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不称物 文不逮意

发布时间:2022-12-21 04:44:57

陆机在《文赋》小序中说:“每自属文,尤见真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是陆机写作《文赋》“因论作文厉害之所由”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弄清“物”、“意”、“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理解《文赋》全文的关键所在。

“意不称物”的确切意义应该是:“物”不是指广泛的现实客观事物,这里的“物”与郑板桥所说的“眼中之竹”一样,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打上了作家、艺术家主观感*彩的主客观相统一的物象。作家、艺术家选择什么作为自己描写和表现得事物,是与他们的审美意识相关的。不仅如此,“物”还是广义的,它不单指自然之物,心中所想象的,也可以称之为“物”。

这样的注释原因有三:(一)、在陆机看来,意称物(现实客观事物)是不成问题的,《文赋》论文中第一段就是叙述意的产生过程,所论意的产生皆自然广泛,无有“能之难也”,毋须研究论说之必要。因此《文赋》中未论述之。(二)、《文赋》论文中论说的问题皆“文不逮意”的问题,如文前序中语句:“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辞,良难以辞逮。”其主题意义突出,都关注的是文辞或汶上的事物的意义难能表达心意的问题。(三)、《文赋》论文中多有以物指代文体的思想,如论文第五段论述文体之意,其开头一句“体有万殊,物无一量”中的“体”、“物”就是一个意思。第六段开头也有一句“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其中的“体”、“物”也是一个意思。

正像“物”不是纯客观的一样,这“意”也不是纯主观的“思想”或“意念”,它与郑板桥所说的“胸中之竹”一样,是一种依然活跃于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尚未被物化的审美意象。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感*与理*的统一,是“物”经由作家、艺术家的构思而形成的带有较强的理**彩的感*映像。需要说明的是,只有当它被语言文字定型、物化在纸上之后,才可能转化成艺术形象。

关于“文”。对于“文”字,即指语言文字,作家、艺术家在构思中所形成的意象借此而定型,从而转化成艺术形象。

“物”“意”“文”三者的关系涵盖了文艺创作的主要过程。“物”与“意”的关系是构思问题,“意”与“文”的关系是表现问题。“意称物”(意象正确地反映作家所要表现得事物),“文逮意”(语言文字准确地表现意象),是作家、艺术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事实上,“意”很难“称物”或很难完全“称物”,“文”很难“逮意”或很难完全“逮意”。“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是陆机从创作甘苦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它带有某种普遍*。

陆机的“意不称物”与我们今天常说的“生活之树是长青的,而理论则是灰*的”,“人们只能接近真理而不能穷尽真理”是有相通之处的,只不过陆机的“意”与这里所说的“理论”“真理”含义不同罢了;陆机的“文不逮意”与庄子的“言不尽意”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庄子主张“言不尽意”,他认为语言文字只是一种手段与工具,“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荃”是捕鱼的工具,得到鱼就可以忘掉“荃”,“蹄”是捕兔的工具,得到兔就可以忘掉“蹄”,“言”是达意的工具,得到意就可以忘掉言。庄陆所不同的是,庄子的“意”主要指思想和意念,陆机的“意”是指意象;庄子不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而陆机则是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讲“言”“意”关系的。

陆机把文艺创作的历程理解为心观感物而成心象,再把心象表现为文学作品,而作品的高下就决定于意与物之能否相称,文与义能否相逮,而文赋之作便是要就“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之弊,因此他把“称”及“逮”理解为能力问题,不是本质问题。但是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或至少是不完全的,因为“称”及“逮”非能力里问题,而是本质问题,那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即是说“意永不能称物,文永不能逮意”。非一人能,另一人不能,而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如此说来文艺创作不是变成不可能吗?我的看法是如果你以“称”及“逮”作为标准,文艺创作不是不可能,但只是它不能拿来衡量作品的高下,因为一个没有立足点、没有根基的标准不可能拿来作标准。因此陆机的理论便有偏差及不合理的地方。

