释。他尊重生命,一只小虫爬到他身边他会轻轻地把它放归大地;他普度众生却不在乎自己*命的安危,患病后他对医生说:“小病从医,大病从死。即是大病,从死便是了!”试想,世间能有几人能将死看的这样豁达、洒脱。

停下笔,夜已深。一轮明月挂在天空,此时海棠已经睡去,红烛正在燃烧。我知道李叔同先生的一生是说不尽的。他的灵魂魅力已化成皎洁的月光,倾泻在了大地上,将繁花映照的更加荼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