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水调歌头》

发布时间:2022-10-11 05:51:03

《水调歌头》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小编整理了苏轼诗词《水调歌头》,欢迎欣赏与借鉴。

*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诗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的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人自己)。朱*:朱红的华丽楼*。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3.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14.但:只。

15.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的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苏轼诗词《水调歌头》]相关文章:

看了苏轼诗词《水调歌头》还看了:
  • 苏轼诗词《水调歌头》赏析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苏轼诗词《水调歌头》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 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下面是关于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的内容,欢迎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年代:宋作者: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

  • 苏轼: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晴圆缺, 此事...

  • 苏轼的水调歌头古诗

    苏轼一生当中有许多流传的千古诗词。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古诗,希望能帮助到您。原文:水调歌头苏轼*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苏轼诗句《水调歌头》教案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