因此我们一定要依照这种唯心论的文艺观继续走下去,不另立系统,则这个难题不得不另找出路。不错,从这个理论系统而言,我们要承认,文艺创作的历程是心感物而成意,意表现为文,但我们用以衡量作品高下的标准,主要不是要。求作品与意及物的一致*。不说此种一致*在理论上不可能,就算可能,也不该拿来作标准,因为那样,艺术只成为求真的事,类似科学的一种文化活动了。但是艺术的本质并非求真,而是美。所以创作活动一方面是在于观物、感物而建立心象,至于心象与物之间相称与否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此一心象的鲜明程度、独特程度,此是内在地说。在这阶段内,心象只是一感受,此感受就其结合了外物的形象而言是具体的。但就其是一种感受而言则是抽象的,作者运用文字媒介把此一鲜明之心象物质化,用文字表现出来,使它成为一种可以阅读传达的艺术作品。作品所包含的意象亦不必斤斤计较是否与作者的心象是否完全一致,重要的是这种由外在媒介所建构的文意是否具有独特的风格、风致。我这样说,是把文艺的标准建立在创作*上的。此创作*包括了直觉能力及媒介运用能力。但此能力非在于求相称、相逮,乃在于求其能否建立鲜明自足的心象及文意。这样来说心象成立以后,可以脱离物象,文意成立以后也可以脱离心象,我们不必,也不能要求心象再回头去切合物象,或要求文意再回头去切合心象。

其实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讲,我们也不必强求作家、艺术家做到“意称物”“文逮意”。因为,作品的最终完成是由读者进行的。读者的阅读是对作品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的基础当然是作品的文本,是作品文本中的空白点。这种空白点正是作者有意无意的“不称”或“不逮”之处。这种“不称”或“不逮”可由读者借助有限的语言文字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补充和填实,从而使作者所要表达而未能表达出,或作者根本没想表达而“事物”本身却蕴含的意义得以再现。从这一角度讲,“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这一客观存在,更加可以理解了。

看了意不称物 文不逮意还看了:
  • 意想不到的礼物

    在我的书橱里,静静地躺着一架略显破旧的电子琴。每当看到它,往事立即涌上我的心头,几年前的我曾经多么渴望它呀!这台电子琴是我读二年级的时候,爸爸给我的一份生日礼物.从幼儿园起,我就喜欢音乐,喜欢唱歌、跳舞,看到有的小朋友家里有电子琴,我是多么...

  • 意想不到的礼物

    要说礼物真是多种多样,可意想不到的礼物就是让人觉得很惊奇。一年一次的生日到了,心里想着今年妈妈会送我什么礼物呢?“是毛绒玩具、拼图、还是课外书?…”都快要吃饭了,我看妈妈一点动静都没有,就忍不住去问妈妈,“你今天准备送什么礼物给我?”妈妈神...

  • 人生不是总如意,生活不是都称心诗歌

    人生不是总如意,生活不是都称心,事业不是永辉煌,前行总会遇沟坎,情缘总有苦辣甜,不要求别人为己,不苛求自己求人,路不通时会拐弯,解不开的就忘记,事难做时就少做,学会放下准备错,缘渐远选择随意,有些回忆记不起,便是温暖和美丽,入目就是看风景,...

  • 春意不朽

    每年的正月底都是这样的日子:爆竹的香味逐渐变得不那么浓郁,人们对即将到来的春天的接待已由热烈欢庆变成了沉默等待—年假将结束,人们开始准备开春的工作,又要奔走在忙碌的途中。然而,这平凡的日子里总会冒出惊喜。每当你匆匆经过行道树,枯朽的树干伴着...

  • 意想不到

       我们正走去信息室。  “站住,回来!”班主任喊道。我们大吃一惊。“坐下,我有事要说,是谁偷了我的巧克力?”   大家面面相觑,打量着周边的人,班级里一片寂静,谁也没有说话。  “不要以为我看不出来!那个人今天之内来向我认错。否则,哼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