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生的中年妇女-29岁焦虑

作者:左边右边  发布时间:2017-09-08 13:15:21

十分心理签约作者,为看世界而做过记者,为了解自己而读心理,目前常驻洛杉矶。

88年生的你,人生走到了哪里?

大学毕业那年开始工作,在一家体制内的高大上单位里。身边的同事和工作中打交道的对象大多比自己年长,资历深,一眼识得破刚进入职场的小菜鸟,可为了不让青*懵懂的我难堪,好心的前辈会说一句:你出道真早,前面的路还长着呢!

出道早,前路长,其实是一句对所有职场年轻人适用的客套话,可当时的我还是实心眼地听进去了,并且在之后的几年里,一直活在反正我年龄小,大把光*可以做实验的心态里。虽然既不稳定,也不富裕,心里毕竟有足够的空间,允许自己折腾、试错,反正最失败的尝试,也不过是一晚上的低潮,第二天醒来,又是一个全新开始。

直到有一天,忽然开始留意到,循环播放的歌单很久没有更新了,最走心的还是高中时常听的那些歌;单位里的实习生和自己隔了好几道代沟,根本无法通过追星这种话题沟通;常聚的朋友圈很久没有扩张了,而是变得越来越小,因为大家一个一个的都结婚生子,投身到规律的家庭生活里去了。

这才后知后觉地醒过来:自己已经不是单位里最年轻的那个,大批的新人正在涌进同一场竞争;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聚在一起,八卦的不再是最近的艳遇,约会,和男女朋友戏剧化的分分合合,而开始一本正经地讨论起房价,孩子的教育,该怎么理财才能有安稳的退休生活。不过几年时间而已,曾经一起谈论诗和远方,狂妄做梦的少年,不知道怎么就变成了柴米油盐,为现实生活精打细算的——中年人

中年人三个字一出口,连自己也吓一跳,没人愿意承认,可心底里对于年龄和人生所处的阶段,确实有说不清的焦虑。所以,88年生女子被媒体称作中年人,一边引起集体不服,一边也搅动起隐藏在日常生活节奏下的不安:88年的你和我,现在在哪里,未来去何方?


29岁的“青年危机”,全世界都能理解

88年出生的人,今年29岁。29岁的焦虑,是个全世界的普遍现象,而且和40岁左右的”Mid-life crisis” (中年危机)很像。心理学把这种焦虑叫“Quater-life crisis”(青年危机)。

英国心理学家Oliver Robinson在一项研究中注意到,25岁到35岁的人群在经历和“中年危机”非常类似的焦虑感,典型特征包括:不安全感,失望感,孤独感,抑郁。在30岁左右和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中尤其常见,通常持续两年左右。这个年龄差不多处在整个成年阶段的四分之一,所以叫做”Quater-life crisis”(青年危机)。在Robinson的研究中,86%的参与者,都表示自己在经历着某种程度的青年危机,为人生要在30岁前有所作为倍感压力。

*传统要求“三十而立”,人到了30岁应该已经成家立业,对未来有确定的目标和发展方向。西方心理学家把18岁到29岁的这个阶段叫做“Emerging Adulthood” (*初显期),青春期的少年利用这个阶段发现自己是谁,和什么样的人比较合得来,自己最适合以及擅长做什么工作,从而形成稳定的人格,实现经济*,进入稳定的亲密关系。

无论以东方还是西方的标准,30岁都是人生的分水岭。经过动荡不安,一无所有的青春期,新鲜的好奇的都尝试了,该犯的错也总结得差不多了,人到了30岁,包括自己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期待着你能收收心,有个明确的职业和生活方向,稳妥地走下去,承担起一个成年人对自己、家庭和负有的责任。如果说25岁还只是感受到了“青年危机”的苗头,到了29岁的时候,发现实现目标的时间所剩无几,运气也不算太好的遇上了历史新高的房价和失业率,所以危机感也蹿到峰值。

不过,和刚毕业时那种毫无头绪的迷茫感不太一样,29岁的焦虑则是一种”被卡住了“的胶着感。

28、9岁左右的人最常见的抱怨是:“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可是转行吧,年龄又有点大,好像也静不心来学习,只好心不在焉地先这么应付着。” 要么就是:“我俩谈恋爱好几年了,总是没法下决心结婚,可是分手吧,也没人能提出来,毕竟已经互相投入了那么多。到了这个年龄,再去爱上一个人,了解ta,适应Ta的生活,实在是太难了。”

无法甘于不满意的现状,毕竟人生还有很长一段路,同时又感觉自己无力做出改变,毕竟无论现在处在哪里,要改变的成本似乎都有点高,到底能不能比现状更好也说不好。这种”Locked in”的局促和停滞感,是青年危机的第一阶段,关键词是,进退两难,无力改变

不过,“无力改变“究竟是事实,还是自己的感受,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Robison在研究中就指出,事实上很多人经历的这个“卡住”的阶段,是当事人自己主观感受到的,人生就此无法改变,很可能只是脑海的幻想。

危机如何化作转机,30岁以后的人生更长

无论是事实,还是主观感受,29岁被“卡住”的人生的确挺尴尬。放眼望去,同龄人似乎都比自己过得有条理,有成果,也有方向,只有自己在原地打圈,紧迫感,焦虑感在比较中飙升。不过,积极的一面是,焦虑感越强,被“卡住”的感觉越强烈,就越有可能促成真正的改变。

青年危机的第二个阶段,就是个人希望改变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从而促使自己感到改变是可能的。

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是过山车一样的情绪变化,今天打了鸡血一样认为人生可以从头开始,明天遇到一点挫折就把自己贬低到尘埃里,认定自己一生也就这么回事儿了。起起伏伏的情绪都是正常的,因为你是在和过去的自己以及生活分离,打破自己已经十分习惯的平衡状态,一定会感受到“失去”的悲伤,也会因为未来的不可预知而轻易受到打击。

重点是,你要能分辨出哪些是情绪,在理解和接纳了它们。给情绪以表达的机会,允许自己对已逝去的过往生活致以悼念,允许自己对未来新生活的种种可能*感到有点担心和害怕。当情绪的狂风骤雨平息以后,和过去的生活真正告别,让自己怀着那颗有点害怕的心,开放地探索未来的若干种新的可能。

从头开始,发现自己是谁,找到一个心满意足走下去的方向,在这个信息*,选择太多的现代社会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一个信仰“出名要趁早”,女*27岁以后未婚就是“剩女”的社会里,你所体会到的无力感可能比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们更强烈,当你希望做出改变时受到来自来自社会、父母、家庭的阻力也更强大,但如果应对青年危机,依然可以是你的自主选择:

你可以向29岁的青年危机妥协,在不好不赖的生活现状里再过个十年,直到40岁的你发现自己面临着更令人沮丧的中年危机。你也让这场危机化为人生翻盘的转机,真正从困局里解脱出来。

如果你选择利用好这个阶段,探索自己内心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对什么事情有热情也能胜任。毕竟如果身体还算健康,30岁之后的人生还有50年呢。为了后50年的舒心踏实,这两年的焦虑和痛苦,也没有那么不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